《唐朝那些事儿》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朝那些事儿- 第2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虽然儿子不怎么待见自己,但是李渊一点心理负担没有,每天吃喝玩乐不亦乐乎,美女相伴。小日子过的很滋润,也没有了当皇帝的压力,李渊正在努力争取一口气活到八十岁,你不是盼着我死吗?

    我就是不死你能怎么样?李渊不死,李世民还想着入主太极宫,这可怎么办?撵出去,只能这么办。但是皇家吗?

    面子最重要,干点什么事都得考虑脸面问题。不能直接就把老爹撵出去,唯一的办法是让老爹自己说太极宫不好,主动搬出去。然后自己再推辞推辞,但是老爹实在太坚持,一定要搬走。好好的房子也不能空着,于是自己名正言顺的入住太极宫。

    有人将李世民的想法告诉了李渊,李渊很识趣,不就是个房子吗?住哪都一样,告诉他,明天我就搬走,太极宫让给他。那人说,您最好再下道诏书,说您不喜欢太极宫。喜欢弘义宫,那样皇上有面子。您也有面子,两全其美。皆大欢喜。

    李渊知道自己这个儿子,既想当婊子,又想立牌坊,那能怎么办,帮他立一个吧。第二天李渊下了一封诏书,告诉全天下的人,是我自己不想再太极宫住了,房子空着也怪可惜的,就让皇帝搬过来吧。

    ,认为他们有密谋,而且做为那些官场的老油条们对这位已经过了气的皇上,似乎也并不感兴趣。

    李渊一年都见不上李世民几次面,要是一个月李世民来上两次,还得赶上心情好,例如:李靖大败突厥,尊为“天可汗”,万国来朝,但是这样的事并不多。

    李渊也不怪李世民,他知道李世民还记着当初不立他当太子的事,还记着在玄武门政变前,自己想要处理他的事,这个节,算是结下了,在心中真正的结下了,永远也解不开。

    李世民每次去避暑,总是把李渊留在长安,明白着告诉李渊,老爹,就是不带你玩。

    李渊很惆怅,想不到自己在官场摸爬滚打几十年,自太原起兵,一年的时间便登上皇位,以后扫平群雄,统一全国,成为一代开国君主,想不到晚年竟然是这样的凄凉。

    当看着儿子把帝国治理的仅仅有条,蒸蒸日上,李渊的内心得到了安慰,我没有选错继承人,虽然李世民不总来见自己,但是每当看见李世民的时候,李渊总想夸奖夸奖他,然而每次李渊的眼睛与李世民的冷漠的目光相对,李渊本来到嘴边的话还是收了回去。

    李渊知道,李世民或许不是个好儿子,但他是个好皇帝。贞观九年五月,李渊去世,终年七十岁,群臣上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于献陵。年过知命,起于乱世,扫平诸侯,混一寰宇,大唐帝国,自他开创,千秋万代,后人评说。在隋为官僚,在唐为皇帝。李渊,做为皇帝他是一个好父亲!

    官制和行政制度为了让大家可以更好的理解唐朝这个朝代,在写贞观之治前,先写一下唐朝的官制和行政制度。

    唐代的官制承袭隋制,从正一品到从九品下,一品官威风凛凛,当官的人都很企盼,但是并不是那么容易就得到的,要么立有大的功劳,对帝国兢兢业业几十年,做出卓越贡献(三公),要么是亲王(一般是皇帝的儿子),要么深受皇帝宠爱,给皇帝当老师(三师)。

    点就是都是虚职,没有什么权利,说的不好听的就是一个摆设的花瓶,用来给全天下的百姓和知识分子看的,你们好好干,我从来不会亏待劳模的,但是等你经过几十年如一日的奋斗后爬到那个位置,你会发现那个位置是多么的寒冷。

    虚职就意味着没有油水,而且还不好爬,千里当官,只为吃穿,你要他们有太高的觉悟似乎也不现实,所以大家的目光还是集中在职事官上。职事官分中央官和地方官,唐代轻视地方官,重视中央官,就连发工资都规定,同一品级,地方官比中央低一等。

    凭什么,都是为人民服务的,他在京城就比我高一等,为了改变这种不公平现实,地方官做出了惊人的努力。

    于是许多的地方官纷纷发扬主观能动性,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寻找一切可以找到的后门,只要能从地方官转为中央官怎么的都行。

    怕是由正五品变成正六品,那也干,要是进个好衙门,自己就赚翻了,例如户部、吏部,油水多,捞钱快,例如中书省、门下省,和皇帝接触多,要是能够等到皇帝的赏识,那可就不是升官发财的事了,顺便还能帮你实现一下所有读书人的梦想——当宰相。(未完待续)

第二百三十五章【动荡的力量】() 
中央官名目繁多,有三省六部一台九寺五监等机构。三省指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是尚书省的直属部门。一台指御史台,还记得吗?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改革官职,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在唐代御史大夫的职权并没有大的变化,只是地位没有那么高。以上的三省、六部、一台是唐代的主要行政机构,这就是鼎鼎大名的隋唐三省六部制。

    三省中尚书省高于中书省和门下省,因此也有尚书都省之称,尚书的长官叫尚书令,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正二品,由于当年李世民同志曾经当过此官,在他当皇帝后,开始不设尚书令,而由尚书省的副长官尚书左、右仆射(各一员)担任长官,从二品。

    但是也有例外,一百年后,有一个人,凭借一己之力挽救了将要崩塌的大唐帝国,被授予了这个官职——郭子仪。尚书省的直属六部尚书和中书省长官中书令(两员)、门下省长官侍中(纳言、两员)都是正三品,由此可见一斑,但是后来随着历史的变革,尚书省的长官左、右仆射不在担任宰相,虽然品级很高,政治地位却下降了,。

    六部中吏部主管官员的任选,相当于现在的人事部,位重而权大,最为重要,所以在六部中是老大,这个可以从它副长官的品级中看出来。

    吏部副长官吏部侍郎侍郎(两员)和中书省副长官中书侍郎(两员)、门下省副长官门下侍郎(黄门侍郎,两员)都是正四品上,然而其他的五部侍郎却是正四品下。三省各有各的指责,互不干扰,权力制衡,有利于提高行政质量。

    中书省的负责起草皇帝和宰相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政令若不恰当和感觉政令不合理,可以将皇帝和宰相的诏令退回去。如果认为可行则交由尚书省执行。

    具体行政线路如下:皇帝在上面发话了这件事情该这么做,宰相对于事件也给予了处理意见。中书省的中书舍人(正五品上,六人)把皇帝的、宰相的处理意见写在一张纸上,注意只是处理意见,还没有最后定板。

    定板的事不归宰相也不归皇帝,而是归门下省的的中级官吏——给事中(正五品上,四人),给事中拿到中书舍人写的那张纸,就开始琢磨这事这么处理对不对。不行,这样做对老百姓不好,卡,直接将那张纸退回去,重新想辙,不是我不留情面,这是我的职责。

    皇帝和宰相都恨得给事中牙根痒痒,没有办法,谁让人家有权力呢,虽然心里不痛快。还是重新批示了处理意见,然后再拿给给事中看,不行。重来,又给退了回去。

    估计这个时候宰相就要骂街了,要注意,一般退回两次以上的都是宰相,对于皇帝,给事中们多少还是给点面子,不能玩的太过了,退回一次可以,再退回去可就是有点蹬鼻子上脸了。

    但是对于宰相。给事中们从来不会客气,得了个机会。一顿整,要是再有点私人恩怨夹杂在里面。那热闹可就有的看了,一定是往死里整,给事中的口号:不把你整服,我都不是我爹生的

    当然了,也有例外的时候,例如宰相还兼着吏部尚书,那就不能玩了,再玩自己的饭碗都容易摔碎了;再例如宰相是个权相、奸相,一脸的仁义道德,满肚子整人秘术,如果得罪了他,自己是没有好果子的吃的,如:许敬宗、李林甫、李德裕等大佬。

    一般遇见这样的人当宰相,给事中们就长了心眼,一般能通过的就通过了,不能通过的就当没看见也通过了,当然了也有不要命的,或是二杆子精神发作,就是不买账的,接下来等待他的结果估计不是充军三千里就是回家种红薯,要知道这几位可都是有仇必报,有恨必除的主但是我认为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原则的人,是不容易的;明知会丢官,明知会发配,依然坚持原则的人,是勇敢的;他们都值得尊敬。

    宰相们办事,只盼给事中能大笔一挥给通过了,大家都是出来混饭吃的,用得着那么较真吗?

    地球就这么大,谁求不找谁啊?给事中只要一通过,再交给侍中一拍板,事情就这么定下,一切万事大吉,直接交给尚书省执行就可以了,打仗的事交给兵部,要钱的事找户部,皇帝要盖个宫殿直接找工部,出使外国就找礼部尚书,各有各的职责,大家分工合作,皆大欢喜。

    尚书六部每部设四司专掌各项事务,司长叫郎中(从五品下),副司长叫员外郎(从六品上),这些官虽然不到,然而有的位置却是打破了脑袋也要顶上去,为啥,有权力,有油水。

    在唐代权力最大的是吏部,油水最大的就是户部,所以吏部的考功郎中、吏部郎中,户部的户部郎中,度支郎中(员外郎也是如此,当不了正的,副的也凑合),都是竞争比较激烈的岗位,要是一朝有幸得了这么一个位置,你就等着坐着收钱吧。

    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在“政事堂”议事,初期在门下省集会共议政事,后来改到中书省,“政事堂”也由门下省转移到中书省。除了三省长官外,皇帝为了广泛的延揽人才参与国政,也特批一些人担任宰相,如“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参知机务”、“参与政事”等等都是宰相。

    但是后来到了唐中宗年间,尚书省长官左、右仆射不再担任宰相,专门成了执行机构,就是上面让怎么干就怎么干,别说你户部尚书不服,你们尚书省的老大连宰相都不是了,还有什么牛的。所以即使左右仆射(从二品)的品级高于中书令(正三品)和侍中(正三品),但是因为远离权力中心,政治地位下降了许多。不再有昔日的牛气冲天。

    于是昔日很牛的左、右仆射在路上遇见了曾经的搭档(都是宰相),品级没有自己高的中书令和侍中,也只得让人家先过去。然后自己再过去。

    唐朝的宰相没有定额,多的时候有十几人(唐中宗景云年间)。少的时候只有一人(唐德宗贞元三年、四年独相李泌),过多和过少都是不正常的,中唐以后,宰相的名额一般固定为四人。

    首相为太清宫使,次三相也都有馆职,分别是(按序排列):弘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集贤殿大学士,有这么一群人,经常和皇帝在一起。没事就能得到皇帝的召见,诏书完全由他们来草拟,皇帝很是信任和宠爱,而且他们的年龄都不是很大,意思就是很有潜力,又都是文字饱学之士。

    年轻,有文化,有能力,又深受皇帝的宠爱,他们未来的道路你可以自己想象会是什么样子?唐玄宗开元年间置翰林待诏。专为皇帝起草诏令(抢中书舍人的饭碗),后改为翰林学士,置学士院。

    翰林学士没有固定的名额。但是挑选极其严格,年龄不要太大,要有文化,熟知儒家经典,下笔成文,开口赋诗,入院一年后就可以起草文书。和皇帝离的近,接触的多,国家大事皇帝常常询问他们的意见。他们有着一个更加令人羡慕的名字“内相”,你想到他们未来的路了吗?

    没错。他们中的很多人,未来都登上了帝国的权力中心。上辅皇帝,下安黎民,他们就是宰相。据统计,自唐肃宗到唐懿宗一百多年间,任命翰林学士一百六十七人,其中有五十五人后来都当上了宰相,张説、张九龄等开元名相都出身与翰林学士的前身,值得一提的是大诗人白居易、元稹都担任过翰林学士,而且元稹后来位登相位。

    唐代宰相任期没有固定年限,有的长达十几二十年,有的少的可怜,只有一天(王徽)。贞观年间房玄龄任相二十二年(太宗当皇帝二十三年,房玄龄死于贞观二十二年),魏征十四年,李绩二十年,这其中长孙无忌一直保持着的一个记录,唐代任宰相时间最长者——三十二年,可谓政坛长青不老树。

    房玄龄、魏征等人的长时间任相,是有很大好处的,他们深知民间疾苦,有利于处理政事,贞观之治的创造他们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

    但是反观一些人,任相之久,为人之劣实在让人痛恨不已,实为人间极品,李林甫任相十九年,元载十五年,两个人的人品卑劣,下流无耻,卖官鬻爵,不搞得乌烟瘴气,誓不罢休。

    唐代宰相中午在一起吃饭,称为“会食”,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工作会餐,在饭桌上什么话都好谈,大家联络联络感谢,增进增进友谊,大家都是朋友,都给一个老板打工(皇帝),低头不见抬头见,关系要搞好,要是兄弟那天不行了,拉兄弟一把。

    御史台的责任主要的纠察百官、监察州县,他们就像皇帝的眼睛,帮助皇帝监视着庞大的帝国。御史台的长官为御史大夫(从三品),副长官御史中丞(正五品上),其下是侍御史(从六品下)、殿中侍御史(从七品上)、监察御史(正八品上),各有各的职责,他们是帝国官僚队伍保持清廉的卫士。

    御史的品级不高,但是他们很有权力,看不上谁就弹谁,谁得罪了自己就弹谁,明代的言官就是由这些御史们发展而来,只要他们有足够的证据,连他们的顶头上司御史大夫都可以弹劾,更别说其他的官吏了。

    然而无论他们多么的努力工作,贪污犯年年都有,政治案件还是不断发生,御史们很苦恼,这是为什么?他们不知道不是他们不称职,而是对手太狡猾。

    相比中央官职的复杂,地方官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