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从寻秦记开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切从寻秦记开始- 第17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齐雨虽然没有表示不满,但他身后的亲卫们却对着盛年怒目而视,纷纷将手按在了剑柄上。

    盛年带来的士兵见状,呵斥一声,同样按住了兵刃,警惕地看着众人。

    齐雨连忙按下自己的亲卫,命令他们少安毋躁,这才对着盛年微微一笑道:“盛将军若是对本使团有所疑虑,我们便稍待片刻,待盛将军的人查明情况可好?”

    盛年料定了船队有问题,没想到齐雨会如此有底气,竟不直接回答他,而是要用事实说话。

    盛年发出了“哼”地一声鼻音,不置可否,却是不再多谈,在船头随意走动着,时不时地用锐利的目光扫向使者团众人。

    主船后方响起了嘈杂声,夹杂着孩童的惊叫哭声,想来是半夜突然闯入的魏兵把孩子们吓到了。

    很快就有一名兵士跑来向盛年打报告:“将军,船上藏着许多孩童,其中不少人衣不蔽体,看上去像是饥民。”

    盛年惊讶地一挑眉毛,他没想到搜出来的不是什么违禁物品,更不是隐藏的军队,而是一些哭哭闹闹的孩童。

    盛年挥退那名手下,正要询问齐雨,又有几名士兵登上主船报告。

    “回禀将军,船队共计有一千名齐兵,属下等人再三检查了,看起来倒是没有什么异常的问题,就是每条船上都藏着为数不少的流民,男女老少皆有,老弱妇女占了其中大半,虽然很让人难以相信,但这些饥民看起来不具备威胁!”

    几名士兵在回报的路上已经互相对过,这时其中一名士兵总结了船队的情况回报给盛年。

    盛年脸上出现了惊讶至极的神情,皱起眉头,转头疑惑地看向齐雨。

    “齐使者,你们这是?”

    搜查完毕的兵士们撤出船舱,主船上孩童的哭声渐渐平息。

    齐雨展露了得体的微笑,回答道:“这些都是在卫国收容的流民,在下亲眼见到卫人民不聊生、流离失所的惨状,心中很是不忍,便做主收留了他们,也正是因为要收容所有的饥民,在下才不得不在卫都濮阳,多购置了许多船只和粮食!”

    盛年的心中涌现出了荒谬至极的感想,将信将疑地盯了齐雨良久,像是想从齐雨的脸上看出点什么其他答案。

    在仔细检查过使者团的通关文碟等一应官方凭证后,盛年终于勉强放下了心头的疑虑,接受了这个让人难以置信的现实,干笑一声,生硬地道:“既然一切正常,贵使者团目下便可以入境了!”

    盛年离开前,深深地看了一眼齐雨,看向齐雨的目光,仿佛像是看着一个傻子,或是一个冤大头,又像是有些琢磨不透齐雨。

    对此,齐雨以得体的微笑回应,一直目送着盛年离开主船为止,眼中才出现深意。

    放行后,船队重新启航,齐雨着手下去安抚各船上被惊动的贫民,又亲自去抚慰了一下船上惊魂不定的孩童们。

    在得知是庆卿站出来控制住了惊恐哭泣的孩子们,齐雨心中很是满意,当所有孩子的面,夸赞了庆卿一番,并命手下将自己从前的佩剑黑龙剑取来,赠给庆卿,以作奖励。

    黑龙剑虽不如飞星剑这等名剑锋锐,作为齐雨从前的佩剑,却也是一柄不可多得的好剑。

    齐雨早就观察到庆卿身无长物,唯一的一把剑也锈得不成样了,便借着这个机会将黑龙剑赏给了他,反正自己有了飞星剑和剑一、剑二、剑三,早已经不需要黑龙剑了。

    看着庆卿郑重道谢,欣喜把玩得到的黑龙剑的时候,孩子们亮闪闪的眼睛中纷纷射出了羡慕的目光,齐雨见状微微一笑,要的正是这样的效果,齐雨大声告诉孩子们,只要表现的好,能像庆卿一样立功,同样可以获得赏赐!

    不提被齐雨的鼓励调动起积极性的孩子们,和藏在暗处旁观了一切,暗自失落神伤的公子满,船队经过一日的航行,抵达了魏国境内的第一座大城--桂陵。

    当年齐威王时期,孙膑以围魏救赵之策迫使庞涓率部回返,正是在桂陵伏击,孙膑请他的老同学庞涓,吃了生平第一次大败仗,一举歼灭了十万魏武卒,齐军从此威震天下。

    船队并没有在这座见证了齐军崛起的大城外停留,而是继续逆流而上,三日后,船队从濮水又转入济水,顺流航行了一小段,在此行水路的终站--黄池城外停靠。

    黄池往南,不过百里路程,便是魏国的国都大梁城。

    一路行来,魏国境内的所见所闻很是不同,魏国位居天下之中,商贸繁荣,国土富饶,是当世人口最为稠密的国家。

    这个战国最早崛起的老牌大国,历经了百年的荣耀,又走过了百年的下坡路,经过岁月的沉淀,从腹背受敌、四面夹攻的坎坷歧路走到今日,却依旧倚仗着中原核心的有利地理位置,不断地自困境中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海纳百川地吸引着四方而来的人们。

    不同于齐雨曾经见识过的齐国的地大物博,卫国的晚景凄凉,魏国国土面积仅比齐国小了些许,但城市的分布却远远比作为东方大国的齐国密集。

    实际上,不仅如此,魏国作为中原的核心,乃是天下人口最稠密、城市分布最密集的国家,出使团一路行来不过短短四日的路程,却几乎每日都要经过一座大城邑,沿途经过的小城和乡村更是不胜枚举。

    战国时代,人口稀少,各国都有大片未开发的荒地无人耕种,其中以国土最辽阔的秦、楚荒地最多。各国虽然都各有政策鼓励百姓多多耕种产粮,但唯有位居中原核心地带的魏国人口密度最高,地少人多,荒地几乎都已经开发完毕,每一寸土地都得到了利用,因此政策与他国十分不同。

    

第三百三十五章 大沟() 
    李悝变法之时,主张“尽地利之教”,精细地算计魏国的每一寸土地,算出在百里见方的范围内,共计有九万顷土地,除去山川、村落占的三分之一以外,有六百万亩耕地,如果平民“治田勤谨”,精耕细作,如此每亩可增产粟三斗,反之,则会减产三斗,这一进一出,便要相差一百八十万石。

    为此,李悝做出三项规定,一则让农民同时杂种多种粮食,以防某种作物发生灾害时难以补救;二则让农名努力耕作、勤于除草,收获时要加紧抢收,如同防止强盗来抢劫那样,以防备风雨对庄家的损害;三则鼓励百姓利用住宅周围的空地,多多栽树种桑,菜园里要多种蔬菜,田地之间的梗子上也要利用起来,多种瓜果,就是要充分利用空闲的土地,扩大农副业的生产。

    正所谓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与他国的鼓励开荒不同,正是因为魏国地少人多,李悝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精打细算,“锱铢必较”地提高粮食产量,依靠一点一滴的积累,才能让战国初年正在一步步崛起于当世、逐渐展露霸主雄风的魏国,拥有足够的粮食支撑魏文侯的东征西讨!

    因此船队一路行来的路上,齐雨除了目睹河道上船只往来频繁,河岸两旁行人众多,村舍聚落密集外,更是惊讶地看到了夹杂在聚落之间的,如同后世乡村一般分布精细,密集地种植不同作物的耕地。

    任何地方都会有贫富差异,在魏国这样的中原人口大国、商业大国,境内无以维生的饥民难民自然也不会少见,一路行来,齐雨乐善好施的名声越传越广,在进入魏境后,也源源不断地有活不下去的流民们慕名来投,被齐雨收留,算来竟不比在卫国收留的人少多少。

    经过这几日在路上的统计,直至抵达黄池时,这一趟在魏、卫两国,一共收留了四千六百多名贫民,其中青壮年有一千人之多,相当于贫民总数的四分之一,壮女也有近两千人,剩下的四分之一则都是老人和孩童。

    齐雨让蒙骜将所有的青壮年收编入自己的队伍中,又将壮女编入后勤部队,同样参与训练,如此一来,除去成松随行护卫所带的五百士兵,实际上齐雨已经拥有了一支一千五百多人的战斗部队和两千人的后勤部队。对此成松没有表态,看情况是默认了。

    但即便战斗人员已经扩充了两倍,齐雨却还是嫌少,好在此时距离合纵攻秦之战爆发还有不少时日,而自己的善名却已经开始向四方传颂了。

    齐雨相信,随着自己善名的传播,自己在各国的名望也会越来越重,今后来投奔自己的流民,只会更多,不会更少!

    事实上,齐雨的举动已经惊动了魏国人,当船队停靠在黄池的时候,港口外竟是人头涌动,有不少的当地民众争相赶来,只为亲眼看一看,这位从齐国而来的大善人、冤大头究竟长得什么模样。

    当齐雨一行出使团下船的那一刻,人群更是爆发出了惊天的欢呼声,欢迎齐雨等人的到来。

    …

    …

    大梁城内。

    雅湖小筑。

    欧阳馨月摘下一朵鲜花,放在鼻间轻嗅,迷离的目光仿佛穿过眼前百花齐放、蜂飞蝶舞的园中盛景,穿过湖心小洲外的粼粼波光,穿过远处的园林,投向远处东方的蓝天,那正是位于东海之滨的齐国所在的方向。

    她的眼中,仿佛看见一个笑容温暖、俊采飞扬的白衣少年,正在向自己走来,向自己伸出手掌。

    “雨郎,一别经月,你现在过得可好?馨月何时才能再见到你……”

    微风吹过,暗香浮动,欧阳馨月的美目射出令人魂断神伤的刻骨思念,玉手伸出,似是要握紧那梦中之人温暖的大手。

    背后传来一阵清脆的环佩响动之声,欧阳馨月娇躯微微一震,从梦境一般的思念中惊醒,回到现实的存在当中,目光略带茫然,直到身后传来悦耳娇柔的呼唤声,方才略微平复了一下心情,颇有些无奈,又带着些许欣慰地转过身来,向后方的花园小径看去。

    “嫣然,你来了?”

    …

    …

    黄池位于大梁城东北方向的百里开外,是一座不大不小的中等城市。

    齐雨带领使者团和庞大的贫民队伍等,好不容易穿过了热情围观的人群,来到了黄池城南门外的驿站。

    由于齐雨此趟出使只不过是路过魏国,魏国方面便没有义务提供车马食宿,倒是可以在驿站租借。

    好在齐雨财大气粗,更兼本就有不菲的出使经费,金钱开道,一口气便将黄池驿的几乎所有能调动的几十辆车马全都包圆了下来。

    这一举动把黄池本地驿站的官员给惊得目瞪口呆,但齐雨仍嫌太少,又在黄池城内的市场上租了十几辆马车,这才勉强够用。

    在将船上的粮食物资等装上马车后,齐雨让老人和孩童全都上车,其他的壮男壮女则步行前进。

    时间紧迫,齐雨等不及如此慢腾腾的赶路,便留下了五百名战士沿途带领贫民们前行,并且留下祁斌这颇有智慧识见的亲卫主持大举,让翟子强作为祁斌的副手,自己则带着出使团的其他人,骑上快马,先行一步赶往大梁而去。

    因脱离了收留的贫民大部队,变成了一支普通的使节团,这一路上反而没有人能认出齐雨了,这让沿途的道路通畅了许多,齐雨也大松了一口气。

    经过半日的赶路,众人来到了大沟河畔。

    大沟是中国古代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的人工运河,此人工运河贯通南北,可谓华夏上古的一项伟大且具有战略意义的水利工程。

    看着眼前宽广流淌的大河,齐雨眼中颇有些复杂,他虽是第一次见到大沟,却比任何人都清楚它的未来--多年以后,在秦国统一六国的进程中,秦将王贲正是引黄河和大沟水,倒灌大梁城,摧毁了这座魏国最富盛名的国都,这才使魏国灭亡的。

    

第三百三十六章 沙海() 
齐雨之所以心情复杂,正是因为兔死狐悲,他不希望看到这一天到来,是因为在强秦的滔天凶焰下,魏国倾覆,齐国亦会难以幸免!

    只要虎狼之秦的压迫还在,山东六国之间的命运,便是相连的。

    大沟后来被称做鸿沟,在秦末楚汉相争之时,曾以鸿沟划地为界,东楚西汉。楚河汉界由此得来。

    鸿沟这个名词影响深远,到了后代便引申为两个人在思想、价值观等方面上有巨大分歧和距离。

    渡河的时候,肖月潭这饱学之士悠然神往地说道:

    “大沟乃魏惠王时期的国相,著名的大商人白圭先生主持开挖。魏惠王在执政初期的时候,魏国国力雄厚,凌驾于各国之上,魏惠王那时也还勉强算得上是一个有道明君,不似后面那般糊涂。那时,魏国的都城大梁因靠近黄河,经常遭受洪水之灾。白圭先生身为国相,奉命治水,便施展了他杰出的治水才能,开凿了这条沟通南北的大河,彻底解除了大梁的水患!”

    韩非赞同地点头道:“千……千丈之堤,以蝼蚁之……之穴溃。白圭先生在治水的时候,曾派人沿着大堤仔细检……检查,并下令堵塞了所有的蚂蚁窝,于是大堤方才修……修建地固若金汤,水患也消除了,白圭先生见……见微知著,实乃治……世之能臣也!”

    齐雨微微颔首,他这才知道,后世的那一句“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成语出自何处!

    众人口中的白圭,正是齐雨在卫国购买粮食船只时的合作对象--白家的先祖,也是后世之人尊崇的“商祖”。众人在卫国濮阳城外之时,也曾谈起过白圭,不过那时众人谈到的是白圭在商业上的成就,而这大沟的伟大工程,却是白圭在担任魏相之时的政治功绩。

    卫国濮阳城的白家,只是白家的旁支,白家的嫡传主脉正是在二十里开外的大梁城中。

    齐雨之前在卫国的时候,也曾答应了卫国的白家的特使,到了大梁城之后与白家家主会面,共同商议齐、白两家的商业合作。

    琴清这巴郡著名大商人一向非常地推崇白圭经商的“仁术”理念,轻叹道:“只可惜后来魏国的政治越来越腐败,魏惠王也开始宠信重用那巧舌如簧的惠施,却开始疏远有实干之才的白圭。白圭失落之下,决然离开魏国,在各国经历了一番游历之后,对各诸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