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宋帝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打造宋帝国- 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而这一次所订立的条约,同样采用了对天盟誓的形式来确定。相比起之前魏齐两国相王所定下的誓约,在场的诸侯贵族们还是觉得这次的条约更有效,因为这条约虽然简单,却不会有人去违反。而魏齐相王之盟约,所划定的势力范围,到时候有没有争议,那还真得两说。

    徐州相王之会多了这么一出插曲,这也令得在场的诸侯贵族们对于子偃这个年轻的宋国公子刮目相看。谁都没有想到,一个小小的年轻公子,竟然就可以确定各国交往的规则。这些诸侯贵族们都恨不得回去将自己的儿子孙子们教训一顿,好好向这位宋国公子学习一下。

    自此徐州相王之会就此散去了,然而其对整个天下的影响才则刚刚开始。

    徐州相王之会,周王派遣了使者西周公参与,并赐胙肉与齐魏二王。然而即使天子拿出了这样高的诚意,魏齐两王也对周使没有什么好脸色,几乎将其当成了小国使臣一样。而最令周王痛心的还是宋国公子偃所提及的国家互相承认的徐州条约,这一条约简直就是一巴掌扇在了周王的脸上。周王到如今已经如此衰落了,唯一还剩下的几项权力就是分封给予国家合法性了。如今徐州条约以签订,周王竟然连这项权力都没有了。如此新周王姬扁的心情可想而知了,然而他却不能做出什么,也只有每日醉生梦死罢了。

    而这次相王之会的主角齐王田因齐则是非常高兴,因为这次相王之会确定了他“王”的地位,从此邹、鲁、滕等小国必须以对待天子的礼节来对待他。而他也可以借着这一权力,将齐国的势力更深的扎到这些小国中间去,这才是真正对齐国有利的地方。而完成了他的霸业,将齐国带到这一地步的功臣,齐王当然是不会吝啬的。

    六月,齐王接连进行了一系列的封赏。先是扩大了齐相邹忌的封地,随后又加封邹忌为成候。对于首倡称王的田婴,齐王则封其为靖郭君,封地为齐国新并的薛国。由此,田婴开始被人称呼为“薛公”。齐国另外各大小功臣都有封赏。而对于齐国宗室中势力最大的田戴(陈戴),齐王也不吝赏赐,封其到盖邑,食邑万户。

    而对于齐国这整个一副欢喜喧天的场景,有一个人开始进行了无言的抗争,此人就是陈戴的弟弟陈仲子。在陈仲子看来,齐国如今不讲礼仪,悍然称王,而举国皆庆,齐国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义之国。而他的哥哥陈戴,对于齐国无尺寸之功,竟然可以拥有万户的食禄,陈仲子对此深以为耻。于是这位秉性高洁的齐国贵族效仿伯夷叔齐,毅然离开了齐国,迁居邹国於陵。在於陵,陈仲子三天没有吃东西,其耳朵没有了听觉,眼睛没有了视觉。他看到树上有个李子,虫子都将其吃的差不多了,他爬过去,拿过来吃,吞了三口,耳朵才恢复了听觉,眼睛才恢复了视觉。然而即使生活到了如此艰辛的地步,陈仲子丝毫不为自己的决定后悔,他对天立誓:终其一生,不入污君之朝,不食乱世之食。

    由徐州相王所引发的齐国贵族陈仲子的反抗行为,对于欢天喜地的齐国贵族们没有任何影响。然而徐州相王的消息,对于另一个大国楚国的君王贵族们的影响,就不是这么简单了。楚王(楚威王)听到了徐州相王的消息,而后又知道了齐王加封邹忌封地,并且封田婴为靖郭君的消息,睡觉都睡不好,吃饭也没心情吃了。在楚王看来,齐国相王,外加大封宗室功臣于淮泗的行为压根就没有把楚国放在眼里。在楚王看来,淮河流域一向就是楚国的势力范围,如今齐国竟然将手伸到了楚国的口袋里了,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楚王也不再管楚国与齐国之间隔得有多远,齐楚之间的距离是“风马牛不相及”了,立即开始召集楚国群臣,议论发动对齐国的战争。

    楚国是一个地方封君势力及其强大的国家。而到了此时,掌握楚国实权的就是人称楚国三户的屈氏,昭氏和景氏。这三个家族都是曾经的公族后代,互相联姻,逐渐掌控了整个楚国的军政大权,即使是楚王的一举一动,也需要受到这三户的影响。可以说,楚国三户们的想法,就是楚国贵族们的想法。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三十五章 楚国() 
楚国郢都,令尹昭阳的府邸里,有三个人在私下密谈。

    这三人中除了一个是三十多岁的男子外,另外两人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然而如果在楚国,谁要是敢以他们年轻就轻视他们,那是绝对要付出巨大代价的。

    因为这三人分别是楚国令尹昭阳,左尹昭睢,右司马昭滑,三人都是出自楚国昭氏,是堂兄弟的关系。他们三人在楚国都是威名赫赫的人物。

    “滑弟,你对大王想要攻伐齐国怎么看?”左尹昭睢问向最年轻的昭滑。

    “善!”昭滑先是赞了一句,随后说道:“魏齐相王,而且擅自划分势力范围,这是完全不把我楚国放在眼里了,我们当然要去讨伐齐国。”

    昭阳说道:“昭睢不是问你徐州相王之事对我齐国的影响,而是如果我楚国与齐国开战,我楚国能否战胜齐国?”

    昭滑随后回答道:“两位兄长,你们知道我只擅长于兵事,对于内政并不擅长。我曾在江南与齐将田忌交往,谈论兵法之道,这说起齐国的军事,我也略知一二。齐国之军制与我楚国不同,咱们楚国的军队是由大王所掌的王室军队和地方封君所掌的私人兵力组成,两位兄长应当知晓。而齐国与我楚国不同,齐国之军由国三军和地方五都之军组成,而国三军中最出名的就是齐国的技击之士。世人皆知齐人好斗,而技击之士则由齐国国中武艺高超者组成。魏齐大战中,齐国大败魏武卒的军士,就是这些悍不畏死的技击之士,我楚国想要战胜齐国,就必须要做好面对这支军队的准备。不过以某来看,如果大王能将王师交于我统帅,我一定有把握战胜齐国!”

    “你的话可不要说的太满。”昭睢说道。“滑弟作为军人,应当知道我楚**制的规矩。”

    楚国从立国初方圆不足五十里的小国扩张到方圆五千里的大国,数百年间领土扩张上万倍,凭的是什么呢?楚人的开拓精神当然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另外更重要的原因则是楚**法的严格。楚之法,覆将必杀!就是说楚国将军,领兵出战,只许获胜,不许失败。如果战败了,将军要么就在战场上被敌人杀死;要么就自己自杀以死谢罪吧。就像春秋时期城濮之战时的楚将子玉,一生胜敌无数,官至楚国令尹,执掌了整个楚国的国政。然而就是在城濮败了一次,所有的荣耀就全部没有了,最后也只能自杀以谢罪。而有如此严格的军法,楚国的将军们打仗时怎么敢不下死命去打?楚国又怎能不成为天下强国?

    昭阳对于他这个族中善战的堂弟还是很了解的,他向来不喜欢说大话,既然他说有把握战胜齐国,那么他就肯定能办到。于是他出言劝阻了昭睢责难昭滑的行为,随后又向昭睢问道:“睢弟以为大王出兵伐齐对我昭氏有利否?”

    “我昭氏之势力大部分在我楚国北方,淮南淮北之地,而少部分则是在江南。如今齐国向淮泗方向扩张,且不说淮南淮北之地会直接受到齐国的威胁,未来我楚国扩土的地方也没有了。我们必须要打消齐国图谋淮泗的企图,因此这一战我等必须要打,而且要尽全力去打。这不仅关乎国之利益,也关乎我昭氏自身的利益。”昭睢回答道。

    昭阳听到了两人的话,心中也就有底了。随后他又向两人说道:“既然两位都赞同攻打齐国,我当然能会尽全力促成此事。如今国君对于齐国相王之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这就是我们最好的机会。而屈氏向来就是国君之忠良,为国君之命是从,对这件事唯一可能有反对的无非就是莫敖子华和司马景翠了。景翠这个人好贪,如果我等许诺给景氏增加封地,他应当不会反对。而莫敖子华如今已是年老体衰,其仗着老臣的面训斥大王,大王虽然是一副虚心纳谏的姿态,然而以我看来,大王心中早已对子华不满。他一个人当然是无法阻止我楚国与齐国的战争的。昭睢,你现在就去私下拜访景翠,务必要让景翠答应出兵一事。”

    “诺。”昭睢答应了,随后立即起身出发了。

    第二日,楚国朝堂上,楚王问起楚国众臣对于魏齐相王一事的看法时,大家都认为魏齐相王这是严重的挑战了楚国在淮河流域的霸权,整个楚国都是一片对齐国的喊打之声。然而为何没有人建议去打魏国呢?这当然是和魏相惠施对楚国施展的外交策略有关了。惠施私下里联络了楚国,并且说明,一旦楚国与齐国交战,魏国绝不干涉!这对于向来以天下霸国自居的魏国来说,可是少有的服软态度。

    唯独莫敖子华对楚王擅自动兵大为不满,他反对道:“大王,臣曾闻:国虽大,好战必亡。我楚国到如今已有地方五千里,应当稳固内政,让利于我楚国之民,又如何能够擅自启衅大国呢?齐国与我楚国,相隔甚远,风马牛不相及也。臣下曾听说马有很大力气,那是对的;如果说马的力量能驮千钧,那是不对的,为什么呢?因为千钧不是马所能承担得了的。而今我楚国虽强,但是要跨越千里去进攻东方大国齐国,楚国又哪里能承受得了呢?”

    令尹昭阳站出来说道:“莫敖此言差矣。国之兴亡,自有天数,又岂与好战有关?我楚国立国之初,方圆不过五十里,且皆为贫瘠之地;若不是我楚人好战,我楚国安能坐享如今之五千里江山?如今齐国依仗其威势而灭淮泗薛国,悍然称王;随后又封重臣于下邳,已然是有领土南扩之意,若我楚国放任齐国如此作为,吾恐怕用不了多久我楚国淮地皆属齐国矣。齐国虽然是东方的强国,然而我楚国立国以来所遇到的哪一个国家不是强国呢?若是我等如此怕事,畏惧,只是一味的固守祖宗留下来的基业。别人欺上门来我楚国都不做反应,未来天下诸国又将如何看待我楚国?”

    其最后一句话语气极重,隐含着强烈的责备之意。

    楚王拍掌而起,对着楚国群臣说道:“令尹之言大善!我楚国能崛起成为天下大国,凭借的就是好战与开拓精神。如今齐国田氏,不过陈国之余孽,乱臣贼子而已,就敢不把我楚国放在眼里,这真是我楚国的奇耻大辱!本王决议,我楚国一定要发兵,好好的教训齐国一下!”

    “大王英明!”楚国群臣都大声呼应着。

    莫敖子华眼见如此场景,在朝堂上脱下了他的官服,将其递交给侍卫。随后他向楚王拜道:“大王,如今举国皆欲于齐国战,唯独臣下反对,臣下已经年老力衰了,也不愿做违逆之事,就此辞去楚国莫敖之位,请大王允准。”

    见到这位楚国仅次于令尹的重臣如此作态,楚王心中也有些不忍。

    他想起了他刚即位时他咨询这位楚国贤才的往事。他问起莫敖子华如何才能够得到不追求爵位俸禄,而忧虑国家安危的忠臣贤才呢?他向楚王讲述了楚国那些忧虑国家安危忠臣贤才的历史:令尹子文,奉公守法,而生活简朴,在他的治理下楚国迅速强大,并且很快北上,这就是安于贫困而忧虑国家安危的人;叶公子高,平定了楚国的白公之乱,使楚国得以安定,而叶公子高也得到了方城六百里的封地,这就是为了俸禄而忧虑国家安危的人;莫敖大心,在楚国面临吴军破郢的危难时刻,亲自拉着士兵的手,指挥军队深入攻击吴军,这就是不顾个人利益,而忧虑国家安危的人;申包胥,在楚国被吴国破国时,理智的认为自子一个人与吴国作战毫无意义,于是他亲自跑到秦国,请求秦国发兵救楚,他在秦国朝堂外接连哭了七天七夜,眼睛都哭出血来,最后终于打动了秦君,秦国击退了吴军,使楚国得以复立,这就是劳其筋骨,苦其心志也要忧虑国家的人;蒙谷,在吴国攻破楚国郢都,百姓都在到处逃亡时,他没有逃,而是背起了楚国的律法离次大典,跑到南方躲起来,当楚国重新复立,国家没有法律而重新陷入混乱时时,他搬出了律法大典,稳固了楚国秩序,成功的挽救了楚国,他献上法典就隐居到磨山之中,而这就是不追求爵位俸禄却忧心国家的人。

    通过这些历史人物的历史,子华告诉楚王,一个国家要想治理好,其实很简单。楚灵王好细腰,楚宮中的女子都不吃饭,以使自己的腰变细。由此而知,一个君王,只要能够做到真正的喜好忠诚贤士,有上述那五种忠臣、贤臣辅国,国家必定能够强大,也能避免衰亡。

    贤臣,忠臣,楚王在心中思量着。他自认为他即位这几年来,绝对没有懈怠,而是接纳了许多年轻的英杰。像令尹昭阳,大司马景翠,这些人都是楚国的贵族,而且年纪正当年轻,负有锐气。而自己想要攻打齐国,这些人也都是不顾私利的支持自己,难道他们不是贤臣与忠臣吗?

    心中下了决断,他对莫敖子华道:“莫敖既然年老力衰,那就回封地去颐养天年吧。你放心,楚国在寡人手上必然不会败落,你对寡人所说的接纳贤臣与忠臣的意见,寡人定然会时刻放在心上。”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三十六章 宣战() 
莫敖子华退出朝堂后,整个楚国朝堂仿佛都是松了一口气。

    诚然,大家都很尊重这位年长的贤者,然而,大家更看重的,其实还是自身的利益。

    国家为何会向外扩张呢?这和人类追逐财富的**是分不开的。在农业时代,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会突然出现技术飞跃的。这也就是说一块地所能拥有的产出大多都是固定的,所以任何一个地主增加财富的方式只能是尽可能多的拥有土地。如果是在和平年代,地主们也只能去搞土地兼并了。而在这个列国纷争的时代,各个国家的地主们对于土地的**就体现在了各国领土的扩张上。

    楚国发展到现在,经历了几个重要的扩张阶段。第一阶段是楚国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