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宋帝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打造宋帝国- 第2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而陶丘的工业,也紧随着这些项目的开展,而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建设水利工程,不仅需要人力,也需要众多的工具以及材料。

    大量的锄头和铁锹等工具,带动了陶丘钢铁业的发展。而为了解决泥土的运输,陶丘的制车业也收获了大批的订单。而在水利建设中,水泥、砖瓦等也需要大量使用,也同样让相关行业收益匪浅!

    戴言由此算是知道,为何后世的天朝如此热衷于基础设施建设,乃至被人称为“基建狂魔”了。因为这一行业,实在是创造财富、创造就业、快速发展经济的最好方法呀!而且如此方法,运作得好了,完全可以做到共赢的局面!

    其实戴言不知道的是,以基础设施建设来刺激经济,乃是国家迅速崛起的最重要方式之一。比如后世的美国从1830年到1916年这八十多年中,完成了其大国崛起的过程,而就在这期间,其修建的铁路里程就超过了40万公里!(天朝2015年铁路里程12。1万公里)

    当然,水利设施这样的基础设施,能够刺激的经济,其实还是有限的。毕竟水利设施仅仅只是扩大了耕地的规模,它带来的仅仅只是农业规模的扩大。后世的交通设施、通讯设施、供电设施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乃是直接创造一个新的行业,对经济的刺激完全不是农业规模的扩大可以相提并论的!

    有了水利设施,这一投入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宋国的经济就相当于有了一个巨大的火车头。在这一火车头的带动下,原本地狭人少的宋国,固然没有增加领土,但却是通过不断的扩宽自身内部的空间,迅速成长起来!

    当然,水利设施建设,带来的仅仅只是耕地的增加,它只是扩大了农业的广度。对于戴言来说,一个行业,不仅仅只有广度,还有深度!

    建设水渠,乃是不断的增加宋国的耕地,而比增加耕地更重要的,还是增加土地的单位亩产出!戴言对于这一点尤为看重,因为在他看来,耕地面积的增多,带来的不过是在农业上量的增长;而单位亩产出的提升,则是质的提升,因为它意味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就是农业在深度上的提升!

    而在戴言兴修水利以后,看似对多个阶层有利,然而唯独触犯了贵族阶层的利益!毕竟在兴修水利的过程中,大量处于第三阶层的无地农民抛下了他们原本耕种的土地,来为自己将来的土地奋斗,而这些土地,现在已经归属贵族所有了!

    甚至贵族们为了不让太多农民投奔出去,不得不降低了地租,并且花费了各种代价来笼络农民。这让贵族们对戴言充满了怨气,而且在左院的议员们已经直接对宋国朝堂说了:在今后几年内,宋国的粮食产量一定会大幅下降!

    这可不仅仅是贵族们的威胁,而是确切的事实!由于农业的落后,宋国贵族们不得不让大量的农民在他们有限的土地上耕种,如今农民的数量少了,粮食产量自然就会下降了!

    戴言自然是不能容忍宋国的粮食产量下降了。好在他如今有了遍布宋国的官僚体系,同时又有着一大批掌握先机农业技术的农家官僚,他可以非常方便的向整个宋国国内输送先机的农业技术!

    而对于他来说,向宋国贵族们输送这些先进的农业技术,其实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基础设施建设!在这一轮技术输出的过程中,同样能够刺激经济的发展!

    丰邑的农业奇迹一直为宋国各地贵族所惊叹。当然,在戴言执掌宋国以前,贵族们对此仅仅只是惊叹,除了少数离丰邑比较近的贵族学到了一些先进的经验,大部分的宋国贵族们对于这些技术,都是没有太大兴趣的!

    毕竟在没有亲眼所见的情况下,谁也不愿真的相信戴言这么一位年纪轻轻的家伙能做到如此不可思议的成绩!而这其中的贵族,还有大部分都是站在乐氏和皇氏一边,与戴言本身没有多少交情,也不便从戴言手中来讨要这种技术!

    如今轮到戴言主动向贵族们传播农业技术。为了让这些贵族亲眼看到双方的差距,在是年的粮食收获季节里,他让宋国各个县的贵族,全部赶到丰邑,去亲眼观摩丰邑的收获过程!

    整个丰邑那广袤的农田就不说了,那一片片金黄色的小麦令得宋国贵族们震撼不已!而当他们亲自观摩小麦的收割时,才发现无论是收割粮食的人数,还是每一亩的产出,都远在宋国各县之上!

    小麦的价格本身就比粟米高,更别说丰邑的农民单独耕作的土地远远超过其他各县,外加丰邑本身的耕地广袤,才让丰邑远比其他各县富庶!

    丰邑的富庶到了什么地步?当宋国各地的贵族们观摩了丰邑普通民众的生活以后,他们都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之中:看看丰邑庶民的生活,我们哪里有脸自称贵族!

    在丰邑,普通的庶民都不以粟米为主食,而是都以小麦所制的食物为主食了。丰邑庶民们吃的是面条、馒头、包子等食物,喝得是茶这种新奇的饮品,都是宋国贵族之前没有见过的,令得他们羡慕不已!而在亲眼见识了丰邑带给来的变化外,宋国贵族这才知道,他们以前在家乡故步自封,自我闭塞是有多么愚昧了!

    在知道了丰邑的富庶,以及其如此富庶的原因以后,宋国贵族们再也不排斥戴言传播先进的农业技术了!有农家官僚手把手的教导,这些贵族即使不亲自动手,也派出最为得力的管家来学习。

    不用相府出面,他们就主动将种植了上千年的粮食粟米大半改成了小麦。原本适应于粟米的落后历法,在相府发布了新的历法后,就以极快的速度淘汰了!

    在具体的农业技术方面,也同样有着极大的改变!而原本由两头牛才能拉动,效率极为低下的直辕犁,全部都在农官们的教导下,换做了曲辕犁!在这一轮换犁的过程中,虽然贵族们所拥有的牛并没有变化,然而一下子解放出了一倍的牛,并且使用了效率更高的犁,立即就让犁地的效率上升了数倍!

    除了使用先进的犁以外,铁制农具如镰刀、铁锹、锄头等农具也同样大批量的使用,这些铁器的大规模使用,才是真正能够迅速提升农业生产力的东西!

    而在这一轮的工具改进过程中,考虑到之前兴修水利的行为,毕竟是对宋国贵族们的利益造成了损害,戴言在这一过程中给了贵族们相当大的让利!大量的先进农具,都以极为低廉的价格向贵族们销售。而在这一过程中,戴言甚至以中央财政来对这些新农具进行补贴!

    这样的行为,立即就让遍布各地的贵族,以及专门生产优秀农具的陶丘工厂同时获利!尤其是陶丘的工厂,在这一轮的刺激中,铁的需求量大为增加,直接使得钢铁行业的产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当然,作为宋国君主,戴言对于农业的扶持,也同样是有限度的。这种限度,并非是他提供虚假的技术,而是他需要在农业的源头来进行控制!

    在经过多年的发展后,农家早就在丰邑积累出了一套如何选择优良种子的方法。没有优秀的种子,宋国贵族想在日后维持高产量,就将是一个艰难的任务了。

    与此同时,航海业的大发展,导致陶丘能够获取更多的鸟粪石。相邑工厂,在煤炼焦工业中,也能够得到少量的粗氨水。这就让戴言手中能够掌握有一定产量,能够增加粮食产量的磷肥和氮肥了。

    戴言将选种行业,乃至如今刚刚萌芽的化肥行业,全部整合到了一起,组成了一家名为宋国农化所的新机构。这一新机构,戴言对此寄予厚望,希望其能够成为整个宋国农业产业链最顶端的存在!

    其实戴言的做法,并非是他的空想,而完全是他仿照后世的模式来建立的!在后世,人们热衷于炒作abcd四巨头控制世界粮食行业,却不知道,真正能够操控农业的,压根就不是它们,而是类似于孟山都、拜耳、中国化工这种站在农业产业链最为顶端的存在!

    这一类的大公司,能够操控整个行业,靠的就是以垄断优秀种子以及农用化学品(化肥、农药)等核心农业产品来保持对整个行业的影响力!

    这样的控制,就如同因特尔垄断cpu对电脑行业的控制一样!谁能想象一家电脑公司,突然无法获取因特尔的cpu对它的影响有多么巨大?宋国农化所在未来,就会起到类似的作用!

    若是日后宋国的贵族们与中枢分歧太大,戴言眨眼间就能够通过种子和化肥的这种农业核心品的供应来影响贵族的利益。只要控制了贵族的利益,自然就能够让他们屈服!

    在这种控制背后,自然是另一层意义上的变法了,只是更为隐蔽,而不轻易为人所知罢了!

三百二十九章 变法(八)() 
戴言在农业上的变法改革,都是在为增强宋国的战争潜力。粮食产量越高,宋国能够养的兵也就越多,未来发动战争的规模也就越大。

    在戴言看来,如今的战国天下,秩序已然彻底崩坏。在这种天下乱战中,任何国家若不能强大起来,留给它的命运,只有灭亡!宋国粮食产量的提高,只是在物资基础上让宋国的战争潜力不断增强。而战争,终归需要靠人来打的!

    因此,戴言需要在短时间内让宋人的素质持续提高!而快速达到此目的的方法,戴言之前在陶丘就已经尝试过了,那就是通过教育来提升人的素质!

    之前的宋国内战中,陶丘军队能够迅速的战胜睢阳军队,义务教育绝对是功不可没!陶丘作为一个外来移民占大多数的城邑,在短时间内动员出来的士兵应该是杂乱无章,而且不易配合的。然而有了之前的义务教育,所有士兵能够说起一样的话语,能够写一样的字,并且能够通晓粗略的军事知识。有了这些基础,才能保证陶丘军在短时间内形成战斗力!

    这样优秀的经验,戴言怎能不吸取呢?

    当他执掌宋国,并进行官制改革以后,除了户部以外,负责教育和外交的礼部就是他最关注的部门了!

    宋国以前从来没有一个专门负责教育的部门,最多只有一个类似的名为“泮宫”的机构。这样一个机构,在临近的鲁国也存在,乃是鲁国的最高学府,有些类似后世的太学。而在宋国,它的作用,更加类似于管理祭祀的机构。

    因此这样的部门,尤其是其中的教育司,戴言是根本不会交给旧贵族来负责,而是交与陶丘大学的教授来负责的。

    这样一批人在陶丘经过了整个城邑的熏陶,对于陶丘本身的教育系统已经有了了解。同时他们也懂得如何利用陶丘那强大的金融力量,来推进宋国的教育发展!

    之前戴言在陶丘推进教育时,都是通过发行债券来筹资,并兴建学校的。而在如今戴言掌握了整个宋国以后,在中央财政依然没有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发债依旧是唯一的选择。

    好在如今宋国归于一统,外加戴言本身的信誉极为不错,教育债券这种有着强力担保的债券,哪怕是收益较低,也能够在市场上发卖出去。手中有了钱,自然就好办事了!

    推进一个国家的教育,与推进一个城邑的教育,其难度是完全不同的!在陶丘这个大城市内,因为人口集中,所以兴建几所小学和中学,就能够让大多数陶丘少年接受教育。然而当这个教育是在一国内举行时,除了睢阳和彭城,就完全无法采用陶丘的模式了!

    毕竟睢阳与彭城作为宋国的大城市,其人口大多住在城内,比较集中,可以采取类似陶丘的方式,在城内兴建起学校以后,就能够很容易的让大多数人接受教育。而宋国其他的城邑,住在城内的人终究是少数,大部分人都是生活在广大的宋国乡野间。

    如果要让所有宋国儿童接受教育,哪怕是最简单的在宋国每一个乡普及教育,那么需要修建的学校数量,以及于此相关的花费,就完全是通过发债募集而来的资金所不可能承受的!

    当得到了这样的汇报以后,考虑到宋国的现实,戴言也不得不妥协,因此只能将学校的数量加以限定。三都之内的学校数量不谈,位于其他各邑的学校数量,大致定为每座城邑一所中学,三所小学。

    因为这笔教育拨款乃是中央财政发放的,所以对于各地除三都外的城邑,都是采取一碗水端平的方式,这自然就造成了各地人口不同的城邑之间的矛盾。

    比如有的城邑人口多,如泗水边的大邑方与,它的人口较多,仅此于三都和丰邑等,仅有的四所学校是完全不够的;而对于宋国较为偏远的黄邑,其本身人口稀少,这样几所学校对它可能又有些多了。

    外加在宋国本土之外的东海之地,东海贵族们也在呼吁需要普及教育。对于他们来说,自己没有接受教育倒是无所谓,但是自己的孩子可不能像大老粗一样。而且本身宋国国内,也有些声音,认为正是像东海那样的“化外之地”,就更是需要学校来好好教化夷民,让他们能够更好的融入宋国!

    这么简简单单的一道教育改革,就在宋国掀起了滔天的波澜。而在戴言看来,这种争吵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其实还是涉及到权力之争!

    义务教育以及学校普及的政令一推出来,整个宋国的贵族们立即就感受到了一种别样的危机。多年的政治斗争经历,都让这些人异常敏感。他们很清楚,贵族们之所以能够统治这片土地,靠的真的是他们的血统吗?并不是!他们之所以能够建立稳定的统治,最终靠的,还是他们对于知识的垄断!

    也许一般的宋国人不关心外界的事物,能够记忆的东西也不会很长,然而贵族们却是不一样!哪怕宋国贵族对于外界的事物再是迟钝,他们对于列国间的大事,也还是很清楚的!

    当年在鲁国权倾数代的三桓,是如何在鲁国丧失统治地位的呢?这其中固然有着三桓本身的政治水平太次,被下属架空的原因,然而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如孔子、少正卯等在鲁国大肆推广私学,将原本属于贵族的知识扩散了出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