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第一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日第一战-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简介:1936年日本频频挑起事端加紧侵略中国中国知名学者历史学家傅斯年给自己的儿子起名为傅仁轨为什么给儿子起这样一个名字他充满激情地说中国第一个在朝鲜对日本打歼灭战的就是唐朝的刘仁轨公元660年至663年唐朝名将刘仁轨率唐兵数千与日军和百济军队数万人在朝鲜血战数十次真正打出了国威和军威663年8月中下旬唐军和新罗军在白村江口决战日军和百济军此一战唐军一万六千名和新罗军六千对战日军陆军近四万水军二万七千加百济军一万多人唐军战船170艘对战日军战船1000艘双方实力悬殊敌众我寡但刘仁轨指挥唐新联军最终在白村江口全歼日军水军和百济军灭百济国三年中大唐王朝以参战兵力不超过两万名的唐军打败来自日本骏河庐原甲斐等全国各地共计八万多日军和三万多百济军歼灭日军六万多头白村江口一战后日本侵略势力从此绝迹朝鲜半岛达千年之久壮哉刘仁轨雄哉我大唐
 83298

第一节 仁寿诞生() 
第一节仁寿诞生

    礼部尚书传朕旨意,把我大隋上承天运,万民而出现的景短日长,诏告天下。——杨坚

    公元600年,大隋开皇二十年,隋朝皇帝杨坚六十岁了,当皇帝二十年了。

    大隋王朝在灭西梁、南陈和北击突厥后,经过十多年的励精图治,发展经济文化,使得中华成为盛世之国。

    到开皇十七年时,隋朝疆域辽阔,人口达到七百余万户,是中国农耕文明的辉煌时期,这时候四夷来朝,杨坚被尊为“圣人可汗”。

    开皇二十年,这一年中,对于杨坚来说,发生了两件半大事。

    第一件大事是老杨和独孤皇后终于废了大儿子杨勇的太子位,立晋王杨广为太子。

    第二件大事是腊月初一,在杨广被立为太子还不到一个月后,独孤皇后中风了,不能言语和行动,还加带点大、小便**。

    杨坚和结发妻子独孤伽罗一向感情很好。当然独孤伽罗是出名的“千古第一妒”和母老虎,老杨也成了出名的妻管严皇帝,老杨除了和皇后有子女外,就再也没有和其他六宫妃嫔生育过子女。

    开皇十六年的时候,独孤皇后已经五十多岁了,人老珠黄,杨坚尝试着宠幸了一名姓尉迟的宫女,结果这名可怜的宫女立刻被皇后杖毙。

    听闻噩耗的老杨只好收起了自己的那颗色心。

    而如今不同了,皇后中风了,再也管不了自己啦。况且自己已经是花甲、耳顺之年了,不再加紧这最后的时光,搞不好哪一天自己也成皇后那样子去,那就想吃、想玩都是做梦了。功成名就应该学曹孟德晚年在铜雀台吃喝玩乐放松一下了。于是,皇后刚一中风,杨坚就实行另外的半件大事:在半个月内接连宠幸了三名宫女和两名。

    那两名正是刚立为太子的杨广不辞辛劳地从扬州物色而来的色艺双绝的江南。

    开皇二十年十二月二十日,因为头一晚大战不断,杨坚呵欠连连地来上早朝。

    再过十天就是春节了,以往的春节杨坚可不敢懈怠,只休息三天,从大年初三开始就上早朝议政处事。

    可现在不同了,有美人相伴,老杨计划在马上要过的春节好好地和年轻的过个节,乐呵、乐呵,大概到二月初一再上早朝吧。

    杨坚的建议一抛出来,得到了近一半朝臣的赞同,毕竟大家都是清官,俸禄低,油水不多,还不让人休息啊?

    但还有一半的朝臣反对,认为全国的大事、要事很多,不能休息这么长时间。

    最后大家采取了折中的方法,到正月十八上朝,大年三十至正月十七的朝政只要不是大事就交给新太子杨广议处。

    看应该没有什么事了,杨坚问道:“各位爱卿,可还有何事上奏?无事则退朝。”

    就在此时,五十岁的太史令袁充出班跪奏道:“启禀陛下,小臣袁充有本奏。”

    在大隋,太史令的主要工作是仅掌管推算历法,比前朝兼管国家典籍的工作少,但官阶低,为正六品,俸禄七百石。

    在杨坚以前的历次出兵征讨中,太史令袁充主要负责占卜战争的胜负,老袁也往往算得**不离十。但老杨觉得自己要做超越历朝历代的一代明君,就不能像汉文帝那样不问苍生问鬼神,所以老袁一直没有得到重用。

    老袁觉得自己已经五十岁了,是知天命之年了,不再赶紧力争上游,这辈子快就玩完了。

    数日前,老袁探听到皇帝宠幸了数名新美人,今日又见皇帝要在春节多休息,更让他对此次上书充满了信心。

    “喔,袁爱卿平身,把本奏来,并拣要点说给朕听。”

    老袁站立而起,把手本交给了总管大太监,然后侃侃而谈,说下了流传千年一段拍隋朝大马屁的话:“隋兴已后,昼日渐长,开皇元年,冬至之景长一丈二尺七寸二分;自尔渐短,至十七年,短于旧三寸七分。日去极近则景短而日长,去极远则景长而日短;行内道则去极近,行外道则去极远。谨按《元命包》曰:‘日月出内道,璇玑得其常。’《京房别》对曰:‘太平,日行上道;升平,行次道;霸代,行下道。’伏惟大隋启运,上感乾元,景短日长,振古希有。”

    白话文:“隋朝兴起之后,白昼渐渐变长,开皇元年冬至那天的影长是一丈二尺七寸二分。从那以后渐渐缩短。到开皇十七年,比过去短了三寸七分。太阳离北极近则日影就短,白昼就长;离北极远则日影就长,白昼就短。太阳在黄道之北运行时就离北极星近,在黄道之南运行时就离北极崐星远。据纬书《春秋元命包》记载:‘明在黄道之北运行,季节则正常。’《京房别对》记载:‘太平之时,太阳在黄道之北运行;盛世之时,在黄道运行;乱世之时,在黄道之南运行。’因为大隋启动了天运,感应了上天,所以日影缩短,白昼变长,这是自古少有的。”

    杨坚坐在龙椅上听老袁讲完了这么一大段话,脸上没有表情,问众臣道:“诸位爱卿,大家对袁爱卿的奏本,有何看法?”

    说白了,老袁就是借用日影变短白昼的时间变长来拍大隋朝、拍皇帝杨坚的马屁。

    尚书右仆射相当于宰相杨素最擅长揣摩上意,杨素已经察觉到了皇帝需要人来拍马屁和歌功颂德,好尽情享乐。

    杨素马上拜倒道:“我大隋自开国之后,陛下具兴王之表,韫大圣之能。或气或云,荫映于廊庙;如天如日,临照于轩冕。如今海内升平,内明外顺,按太史令所奏,连太阳都不忍心离我大隋太远,真是我圣王之福,我大隋之福,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大隋万岁,万岁,万万岁!”

    官员中最大的领导都跟着拍马屁了,其他官员也只得参差不齐地跟着拜倒山呼万岁。

    “哈,哈,哈,我大隋能开创如此太平盛世,也有诸位爱卿不菲的功劳啊,礼部尚书传朕旨意,把我大隋上承天运,万民而出现的景短日长,诏告天下天下万民和四夷尽享我大隋的荣光。”

    “臣遵旨。”礼部尚书忙不迭地领旨。

    袁充见自己上书的目的已经达到一大半了,赶紧趁热打铁道:“皇帝载诞之初,非止神光瑞气,嘉祥应感,至于本命行年,生月生日,并与天地日月、阴阳律吕运转相符,表里合会。此诞圣之异,宝历之元。今与物更新,改年仁寿。岁月日子,还共诞圣之时并同,明合天地之心,得仁寿之理。故知洪基长算,永永无穷。”

    “仁寿,仁寿,不错,仁者无敌,寿与天齐,明年的年就改为仁寿吧。”杨坚不容置疑地道。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袁爱卿测日影,建议改年有功,赏赐黄金一百两,官阶晋升为从五品。”

    “谢陛下隆恩。”

    就因为测日影和建议改年这两件事情,而厚赏老袁和给其升官,这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事。

    此后隋朝的百工服役,都增加了工作量,是因为白昼延长的缘故。壮丁工匠们都苦于白昼延长。

    隋王朝开始做下了第一件不得广大民心的昏事。

    杨坚改了年,想延年益寿,可他哪里知道其寿元已经不足四年,而大隋王朝的寿命也只是再有仅仅十七年了。

    新的一年,公元601年是是农历辛酉年,是鸡年,这一年隋文帝改元仁寿,弃用沿用二十年的开皇年,也就是在这一年的初夏四月,本书的主人公、率领唐军痛歼日军、取得中日第一战白江口大捷的儒将刘仁轨在汴州尉县呱呱坠地了。今河南省尉氏县张市镇。

    1

第二节 寒门之子() 
第二节寒门之子

    你的名就叫仁轨吧,以仁为轨,日后你若掌兵,则要多兴仁义之师,多为天下黎民做好事。——邓铭

    仁寿元年农历四月的某一天,汴州尉县小阳村的某一处刘家田地中,刘仁轨的父亲刘一民正在伺弄着庄稼。

    正午的日头已经比较毒辣,刘一民**着上身,还是浑身是汗,但是刘一民没有歇息,一刻不停地在种田。

    只当他咳嗽得厉害起来,才停下来稍微休息一下,喝口水。

    远处,刘一民的二弟刘一平正用马匹驮运着一些布匹赶来。

    刘一平放弃了父辈们的脸朝黄土,背朝天从土里刨食的农业谋生手段,做经营布匹的小本生意,日子要比大哥刘一民好过一些。

    “大哥,日头这么毒辣了,你还不歇息一下。”刘一平老远远地向刘一民打招呼。

    “呵,二弟呀,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啊。”刘一民说着,又剧烈咳嗽起来。

    “哎,大哥上次给你抓的三副药吃完了吗?效果如何?”

    “好是好,可每副中药居然要二百枚开皇五铢大钱啊二弟你破费了。”

    刘一民觉得药好,还想去抓药来吃,才知道这药的价钱,觉得太贵,他就没吃了。

    “大哥,别这样说,您的病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好啊。”刘一平说着,掏出了五十枚开皇五铢大钱,想递给大哥。

    “别,别,二弟,不要这样,我不要,大哥的咳嗽多喝水,我去采草药马编莎来煮水喝就可以好了。”

    看着大哥倔强的模样,刘一平只好收回了钱,那三副药就用去了六百枚开皇五铢大钱,可是刘一平跑三个月生意的利润,他也有家要养,生意本小利薄,实在帮不了大哥多少啊。

    “二弟,你走南闯北,见多识广,昨天晚上大哥梦见一条大蟒蛇爬到了家里的屋梁上,那是好大的一条蟒蛇啊,腰身都有水桶般粗,你给大哥说说这主何吉凶啊?”

    “平日里我们叫蛇为小龙,这么大的蟒蛇,应该是仅次于龙的存在,龙是天子,而这大蟒蛇应该是天子跟前的大官才对……”

    刘一平正说着,刘一民隔壁邻居家的胖嫂迈开大脚,一边跑来,一边叫道:“大刘,大刘,你的媳妇生了,是个男娃子,快回家看看吧。”

    啥?媳妇生儿子了。

    刘一民高兴得啥也不顾,飞奔着向家里跑去。

    回到家,刘一民抱住了接生婆手中白白胖胖的儿子,乐得合不拢嘴。

    “二弟,这是大哥的第一个儿子,也是你的大侄子,你给取个名吧。”

    “大哥,我胸中的墨水不多,名让先生给取吧,我取个字,希望大侄子将来为人做事都能以方方正正为准则,他的字就叫正则吧。”

    “正则,正则,好,取得好。”

    -

    可惜小正则还没有年满三岁,其父刘一民就病重身亡了,留下了其母刘黄氏和还未出生的一名遗腹子。

    后来,刘黄氏又给小正则添了一名小弟弟,刘黄氏就领着两个幼小的儿子,孤儿寡母地艰难度日。

    小正则从四岁多就在地里劳动:放牛、割草、喂猪,什么都干,回家还要烧火做饭,领弟弟等。

    小正则五岁时,村里一户有钱人请了家庭教师,教他的公子读书。

    小正则有空,就在窗外听听,随手写写画画。房屋里,家庭教师邓铭已经注意到了连日来在屋外偷偷学习的小正则。邓铭也不多管、多问,依旧照常教授着课程。

    过去了八、九天,这一天邓铭突然来了兴致,见小正则还是来窗外听课,便喊了小正则进去问道:“童子为何家子?爱学乎?几岁?为何不请先生?”

    没想到小正则不慌不忙,昂起头,抑扬顿挫地说道:“我乃村头刘一民家中长子,字正则,五岁,先父早亡,只余寡母和二弟,家贫好学,不能请先生教而学之。”

    “哦,童子听了数日,可有何收获?”

    “先生这几日讲的《论语》三篇中的学而、为政、乡党,我都背下来了,而且通过先生的讲解,正则获益匪浅。”

    邓铭一眯双眼道:“噢,那先把三篇背来听一听。”

    听完小正则一字不漏地背诵完后,邓铭并没有太大的惊讶,记性好的童子少有,但并非没有。眼前这小孩记性好,只是满足能传承自己衣钵的一个条件,不知道他的悟性如何?

    “童子,你说乡党一篇,主要说的是什么意思?”乡党一篇,邓铭只是读教了整篇的古文,并没有进行过讲解,他有意考一考小正则。

    “禀先生,乡党一文,主要说孔圣人的容色言动、衣食住行,颂扬孔圣人是个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正人君子,正则当以孔圣人为楷模,长大了,要做一个像他一样的人。”

    邓铭双眼一亮,击掌叹曰:“孺子可教,孺子可教啊。”

    “童子,你看我教这位富家的公子是东家包吃包住,并且每月奉送一百五十枚开皇大钱为学金的,若你要从老夫学习,我每月只收你十五枚开皇大钱做学金就可。”

    “先生,童子家贫,别说每月十五枚,恐怕每月连五枚都拿不出来啊。”

    “哎……”邓铭长叹一声。

    其实邓铭也非一般人,其乃陈朝太史令邓琨的公子,其已得其父的真传,经史子集、诗词歌赋、天文历法和六艺,邓铭样样精通。

    陈朝京师建康城被隋朝大军攻破,陈朝亡,邓琨自缢而死殉国,邓铭不愿为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