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之刺遍江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盛唐之刺遍江湖- 第1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长安城内,街道笔直,就象是棋盘一样,顺着朱雀大街往前走,一直也不用拐弯,径直奔向城外,街道平整宽阔,一路上根本就没有普通城市里那种弯曲复杂的地形。

    这样的城市布局,世界上仅此一例。

    雄伟而壮观,简单而大气。

    你可以闭着眼睛往前走,只要别拐,就不会走错路……

    ……

    大队人马,来到长安城外,罗子骞看见的,是一副更让他惊诧的景象。

    城外本来是一片荒原,冬季里更是数里空旷,但是此时却是聚集了大批的百姓,一片熙熙攘攘,人头攒动,笑语喧哗。

    莫不是长安城的百姓,全都跑出来看热闹了吧?

    大路正中,扎起了宽大的彩门,以木杆树树搭建,缚以彩带,看上去漂亮又喜庆,两旁摆起一溜威风锣鼓,几十个精神抖擞的小伙子,手持鼓槌,敲打着鼓面“咚咚”山响,锣鼓后面,是一队队的彩旗,彩旗下站着数名吹鼓手,吹起唢呐,“伊里哇拉”好不热闹。

    嘿,好欢腾啊。

    李驰对罗子骞说:“这些锣鼓队、唢呐手,并非宫里安排的,都是城内百姓自发组织,咱们要严密注意,防止里边混有贼人。”

    “好的。”

    罗子骞知道,若人奸人行刺,必定是在城外,人越多越乱,他们越好下手。

    他仔细审视着那些看热闹的百姓,以及敲锣打鼓的民众……

    ……

    远方,队伍出现了。

    一溜长长的马队,蜿蜒西来,两千匹分健马踏着大地,发出一片锣鼓似的蹄声,在冬天平坦宽阔的大路上,队伍一溜疾驰,越来越近。

    “过来了,过来了……”一片乱嚷乱叫。

    宪宗皇帝掀开了銮驾的厚布帘子,和大家一起,向越走越近的队伍观看。

    罗子骞紧张起来,他手里握着青芜刀的刀柄,向四周察看,观察哪怕是一点可疑的动向。

    人群……鼓手……

    老百姓们全都兴高采烈,望着驰过来的军队指指点点。

    宪宗皇帝从车上下来了。

    两个宦官一左一右,为他打着帘子,宪宗站在车辕旁边的踏板上,在陈弘志的搀扶下,慢慢下车。

    正在这时候……

    罗子骞耳边听到了一声异样的声响:“吱——”

    实际上,此时的罗子骞,正在高度警惕,他一眼也没去看那只越走越近的罗家军队伍,因为他心里很清楚,在宪宗皇帝下车的这个瞬间,其实就是最危险的时候。

    几乎所有人的目光,都在紧盯着那只队伍,大家都在等着欢迎它,都在心里一片欣喜,此时若是有刺客,那便是最容易得手的时候。

    果然——

    罗子骞高度紧绷的神经,使他在一片乱哄乱的议论声、震天的锣鼓声里,听到了这一声轻微的奇怪响声。

    “吱——”

    不好!

    这是箭在空中飞行,划破空气发出的声响。

    而且根据这凄厉刺耳的破空声,罗子骞一下就能判断出,这只箭来势迅猛,速度奇快,射箭人一定有无比的高超的射箭技艺。

    这一瞬间,罗子骞的脑子里一下闪出一个人的名字:神箭王张信。

    一定是他!

    ……

    此时的宪宗皇帝,刚刚在陈弘志的搀扶下,从车里走出来,身子还没迈到车下。

    他是个身体柔弱的人,没有丝毫的武功,更听不见什么箭在空中飞行之声。

    他毫无防备。

    就在人群的欢呼与鼓噪声中,三只黑色的羽箭,象流星一样,划空而至,直朝着宪宗皇帝的身上飞去,分成上、中、下三路,直取他的头、胸和腿。

第393章 盛仪() 
宪宗不但不会武艺,而且动作也特别慢。

    可以说,他对外来的袭击,没有丝毫和防御能力,象抵挡、躲闪之类的动作,完全不会。

    这三只飞向他的羽箭,别说他根本就不知道,就算是知道,也是躲不过去的。

    “嗖——”

    三只箭,瞬间飞至,应该说,射箭的刺客,时机把握得非常好,宪宗刚从銮驾车里出来,身子比其他人位置高,正是最好的箭击目标。

    但是,此时罗子骞已经窜起来了……

    他的身子时刻做着准备,保持着最高级别的警惕,因此在判断出箭只的方向以后,没有一丝的犹,身子犹如一只皮球,从地上“唰”的一下便弹起来。

    青芜刀一扬,在明艳的阳光下划过一道闪电似的弧线,“当当”两声,将两只射向宪宗的羽箭,登时打飞。

    还剩一只射向下三路的箭,罗子骞瞧得直切,伸左手一抄,一把抄在手里。

    这两下身手,兔起鹘落,迅捷异常,就象一只飞鸟,疾飞疾落,三只夺命的羽箭,瞬间便给他化解于无形……

    ……

    宪宗皇帝愣了一下。

    他根本就没反应过来,等到罗子骞飞身跃起,打掉飞向他脑袋的两只箭,又伸手抓着一只,这才明白过味儿来。

    我草……敢情是有人行刺。

    ……

    这时候,銮驾旁的侍卫总管李驰,还有一群侍卫,以及外围的羽林禁军们,全都一迭连声地呐喊:“有刺客,抓刺客……”

    一群人手持兵器,朝着刺客的方向冲过去。

    刺客,来自几十步外的一棵大树,一个身穿黑色棉袍的老百姓装束的男人,身材高瘦,正在撒腿向远处飞奔。

    行刺,只能是这一下,一击不中,那便意味着失败,绝没有再次动手的机会。就如荆轲刺秦王,一击没中,那便是自己血溅宫闱。

    因此,那刺客趁人不备,射出三只“连珠箭”,随即把弓一扔,撒腿便跑,至于是否击中,那就得看造化了。

    当禁军与侍卫们,顺着箭道找到他的踪迹时,刺客已经跑出了二十步开外。

    这时候,无数的禁军士兵,一片乱糟糟的呐喊声,朝他紧追过去。

    ……

    銮驾跟前的局势,反而已经稳定下来。

    刺客已经被发现,禁军正在追赶,旁边看热闹的百姓们,也是一阵惊讶和混乱,而官道上的罗家军,却是已经越走越近,快到跟前了。

    宪宗在最初的慌乱之后,倒是显出了“帝王风度”,马上便镇定下来,开口说道:“不许乱,继续迎接大军凯旋。”

    声音不大,却有足够的威慑力。

    应该说,宪宗的镇定与清醒,是正确而值得称道的。

    在这样万众瞩目的重要时刻,既然危险已经解除,就不应该让这段插曲破坏掉全场气氛,迎接大军凯旋的仪式,要继续进行。

    很快,秩序又恢复了正常。

    锣鼓,继续敲出了鼓点,唢呐欢快地吹奏,宪宗在罗子骞和李驰的护卫下,在一大群侍卫的簇拥中,缓缓迈步走向前面……

    罗家军的队伍,走到跟前了。

    全体将士都下马。

    重新整队。

    最前面是宰相裴度,李素、李光颜两员大将,他们身后,是郭乐、周香玉、年勇……等一群将领。再往后,是排列整齐的罗家军士兵,士兵们一个个挺胸腆肚,神气十足,手里的长矛大刀,映着上午的日光,闪闪发亮。

    现在,是皇帝在亲自检阅他们啊。

    一般普通老百姓,或是普通士兵,一生是见不到皇帝的,能够“面圣”,是足以值得荣耀的事情,现在,皇帝亲自来到城外,迎接凯旋之师,那份荣耀感,让全体将士们,一个个荣光焕发。

    “夸,夸,夸……”士兵们的步子都踏成了一个点儿。

    ……

    宪宗在宦官侍卫们的簇拥下,缓缓前进,在一块刚刚铺好的红毯上站定,望着走过来的军队官兵们。

    这是胜利之师。

    他们在前线奋勇作战,生擒吴元济,保证了大唐江山一统,现在,这些有功之臣,正向自己走过来。这些人,都是国家的精英。自己手里的王牌。宪宗的脸上,露出欣喜的笑意。

    “参见陛下——”

    队伍前的传令官一声高喊。

    裴度、李素、李光颜打头,身后的一排将领,齐刷刷跪倒在地,向宪宗行“揖手再拜”大礼。

    “参见陛下——”

    队伍里一阵雷鸣般的喊声,两千官兵,跟着将官们一起,就地跪倒,向着宪宗行礼。

    一片人马,全都跪倒,引得旁边观看的老百姓们,也随着军队纷纷跪倒,放眼望去,眼前几平方公里的地面上,黑压压的人影,跪倒一片,那景象煞是壮观。

    ……

    宪宗尽量提高声音,说道:“诸位将军请起。”

    但是,他的话也仅有跟前的几个人能够听见,宪宗,体虚气虚,有气无力,就跟饿了三个月的痨病鬼似的。

    站在旁边的陈弘志高声喊道:“圣上有旨,众位将军,众位官兵请起。”

    裴度、李素、李光颜带着站起身来,向前走了几步,李素再前出一步,朝着宪宗又鞠一躬,朗声说道:“末将李素、李光颜、罗子骞奉旨出征,幸不辱使命,收复淮西全境,生擒逆首吴元济,斩俘贼兵一十三万,今奉命押解贼首诣京,恭请圣上校阅。”

    宪宗努力提高声音说道:“诸将辛苦了。陈弘志,颁示奖文。”

    声音依然微弱得只有两米之内的人才能听见。在野外喧哗的环境里,就象是蚊子哼哼。

    “遵旨。”

    陈弘志向前一步,手拿一张金黄色的“圣旨”卷轴,正欲审读,裴度等人一看,又要俯身跪倒,宪宗说了一句:“不必了。”

    陈弘志赶紧喊道:“请肃立。”

    接旨的仪式,其实在明清以后才逐渐严格,无论何时何地,均须跪倒迎接,但在唐朝并非这样,站着跪着都有,应该说,唐朝的开放、包容与随意,都比后世开化得多。

    于是,黑压压的一片人马,全都立正站直,听着陈弘志宣读皇帝的圣旨。

    “敕曰:各州将士,承圣人之教,秉坚毅之德,乾乾夕惕,勇武强风,出万死地,擒敌破贼,威著四海,诚堪加丕奖绩,特加授裴度金紫光禄大夫,赐爵晋国公,复知政事。李素为山南东道节度使,赐爵凉国公,李光颜授武威开国公,校检司空。罗子骞授颖州郡玉国公,兼御史大夫……”

    陈弘志嗓门洪亮,把几员大将的赐爵封号,一一念来,当然,这么多将领,不可能全列出来,那要等兵部下发文谍,进行颁示。

    三军众将,听着现场受封,一片肃静之中,洋溢着喜气洋洋的欢乐气氛。

    等到陈弘志宣读完毕,读到:“紫诰遥临,钦哉——”的时候,全体官兵异口同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欢呼声:“谢陛下——”

第394章 “你是谁?”() 
城外,一片欢腾。

    皇帝亲自对官兵嘉奖,那是天下最高荣耀了,一片山呼海啸般的“谢陛下”的呐喊声,响彻云霄。

    从宪宗皇帝到宰相裴度,到各个将领,每个官兵,以及四周围观的老百姓,人人脸上洋溢着笑意,大家尽情欢呼。

    这是个胜利的时刻,欢庆的时刻。

    站在宪宗身后的罗子骞,也跟着大家呵呵地笑,陈弘志悄悄对他说:“罗将军,你应该站在队伍里,跟李素他们一起,享受大家的敬意。”

    “不必了,”罗子骞说:“我还是站在这里吧,反正今天无论在哪儿,都高兴。”

    他不敢离开宪宗皇帝。

    刚才神箭王行刺未成,但是危险并未解除,眼前视野所见,全是黑压压的一片百姓,谁知道里边还有没有暗藏的刺客?

    宪宗在陈弘志的搀扶下,缓缓走向前,在一片士兵和百姓的欢呼声中,走到军队队伍里,就站在裴度和李素的身边,向着士兵们挥手。然后,在一片欢呼声中,缓缓走向那座扎好的凯旋门。

    宪宗身后,罗子骞一步不拉地跟着,还有几个宫里的带刀侍卫,簇拥在两旁。

    身后,裴度、李素、李光颜等将领,跟在后面。

    再后面,是两千罗家军士兵。

    宪宗昂首缓步,慢慢走过凯旋门,他身后的宰相将军们,跟着他依次缓缓从凯旋门里通过。

    这是一个神圣的时刻,大家跟着皇帝,走过凯旋门,向长安城进发,从宰相到士兵,每个人的心中,都是说不出的兴奋,大家一边走,一边心怀欢呼,将军们高举着手,士兵们举着刀枪,大家一起发出欢乐的叫喊。

    道路两旁,锣鼓喧天,唢呐齐鸣,一片震天的喊声、乐声,直响彻云霄……

    有士兵认出来了,走在皇帝身边的那个“带刀侍卫”,原来就是罗子骞。

    有人喊叫起来,“罗将军,那是罗将军——”

    “罗将军好——”

    声音,淹没在震天动地的叫喊声里,也分不清了。

    全场沸腾……

    ……

    两千多士兵,在无数百姓的欢呼声中,在震天的锣鼓与吹奏声中,依次通过凯旋门,喧嚣,一直传到数里开外……

    ……

    宪宗皇帝上了銮驾。

    罗子骞骑上独角兽,紧紧跟随在皇帝的车旁,向长安城里进发。两千士兵,和数万跟随着的百姓,都跟在皇帝车队的后面,人流,象海潮一样,拥拥挤挤,进入长安。

    罗子骞骑在马上,眼睛可不敢闲着,虽然是千军万马簇拥,但是谁知道歹徒还会不会铤而走险,突然袭击?李师道手下那些家伙,可什么事都能做出来。

    好在进入城内以后,在禁军护卫下,宪宗一直坐在銮驾车里,贼人是近不得身的。一直到了大明宫前,平安无事。

    罗子骞终于松了一口气。

    他拍了拍脑门,心里暗自庆幸。

    这一趟出城,其实回想起来,真的是凶险,张信那一箭,若不是自己手疾眼快,已经把宪宗给穿个透心凉了。

    禁军统领李之明,驰马从旁边赶上来,对罗子骞拱手说道:“罗将军,刚才多亏了你。”

    这话没错,刚才在城外,的确是凶险万分,若是不罗子骞,后果很严重。如果皇帝被刺,那么第一个砍头的,只怕就是李之明这个禁军统领了。

    “贼人逮着了吗?”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