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之刺遍江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盛唐之刺遍江湖-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杀——”

    好几个义勇民兵,一起杀过来。

    好几把长矛、长戈,同时刺到。

    赵惟忠大瞪着眼睛,难以躲避,眼看着几只戈矛,一起刺入自己的身体,他用手抓着两只长矛的杆柄,犹自不肯服输,虎吼连声。

    但是,身上的血,在顺着伤口往外涌,染红了矛杆。

    连旁边的罗子骞,也看得惊心动魄。

    一员虎将,被乱刃分尸。

    这场面,壮观而血腥。

第30章 假传圣旨() 
赵惟忠被乱枪刺死,局面更乱。

    兵营里,步兵、骑兵狼奔豕突,乱成了一锅粥,有的持兵器抵抗,有的乱跑乱嚷,有的弃械投降,人喊马嘶,分不出个数。

    独孤丘指挥着民兵,包围掩杀。

    混乱开始了。

    独孤丘表现出了卓越的指挥能力,他指派骑兵冲锋包围,派步兵消灭闯出去的敌兵,派弓箭手射箭掠阵,只听一阵阵喊杀声,民兵,本是一群缺乏训练的乡勇,却在统一指挥下,井井有条,越战越勇。

    好样的。

    罗子骞心中赞叹。

    他眼珠一转,心道:“我现在加入战团,就算能多杀几个敌人,作用不大,敌人有一两千人,一时三刻,怎么杀得完?不如还是发挥我的特长,嘴皮子功夫吧。”

    他提着宝剑,噌噌几步,来到那个木架子箭楼下面。

    这个三丈来高的大架子,本来是哨兵放哨,观察敌情,发信号用的,有通往上面的木梯,罗子骞飞身而上,跃到箭楼的顶端。

    那面被独孤丘射断的黑旗,弃置在地上被踩得一片肮脏。

    站在箭楼顶端望去,整个战况尽收眼底,罗子骞发现,虽然民兵英雄,独孤丘指挥有方,但是敌人毕竟太多,一时三刻,还难以结束战斗。

    他朝着下面大吼一声:“听好了。”

    好多士兵,都仰头朝他看去。

    罗子骞扯着嗓子吼道:“圣上有令,赵惟忠谋反叛逆,已经处斩,手下军队,归刺史辛秘指挥,谁敢违抗,诛灭九族。”

    这一嗓子,起作用了。

    罗子骞喊的是“圣上有令”。

    皇上亲自下达的命令,在封建社会,叫做圣旨。

    对于圣旨的天生崇拜感,贯穿于每个人的思想观念里,已经形成了固有的定势。

    一听“圣旨”,这比什么“缴枪不杀”之类的劝降话,都管用得多。

    可是……

    此时圣旨并没到,罗子骞只不过是胡说八道而已。

    严格来说,他这叫做“假传圣旨”,按律是要杀头的。但是,罗子骞眼下哪里管得了这么多?再说,他是一个现代人,脑子是开放的。

    管特么的什么圣旨。

    结果……管用了。

    他这一“假传圣旨”,好多赵惟忠手下的士兵,纷纷放下武器,弃械投降。

    “圣旨到了,赶紧投降,”“圣旨到,投降者免死……”

    罗子骞在箭楼上得意洋洋地假传圣旨,把下面的独孤丘吓了一跳。

    乖乖,这个家伙难道不知道这是杀头之罪么?

    但是,战局却是立刻扭转,弃械投降的士兵越来越多,很快变成了一边倒的态势,民兵们举刀一喝,便有好多士兵投降。

    叮当叮当,处处都是扔下刀枪,投降归顺的士兵。

    兵败如山倒。

    独孤丘下令:“投降士兵,都到营门外集合,违抗命令者,格杀勿论。”

    ……

    战斗结束了。

    刺史辛秘,来到兵营里,看见一队队投降归顺的士兵,在各自长官带领下,集合到箭楼下面,正在由罗子骞“训话”。

    “各位弟兄,你们都是大唐正正经经的兵将,赵惟忠谋反叛逆,罪孽深重,现已伏诛。大家以后洗心革面,跟随刺史辛秘,效忠朝廷,保境安民,日后奏明圣上,都有封赏……”

    罗子骞腆着胸脯,口若悬河,讲得得意洋洋。

    他心里说:“看起来,我讲话确实有两下子,是个当领导的料。”

    殊不知,站在箭楼下面的独孤丘等人,却在暗暗担心,生怕他再弄出什么“假传圣旨”之类的麻烦来。

    罗子骞扯着嗓子讲了一通,走下箭楼。

    “独孤兄,我讲得怎么样?”

    “很好,”独孤丘笑道:“罗郎,你口才甚好,只是……以后千万不要口无遮拦,说些什么‘圣旨’之类的话。”

    “哈哈,没注意,顺嘴就冒出来了。”

    当下,丘知二等人自去整编士兵,安排城防,刺史辛秘对罗子骞和独孤丘说道:“二位杀贼子,定湖州,功高劳苦,请随我回到刺史府,举杯相庆。”

    “辛刺史,恕难从命了,我们须得立刻赶回京口,那李锜竖旗在即,军情十万火急,我们不敢耽搁。”

    辛秘是个明白人,知道这是实话,当即答应:“好吧,眼下情势甚危,我就不留二位了,你们放心,我在湖州,一定截断李锜贼子后路,等朝廷兵马一到,前后夹攻,必定生擒李锜。”

    “辛刺史,再会。”

    “等一等,”辛秘说道:“我作官清苦,无甚礼相赠,身边有几支湖笔,乃名家所赐,留给二位,作个纪念。”

    湖笔,天下闻名,与宣纸、端砚、徽墨并称四宝,是湖州著名特产,誉为“笔中之冠”,甚是名贵,尤其是名家制作,更是难求。

    辛秘将一个精致的黄杨木盒子,两手奉上,盒子里装着三支湖笔,均工艺精湛,异常精美。

    独孤丘笑道:“谢谢刺史赏赐,我是个粗人,不通文墨,罗郎,你文武全才,就收下吧。”

    “好,”罗子骞也不客气,接过湖笔,笑道:“等下次见到那个天下第一才女,我就转赠给她。”

    ……

    罗子骞和独孤丘顾不得休息,拍马回返京口。

    独孤丘说道:“罗郎,你屡立战功,杀死数员贼将,以后奏报朝廷,一定会得到丰厚封赏。”

    “哈哈,”罗子骞仰头一笑,“李锜不是已经升了我的官么?”

    “那不算,李锜封的官越大,对你越糟糕,但是朝廷的封赏,那是要光宗耀祖的,本朝最重军功,当初辅佐太宗打天下的那些武将,哪个不是位列凌烟阁,英名满天下?”

    凌烟阁,是皇宫内三清殿旁的楼阁,以阁内所立“二十四功臣画像”而闻名于世。

    唐太宗不象别的皇帝那样杀戮功臣,而是厚待自己那帮打天下的兄弟,将李靖、尉迟恭、秦琼、魏征、程咬金……等二十四员手下大将,命“画圣”阎立本,按真人比例大小,绘成图像,供奉在凌烟阁内,天下共仰。

    由此,杀敌立功,列凌烟阁,成为天下军人武士,共同的目标。

    罗子骞心里倒是一动。

    我真能象那些千古知名的大英雄一样,以一把七星剑,跃马杀贼,以军功报国,位列凌烟阁,而名垂青史么?

    有可能。

    我不是已经杀了好几个叛贼了么?

    保家卫国,除叛平乱,只要我继续努力,一定能大展鸿图。

    做个秦琼、程咬金那样的盖世英雄……

    ……

第31章 军情如火() 
京口。

    李锜身披作战斗蓬,在外甥裴行立,和卫队长吐突石浑的伴随下,亲自来到张子良的军中,催促他出兵。

    “子良,军马粮草已经齐备,你为何还在拖延??”

    “禀将军,”张子良恭恭敬敬地拱手施礼,“我已经派一只精骑,日夜兼程,潜往宣州,并派数路探马,探听敌情,待探马回报情报,末将立刻率兵进发。”

    “不,”李锜瞪着鹰眼,一副果绝模样,“你即刻出兵,不得迟误。”

    “是,末将遵命。”

    张子良嘴里答应,心里暗暗叫苦。

    他不想出兵。

    他想在京口直接起事兵变,把李锜给抓起来。

    但是,这件事太不容易了。李锜身边就驻扎着一万多兵马,而且,以凶悍勇猛的挽强兵作贴身护卫,无论是率兵攻打还是乘隙行刺,都异常困难。

    就说他身边的吐突石浑和裴行立,均是异常勇猛的虎将,武艺高强。

    独孤丘和罗子骞,还都没回来……

    他在心里,急切地等着这两员勇将的回归。

    ……

    可是,此时,李锜亲自来催促,再不出兵,就真的不行了。李锜绝不会容忍自己一再拖延。

    没奈何,张子良只好决定:发兵宣州。

    三千精兵,早已经准备妥当,粮草齐备,军械锣鼓帐房一应物资调拨到位,这天清早,张子良在中军帐外辞别李锜,正式出征了。

    李锜率十几员副将牙将,给张子良送行,赐壮行酒,行告天礼,杀猪羊三牲,以血涂抹军旗,军号声中,大军离了京口,出征上路。

    张子良心里着急啊。

    怎么办呢?

    他骑在马上,回头望了望飘扬着大旗的京口城,真想带着兵马立刻杀回去。

    ……

    三千兵马,行了半天,到得过午的时候,到了一个叫“李家坡”的小村,张子良命令:“就地宿营。”

    其实此时太阳刚刚西斜,离着天黑还早呢。

    张子良骑马站在大路上,向远方眺望。

    冬日,寒风阵阵,四野寂寥,空旷的丘陵平原,一望无际,忽然大路远端,两骑快马驰来。

    张子良不禁伸长了脖了眺望,他多盼着这两骑马上,坐着的是独孤丘和罗子骞啊。

    那两匹马在平坦的大路上跑得飞快,趟起一溜烟尘。

    越来越近……

    张子良的眼睛都直了,他发现,那两骑马上的人,正是独孤丘和罗子骞!

    真的是他们。

    张子良喜出望外,欢喜得直要在马上跳起来,他催马迎上前去,老远就高声呼喊:“独孤……子骞……”

    独孤丘和罗子骞,终于赶到了。

    三个人的马匹,奔驰到一起,互相见了面,都是兴奋得在马上击掌,哈哈大笑。

    罗子骞问:“张中丞,你们已经发兵了?”

    “对,李锜命我带三千精兵,袭击宣州,我等你们不到,没办法,只能起兵出京口,没想到,刚走一天,就遇到你们俩,真是太好了。”

    独孤丘说:“将军,不能去宣州。”

    “当然不能去,咱们这就举旗兴兵,发檄文,杀回京口,讨伐李锜。”

    三个人就在路上,匆匆计议了几句,然后拍马进村。

    张子良的愁闷情绪,一扫而空,他命令把随行的副将李奉仙、田少卿召来。

    在一个农间简陋低矮的茅舍里,张子良直截了当地对李、田二人说道:“现在李锜造反,我们都成了朝廷的反贼,你们俩准备怎么办?”

    两人对望了一眼,李奉仙说道:“张中丞,其实你的心意,我们都知道,大家都是唐室为臣,本应该保国安民,谁知道仆射逆谋篡位,兴兵造反,现下我们带兵在外,只听你一言罢了。”

    “正是这样。”田少卿说道。

    “很好,”张子良点了点头,“既然二位与我同志,咱们就同心同德,杀回京口。”他一边说着,一边拍了三下巴掌。

    罗子骞和独孤丘从里屋一挑门帘,走出来。

    李、田二人都吓了一跳,李奉仙笑道:“中丞,刚才若是我们反对你的主张,是不是就得尸横李家坡了?”

    张子良笑道:“何去何从,自然由得二位,但兹事体大,张某不得不防啊。”

    其实这倒可以理解,这事确实太过重大,敌与友,只在毫厘之间,政见不同,只怕当时就得刀枪相向,血溅茅舍了。

    好在几个人都能志同道合,共反李锜。当下四个人匆匆商量几句,决定马上召集众兵将,正式发檄起兵。

    李家坡村里的打谷场上,全体兵马,刚刚休息了不长时间,便又被集合起来。

    张子良站在打谷场边一个石磙子上,面容肃穆。

    罗子骞、独孤丘、李奉仙、田少卿都仗剑持刀,站在他的身后。

    全场肃静。

    有经验的老兵,都能暗暗猜测出,一定是发生了重要事情。

    一阵寒风吹过,打谷场边上的旗帜,发出“扑拉拉”的飘摆声。

    “弟兄们,”

    张子良看着眼前的众兵将,朗声说道:“李锜将军刚刚被朝廷册封仆射,皇恩浩荡,但是他不思报效国家,狼子野心,拥兵造反,涂炭黎民,现在朝廷已经发兵讨逆,大军很快即将云集京口,围歼叛军……”

    罗子骞站在张子良身后,手握七星剑,观察着打谷场上的众兵将,眼神不住游走。此时,若有人跳出来反对,那,没有二话,必须一刀杀了,以示威慑。

    “……现下常州、湖州,已经起兵勤王,斩了李深、赵惟忠,断了李锜后路,与朝廷军马互相响应,李锜孤军难守,大势已去,尚且不自量力,欲螳臂当车,必将大败身亡,现在,我们若再听从他的号令,对抗朝廷,结果只有一个,就是随着他祸灭九族……”

    罗子骞在后边听着,有些不以为然,心道:“你说得到是没错,只是没说到点儿上,应该象我一样,直接说圣旨到了,让他们抓李锜。”

    张子良继续说道:“弟兄们,大家想想,与其跟着李锜造反,杀头灭族,何不起兵举义,擒拿李锜,效忠朝廷,效忠国家,必定能转祸为福,大家看怎么样?”

    场上的几个有见识的兵丁,举起手里的戈矛,大叫道:“愿跟随张中丞,起兵举义,擒拿李锜。”

    “起兵举义,擒拿李锜。”

    “跟随张中丞。”

    满场的兵,都乱哄哄地嚷起来。

    ……

第32章 杀回京口() 
张子良对独孤丘和罗子骞说:“独孤兄弟,罗兄弟,还得麻烦你们辛苦一下。”

    “中丞这是说的哪里话,如今军情如火,我等万死莫辞,何来辛苦之词?”

    张子良笑了笑,“眼下天色将晚,我若挥师返回京口,必然经过苦战,才能破城……”

    “你是说,我们先行一步,夺下城门?”

    “对,罗兄弟本是李锜身边的心腹爱将,回城没有阻滞,趁其不备,夺门坚守,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