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武大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昭武大帝- 第8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先是年前,十几路诸侯反董;再是董卓火烧洛阳城,将司隶一带化为废墟;再有是夏雨连绵数月不止,这两天又冬雨不断,雷声震震

    今年十二月份

    可能会有大暴雪

    刘协心头一堵,哀声一叹,大汉正在进入寒冷期的中期,也就是说接下来的数十年,将会是前后六百年来最冷的一段时间。

    地震多发。瘟疫横行,旱涝不止,蝗灾肆虐。

    要是准备工作不足,每年估计都会死伤成千上万人

    在后世。刘协看过一些关于大汉人口的资料。

    在桓帝时,有近六千万人口,经过黄巾之乱以及三国混战后,三家归晋时,天下人口不足千万。大概是八、九百万左右。

    天下百姓,在百年间,五不存一

    在其中,有天灾和叛乱,还有乱世和屠杀,这些因素集中在一起,导致人口大幅度锐减。

    “呼~~~”

    刘协瞬间感觉肩上的担子在急剧加重

    在接下的数年,朕要集结子民们,做好面对饥寒交迫的最坏打算;在这同时,又会有无数的诸侯明里暗里。反抗汉庭,想要碎裂天下

    “哎~~~树欲静而风不止~~~”

    大汉天子,听起来威风,做起来何其艰难也。

    诸侯们的事情,刘协早就已经做好了打算;目前最要担心的,便是他千万子民的田地和防灾。

    不错,刘协现在直属五郡的臣民,超过千万。

    三辅三郡之地,原本就四、五百万子民;

    弘农一郡,属于司隶。也有两百万的百姓;

    西迁过来的,大约有两百万百姓;

    还有河东郡,百姓约有两百多万。

    而刘协目前实际掌控的这五郡,麾下的千万百姓。肯定是不能再次受苦了

    想到这里,刘协睡意全无,又再一次扑到书房中,准备造一本大汉防灾手册,用来指导全国郡县的官员,如何去防灾防难。

    来到书房中坐着。刘协深思了起来。

    在小毅的全力出击下,五郡度田之事,差不多就会再次拉开序幕,只要度田完成。

    那么接下来的,便是授田,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的小康生活水平,必然会降临五郡的汉室子民身上。

    但就算良田有了,若是天灾不断,蝗灾遍地,那么肯定是会出现的。

    拿出一道锦帛,刘协在背面写上“大汉防灾手册”,然后提起笔便写。

    首先,要预防的便是蝗灾。

    因为一旦发生蝗灾,大量的蝗虫就会吞食禾田,使百姓们辛辛苦苦种植的庄稼完全遭到破坏,进而引发严重的粮食损失,以致因粮食短缺而发生饥荒。

    对于蝗灾的起因,刘协还是知其一二。

    所谓旱极而蝗,便是说蝗灾往往和严重旱灾相伴而生,蝗虫趋水喜洼,常由干旱地方成群迁往低洼易涝地方。

    两汉时期,共有旱灾八十一次,几乎每次都会导致蝗灾大起,从而发生重大的饥荒。

    比如先帝熹平六年,夏四月,大旱,七州蝗起;

    还有光和五年、六年,相继大旱,蝗灾四起,百姓多有饿死,随后瘟疫大爆发;

    刘协还依稀记得,后世三国志记载,在兴平元年到建安年间,十来年间,旱灾相继不止,人相食。

    而时间,便是三年之后。

    也就是说,三年后,可能会有连续十几年的大旱天气出现

    所以灭蝗策是继防寒之后,又一个需要提上日程的防灾之策。

    因为蝗灾的致灾物种,主要是蝗虫。

    而蝗虫,主要以农作物为食,种类很多,如飞蝗、稻蝗、竹蝗等都是庄稼的主要害虫。

    而要灭蝗虫,首先便是要治根

    蝗虫比较适合产卵的场所,是干旱后露出的低洼地。

    因为此地土壤比较坚实,含水量非常适合蝗虫产卵;而且在干旱环境下生长的植物含水量较低,蝗虫以此为食,生长的较快,生殖力也高;大量繁殖之后,它们便会爆发性迁徙,由干旱地方成群迁至低洼易涝地方。

    所以,治根就在于,一旦遇上大旱年份,就要发动百姓在低洼地,大肆翻到田地,将白色卵全部焚烧。

    这是第一步,自然还有其它手段。

    还可以在旱灾来临的时候,在有蝗虫的地方,也就是低洼之地,多多地为鸟搭巢,招引鸟类来落户,防治蝗虫。

    刘协记得在唐代,就记载有数千万白鸟取食蝗虫,一晚上就将蝗虫吃尽,庄稼免于受害。

    还要防止青蛙捕杀过度,保持田地中青蛙的数量,因为青蛙,是蝗虫的天敌。

    在根据蝗虫多发生于地势较低处,于是刘协在灭蝗策上,便建议建议百姓将低洼地块改造成池塘,养鱼、养虾,如此这

    样可以使蝗虫的生存地大大减少,也会较好地防治蝗虫。

    零零总总地将后世一些灭蝗虫的方法写上后,一个三尺大的锦帛便已经写满。。

第七十九章:大汉防灾手册(二)() 
看着忙碌了一天都不歇息的天子,白洁嘟着嘴,泡好一壶茶端了上来:“陛下,这是乌龙茶,可提神醒脑。”

    “不过奴婢还是要说上一说,陛下当以江山社稷为重,切勿操劳过度~~~”

    “朕知道了”

    端起那壶“乌龙茶”,刘协一瞧,只见茶水清爽怡人,色蜜绿带金黄。

    “吸~~~”

    吸上一口,只闻得茶香清新典雅,香气扑鼻。

    “吖~~~”

    咪上一口,喉韵回甘浓郁且持久,香气独特。

    “真心不错小洁,你的茶技很有长进”

    天子回味无穷的一脸享受,让白洁大受鼓舞,走到天子身后,柔夷轻抚,让刘协大脑更是为之一清。

    “小洁,你就是朕的宝贝~~~”

    抓过那双白嫩的香手,刘协轻轻嘬了一口,羞得她脸上发烫。

    将茶盏放在一旁,刘协享受着美人的爱抚,继续创作大汉防灾手册。

    旱灾往往导致蝗灾,而在刘协的记忆中,三年之后的大汉,可能会有持续的旱年出现。

    所以接下来,如何抵御旱灾,便成为了刘协的心头重病。

    对于特大旱灾,事先一定要做好准备,比如水利工程、水资源调蓄、雨洪资源的利用等等。

    这接下来的这几年,可能会有持续不断的雨雪天气出现,所以雨水充足,在防灾洪涝的同时,必须要注意水资源的储蓄。

    只要将这几年的雨水蓄好了,那么在接下的数年,甚至是十来年的干旱天气中,汉室都将会有喘息的机会。

    当然还有一点,三年之内,最好一统天下,否则到时候干旱加兵祸,大汉子民们将会陷入极度灾痛之中。

    拿起笔。展开一卷新的锦帛,刘协迟迟下不去笔,最后只好写上几句话。

    三年后,天下将会大旱

    防旱有三策。一是百姓深挖井,二是蓄雨水,三是河流治理。

    写完之后,刘协便将笔放下,因为这个开河流蓄水的事情。不是拍个板子就能决定的。

    需要事先缜密地调查好,选出适合蓄水的低洼之地,然后发动工匠们凿山开河,引水入蓄池。

    而且蓄水之地,还要便于农田灌溉,还要能够止洪。

    否则大雨一下,蓄池崩塌,最后倒霉的便是汉室子民。

    所以刘协现在打算,让负责水利工程、城防建筑、宫室营建等事务的司空黄琬,找一些水利方面的专家。去调研一番,找出适合蓄水的低洼地,最好是有能够蓄百里湖水。

    刘协依稀记得,五十年前,还是顺帝时期,有一个水利大牛马臻,他任为会稽太守时,详考农田水利,发动民众,创建三百里镜湖。堤长27里,湖周长35里,上蓄洪水,下拒咸潮。旱则泄湖溉田,使山会平原9000余顷良田得以旱涝保收。

    现在刘协便是想要在关中,建立几个这样规模蓄水湖。

    将这几年的雨水储存下来,用于预防旱灾。

    比如现在刘协便有一个想法,还是得益于后世。

    黄河第一大支流是渭河,而渭河第一大支流便是泾河。

    泾河发源于六盘山东麓。南源出于泾源县,北源出于固原,至平凉汇合,东流经平凉、泾川于杨家坪进入长武县,再经政平、亭口、彬县、泾阳等,于高陵县注入至渭河中。

    其下游峡谷末端,质地疏松,极易被冲刷,经过了秦汉数百年的大量开垦后,水土流失极为严重。

    所以此地,常发生洪涝之灾,单是在竹简上,便记载这五十年,泾河下游崩过三次,一度将高陵县掩盖,溢出的河水甚至蔓延到了长安城脚下。

    刘协便打算在泾河下游末端,淳化县之左,礼泉县之右,建立一个大型水库,方圆估计至少有八十里。

    这样一可以蓄水,预防接下来的洪灾,又可以减缓渭河下游河道淤积,还可以提升河床,同时降低泾河下游崩塌的可能性。

    除了多见水库蓄水外,刘协还想要从长江引水入黄河,搞一个南水北调工程;还有黄河也需要治理,要加强堤坝。

    因为这三年主要是防止洪涝,此后便是抵御旱灾。

    从书房中翻出一卷关中关于水利方面的竹简,上面记载着三辅之地最大的一个水利工程郑国渠。

    此渠建于秦皇嬴政时期,是由韩国的水利专家郑国主持兴建而成。

    当年郑国受命消耗秦国国力,便在关中建立一个巨大的水利工程,前后约十年后完工。

    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300余里,将泾河从北部群山中冲出,流至礼泉就进入关中平原。

    而这个郑国渠,没有疲秦成功,反而让大秦极为受益。

    史书上记载,郑国用注填阏之水,溉舄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一钟为六石四斗,而当时关东六国的亩产是一石半。

    如此恐怖的亩产,让秦国国力数倍翻增,建立起足以扫灭六国的强势资本。

    汉家天子即位后,对于郑国渠也是极为看中,比如武帝元鼎六年,左内史倪宽主持兴修六辅渠,以益溉郑国傍高仰之田。

    太始二年赵中大夫白公建设白渠,穿郑国渠引泾水,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注渭中,袤二百里,溉田四千五百余顷。

    而这白渠位于郑国渠之南,是一个灌区的南北两条干渠,此后遂郑白齐名,谓之郑白渠。

    建平四年,光禄大夫息夫,躬“持节领护三辅都水”,巡视督察渠道的管护和营运。

    还有光和五年,也就是十年前,京兆尹樊陵,在泾水下游,阳陵县筑樊惠渠,曩之卤田,化为甘壤。

    虽然四百年来,汉家天子一直对关中水利非常着重,也常常挖新的沟渠,但关中的良田肥沃度的降低,却是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

    现在的亩产,远没有先秦的一钟,但一亩三石还是有的。

    “呼~~~”

    刘协重重吐出一口气,看来朕还需要建立起其它的河渠,一方面灌溉周围农田的同时,还要将数个河流连接在一起,便于调水之用。

    比如刘协现在就有一个想法,一是可以将汉江支流的水,注入到渭河支流上,建立百里

    长的河渠,既可以沟通长江和黄河,又能够让关中之西地,变的沃腴肥美。

    当然这个汉版南水北调工程,需要这个时期的水利专家是探索,去调研可行性

    按照刘协的观点,若是能够将长江最大支流汉江的水,调入关中。

    就算此后旱灾持续数十年,那关中大地,所受影响也不会致命。

    想要完成如此多的大工程,大汉便需要近百万的劳力

    “呵呵~~~”

    刘协放下笔,目光向北方望去,眼里透出一阵冷冽的锋芒,让一旁的白洁看得心惊肉跳。

第八十章:放利于民() 
刘协将北望的双眼收起,找到解决劳力问题后,接下来便是钱粮问题。‘

    三年内,汉庭需造蓄水湖,还有南水北调工程等等,所花的钱粮,将会不计其数。

    对于这些大工程,按照穿越者的好习惯,便是要承包下去,让各地的世家和富商掏钱,为天子买单,同时他们将获得河渠的一部分使用权,或者得到其它的好处。

    只要刘协给他们的利益,能够是他们成本的数倍不止,便会让他们拼命!

    对于富商们会不会入瓮的问题,刘协暂时不会担忧,因为他将会在明年,启动几个大工程。

    而且这个时机,拿捏地非常好!

    现在关中大度田,世家豪门和各地富商的大量隐藏的田地被揪出,导致他们损失惨重。

    田他们是没有了,但钱财,他们是不缺!

    虽然关中一个月前刚被董卓收刮一番,但被董卓灭亡的,乃是各地为富不仁的豪强,他们视百姓为贱,随意残寒雇佣者,压迫苦农。

    所以豪强的覆灭,对于整个大汉,都是一件额手称庆的快事!

    而留下的世家和一些富户,他们没有建立邬堡,没有大量的部曲,也同样没有武力反抗大汉。

    而这群人,刚刚损失了大片的土地,有钱但没有地,这会让他们心头不安。‘

    而此时,正是刘协将他们引入官商道路的最好时机。

    让他们出钱,建造利国利民的大工程,同时这样又不会过度消耗大汉朝廷的元气!

    刘协将锦帛盖上,伸了个懒腰,抗洪抗旱防灾是一个长久战,不是一两日便可以完成的了!

    心中定下大计后,便暂时放下了紧绷的一颗心,刘协将目光聚焦到最紧迫的事情上来。

    现在汉庭最主要三件事,一是度田,二是御寒。三是防洪。

    而这三件,还都是大事!

    一个月之内,还都必须完成!

    如此,对于朝廷的考验便真正来临。面对接下来高压的工作强度。地方官员是积极办事,还是会消极对待?

    刘协思索了一会,便拿出一道圣旨,再次布旨意起来。

    命令很简单,三辅三郡之地。大汉三公各监督一个。

    在之前,三公九卿们管理着大汉十三州一百零九郡,现在要他们举全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