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武大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昭武大帝- 第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元叹,跟随为师而来,此次关中又有大事生!”

    关上大门,蔡琰吐出一口闷气:“父亲大人,不知此地,会有何大事兴起?”

    看到女儿的注意力被自己分散,蔡邕也跟着松了一口气,而后又是叹息:“哎!宦官治世,将有可能会再一次降临!”

    “什么~~~”

    俩师兄妹,几乎是一同惊呼。

    “今日早朝,中常侍徐毅,借天子之权势,只凭一手,便力压百官,不顾世家豪门之阻,强行推进度田令,甚至连河东郡都要一同度之!”

    “嘻嘻~~~这是好事呀!父亲大人何必惊慌!”

    蔡琰闻言,嫣然巧笑起来,肌肤胜雪脸颊上,双目犹如一湾清泉,顾盼之时,自有透出一股清雅高华的气质,让人不敢亵渎。

    再看向疑惑的父亲和师兄,昭姬仙袂飘兮,若麝兰馥郁,唇绽樱颗,榴齿含香:“这一切,皆是陛下谋划。对于此事,父亲大人尽管在一旁细瞧即可,不必着急!”(。)

第六十三章:招贤令(一)() 
今天早朝,不仅是吓了蔡邕一跳,连同百官,除了已经之情的三公外,俱是心惊肉跳。。。

    他们担心有二,其一是度田令再次下发,而董贼已死,那么汉庭将会背上损害世家利益的包袱,这可能会导致天下州郡的豪强,成群结队地反抗大汉天子;

    其二,才是他们最担心的,天子诛杀董贼之后,没有回到长安城未央宫中,而是聚兵猎上林苑,从而让中常侍徐毅得以借天子之势,压制满朝大臣。重臣们担忧昔日的“张让”、“赵忠”又会回到朝堂中,宦官干政蒙蔽天子,大汉无光,党锢之祸又会降临······

    下朝后,百官一伙一伙地相继摇头离开未央宫宣室殿,宦官辱凌百官的时代,可能会再一次拉开序幕,而现在他们要做的,便是再一次“唤醒”天子!

    众臣踏步迈出未央宫后,太傅卢植、司徒王允、司空黄琬来到前殿西侧,那里建有中央办公官署,而少府官署也在其中。

    少府,为天子的私府,掌宫中御衣、宝货、珍膳等,其中太医令、太官令、守宫令、上林苑令是实际上职属少府,而像侍中、尚书、御史、宦官、兰台这些都是名义上从属于少府,实际上是直接听命于皇帝或者权臣的。

    不过尚书、御史和兰台的官署,仍然划入少府官署中,位于前殿西侧。

    而尚书台,乃是一个为大汉天子接受奏事、发布政令的地方,朝廷发布得所有诏命都出自于尚书台,有点类似后世的******。

    原尚书令,乃是由司徒王允兼任。

    天子诛杀董卓之后,便将尚书令一职交给光禄大夫贾诩。

    三人来到尚书房。便发现司隶校尉段煨、尚书令贾诩并着中常侍徐毅早已肃立在一旁,静等三公到来。

    王司徒深深望了一眼贾诩,那个瘦弱的凉州姑臧人。从一开始便投靠了少年天子,而长安城还是在他的极力相助下。方安然脱险,回到天子的手中。

    王允甚至觉得,恐怕连度田令,背后都有他的极力推动!

    “拜见卢太傅,王司徒,黄司空!”

    段煨、贾诩等人行了一礼后,六人便聚在一起,商讨接下来的度田之策。

    “度田之事。天子有言,以徐常侍为主,不知道徐常侍,有何指教?”

    王司徒抬手一个抱拳,喜得小毅内心畅快,连忙回礼大呼不敢。

    可徐常侍脸上那种眼笑眉飞,用语言是无法遮住的。

    也难怪,以前他不过是天子奴婢,没有谁会把他当根葱。可如今不同了,他升为中常侍。获得天子信任。

    他的地位一日千里的上升,宫内、宫外的恭维声,都快要把两徐常侍只耳朵都灌满蜂蜜。

    甩了甩头。抛下杂念,小毅神色恢复自然:“各位大人,天子早已嘱咐奴婢,一切唯三公之命是从!”

    小毅此言,这让一旁的五位汉庭重臣内心都叫了声好。

    若是将他们放在小毅的位置上,他们估计也不会如此轻易地将到手的权利交出!

    王允赞叹一声,而后言道:“接下来所度之田,乃是关中世家大豪之地,极难动之!一动必会引发世豪们的反抗。他们甚至会鼓动他们的部曲,武力反抗大汉~~~”

    “王司徒不必多言。这些奴婢都知道,不过天子既然已经下令旨意。不管再怎么难。作为臣子的,只有拼死向前。”

    中常侍徐毅脸上坚定之色,让三公欣喜不已,同时对天子又再一次的心悦诚服!

    他们立马想到了前几日的三公密奏,天子早已经将一切都安排好了,接下来他们完美的实施便可。

    “既然徐常侍决心甚大,那么接下来度田之事,我等老臣必助之!”

    儒宗卢植立下的承诺,让小毅心中大安。

    而后六人密议一番,便将事情谈妥。

    度田之策告一段落后,小毅从袖口中抽出一道圣旨,交给其他五人观看。

    从小毅手中接过那道圣旨,卢植看完后连手心都在颤抖着。

    这封来自上林苑的诏书,乃是当今天子所下的招贤令,全文是:

    自古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安,此特求贤之急时也。望天下贤才于腊日聚长安城鼎湖宫,朕将出题试之,唯才是举,得而必用之。愿贤者以苍生为重,尽己大才,佐朕明扬仄陋,使民安居而天下平。

    这篇招贤令有问题吗?

    在五人心中,都觉得没有任何问题!

    不要说是眼前的五位重臣,就算交给朝中任何一位大臣观看,他们也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

    因为这个招贤令,可以说是对世家的一种保护政策。

    要知道,这个时空虽然有造纸术,但纸张昂贵,一般人根本舍不得用纸,更何况也没有印刷术,所以这个时代的书籍就是竹卷!

    而竹简繁重,抄写非常困难,制造不易,所以知识基本都是一代传一代的,至于农家子弟或者是寒门中人,便是很难获得知识。

    是故,现在的知识是基本被世家豪门占据,纵然先帝曾刻熹平石经,广传六经,但也仅限于洛阳城附近而已。

    从卢太傅手中接过圣旨后,王允上下仔细瞧了一遍,发现有个大漏洞,没等他指出,便见卢植摇了摇头,示意不要妄动。

    王允心头一震,忽然想到什么,便不再多言,而是将天子圣旨交给尚书令贾诩。

    贾文和从小毅手中接过皇帝行玺,重重加盖上印,使之成为一道具有律法意义的圣旨。

    在大汉,皇帝有七玺,除了一直被雪藏的传国玉玺外,其余六玺便是,皇帝行玺——凡封命用之;皇帝之玺——凡赐诸侯王书用之;皇帝信玺——凡发兵用之;天子行玺——征召大臣用之;天子之玺——策拜外国事务用之;天子信玺——事天地鬼神。

    征兵之用的皇帝信玺,征召大臣之用的天子行玺,一般都会被天子随身带着,而其它四玺,要么放在尚书台,要么放在天子信任的中常侍手中。

    而天子之令,一般都要出于尚书台之手,盖上印玺之后,再传遍天下。

    拿着那道招贤令,贾诩深情的看了下,嘴角一丝常人难以察觉的笑容发出,因为他也已经发现天

    天子这道圣旨的漏洞,不过这应该是天子特意为之。

    将圣旨交给左、右丞,命他们抄录数百份,将此令数日间传遍关中,甚至是整个大汉。

    六人商议完后,时间也到了正午,六人相互一拜,便相继离开。

    在回家的路上,王司徒心头又是一阵大叹!

    十三岁的天子,给了他太多的惊喜!

    天子此次招贤令,先度田令一步而出,这样便可消世家豪门的疑心,让他们暂时摸不着头脑,就像此前的董卓度田一样,先稳住世家大豪。

    待到段煨等人一切准备好后,便是度田令再次下达之时。

    而此次下放的度田令,并非是出于天子之手,一切是非过错将会悉数落在中常侍徐毅头上。

    因为少年天子此时正在上林苑狩猎,一切“并不知情”;而且天子早已下达了招贤令,便说明汉家天子对世家并无恶意。

    所以此招贤令,可以让世子们以为,这是天子对关中世家抛出的橄榄枝,目的就是为了补偿他们此前遭受度田令之灾难。

    但事实,绝非如此!(。)

第六十四章:招贤令(二)() 
离开尚书台后,小毅便招来数个心腹聚于一堂密议。 ‘

    而这些人皆为黄门令,乃是当日天子在鼎湖宫赐封的,为的就是让小毅有人可用。

    其中一人,姓赵名豹,是昔日先帝之“母”赵忠认的干儿子,因久居宫中,见惯风风雨雨,是矣略微有些谋略。

    那赵豹自知一朝天子一朝臣之理,所以见到徐毅后,并没有摆前辈的架子,而是恭顺地立在一旁。

    “赵黄门,你说咱们接下来该怎么办?”

    斟酌了片刻,赵豹将心中的犹豫压下,走进小毅跟前悄声而道:“徐常侍,此次的度田令,我等虽是奉了天子之命行事,却是没有圣旨下达啊~~~”

    徐毅偏过头,一瞥身旁的赵黄门,眼中投射出一道洞彻的目光。

    低下头,赵豹不敢直视能够决定他生死的上官,顿了顿后,壮着胆子说道:“到时候度田令一旦有误,中常侍大人恐怕要一力承当~~~”

    已经不用再详细地解释下去了,小毅他早就明白了这一切。

    天子不圣旨,仅仅口头上要求他们实行度田令,其实就是要他们这些太监出面,顶住百官的压力,承受住世家的指责,将关中无田契的田地收回,在分给无田的百姓。

    “这一切,咱家都知道!”

    这几日在朝堂上,小毅一人独自面对满朝重臣的白眼和怒意,将天子口述旨意转为书面圣旨。

    而他,早已不惧!

    “为天子而战,本就是我们这些做奴婢的职责!”

    说着,小毅眼中有一丝诡诈:“现在陛下用了我们,咱们就要做的最好!”

    “毕竟天子年轻嘛,喜好玩乐,以后有很多事情,都需要咱们去做。但有一点,就是不能让国事影响了陛下玩乐的心情。”

    “可是。世家那边~~~百官那里~~~”

    赵豹的踌躇不前,让小毅心中更加一唾,此人有些眼光,就是胆子太小。 ‘难成壮事。

    “当年张、赵两位中常侍,在世辅助先帝时,会顾忌世家和百官的看法吗?”

    小毅轻摆着手,神采有一丝飞扬:“只要我等相助陛下成事,将度田令再次下。让陛下看到我们宦官的力量~~~”

    “到时候,十常侍之威将会来临,我等封将拜侯也不会梦!”

    封将!拜侯!

    当年十常侍,尽皆封为彻侯!

    张常侍乃我公,赵常侍我母!

    张让和赵忠,他们去世不过短短两年!

    但十常侍的传说,他们可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

    先帝在位的二十多年,便是他们宦官的时代!

    莫非昔日的盛景,将会在他们手中重现!

    连同小毅在内的数位大太监。心情是无比的波荡起伏,天子之下,百官之上,那是多大的荣耀!

    深吸一口气,赵豹才压下内心像波涛汹涌的大海一样激动,拱着手道:“不知天子,是否和先帝一般?”

    “嘶~~~”

    一盆冷水浇下,大太监们好像都想到了些什么,心中的热火受阻。

    “呵~~~呵”

    徐中常侍微微一笑,自得地道:“陛下自幼很受先帝疼爱。先帝在世常说:渤海王类已!”

    “可见圣上和先帝,乃是同一类人。”

    “当年先帝即位,桓思皇太后窦妙临朝问政,大将军窦武总领朝政。皇位岌岌可危。九月,先帝遂密诏王甫、曹节,诛杀窦武、陈蕃等人,这便是宫中耳熟能详的九月辛亥政变之事。”

    “而今天子,也是一样,董贼临朝。总览大权,陛下被架空。于是密联忠义之士,将贼子诛于鼎湖宫中。”

    “但是!陛下毕竟年幼,有一颗玩闹的心,所以国事上面,就需要我等的扶持。 ‘就像先帝在位时的一样,唯有信任咱们,将国事交到咱们手里,陛下才能够安心的玩乐啊!”

    “噢~~~”

    数人相互一望,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热火燃起!

    热火!

    此时不仅仅存在未央宫密室中的那数位大太监眼中,天子招贤令一下,整个长安城再次陷入狂热之中。

    原本就因为董贼伏诛而热热闹闹的长安,天子招贤令一砸,再次将他们心中的热火释放。

    “嘭~~~崩~~~”

    长安城内,竹子们再次被炸开。

    喧闹!欢呼雀跃!根本停不下来!

    应和着热闹至极的沸腾,长安城城门口,数百来骑身披红袍,手持黑龙骑的天子亲军,带着诏令四散而去。

    其中数骑往西而去,来到长安附近的扶风郡,便停在城门口,将手中的榜文高高地贴在城墙之上。

    在大汉,朝廷颁布的诏令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以晓喻、教化为宗旨,意在使人知所警觉,趋善避恶。二则是重申国家律法和地方官府制定的政令、法令,要求臣民一体遵守,具有强制性。

    当然不论是哪种,百姓们都会凑过去瞧个究竟,一方面是这是时空信息闭塞,很多人都是凭借朝廷的榜文或者诏令来知晓天下之事;另一方面,倘若是后一种具有法律性质的榜文,他们可要默记于心,因为这样他们才不会触犯律法,免得挨板子。

    但是而今,城墙上高悬着的,并不是百姓们常见的那两种榜文,而是当今大汉天子的招贤令!

    “唯才是举,得而必用之~~~”

    只见一个老者银银须的飘飘老者,颤巍巍的在小厮搀扶下,抬起头看着那道榜文,同时喃喃自语;忽然额头上像小溪似的皱纹,紧紧缩成一团,沧桑的眼中透出阵阵光芒。

    “太公!不知道这上面写的是什么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