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风云之弘云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皇朝风云之弘云录- 第7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你……”皇帝有些气恼的指着霍云,看架势似乎想要数落他一通,可话到嘴边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了,只好道:“事到临头才开始想计划,你还让朕相信你?别人都是走一步看十步,你呢?边走边看!你还让朕怎么相信你?”

    “陛下,”霍云无奈道:“这并非是微臣走一步看一步,若是一境之敌根本不需要这么大费周章,可这是四境之敌,我军加上敌军参战总兵力直逼两百万人,而且我们又不能输,这需要考虑得就多了,陛下您说是不是?”

    皇帝无法否认,霍云说得也是实情,正要说话,却听霍云又道:“不过,陛下若是不相信臣,大可以把这件事交给别人去办,微臣也乐得清闲自在,陛下觉得怎么样?”

    “混账!”皇帝重重的拍了拍桌子,“朕不过就是说了你几句,怎么?你霍云不能被人说么?更何况那个人还是朕,你的君臣之礼呢?有你这么跟皇帝抬杠的么?天底下也就你霍云有这个胆子!你想清闲自在是吧?朕告诉你,这件事还就非你不可了!你敢抗旨么?!”

    要是换了别人,皇帝这么发怒肯定已经被吓得跪在地上了,只有霍云不把这当成一回事,还轻声咕哝道:“抗抗也没有什么不敢的。”他声音虽小,却还是一字不落的传到了皇帝耳中。

    “你……”皇帝对霍云怒目而视,正要开骂,霍云赶忙抬手拦住了:“哎哎哎!陛下息怒、陛下息怒,小心气大伤身!”他嘿嘿笑道:“臣是跟您开玩笑的,陛下是天子,跺跺脚就要山摇地动的,臣哪敢违抗陛下呀?陛下有吩咐,臣岂有不遵之理啊?”

    看他一副讨好赔笑的模样,说他不是忠臣还真不像,皇帝顿时没了脾气,只好道:“行了,少在朕面前卖乖,做好正事才是最重要的!”

    “是是是!”霍云连连点头,又问:“对了,陛下,敢问此次是否还是一如既往的无条件支持臣呢?”

    “你说呢?”皇帝不说是也不说不是,表情上还真是难以捉摸,不过按照以往来看,应该没有问题,于是,霍云躬了躬身,面带微笑道:“臣明白了。”说完,转身要走。

    “去哪儿?”皇帝皱了皱眉,这次轮到他不明白了,“你明白什么了?回来!朕还没说你可以走呢!”

    霍云只好回过身,恭敬道:“陛下的意思臣已经明白了,这天也不早了,臣就先告退了,还得赶回家吃饭呢!”

    “这天怎么晚了?”皇帝听他胡说八道,满头黑线,“还没到中午呢,吃什么饭啊?”

    “可臣饿了呀!”霍云理直气壮,再次拱手:“反正陛下的意思臣已经明白了,臣也会好好干的请陛下放心,这不就完了么?陛下还想听什么?总之臣饿了,要回家吃饭去,告退!”说完,转身快步离去。

    “哎你……”皇帝来不及说接下来的话,霍云的身影就在殿门前消失了,皇帝只能无奈的坐了回去,气恼的一拳砸在了案上……

    ://。。//45/45569/420406985

    

第一千六百零四章 东境之争(上)() 
一天之后,北境捷报送入洛京,皇帝随即召来霍云商议,霍云说道:“北境定,天下定。北境的捷报来了,想必东境和南境的捷报也快了吧?”

    事实证明霍云没有说错,又过了一天,来自东境的捷报也由快马送到了京城……

    在夏朝四境中,以东境诸国土地最少、实力最弱,但他们的民风剽悍程度却直追北境的游牧部族,这与他们农耕与游牧两种习性的混合有很大关联,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如东胡、靺鞨、乌桓、库莫奚及鲜卑等半农半牧的民族。

    早在禹朝,东胡、靺鞨的前身肃慎以及现在已经消失了的濊貊合称为东夷三大古国,虽然称国,但他们本身的制度却还是原始的部落联盟制,这种制度结构松散,缺乏凝聚力,为了寻找更肥沃的土地,各自迁徙是常事。

    比如说濊貊,他们曾经独霸东方,掀起了与禹朝的战争,在被重创之后,部分迁入禹朝、部分去了草原、部分去了更远的东方,濊貊就此解体。而这三部分最后的结局出奇的一致,迁入禹朝的被禹朝同化,进入草原的被其他游牧部落吞并彻底的变成了游牧民族,只有前往更远东方的经过了漫长的旅程最后到达了大海边,他们在那里建立了一个真正的国度,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了“扶余”,这就是东境百济国的前身。他们不约而同的抛弃掉了原本的族名,濊貊二字正式成为了历史。

    再说靺鞨,他们也不再是曾经的肃慎,随着历史的变迁,这古老的名字已经不再为人所提起,靺鞨是肃慎各部打散之后重新聚拢起来的国家,所以也不能说他们就是肃慎,只是在血缘关系上是祖先与后代。

    东胡也是同理,他们在禹朝末年到炎朝初年的时候曾经强盛,后来为兴起的炎朝所败,部族四分五裂,乌桓和鲜卑便是在那时候从东胡中脱离出来的,这两个本是其中的大族,脱离后自立门户,也在东境闹出了不小的名堂,鲜卑更是曾经建立了能与夏朝和柔然抗衡一时的魏国。

    现在的东胡虽已今非昔比,强盛一时的乌桓和鲜卑也没有了昔日的荣光,但他们仍念着祖辈们曾一起打猎、一起耕种的时光,相互之间这些年也是和睦共处,联合起来还是一股不可小视的力量。

    现在东境最强者,莫过于渤海国,它是靺鞨的一支粟末部所建,尽管现在两者是风马牛不相及,但这次他们共同出兵想必也有这层原因在里面。

    渤海国建立之初,夏朝强盛,他们表示愿意归附,夏朝便按照炎朝的传统,赐封渤海国主为渤海郡王,允许他们自治,只要年年向夏朝进贡便可。

    因为国土紧邻夏朝,与夏朝的关系又是臣属,因此两国之间的交往相当密切,渤海国学习夏朝先进的生产和管理制度,国力迅速发展,很快就成为了东境一股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

    在国力迅猛发展的同时,渤海国的自主性有了进一步的加强,到第三任渤海郡王时已经不满足于现有的土地和财富,他连连对外征战、扩充实力,渤海国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这引起了夏朝的警觉。

    出于抑制渤海国力的想法,夏朝开始扶持与渤海交恶的靺鞨部落,渤海王感觉到了来自宗主国的掣肘,为了进一步取得本国的自主性,他不顾大臣们的反对,一意孤行对夏朝开战,此举导致和平了几十年的夏渤关系正式破裂,渤海国也与夏朝解除了臣属关系。

    两国在东境连年征战,战况一时陷入胶着,向来与渤海不和的靺鞨诸部、乌桓、库莫奚等国亦发兵助夏,渤海国也因此战败,不得已向夏朝上书请罪。

    夏朝接受了请罪,渤海国才重归夏朝的臣属国之列,只是经过此役,两国仅能保持表面上的和睦,之后渤海国历经两代郡王的治理,国力蒸蒸日上,完善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获得了“海东盛国”的美誉。

    与渤海国的日渐强盛不同,夏朝则在走下坡路,一直不甘心做臣属的渤海国趁机发动了战争,这次他们打赢了,以胜利为要挟迫使夏朝将渤海郡王正式升格为渤海王,渤海国就此获得了真正的独立。

    虽然几十年后,夏朝依靠复振的国力再度击败了渤海国,却没有再要求他们降格,不过在那些年攻占的东境土地上建立了安东都护府,这些土地中也有曾经属于渤海国的,他们可是一直惦念着,过去的时间里,安东和渤海没有少为这些土地大打出手,这些土地在双方的争来抢去中不知轮转了多少次。

    江充当政的时候,夏朝国势倾颓,渤海国发兵抢夺了部分土地,本想再进一步时,安东大都护却换人了,新的大都护指挥军队连败渤海国,而且在这位大都护治下,原本已经兵无斗志、将无战心的安东军却爆发出了惊人的杀气,恨不得将任何敌人都撕碎。

    渤海军在短短的一个月里就遭受了九次惨败,而且次次都是全军覆没,逃回来的人寥寥无几,询问他们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们却都已被吓得失魂落魄,只顾瑟瑟发抖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在安东军的强大攻势下,渤海国很快就挡不住了,不仅占得的土地被抢了回去,自己还赔进去一片,无可奈何之下只得向安东军求和,战事这才宣告结束。

    这次渤海国可谓元气大伤,士兵和国力都损耗过度,所以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无法再发动任何战争,倒是安东军利用这几年功夫对外征战、战无不胜,就像这位新任安东大都护所言:“奔狼骑的铁蹄所到之处,群王俯首、诸国震动!”

    这位大都护的名字叫做杨宁,如今在东境说起这个名字,几乎所有人想到的都是那血海尸山之上唯一屹立的背影,擎着他杀人无数的长枪、昂首站立。在东境,这个已经不单单只是一个名字了,而是让人谈之色变的魔鬼、瘟疫……他只是一个人,却比任何的天灾都要可怕。

    为了消除这个“灾难”,东境诸国一次又一次努力做着尝试,他们甚至以此为理由鼓动百姓们参加军队,在渤海国,他们大声疾呼:“这是一次圣战!是一场消除邪恶的正义之战!为了我们的国土不再被践踏、为了所有孩子都能得到父爱、为了所有的妻子都有丈夫陪在身边,我们只有与这邪恶抗争到底!”

    ://。。//45/45569/420393578

    

第一千六百零五章 东境之争(中)() 
这次渤海与靺鞨出兵估计用的也是这样的理由,杨宁早已习以为常,这些年来对他口诛笔伐的人还少么?说到底,当士兵们在前线浴血奋战的时候,那些成天讲这些大义凛然、冠冕堂皇之语的家伙们又在哪里呢?

    那些家伙一天天激动万分的宣讲不知道要耗费多少力气和口水,杨宁就简单了许多,敢废话就一刀砍了,或者用马蹄踩死,他用同样的方法杀死无数对他喊打喊杀的人,他起先是很想看看,这些成天诅咒他不得好死的人面对死亡到底是一副什么表情?

    可实情却让他太失望了,这些人也就嘴上功夫,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都说他杀人多,要知道这世上每天都会有人被杀、有人杀人,杀人多至少也是一种本事,更何况他杀的是敌人,有什么错啊?为国杀敌杀得越多,功劳就越大,可那些人呢?总说他心狠手辣、沾满血腥,那他们又做了什么?

    除了专门鼓动别人去死以外,其他什么也做不了,对这种人,杨宁甚至见都不想见,直接让部下用马匹把他们拖死了。

    杨宁对待敌人的残忍和对待夏朝百姓的温和都是出了名的,因此恨他的人恨得咬牙切齿,爱戴他的人则甘愿为他效死,所以,在他的率领下,安东军的锐利无坚不摧,任何的敌人碰上他们都只有失败一个结局。

    安东都护府的强势,让一向热衷于相互征伐的东境各国空前团结,只是他们每次发动的进攻都无一例外的遭受了挫败,渐渐的,他们的战意也被磨尽了,觉得取胜无望就平静了下来,只剩下几个稍具实力的国家还在顽抗,不过他们也没有足够的勇气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只能搞搞一些小摩擦。

    在这些国家中就有渤海和靺鞨,以往他们是不敢出动这样的大军的,想必也是趁着这次夏朝遭遇四境围攻想要趁火打劫,得到消息的时候,杨宁忍不住放声狂笑——他当然得笑,那可是三十万大军,东境已经好久没有这样的大战了,好啊,来吧,看他怎么把这三十万人统统吃掉!

    在杨宁看来,这场战争根本不需要援兵,凭安东军的兵力已经足够了,派了援军只会碍手碍脚!可朝廷的决定不能只考虑他个人的好恶,两支援兵已经向安东开来。

    从兵力上说,援兵抵达之后,夏朝参战的兵力也有三十万,双方持平,只不过安东军经验丰富、战力强劲,援兵也是中央禁军,虽是初来乍到,战斗力也不会比安东军差。反观靺鞨与渤海联军这边,他们虽也号称三十万,但常年与他们交战的安东军却很清楚,靺鞨与渤海近些年来国力下降明显,军中将士早已不复往昔,这些兵力只怕是东拼西凑出来的乌合之众,人数多战力差。

    而且与北境和西境的联军不同,靺鞨与渤海之间并不接壤,相隔较远,所以只能从两个方向分别向安东进兵,然后找个地方进行合兵。据此,夏军决定兵分两路,分头迎击,此次两国中以国力较强的渤海国出兵十八万,靺鞨诸部则出兵十二万;夏军方面,十万右耀武军前去对付靺鞨军,而左奉辰卫则与安东军主力配合与渤海军交战。

    战斗正式打响于九月四日深夜,首先发动攻势的是右耀武军这一路,他们与靺鞨军在乌支山下相遇,当时靺鞨军因为连日赶路已经在山脚下扎营休息,右耀武军前军主将陈达派出哨骑探明情况后觉得有机可乘,便带领五千精骑趁夜对靺鞨军大营发动袭击。

    正在睡梦中的靺鞨士兵被这通攻势打得晕头转向,夏军骑兵趁此机会大力砍杀,慌乱中的靺鞨军没有来得及辨明形势就向主帅报告遭遇夏军大部队,靺鞨主帅大惊失色,没有细查便匆忙下令后撤。

    陈达见靺鞨军主力有动作,误以为他们在调整兵力准备反扑,为避免兵力处在劣势的本部遭受靺鞨军围攻,他率队迅速的离开了战场,并没有来得及清点此战的斩获,只知取得首级千余。

    此战两军统帅都产生了判断错误,靺鞨主帅盲目下令,致使军队阵脚大乱、损兵折将,而陈达则生怕陷入包围而提早撤退,没能继续扩大战果。单就从第一次交手的结果来看,靺鞨军未遭遇夏军主力便损失惨重,对他们的军心士气都产生了很大的打击,相反,对右耀武军而言,主力未至,前锋便打了一场胜仗,为此战开了个好头,也拉近了双方兵力上的差距。

    九月五日一早,红彤彤的太阳刚刚爬上乌支山,夏军的号角声便在山下响起,右耀武军上将军慕容叙骑马立于大旗之下,眼前的大地上,十万雄兵正在向前进击,喊声惊天、脚步动地,气势之强足令人心惊胆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