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风云之弘云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皇朝风云之弘云录- 第6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118章 历史的节点:夏熙宗与赵芳媛(四)() 
到了此时,夏熙宗这个弱冠之主终于得到了天下人的认可,他本人更是极其兴奋,因为他再也不是那个可以受人摆布的皇帝了,他要君临天下,做一个开创治世的有为之君,但这个治世的权柄只能掌握在他的手里。

    以侯阳懿为的朝堂老臣们也不得不承认,这个小皇帝终究长大了,很多他们以前想都想不到的事情,他就这样突如其来的做了,而且更加做到了,这是任谁都意想不到的。

    而更令他们意想不到的还在后头,在扬威异域之后,夏熙宗像是受了刺激一般,处理政事愈加勤勉起来,不仅每日一朝的祖制没有废,而且几乎是日日批阅奏折到深夜,如此勤勉,就算是先皇也做不到。

    除此之外,他也开始愈加大力的提拔人才,大量被豪门大族压制的寒门学子逐步崭露头角,夏熙宗每日接见各式各样的人,将他们各自派到不同的岗位上去,试用一段时间,能够胜任者正式接任,而无法胜任者则换一个岗位。周而复始,而每一个岗位上官员的任期一般都只有三年时间,时间一到,不管你愿不愿意,都要下岗换到别处去。

    这也是为了杜绝有人待在同一个岗位上太长时间,学会了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等渎职行为。现在夏朝官场的很多制度,其实都是熙宗那时候留下来的,有些保持原样,有些则要加以改进。

    根据帝王手札上的内容,夏熙宗将这些主意都归功到了赵芳媛的身上,如果说侯阳懿是夏平宗太元之治的总策划师,那么赵芳媛便是夏熙宗广平之治的总策划师了,不过她是站在幕后的。

    就这样,十年之后,天下大治,夏朝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共享太平,史称广平之治。可就在这一年,却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

    广平十五年,元历12o2年秋,夏熙宗九皇兄,荆王李承毅在荆州起兵,动叛乱,而当朝辅政大臣、中书令侯阳懿之子侯安民竟也牵涉其中。

    叛乱一起,朝中便人心惶惶,因为就在李承毅举兵叛乱的同一天,驻守南境度州的右威卫上将军薛从林起兵响应,他是熙宗皇姐当阳公主的驸马。

    而就在一天之后,西境忻州大都督杨科与表兄阜州大都督郭棠响应叛乱,也是在同一天,熙宗另一皇姐广阳公主及其驸马当州大都督尉迟豹在东境当州起兵。

    四路叛军气势汹汹的朝洛京杀来,同时他们打着“除妖后,清君侧”的旗号,叛军中的一路尉迟豹与广阳公主更是表示:“此来只为诛妖后及其党羽、家人,还我大夏朝堂以安宁,绝不会伤害陛下。”

    另一路杨科和郭棠表示,只要夏熙宗诛灭赵氏一党,他们即刻便罢兵请罪,当然他们说的话到底是真是假除了他们自己没有人知道,不过总之皇帝是不会相信的。

    叛军口口声声说的妖后,自然指的就是赵芳媛,早在广平四年夏天,夏熙宗便将赵芳媛封为皇后,直接跳过了封妃的步骤,也算是创了先例了。

    赵芳媛封后,赵家便成了夏朝外戚,一年之后,夏熙宗封了赵芳媛长兄为左翊卫上将军,再过了两个月,又接连封了赵芳媛次兄为吏部左侍郎,长姐为内廷五品尚宫,第二年,即下旨赐婚,将其嫁给了岭州大都督李云德,他是当朝皇叔征王李瑞长子。

    仅仅过了三天,便下旨将赵家次女封为广宁郡主,嫁给了御史大夫徐括之子徐显。后来,又将赵芳媛的弟弟封为户部金部司主事,一年之后提拔为户部右侍郎。而赵芳媛的两个妹妹,一个成了营侯夫人,另一个接替长姐做了尚宫,也在两年之后嫁于了太仆寺卿。至此,赵氏一门一跃而成为京城豪族。

    对于赵家的崛起,这些人看在眼里,不满也很正常,但这些他们都可以容忍,因为赵家凭借着皇后爬到了今日的位子上,一旦皇后失宠,那么赵家也就完蛋了。

    可事情展却出乎他们的意料,十年过去了,赵芳媛非但没有失宠,反而成为了后廷唯一一个女人,与夏熙宗恩爱有加,为其生下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原本这些也都没什么,皇帝的后廷家事他们也没想管。

    然而,有一天他们忽然现,朝堂上半数的重臣都与皇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甚至有部分政务都是皇后代替熙宗处理的,这让他们感到了切身的危机。

    在不知不觉间,皇后的势力已经盖过了他们这些皇室宗亲、元老重臣,历史上并不缺乏因为外戚干政,致使天下大乱的前车之鉴,而更重要的是,他们不愿意看到大权旁落。

    于是,后来的这些叛党以荆王李承毅为主,私下串联、频繁走动,看着赵芳媛身边的人一个又一个的爬上高位,他们心中的嫉妒、愤怒与不甘最终像火山一样喷了出来,也就酿成了这次大规模叛乱。

    权力之毒,是这世上最能要人命的毒药,对此,霍云深有体会,在史书上,对这场百年之前因权力之争而掀起的叛乱,记载的不甚明确,所以后世人对这场战争都知之甚少。

    霍云只知道,叛乱刚起,四路叛军都向朝廷出谍文,称只要熙宗废了皇后,诛灭赵氏满门,弃用与皇后关系密切的重臣,他们便立刻罢兵。

    但他们等来的,却是皇帝的断然拒绝,叛军因而恼羞成怒,加快度朝洛京进,熙宗自然想到了这个结果,他在拒绝叛军的要求之后,随即便在洛京颁布勤王诏令,急诏天下兵马勤王、扫平叛乱。

    如霍云这般经验丰富的军事统帅都知道,这场叛乱将注定由叛军的失败而告终,原因就是以下三点:

    第一,为了争权夺利而动的战争注定得不到广大百姓的支持,广平之治时期,国家承平日久,百姓生活富足、丰衣足食,他们厌恶战争,从心底里不想打仗,更不想为野心勃勃的人拼命。

    若是君王是暴君、昏君、庸君,国家也早已千疮百孔,黎民百姓纷纷被逼的揭竿而起,那么这场叛乱或许会成功。可那时不是,国有明君,朝有贤臣,百姓们自然对君王、对朝廷忠心耿耿,士兵们也乐意为这样的国家效死,而不会去帮助那些为了一己之私而挑起叛乱的叛贼们。

    第二,从古至今,无论是基于什么样的理由,叛乱都是不可饶恕的罪行。朝廷平叛是正义之举,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先在大义名分上就无懈可击。其次,则是百姓们心系国家,忠于君王。

    第三,是叛军与王军军事实力上的差距,四路叛军看起来来势汹汹,实则兵力都严重不足,而且距离又远,相互之间别说合作了,就算是互相策应也做不到。而朝廷在四境前线都驻有大军,兵力之强远叛军总和。其统兵将领又都是忠于皇室且经验丰富的大将,反观叛军,不仅军力薄弱,其领袖又是一帮因利益勾连而牵扯在一起的人物,他们的同盟又能保持到几时?

    综合以上三点可以看出,虽然这次叛乱看似凶猛,实则不过是纸老虎,皇帝只需坐镇洛京,等来前线的好消息便是了。

    大概在那时,熙宗也看到了这三点,所以即便得到叛军正不断向洛京靠拢的消息时,也还是坐在龙椅上岿然不动。

    皇帝虽然冷静,但不代表洛京的民众和百官也能那么冷静,叛军逼近,洛京城人心惶惶,百姓们纷纷各处奔走,寻找出路,混乱的场景一时难以说尽。

    本章完

    ://。。//45/45569/17567404

    

第119章 历史的节点:夏熙宗与赵芳媛(五)() 
不过,洛京的恐慌持续了没几天便结束了,因为不出熙宗所料,奉勤王诏令先行出的叶州大都督王度与太州大都督陈桓斌联手击败了叛军中的一路,杨科和郭棠,全歼其所部,斩杀郭棠,生擒杨科。

    一天之后,又一捷报传入洛京,奉诏自北境千里勤王的骠骑大将军吕奉击破了当州叛军,生擒了尉迟豹和广阳公主。至此,四路叛军已有两路覆灭。

    而另外两路,荆王李承毅所率领的荆州叛军与薛从林、当阳公主所率领的度州叛军,在得知了其他两路兵马都被击破的情况下,决定会合,并转向进攻夏朝腹地重镇——阳州,围攻十天,不克。

    后于阳州城外,被五路勤王兵马包围,无奈之下,李承毅与薛从林只得命令全军放下武器投降。于是,这场持续两月有余的叛乱就这样结束了。

    作为叛乱的脑,李承毅和两位公主及驸马被押解进京,而侯阳懿之子侯安民早在叛军投降的时候,便拔剑自杀了。

    虽然,事后查明其父侯阳懿并不知道此事,但养不教、父之过,儿子做出这种事,你这个当父亲的就毫无罪责么?

    正是因为这件事,侯阳懿被牵连,削职流放于安州,并最终死在了那里,时年六十七岁。这个曾经辅佐两代君王的一代名臣,最后竟落得个夺职流放,凄惨死去的下场,实在不得不让人感叹世事无常啊!

    叛乱的核心人物被一网打尽,薛从林、尉迟豹和杨科,以及从犯二十多人,皆以谋反罪被处死。

    荆王李承毅、广阳公主与当阳公主,因为是熙宗兄长和姐姐,因而被免除死刑,却也获罪终身监禁。

    历经此乱,原本已日渐式微的朝堂老臣们感叹大势已去,纷纷选择明哲保身,主动告老还乡,于是,又一批新人进入了朝堂,夏朝的官场正在改朝换代。

    夏熙宗终于也彻底完成了他的中央集权,他再也不用过着被人牵制的日子了,可就在他准备再接再厉的时候,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却击倒了他。

    想到这里,秦湘看了看外面的天空,明月已挂上了半空,时间也不早了,但手指却停不下来,一页接着一页的往后翻。

    元历12o3年,时年三十三岁的夏熙宗被太医诊断出得了风眩,这种病十分顽固,很难根除,所以太医建议他进行保守治疗,并且今后不能再过度操心劳力,否则风眩便会引起中风,会危及生命。

    听了太医的话,夏熙宗感觉毛骨悚然,不过他并不是怕死,而是觉得太巧了,因为他的父皇也是因为得了风眩,年老之后身体每况愈下,最后便是死于中风。

    夏熙宗一直以为是意外,没想到自己居然也得了这样的病,而且就症状看起来与自己的父皇差不了多少。

    在一般人看来,由于夏熙宗一直操劳国事,会得这种病也属正常,不过秦湘却知道,他会得这种病却并不只是劳累造成的,因为他们李氏一脉有这样的遗传病,一般要到四十岁之后才会显露,现在只是因为夏熙宗的劳累提前将它触了而已,而这件事即便是皇室也是只有皇帝一人才知道的秘密,秦湘也是偶然得知的。

    虽然被太医规劝了数次,可这么多年的习惯也不是说废就能废的,所以往后的五年,夏熙宗仍然按照以前的作息方式,因为叛乱所造成的损失也很快弥补了回来,民间也恢复到了叛乱前和平的摸样。

    只是在元历12o8年冬天,夏熙宗终于病倒了,而在病榻上,他下了一道不仅在当时,也是被后世无数次非议的诏书,大致内容便是由皇后赵芳媛代替他处理国事。正是因为他的这个命令,赵芳媛正式从幕后走到了台前,为她今后的政治生涯奠定了基础。

    在历代掌权的女政治家当中,赵芳媛绝对是一个鹤立鸡群的存在,她的出身富而不贵,其父在她入宫前不过是一州刺史,若说她的美貌,却也算不上顶尖,但她有一种灵气,与那些公主贵女都不一样。

    她的独特在于天生便拥有作为政治家敏锐的嗅觉和洞察力,一个十七岁的小女孩便已经能明晰世事,头脑清晰更胜男子。

    而秦湘能想到的第一个词,就是聪明,她的聪明世所罕见,也正是因为她过于聪明了,这才有了后来的悲剧性结局。

    原本在后廷时,她便有替熙宗批阅部分奏折的习惯,现在正式垂帘听政,处理国事对她来说也不是多困难。

    况且,朝堂上不少重臣都是她在熙宗面前举荐,才让他们有出头之日的,他们也念着赵芳媛的知遇之恩呢,所以对赵芳媛执掌朝政并没有多大不满。

    而自叛乱平息之后,那些整天叫嚷着后宫不得干政的老臣们,他们的声音在此时的朝堂上已经听不见了。不是他们不想喊,而是知道喊了也没用。

    而正式掌握大权的赵芳媛,显露出了她在政治上的天赋,迅稳定了因熙宗病倒而人心不稳的局面,展现出了凡的智慧和坚定的心志。

    数十天后,熙宗从病中恢复过来,现朝局安稳,天下太平,便决定继续让赵芳媛执掌朝政,在他的身体完全恢复之前。

    就这样,赵芳媛正式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一年之后,当熙宗再次出掌朝政时,现此时的朝堂已经与过去大不相同了,大量的老臣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年轻、陌生的面孔。

    霍云又翻了个身,或许是出于感情上无条件的信任,熙宗到了此时仍没有注意到赵芳媛在群臣中的威望已经能跟他并驾齐驱了。这一点,即便是在熙宗驾崩时他都不清楚。

    在往后的日子里,他们继续帝后同心,合力处理政务。可是,就像夏平宗一般,过了没几年,熙宗的身体也是每况愈下,时不时风眩复,因而影响到了政务的处理。所以不久,奏章的批阅都交给了赵芳媛,熙宗只是在上朝时才现身,但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又因为病而躺在了病榻上。

    这是赵芳媛第二次总领朝政,距离上一次过去了三年,而恐怕连她自己也想不到,她这一领便是二十年。

    因为五年之后,广平三十年,元历1218年十月十五,夏熙宗李承志因中风驾崩于昭阳殿,时年四十七岁。对这位皇帝,历代学者均褒贬不一。

    他自十七岁登基,当了三十年皇帝,期间颇有作为,且从善如流、多谋善断、意志坚定,开创广平之治,所作所为不失为一代明君。

    然而,他宠信赵芳媛,大封赵氏外戚,甚至让赵芳媛代政,给了赵芳媛培养自己势力的时机,也为赵党之乱埋下了导火索。

    只是从帝王手札上来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