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风云之弘云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皇朝风云之弘云录- 第4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昭魁连忙躬身禀道:“启禀陛下,我大楚军士战力极强,周边各国中只有南诏与夏朝能与我军争锋!”

    “哦?”新君却是饶有兴趣的继续问道:“敢问昭卿,你说的争锋指的到底是我军比他们强,还是堪堪能与他们打平啊?”

    昭魁思考了片刻,便答道:“陛下容禀,战事无常,在战争未开始之前谁也没有办法轻易言胜!但是,若真要面对面的话,我楚军士兵不会败给他们!”他这话说的极其自信,又无任何一点傲然感。

    “好!”新君大为赞赏的点了点头:“寡人有如此虎狼之军,还惧任何外敌么?!”然后这个话题就没有再继续下去。

    可众臣在后面听得有些异样感觉,新君最后那句话好像是在暗示什么,项翼也是多年军旅,感觉更为敏锐,他结合方才屈炎所言,更加觉得新君暗地里在盘算一些什么事,虽然现在还不知道具体的,但应该是跟战争有关的!

    新君想打仗?!这个想法在在场所有人脑海中出现了,只是他们现在都很疑惑,打仗并非是儿戏,新君这个时候出现这个念头太过突兀了吧?他要打仗,要打谁?怎么打?开战的依据是什么?

    众人聚在一起讨论了很长时间,想破了脑袋都猜不到这位新君的想法,屈炎反复咀嚼着这一系列的事,他觉得,新君会有这个念头,莫不是受了昭、景和孟王后的影响?可是他们又为什么要打?这不符合他们的作风啊?

    在没有理解清楚新君的真正想法之前,屈炎觉得最好还是按兵不动,他们现在要做的是加大对朝内朝外所发生的各种事情的观察,可以从里面整理出蛛丝马迹,进一步达成探知新君真实想法的目的。

    继续商量了一阵之后,几人便分头进行行动了,可是他们谁都没有想到,两天之后一个消息的到来打乱了他们的部署。

    四月二十四日,一条同样的消息陆续进入了郢城内各家重臣的府邸:蜀国使臣江乙奉蜀王命进入郢城,一是为了吊唁而来,二则是来与楚国结盟的!

    比起与夏朝之间没完没了的打打停停,楚国与蜀国之间一直十分和睦,两边的商业、文化交流很是频繁,再加上两国王室之间的相互嫁娶,让两国的关系越发的亲密,过去也曾经数度联合进攻夏朝。

    所以两国联盟对他们双方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了,而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轰动效应,还是因为蜀国的真实来意,当今蜀王是楚国王太后的兄长,而楚国新君则认王太后为母,如此算来两国应该是外甥和舅舅的关系。

    现任蜀王登基之后始终忠实于两国的友好邦交,所以楚国王室乃至大臣、百姓对蜀人都是十分友好的,而正是因为这种友好,才让楚国更加无法拒绝蜀国的提议。

    蜀王特使江乙秘密的向楚国新君提出了结盟的真实意图:楚蜀联盟,共击夏朝安南之地!

    ://。。//45/45569/22577780

    

第九百八十七章 楚蜀联盟() 
在历史上,蜀国与夏朝的恩怨一点都不比楚国少,但他们跟楚国不同,炎朝地方实行郡县制度,蜀地分为两个郡,一为蜀郡,一为巴郡,炎朝末年天下大乱,蜀郡太守公孙绛率军吞并巴郡,自立为蜀王。

    蜀地丰腴,地广人稀,因为沃土千里而盛产粮食,一直是炎朝重要的粮食产地,又因其地处西部群山之间,易守难攻,公孙氏治蜀以平和宽仁为本,与当世各路诸侯争夺天下的雄心迥然不同,蜀军从外踏足外部土地,而其他诸侯垂涎蜀国富庶欲夺之,然而多为群山阻隔而失败。

    与在诸侯混战时期被破坏的极为彻底的地区不同,蜀地几乎没有受到战乱的波及,蜀人因此平安富足,蜀国积攒了无可估量的财富。

    到大乱时期的尾声时,一直不满公孙氏与世无争的权臣孟氏一族聚集力量发动了军事政变,夺取了蜀国之主的位置,公孙氏惨遭屠戮,残存势力离开了蜀地,归附了后来建立的夏朝,现在西部的公孙家族便是曾经统治蜀地百年之久的公孙氏后裔。

    孟氏篡夺王位之后,一改公孙氏无为的政治方针,开始借助以前积累的财富大力整顿军事力量,并频频对外征战,在小胜了几场之后,新任的孟氏蜀王雄心渐长,遂效仿楚国楚烈帝,宣布加冕称帝,正式建立蜀国。

    然而,事有不巧,正当这位蜀皇想要大展宏图之时,夏朝的开国圣祖皇帝已经平定了各路诸侯,建立起了大夏皇朝。

    新建立的夏朝地域广阔,但百废待兴,民生凋敝,蜀皇便想趁这个时候,率兵出蜀地趁夏朝立足未稳之时夺取西部国土。

    蜀军一开始也是气势如虹,驻守西部的夏军由于是刚刚组建,战力很弱,基本上无法跟蜀军抗衡,眼看着整个西部都要被蜀军攻下,夏朝派来了跟随圣祖皇帝南征北战的开国名将——洛千城,他看中蜀军虽强,但后勤不继,便率军猛攻蜀军后部,先切断他们的粮道再与蜀军决战,最终知道粮道被断、陷入慌乱的蜀军主力被夏军击溃,损失惨重。

    洛千城一路率军乘胜追击,最终收复了西部丢失的国土,蜀军一路败退,最终出发时的三十万大军只剩残军数万退回了蜀地,而且几乎丢弃了所有的辎重和大量兵器,这些全都便宜了夏军。

    因为考虑到攻蜀的难度,圣祖皇帝没有赞同那时便收复蜀地的计划,他遣使同蜀国谈判,而那时才刚从大败中存活下来还没有喘口气的蜀人几乎毫不犹豫便答应了,最终结果两军停战,两国以现在国境线为标准,五十年内不能互相侵犯。

    战争结束后,洛千城便被圣祖皇帝留在了西部,主要原因还在于这次失败蜀国肯定不会善罢甘休,不用多长时间两国便又会开战,洛千城此次大败蜀人,让蜀人惊惧,有他坐镇,蜀人也会投鼠忌器一点。

    果然,圣祖皇帝没有料错,此后的千余年时间中,蜀国与夏朝之间的战争频繁,每代皇帝几乎都少不了同他们打仗,至于胜负夏朝还是胜多负少的……

    楚蜀两国虽然不是直接接壤,但却有河流相通,从夏朝进入蜀国只有陆路,但从楚国进入蜀国便有平稳的水路。

    历史上,两国联手进攻夏朝的事情并不少见,仅凭他们单独一国无法同夏朝抗衡,即便是联合了也还是相形见绌,但两国联合实力总要比一国单独来得好,而且他们有着相当漫长的友好交往历史,彼此都信任对方,共战时也不用担心会相互牵制,即便这样的联合进攻也很少能够取胜,但的确也在一定的时间之内给夏朝制造了难题。

    对这次蜀国提出的联盟,楚国新君显得非常有兴趣,身为君王有多少人是不想建功立业的,更何况眼前这位新君本来也有这个意思,只是以前他表现的太过笨拙,总是被他人嘲笑,久而久之连他自己都怀疑自己。

    只是这段时间,有了孟王后和昭同等人明里暗里的鼓励,他不禁雄心勃发,十分渴望建立一番自己的功业,而且这位蜀国使臣又在他面前滔滔不绝的豪言壮语,更是让他兴奋非常,要不是他还有点理智,觉得这么大的事一定要跟大臣们商量的话,恐怕他早就一口答应下来了。

    在蜀国使臣面见新君的时候,虽然两人说是秘密会面,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些话很快便传到了其他人的耳中,其中也包括屈炎。

    这时候屈炎终于可以确定,新君是真的想要打仗,而且蜀国特使在这个时候来一定不是像他表面所说的那样,他就是来请楚国出兵的!

    于是,在没有通知其他人的情况下,屈炎立刻进宫准备劝谏新君,但他到了门口却吃了闭门羹,新君正在休息不见任何人。

    屈炎无可奈何只能先返回家中,而且这件事也是要放到朝堂上来讲的,到时候再说也不迟,可他又难以放下心,因为这个新君的想法和行为已经完全超乎了他的想象,这样一个人是不可能真的自己主动想要做这件事的,唯一的可能便是有人在鼓动他,那个蜀国特使是一个,孟王后是另一个,光光是她跟蜀国的关系便足以说明。

    还有昭同他们也不可能不知道,但屈炎还是想不通,他们为什么要鼓动新君起兵,别说现在楚国国力衰弱,动兵凶多吉少,光光是那夏朝就不是一个能够轻易撼动的对手,五年前的惨败至今还让屈炎痛心疾首,而在这五年中楚国国力根本没有复振,反而日益倾颓,此时举大军开战无论怎么想都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况且要动兵对昭同和孟王后来说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好处?孟王后可以另当别论,那昭同呢?这只老狐狸从来不干损人不利己的事,他将自家的得失看的比什么都重,所以他鼓动动兵肯定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

    然而,屈炎却想不到打这场仗究竟有何等利益可占?胜了自然好,但若是败了,不是屈炎小看楚国,而是现在的楚国根本经不起一场失败。

    ://。。//45/45569/22578033

    

第九百八十八章 朝会计议() 
比起战事,更令屈炎担心的是蜀国的真实意图,那蜀王明明白白说要跟楚国合兵共同攻取夏朝的安南之地,事成之后安南土地全部由楚国占有,楚国只需付给蜀国此战出动的兵马酬劳,数目肯定会很多,但比起整个安南来说又算不了什么。

    只是屈炎担心,蜀国真的只是想要这样么?那他们跟楚国联合的目的又是什么?耗费了大量民力物力,最终只要一点酬劳,一块土地都不要,这未免也太大方了吧?国事不是儿戏,他们能如此大方肯定有其原因!

    屈炎虽然没有见过现在的蜀王,但也听说过他,这位蜀王也已经快五十岁了,性格特点便是贪利,所以这样的人要怎么相信他会除了一点钱其他什么都不要呢?

    越想,屈炎越觉得楚国的前路实在危险,内有王后、氏族弄权,外有夏朝、南诏侧卧,再加上这个居心叵测的蜀王,实在令人甚为忧心啊……

    四月二十五日,楚王大朝,文武百官齐聚楚王宫太和殿,这天大朝的主旨便是决定是否跟蜀国联盟,而其真正的主旨则是是否应蜀王之邀,共击夏朝安南!

    此事,早在朝会开始之前便已经在百官当中传了开来,百官们聚于殿前时已经三三两两的议论纷纷起来,屈炎身旁照旧是那几个大臣,他们达成共识若新君不跟蜀国联盟便罢,一旦下令结盟他们便要马上力谏,决不能让此事完成。

    朝会开始,众臣排好队鱼贯进入大殿,然后新登基的楚王与垂帘听政的孟太后一起出现,一切礼节完毕之后,正式进入议事环节。

    不出屈炎所料,楚王果然当众宣蜀国特使江乙上殿,江乙在殿上当着百官之面直言了蜀王的想法,末了又道:“楚蜀两国世代友好,然夏朝却屡屡以强权欺辱我等,我王痛心,遂决意联合大楚共同行动,为我两国千年基业、万载社稷,为后代子孙打下一片稳定江山,我王殷切期盼之心,恳请楚王明断!”

    江乙一番话在楚国朝堂上掷地有声,他代蜀王提出的条件也让大多数臣子心头一松,他们甚至高兴的以为,蜀王真的如此慷慨!

    “好,”楚王虽然没有当众表示什么,但在江乙说话的时候,他全程都保持着微笑,更有甚者当江乙说到激动处时还表示十分认同的轻轻点点头,已经是一副很认可这份盟约的样子,“使臣先去偏殿稍候,待我等君臣商议一番之后再做答复,请吧!”

    “那外臣便静心等待陛下的明断了!外臣告退!”说完,江乙便在一名内侍的引领下走出了大殿往旁边去了。

    “众卿,对于此事,你们都说说吧!”楚王环视四周,语气平和的道:“大楚到底要不要与蜀国结盟呢?”他其实已经有了决定,现在询问众臣的意思,除了想听到这些人赞同他的想法外,便是身为君王如果凡事都独断独行传出去声名不好。

    “启禀陛下,”楚王话音刚落,便有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此事微臣以为万万不可!”

    楚王正踌躇满志的等待大臣们说出赞同的话来,可是没想到第一句听到的居然是反对,而且还是“万万不可”,这无异于给了他一记当头棒喝,让他情何以堪?!所以,他马上便阴沉下了脸色,将冰冷的视线转移到声音的出处,朝堂上其他臣子也同时将目光移动——果然是屈炎!

    其实在这之前朝臣们多多少少都知道屈炎定然会挺身出来反对,但他们还是想不到,屈炎的劝谏竟会如此硬邦邦的开始,自惠成王时代起,屈炎便以直言敢谏著称,即便对待君王也毫不客气,惠成王与他多年君臣了解他的品行,所以对他的无礼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然而惠成王可以如此,但眼前的楚王正是年少气盛,而且见他刚才的态度分明内心里已经偏向于与蜀国结盟,即便要劝谏也不能这么强硬,众臣看向楚王,见他果然不悦!惹恼了君王,即便你再有道理,他也不会采纳你的意见!

    “屈卿以为此事如何就万万不可了?!”楚王虽然心里很是生气,但他还在忍耐,毕竟屈炎的名声摆在那里,他还是惠成王时代的重臣,一句话都不听说不过去。

    “陛下容禀,”屈炎依旧直直挺立,高亢的声音回荡在大殿中,“楚蜀两国历来交好,相互倚仗无可厚非!但此次结盟却是为了共抗夏朝,恕臣直言,此事不可!”

    “哦?”楚王显得还是比较有耐心:“到底有何不可?屈卿可以尽数说来!”

    屈炎稍微整理了一下思绪,然后不紧不慢的道:“陛下,五年前佐王兵败,我大楚二十万将士为国捐躯,粮草辎重更是损失无数,五年来虽然大楚国力稍有恢复,但还没有到能够支撑起一场大战的地步。”

    “五年前率军击败我楚军的林湛如今已是夏朝安南大都护,统帅十几万大军,当年他尚可用数千兵士就败我二十万大军,足见此人勇略,如今他手握重兵更是今非昔比,陛下,战场交锋,兵力的多少尚在其次,主帅的优劣才是第一位的!”

    “哼!”参与朝会的郢城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