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装之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伪装之王- 第1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最后判决结果是10年监禁。

    随后虽因蒋介石的《求情书》而特赦,免除了10年监禁,但仍然需要交由军事委员会严加管束,真正获得自由的希望彻底渺茫了。

    接着,南京政府宣布命令:

    撤销西北剿匪总司令部免除张学良职务;

    免除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职务;

    杨虎城、于学忠均予以撤职留任;

    任命顾祝同为军事委员会西安行营主任;

    任命孙蔚如为陕西省政府主席;

    免去朱绍良的兰州绥靖主任;

    任命王树常为兰州绥靖主任;

    任命冯钦哉为第17路军总指挥。

    于学忠在西安事变后暗中上表,效忠南京,但因兰州事变中,他的51军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受撤职留任处分。

    孙蔚如本来效忠杨虎城将军,但随后受杨渠统的策动,曾建议杨虎城武力营救蒋介石,这事汇报到老蒋那儿,所以他被晋升为陕西省政府主席。

    原来第17路军总指挥原是杨虎城,冯钦哉不愿意被说成是抢自己兄弟的权位的人,于是南京方面改任冯钦哉为第27路军上将总指挥,而孙蔚如被任命为第38军总指挥。

    这样一来,杨虎城就被夺去西北军的指挥权,西北军事实上已经被分解了,而且东北军、西北军还必须服从顾祝同的号令。

    张学良被判刑10年的消息传到西安,顿时西安城内一片哗然。

    设法救出张学良,成为西安事变参与者的共同愿望,东北军上下各级军官们的呼声尤其强烈,特别是少壮派的军官们。

    张学良平时为人仗义,他对政训处少将处长应德田、卫队营营长孙铭久、机要秘书苗剑秋等自诩为的“三剑客”,以及何镜华等少壮派们更是十分器重,正因为如此,这批年轻人与少帅的情谊特别深厚。

    自从张学良送老蒋走后,这批少壮派们感到,有张学良的日子和没有张学良的日子,大不一样了。

    想当日,作为少帅身边的亲信,底下的军长、师长们把他们看成少帅的代表,谁敢不笑脸相迎?

    按当时发动事变时的局面设想,用不着多长时间,东北军内部就将改朝换代,军长、师长们个个都要改名换姓。

    那料到,让少壮派们没想到的是,事变变成了如今的场面,张少帅遭逮捕判刑!

    没有张学良的日子,应德田他们,马上发现是水火两重天,没人再把他们当回事,一种可怕的失落感笼罩在“三剑客”的头上。

    按照应德田、孙铭久、苗剑秋及何镜华等年轻人的设想,东北军、西北军和红军首要的大事,就是立即向中央军发起进攻,一路攻下南京救出张少帅。

    为此,他们感到必需不顾一切,把“三位一体”纳入“武力救张的根本计划”!

    他们设想过如何获得军事指挥权的问题,后来,听说老蒋特赦了张学良,他们这才松了口气,暂时取消了军事进攻的强烈渴望。

    但左等右等,却怎么也不见张学良回来。

    孙铭久等人毕竟是年轻人,他们以为唯一能迫使蒋介石改变主意,放回张学良的途径,就是针锋相对的斗争!

    愤怒的呐喊、强烈的抗议、勇敢的战斗,才能打痛南京方面,才能迫使老蒋屈服,但少壮派们有幻想而无途径、有雄心而无真能耐,他们不可能成为主流势力。

    实际上,中共领导周副主席和杨虎城、王以哲、何柱国等才是营救张学良的主流方面,但在如何营救张学良的策略方面,则有一个演变过程。

    周副主席和杨虎城、王以哲、何柱国等在一开头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他们都知道,当初张学良送老蒋回南京,本来就是羊送虎口,基本是有去无回。

    中共周副主席在机场上追不到张学良时,就顿足后悔,来迟一步!

    而老练的杨虎城、王以哲、何柱国等人,最后都苦劝张学良一到洛阳就立刻返回西安,如果张学良一意孤行,继续送蒋去南京的话,那回来的希望就渺茫了。

    果然不出所料,张学良被老蒋软禁了,消息传来,杨虎城和王以哲他们全都急了,杨虎城知道,自己必须与东北军共存亡却又领导不动东北军,他更迫切需要张学良。

    而王以哲、何柱国等则认为张学良如果不回来,东北军就很有可能会垮掉,所以当务之急,是尽可能的救回少帅。

    但此时,是否肯释放张学良的主动权,已经全部掌握在南京老蒋手中,西北方面除了利用和平手段进行规劝之外,几乎无计可施。

    须知,军事实力的悬殊太大了,此前,东北、西北军已经在中央军46军的一个师的进攻下,节节败退,毫无抵抗能力。

    面对一个46军尚且如此,何况整个中央军?少壮派扬言,通过战争打到南京去,救出张少帅,莫非是疯子说梦?

第0274章 秘密决定() 
东北军少壮派们表达出来的坚定态度,表明他们已经进行过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事实也的确如此,他们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还制定了一个武力拯救张学良的计划。

    三剑客非常清楚,要想贯彻他们所代表的武力路线,执行自己的营救张学良计划,首先必须排除障碍,推翻东北军中那批以权压人的腐朽势力!

    这些障碍,便是东北军中的那些元老们。

    为此,三剑客们作出了一个惊人的秘密决定,以营救张学良,不惜与民党中央军一战为号召,向东北军军官们征集签名。

    在应德田的谋划下,他们先通过抗日同志会成员们带头,发动团长签名,师长中有不愿意打仗的,因为团长都签了名,害怕被认为不拥护张学良而跟着签了名。

    凡是应德田、孙铭九、苗剑秋遇到的军官,均理所当然地签了名。

    最后,应德田等人,拿着签有东北军大批中下级军官名字的誓约书回来了,他们把签名书摊在杨虎城、何柱国等人面前,这就是东北军全体将士一致主战的证据!

    铁的事实表明,三剑客的正确方针是得到全军上下一致拥护的。

    但是,三剑客他们的举动,没能达到阻止潼关谈判的目的,因为,军队作出战争与和平的决定权的时候,总是以最高军事长官的命令为准的,哪能允许出现自下而上的联名签字的行动?

    通过私底下串联,冲撞长官命令的做法,是严重违背军法程序的,当事人很可能会因抗令而受到惩罚。

    此事岂能视同儿戏?

    凭着这种习惯性的思维,东北军中的元老们无动于衷,长官们视少壮派们串联出来的联名签字状为无物,潼关会谈依然照样进行,长官们觉得,自己的沉默,就已经是极度的仁慈和宽洪大量的表示了。

    然而,少壮派们则对此激愤不已。

    他们反过来觉得此事表明,指挥官们违背军心民意,是犯了大逆不道的大罪!

    怎么办?那只有拼死一搏,须知,此时这批少壮派勇士们,正豪情满怀,个个是决不妥协的英雄好汉,他们决定冲破阻力,改变办事的规则,按自己的意志行动。

    怎么改变行事规则?

    最好的办法,那就是杀人!

    只要把障碍清除掉,一切就好办了。

    在东北军内部,大家都知道,杨宇霆和常荫槐是怎么死的吧?这批东北军少壮派军官们十分崇拜张学良,特别是少帅历史上剪除杨宇霆、常荫槐的暴烈行动。

    三剑客们,从历史上张学良剪除杨、常的事件中觉悟到,要想做大事,不杀几个人是不行的,只要能象当初张少帅那样,安排得当,杀掉军中几个关键人物之后,就一定能震慑住其它人。

    除张学良外,三剑客内心还有更崇高的形象。

    那就是参与1936年2。26兵变的日本皇道派那些法西斯英雄们。

    西安城的这批少壮派勇士们,个个摩拳擦掌,要亲身实践一次,倘若能在西安也能发起这样的壮烈举动,一定能象日本2。26兵变勇士们一样,一举惊动天下,流芳百世,人人将对自己另眼相看。

    东北军内部的一场严重危机,就这样在地下秘密地发酵着。

    有人首先洞察了东北军内部的危机,这就是中共中央驻西安的代表团,此时,周副主席等领导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如果任其下去,东北军的内部必然发生冲突。

    于是,1月26日,为了防止“祸起于萧墙之内”的动乱,红军高级将领们,主动邀请东北军、十七路军的主战、主和两派,来到西安城郊的云阳镇红军驻地交流意见,目的是为了稳定主战派的情绪,暗示他们别做傻事。

    会上,红军将领们,向东北、西北两军的军官们作了2个多小时的发言,希望东北军通过和平手段解决问题。

    讲话完毕,这些红军将领们,问大家征询意见时,却没有一个少壮派人士出面说话,这些少壮派们从红军将领的发言中判断,红军此来不愿意帮他们打仗。

    他们私下议论说,中共态度冷淡,显然是只顾自己不管朋友,更不管少帅的死活。

    到快要散会时,有人竟高声扬言,我们也要向红军的叶参谋长来个兵谏!

    很显然,中共和红军这次对东北军的吹风会,并没有让东北军少壮派们头脑清醒,他们反而因此变得更加激跃起来。

    碰头会当晚,三剑客为首的少壮派们紧急碰头聚会,会场隐蔽,会议神秘,但气氛热烈,与会者纷纷慷慨激昂地对元老派进行声讨,决定自主组织营救张学良运动。

    少壮派们认为,要这样做,首先要改变东北军的办事规则,由少壮派们说了算,要达到这一步,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通过暗杀,剔除绊脚石!

    谁都知道,绊脚石就是以王以哲等为首的元老派。

    于是,少壮派们你一言我一语,指名道姓地提出要杀的一些头面人物,一份死亡名单就在七嘴八舌中开列出来了。

    首当其冲的是东北军的元老王以哲、何柱国及参加奉化谈判和潼关谈判的代表鲍文樾、米春霖、谢珂等人。

    接着,一批东北军的军长、师长和要害机关人员也上了名单。

    此外,还有十七路军的孙蔚如,甚至还有一批热衷于宣传和平主张的中共党员,也被列入欲清除得名单中,这里面就包括杨虎城的老朋友南汉宸。

    开列黑名单后,三剑客突然发现,此时发动兵变,已是万事具备,只欠一声命令,因为,他们手中已经握有多数军官的联名签字,王以哲、何柱国、鲍文樾、米春霖、谢珂、孙蔚如已是孤家寡人,他们不过是区区几个独夫民贼而已。

    少壮派们认为,只要杀了黑名单上的这些人,就是替天行道的英雄行为,就会受到全体东北军将士们的高度拥戴,起码,签字的这些人会拥护他们,将来张少帅一旦回来,更加会光荣无比!

    只是,少壮派们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虽说他们都崇拜张学良,但他们之中,却没有一个是张学良,张少帅杀掉杨宇霆、常荫槐,那是以少东家的名义在杀走狗。

    三剑客等于张学良吗?

    自古至今,作为下级军官,去枉杀军事长官,那是僭越,是叛乱,是大逆不道,是被众人讨伐的目标。

    利令致昏的三剑客们,可能个个都是深谋远虑的战略家,但他们却忽视了眼前这个最致命的问题,叛乱,僭越!

    三剑客们准备工作进行得很充分,他们知道,鲁莽冒然地行事是不可取的,演什么戏都免不了开场前的一阵锣鼓,实施暗杀计划前,有许多事要先解决。

    首先,他们必须争取杨虎城和中共中央代表团站在他们那一边,至少不能成为阻力,只要这前戏演得好,后面的情节自然会更精彩。

    碰头会的第二天,也就是1月27日,这天上午潼关会谈达成协议。

    虽然三剑客们对此竭力反对,但无济于事,他们感受到了失败的耻辱。

    但这批少壮派们是不甘心的,他们决不能面对失败而无所事事,于是,预谋的暗杀行动被提上议事日程。

    他们首先要向“三合一”的西北军和红军发动一次“兵谏”,劝说他们支持自己。

    有了这两方面的支持,然后再伺机在东北军内部实施“清理门户”计划,对照死亡黑名单,挨个杀人。

第0275章 战和之争() 
三剑客们选中的第一个“兵谏”对象,当然是杨虎城和他身边的西北军高官。

    第一次“兵谏”的地点是,陕西绥靖公署所在的新城杨公馆。

    这天下午,为了正式签署潼关协议作思想准备,杨虎城正在西安新城杨公馆内与十七路军的将领们分析形势,研商潼关协议后的对策。

    突然,杨公馆客厅大门被推开,孙铭九、应德田、苗剑秋、何镜华、卢广绩等带头率几十名东北军营、团级军官蜂拥而来。

    来的人自称是上诉团,他们挤进会客厅,向杨虎城请愿。

    “杨主任,张副司令临走时,令我们东北军听你得指挥,现在张副司令被久扣不归,东北军的头头们又无动于衷,各谋私利,我们这些人都追随张副司令多年,现在大家签名表明心迹,请杨主任指挥我们,到潼关去拼个你死我活,让中央立刻放副司令回来!”

    领头的孙铭九慷慨激昂,大声疾呼,并且一边说着话,一边把一张布满军官们签名的大纸放到杨虎城的办公桌上。

    不请自来的东北军少壮派军官们纷纷表示:“必须救回少帅,绝不同意东北军几个军长私下和蒋介石达成的潼关协定,哪怕少帅回来以后,命令我们缴械也可以,现在绝对不能不顾少帅的安危和蒋介石达成协议。”

    说着说着,孙铭九禁不住涕泪满腮,到后来竟然嚎淘大哭。

    孙铭九身后的应德田、苗剑秋、卢广绩、黄冠南等几十个人,也不由得泪雨纷纷、悲情切切,杨公馆里到处哭声一片,场面悲壮无比。

    在这样的气氛下,先是杨虎城的夫人谢葆贞忍不住赔着这些军官们哭了。

    接着,在场的十七路军的将校们也忍不住热泪长流,整个陕西绥靖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