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祚高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汉祚高门- 第98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将此事稍作消化之后,性格要更加开朗一些的崔悦便开口笑问道:“弘祖慧眼识鉴,所观当不止公度一人。不知在你看来,我与子谅又才堪何用?”

    听到崔悦这个问题,刘群并崔悦也都饶有兴致望向温放之。

    温放之举手作无奈状:“我这晚辈小子,又哪敢斗胆度量长辈才器如何,不过自恃亲厚才稍有放纵罢了。除刘公居任幽州刺史之外,行台大将军对于崔公、卢公也是仰慕已久,希望能得你们这些贤长走入行台助事。”

    说话间,他又拿出另外两份行台诏令,便是对崔悦、卢谌二人的任命。这两人却并非留用辽边,而是都要召回行台【。】,俱加侍中,其中崔悦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卢谌则被任命为礼部大尚书,当然这两人是否接受任命,行台也并不强求。

    崔悦、卢谌将各自任命诏令拿在手中,对望一眼之后,心中也不免更生感触,也更觉得行台这用士章法实在值得咂摸回味。

    刘群见状后也是指着温放之笑骂道:“小子太奸诈,自你入辽以来,我等老朽助你任事何尝有一二留力,却没想到你私心里却已经在动念削除我左右臂膀。”

    这话自然只是调侃,但也道出一些深意。刘群、崔悦、卢谌这些人在辽边虽然辗转寄人篱下多年,但一直都是作为一个整体,哪怕在外人看来,也是将他们当作刘琨残部看待。

    可是如今行台的任命,只将刘群一人留任辽边,崔悦、卢谌却都召回行台荣养起来,其态度已经很明显,那就是并不将他们当作一个整体的政治势力来接受。这样的安排也是在告诫他们,不要妄想在行台或者在地方经营起一股相对独立的势力。

    当然无论真实的意思如何,表达上肯定要更加委婉一些。听到刘群的笑侃,温放之也笑了起来:“我之所以进言行台如此安排几位亲长,也是考量诸多。几位长辈多年流落辽荒,难得常享安乐,如今中国大势将定,若仍偏处辽荒,也是人间悲事。但若就此无顾四边余患,只凭家门旧荫,也难长享福禄眷顾……”

    彼此熟悉起来,温放之讲的这些也确是肺腑之言,真想凭着自己的努力为这几位长辈争取一个相对美满的归宿,这也是他父亲临死之际仍然抱憾于怀的遗愿。

    刘群他们几人常年来相依为命,凑成一团,如今却要将他们拆分开,看起来是有一些不近人情,但事实上他们这些刘琨的残部们即便还凑在一起,其实也没有什么更大意义。

    不要说大将军允不允许他们如此抱团成派,他们这些人凑起来本身就是引人瞩目,旧年尚可凭着刘琨的余泽得于保命,可是之后在整个行台体系中,只会让他们显得格格不入,不能紧跟上时势的发展。

    至于刘琨的余泽,说起来是那么一回事,但真要掰哧清楚的话,其实也并不足包庇他们安享晚年。别的都不说,最起码在行台方面所承认的旧年功业,温放之的父亲温峤大概都要胜出刘琨许多,更不要说北伐这么多年涌现出来的贤臣良将。

    对于刘群的能力,温放之是比较认可。无论是早前帮助他向辽西渗透,又或者之后辽边这几次大的变故,温放之就算有什么想法,具体的执行中,也是依赖刘群良多。

    所以他觉得在有了行台如此强力的后盾之后,再结合刘群本身所具有的各种禀赋,加上自己的辅助,于幽燕之间得创功事并非难事。

    至于崔悦、卢谌,温放之虽然没有直接点明,但其实内心里并不觉得他们有什么实务上的才干,将他们强留在辽边,实际的事务上不会提供太大帮助,反而让他们白担一份风险。

    相反的,他们若能进入行台,单凭其旧年的资历与誉望,也足够成为一个旗帜人物。毕竟最近这几年,无论是洛阳的行台还是江东建康的台城,中兴旧人泰半凋零。

    这些人虽然在实际的事务上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和权柄,但对于维持局面,稳定人心上还有有些帮助的,想必大将军也比较乐于接纳他们。

    当然,这其中太细微的考虑,温放之也没有必要仔细说明。崔悦他们立足乱世年久,待到习惯行台风格之后,自然也能体会到他如此安排的苦心。

    崔卢两人捧着他们各自任命,心中其实是有几分不愿意接受。倒不是说他们还寄望能够在此境达成怎样局面,只是多年来相依为命,彼此之间情谊深厚,生死相约,不舍得刘群独留辽边。

    然而刘群却已经开口笑骂道:“老子确是不乏英才,难得小儿辈都能观见。你们两个老朽放心荣养天中,衣食丰足之后,可不要忘了是老子在边荒逐功,让你们能得优待。”

    “可、可是你……我还是有些不放心。”

    卢谌脸上露出几丝为难并不舍。

    “这话讲得,似乎过往这些年全凭你们这些老家伙遮风挡雨。如今太真家门贤幼为我肱骨,少了你们这些老家伙的拖累,老子扬威幽燕已是指日可待!”

    刘群又哪里不清楚这两人心中所想,只是一脸洒脱说道:“老子当下仍是盛年壮力,勇逐边功、十年之后荣归天中,尚有大把荣华安乐可享。若是此际归返天中,难道也要如你们这些老朽掐指待死?”

    他这么说倒也全非安慰,辽边的寒苦生活让他相貌看起来有些苍老,但他如今仍是四十五六的年纪,若是寻常人自然可以算作步入老年了,但之后高居幽州刺史,处境大有改善,余生确是大有可为。

    “当然,几位亲长也不必即刻起行。目下辽边仍是乱象未定,待到此间局势稍归平稳,你们也可再携功报入走天中。”

    温放之也在另一侧说道:“行台素来不以冢中枯骨并旧年齿惠为美,无功而进,难免受人讥嘲。”

    讲到这一点,温放之是极有话语权的。以他的出身,老实说哪怕余生碌碌无为,也能得安乐长享,但人各有志,生逢如此大变革之世,他是不甘心只凭父荫草草过此一生,所以早前才向大将军争取前来辽东,要成就属于自己一番功业。

    但行台目下甘于清静无为的权贵子弟也不是没有,比如与他出身不乏类似的郗鉴之子郗,其人就不热衷于逐功,凭着父荫也能自得其乐。

    想要多大权势,便要承担相匹配的责任。如果才力、志趣都不匹配,既想享受权威带来的尊荣,又不愿担负伴随的责任与风险,最终只会害人害己。譬如此前慕容逆乱,温放之也是以性命为赌注,才换来一点扭转局势的希望。

    对于温放之所讲行台用士风格,刘群等人也没有什么抵触。他们流落辽荒,辗转多年,要比那些南渡的士流更加清楚,若是才力不能匹配势位,那才是真正的灾难。

    所以对于行台能够给予自己施展才力的机会,刘群也是倍感珍视,想要有一番建树,并不觉得仅仅只是因为他是刘琨的嗣子便要理所当然。

    “若是家父当年能有如此识用并控御之英明,未必不能再做支撑啊。那位沈大将军虽出身东吴,但却能成为领袖南北的英主,也实在不可归因侥幸。”

    虽然还没有亲眼见识,但刘群对那位沈大将军已经不敢轻视。

1395 千秋大计() 
讲完这些琐事,刘群正式接受了行台的任命,成为新一任的幽州刺史。

    当然,眼下这个所谓的幽州刺史府还非常寒酸,甚至还不在幽州境域之内,而且刘群职下属官唯一明确的就是这个长史温放之,看起来就像是一个笑话一样。但目下大势分明,人人都相信眼下的困难只是暂时的,幽燕复治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既然刘群已经接受了任命,温放之便也将行台目下于辽边经营的更多细则逐一向其介绍起来。

    目下行台真正控制在手的,自然就是位于辽南的马石津并其周边几个岛屿。温放之入辽之际带来两个营六百人甲士武装,之后陆陆续续在马石津聚集起近千户辽边流人。除此之外,还有大大小小十多个中州并江东等各地、得到行台通商许可的商户派驻在此的人手。

    仔细算起来,单单马石津所拥有的武装力量,已经在三千人左右。但这一部分兵力,主要还是负责马石津的安全,不可轻易外用。而也正是因为这一部分武装力量的存在,尽管此前慕容皝已经将温放之等人控制起来,仍然没能攻克马石津这个囤积重货的商贸基地。

    徐朗今次北进,除了带来整整两千生力军之外,还有就是各种各样的人才,如编户、勘测、寻矿、冶铸、医药等等,林林总总数百人,也表示行台已经将辽地经营摆上了正式的事程,而不仅仅只是此前的孤立据点建设。

    这些甲士、人才包括马石津方面囤储的物资,便是当下幽州刺史府于辽边能够直接掌控的所有力量。

    虽然行台方面也表示,如有必要,仍会继续加强对辽边的援助,但温放之觉得眼下还没有这个必要,新上任的刘群也认可他这一看法。

    行台如果突然增强对辽边的力量投入,未必就是好事,这会令辽边诸多势力人人自危,心生抵触,乃至于达成一种抗拒行台干涉辽事的默契。所以未来于此境的经营,还是要遵循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而且老实说,刘群所以就任幽州刺史,其优势所在就是对辽边种种事务的了解、以及长久以来所养成那种分化、羁縻辽边各股势力的手段。如果行台真的派遣数万大军北进,刘群未必能够利用好这样一股庞大的力量,毕竟沙场攻伐、军略种种非其所长。

    除了实际掌握的人力、物资之外,行台还给了刘群一定的封授权力,包括千石以下官员任免并千石以上的举荐权。这能够让刘群之后的行事更加灵活便宜,随着行台声势大壮,其权位封授的意义之大与旧年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对于辽边诸多势力也有着更大的诱惑。

    除此之外,目下的幽州刺史府已经拥有了不弱的依附义从力量,比如早前便被刘群说服的段部段兰。这一次徐朗北进,也带来了洛阳慕容运的书信,信中慕容运叮嘱儿子慕容疆要敬奉行台使者,切不可效法慕容皝怙恶不悛、目无王法。

    如此一来,段兰与慕容疆、慕容评等人也可视作幽州刺史府能够驱用的义从力量。虽然发生了慕容皝悖逆反复之后,刘群与温放之对这些胡虏已经不敢过分倚重,但若运用得宜,也能达到以夷制夷的效果。

    “目下辽边局势纷杂,刺史府当下要务,一在继续增强实力,建立更多戍防,二在梳理辽边人情、不可让辽边混乱影响中国战事”

    虽然刘群已经就任幽州刺史,但行台投入于辽边的力量主导者仍是温放之,他的看法便决定了之后的经营大略。

    大将军给予温放之的指示是极尽畅想、不拘一格,只要能够保持一个大体向善的方向,没有任何限制。

    对于温放之的看法,刘群等人自无异议。特别是第一点增强实力,这更是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刘群等人这些年是受够了寄人篱下的苦楚,如今终于有了行台这个大靠山,自然是要谋求独立。

    “辽边多亡户,哪怕仅仅只是招抚一部分,若能收取当中丁壮卒力,已是颇为可观,不必全仰行台遣军助战。”

    刘群大笔一挥,首先便确定继续进行辽边流人的招抚工作,只要有了人,之后再有任何图谋,都有了一个立足基础。辽东慕容部所以壮大成辽边霸主,也正是因为招抚众多亡户流民为己所用。

    此前也正是因为温放之他们招抚手段过于急躁、触及了慕容皝的底线,才又发生之后一系列得变故。现在慕容皝已经死了,慕容部本身也崩裂成数股力量,再也没有哪一方能够强力阻止他们对流人的招抚。

    招抚流人是长久之功,特别这些流人们分散于辽边各个境域之中,单单向他们传递消息已经不容易,更不要说还要将人召集到固定的地点编户征卒。一旦手段过于急躁,反而会令这些惊弓之鸟的流人们畏惧难附。

    这当中诸多细则和手段,还需要仔细商讨并长久施行,大方向通过之后,便暂且按下不表。

    之后温放之又提出增设王师直接管辖的据点,单单一个马石津已经不能满足之后的策略实施,而且马石津偏在辽南濒海,缺乏对整个辽地的影响覆盖。

    他取出一份辽地的疆域图籍,这也是之前数年经营辽地的收获之一,辽边王命久绝,若是没有之前几年的商贸渗透,行台对辽边的基本地理状况都乏甚了解,更谈不上实际的立足经营了。

    温放之提笔在这份地图上圈出了几个原点:“这几处区域,便是之后继续创建戍防据点所在。”

    刘群等人俱都凑上来观望,待见这份地图绘制精准,对辽边许多山川城池的标注,甚至就连他们这些久在辽边的老人都乏甚如此细致的了解,也不免对行台谋而后动、准备周详的做事风格大为叹服。

    温放之所标注的这几个地点,其一便是位于辽西濒海的碣石岛、又称秦皇岛,秦始皇东临碣石因是得名的一处海岛。

    此处地近段部目下所居的阳乐,又与马石津隔海以望,王师在此设立据点,除了可以更加稳固把持海路之外,对于辽西也能形成极强的战略压制。登陆之后,向内陆延伸不长的距离,便可抵达卢龙等陆上要塞。

    第二个地点便是他们当下身处的徒河,徒河本身便是早前商贸的集散点,有水道直通大海,陆地上的交通也非常便利,距离辽西的令支和他们此前刚刚脱身的紫蒙川都不远,言之辽地噤喉都不为过。

    至于第三个地点,名为平林口,乃是辽水的入海口,经此可以直达辽东腹心。旧年慕容部分裂,慕容皝时刻都想兼并慕容仁,其中最大一次规模的军事行动,便是意图趁着寒冬冰封之际跨过平林口去偷袭身在辽东平郭的慕容仁,只是因为慕容仁得到当时淮南都督府示警,使得慕容皝功亏一篑,而慕容部的分裂又持续数年之久。

    第四个地点,便是辽东目下郡治平郭城。而将平郭城也圈划出来,便足以看出温放之野心之大,他已经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