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祚高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汉祚高门- 第9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以十足的热情。

    王师的船队,并没有在外侧这些码头处多作停留,饶河而过,便径直向北而去,直接进入蒲坂的大营码头。巨舰挤占空间太大,直接停泊在河中靠岸的位置,而后军士们便开始次第下船,用艨艟、舢板等换乘上岸,井然有序的入驻已经被腾空出来的大营。

    河东军府一众人等,自薛涛以降,俱都长立于码头上,眼看着王师部伍入营,心情不乏复杂,心知自此之后,乡土便不会他们所专据。而他们在不久之后,便也将要离开乡土,负担着行台的使命,播威远乡,心中既有向往,也有几分彷徨。

    从目下的态势而言,河东军府将士暂时还不足远行。毕竟是深及部伍的大换血,想要让府兵们再接受并且服从那些新的兵长,也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依照目前的进度来说,能够赶在八月结束之前离境奔赴战场,已经算是一个不错的结果。

    不过潼关王师想要完全接手河东防务,也是需要一定的时间。虽然河东军府整体上的秩序和战斗力不算出色,但却胜在对乡土的熟悉,能够有效遏止住北面的贼寇流窜入境。而对河东乡土的熟悉,却非潼关王师所长,所以之后一段时间,还是需要这些军府将士们的配合。

    河东北侧便是平阳,旧年屠各汉国的都城所在,如今还在羯国石生控制中。往年屠各刘氏为了加强统治,打压晋人势力的反扑,多招引氐羌包括塞胡等胡众,安置在都城平阳周边作为藩篱。

    如今汉国早已经覆灭,这些胡虏其中也有相当一部分被石生招引整编成为义从,随之继续北退前往太原。而剩下的这些杂胡,则就生机没有着落,又乏于政令协同的管束,便靠流窜劫掠为生。

    特别是随着最近几年河东地区的元气恢复且商事兴旺,也都引得那些胡虏贼寇垂涎至极,多有侵略。而河东要保持商事氛围,便必须要杜绝匪患的不断侵扰,具体的损失还是次要的,若因此而令得人心惊悸不安,商贾裹足不至,则就罪莫大焉。

    从这一点而言,过去几年河东府兵们在这方面也是完成的不错,没有让北侧的胡寇影响到河东的经营建设,所以也并非一无是处。而这当然也是得益于他们土生土长于此,对河东各种山川路径了如指掌,兼又有两侧境域之间的乡户可以采风报信。

    薛涛倒是有几分担心,王师接掌河东军务确是大势所趋,但在没有了这种乡声通传的便利,不知李炳又会怎么做。

    当然他也只是一想,每一位统兵大将做事都自有其风格,李炳虽然年纪不算大,但却是从血战中杀出的赫赫威名,单以军法谋略而论,也非薛涛这种长久居乡的乡豪可比。

    所以薛涛倒也不敢暗存指点其人的想法,顶多之后李炳若请教种种,他也不会藏私,将一些机巧经验倾囊相授。毕竟河东是他乡土所在,尽管也不知今次离乡之后何年还能返回,但他也希望在李炳等王师勇将的庇护下蒸蒸日上,乡民永绝忧祸。

    随着军士们次第下船入营,一身戎甲的李炳便也出现在甲板上,并在一众亲兵簇拥下登上码头。

    于是码头上自薛涛以下河东军府众将俱都齐齐迎上,抱拳施礼,特别是后方薛强等一众河东少流兵长们,在看到威名赫赫的李炳之后,眼神中俱都流露出浓烈的狂热。

    李炳年在三十出头,年龄上要远远小于薛涛,但他却是王师目下第一序列的中坚战将,本身便有担任过弘武军将主这种强大履历,而且目下的官位说起来还算是薛涛的顶头上司,距离真正的刺史大任不过一步之遥,可谓是虎父无犬子的典型。

    如今他们这些河东少流也将要远行征戍,踏上谋取功业的路途,如李炳这种强悍人物,便是最值得他们法效敬慕的目标!

    至于其他河东军府兵长、将领们,对李炳的态度也都恭谨至极。毕竟之后李炳便是河东此境镇将,他们各自虽然都将远征,但也毕竟还有家人、宗亲留在乡中,因此也都不敢疏远见恶这位英壮君侯。

    李炳在码头上与河东众将小作寒暄,顺便引见介绍一下自己麾下部将,而后便在薛涛带领下,直往大营中军大帐而去。

    他虽然私下里对薛涛此前的做事风格颇有微辞,但眼下对方也算是主动迈出一步凑近大将军府下节奏,因此热络虽然也谈不上,表面的和气还是能维持住。

    下属众将因为还有营宿并防戍、仓储等各种事务要交接,所以也都不在帐内久留,各自找好接洽者便自去任劳,很快大帐中便只留下李炳、薛涛等寥寥几名重要的将领。

    薛涛先一步做示好表态,详细介绍了一下河东目下的军务种种以及原本的防线布设,李炳虽然听得很认真,但细节上也并不多作追问。

    他与薛涛性格和用兵习惯本就不同,再加上各自部伍构成也相差极大,适合河东军府的种种布置,未必就适合他。反正之后都要做出大的调整,眼下追究的太详细,也只是浪费精力。

    之后薛涛又提议彼此部众的对调,将一部分兵长交叉安排。倒不是说他还奢想借此在乡境中保留什么影响力,而是经过一轮比较深入的裁汰后,河东军府兵长方面缺额甚多,再加上也乏甚远行征战的经验,希望能够在李炳这里获得一些援助。

    李炳对此自然不会拒绝,他所以提前来到河东,也是为了帮助薛涛将河东军进行一次更加彻底的整编。河东军调离乡境,虽然是有一部分化解乡势的目的,但大将军也真的希望能够借此将河东军打造成一支可用之师,所以在部伍支架结构方面,也都授意各部帮忙建设。

    之后李炳又明确告诉薛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河东军的磨练是一个长久的过程,想要寄望于乡土之内有什么脱胎换骨的改变,还是有些不切实际,沿途其他各路王师也会援助帮忙,至于他这里能够提供的支援还是有限。

    李炳今次北进,名义上是率众万余,但实际上只有两军六千的军众。

    潼关虽然有守卒三万余众,但其中相当大的比例都是屯田兵兼劳役,真正可用的战力不足两万人,刨除戍守一些险要关隘并郡境防寇剿匪所需,一旦发生大的战事,能够紧急调用的不过五军之数。

    所以如此夸大,还是要借由河东消息传播快的缘故,给潜在的敌人以误导,让他们不敢抓住当下这个空门而有妄动。在中原水军西调抵达河东之前,此境的防备力量是极为虚弱的。

    为了表示对薛涛的重视,李炳倒也不介意透露他接手河东防务之后将要做的调整,那就是不再缩紧于汾水一线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击,在极短的时间内于平阳和河东之间,人为的制造出一条无人地带,凡此线路之内,生民内迁,胡寇杀绝!

1297 平阳贼踪() 
虽然对于之后的河东防戍早有成竹定计在胸,但李炳也并没有在入境之后便即刻发动起来。如今的河东,作为勾连盘活整个西线战略的枢纽要地,情况就会变得复杂,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影响,特别是在细节上要有一个十足的把握做到极致。

    之后的几天时间里,李炳也并没有留在蒲坂大营,离营而出直往河东更内部的项背之地进行巡视。

    薛涛因为要忙于河东军府整编的问题,抽不出身来亲自相陪,便安排一名军府将主、同时也是他的族弟薛良陪同前往。

    至于河东太守府方面,太守柳仕对于李炳的到来也不敢怠慢,虽然文武不相统御,可是李炳之后的军事行动对于河东的整体气氛还是有着很大的影响,彼此间也需要进行充分的沟通,便派遣郡府主簿马行之出面陪同李炳,同时将太守府一些诉求详作倾诉。

    河东与平阳之间,其西以汾水为界,在南则就是河东薛氏乡籍所在的汾阴,在北则是平阳郡皮氏县。两地之间台塬相接,而汾阴也可以说是河东的北大门。

    由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汾阴薛氏在旧年的河东乡土秩序中是颇受排挤的。汾阴虽然地在汾、河交汇所在,但言及津要之处,却远不及下游的风陵渡等大渡口。黄河上游横流直切龙门壶口而下,两侧除了山岭、高塬之外,还有着大片的滩涂,这都制约了津渡的发展。

    自汾阴再往南是一片山峦丘陵,往东同样有稷山横阻,翻过这两片山岭,才是河东真正精华所在的腹心,河东裴氏乡土所在的闻喜、卫氏乡土所在的安邑俱在其东,河东柳氏所在的解县则在其南,独独将汾阴定在了西北的角落。

    如果不是因为有着汾水这一条天然的界限,汾阴划入平阳郡看起来倒是比较合适,与河东薛氏旧年在乡土尴尬处境倒是不乏类似。

    至于河东的东境,则有王屋山作为屏障。所谓山河表里,从大的角度去做类比,河东这一地地势倒与整个并州不乏类似,拥山环水,据势而险。

    薛良作为向导,倒也非常的热心,引领李炳等一众人先投自家所在的汾阴坞壁而去。薛氏坞筑在高塬上,由此下望,西可见波涛滚滚的大河龙门,东则是峰岭起伏的稷山山脉,山水之险,表现得可谓是淋漓尽致。

    “旧年兵祸连绵,常有胡骑途经于此呼啸往来。我家既居此境,当有保乡重任,胡蹄残暴,乡徒负艰,得成此坞,活民无算啊……”

    站在自家坞壁城头,薛良讲到这里,脸上也是难掩自豪之色,再想到之后便要抛下乡土这些根基,心中也有几分不舍。

    李炳迎风而立,闻言后也是微微颔首。他对薛涛认同不认同还在其次,但薛氏负艰孤立于乡土尚能全于节义,也的确是令人钦佩。

    而且其家所谓节义还非是远遁祸乱之外的荒僻之境,乡境向北一水之隔便是屠各汉赵的王庭所在,可以说是扎在汉赵眼皮底下的一根刺,能够存在下来,实在是不容易。

    如今的薛氏坞还是薛氏族人聚居所在,知晓李炳身份后,望向他们一行人的眼神都有几分不善。这也是人之常情,任谁眼望着生长于斯、苦心经营的乡土家业将要被旁人所接手,也是难有什么豁达之想。

    李炳对此倒也不甚在意,薛家主要族人之后肯定都要跟随薛涛离乡,剩下的一些家眷并旁支族人也要另择地境安置,但这都是河东太守府需要考虑的事情,而他只负责接收汾阴的坞壁并一系列防事。

    汾水乃是黄河中游的重要支流,但是在平阳与河东之间的这一段河水,水况特别是通航条件却实在算不上好,叉流如蛛网,更兼滩淤众多。眼下还是大河汛期,由高处向下望去,处处河淤泛滥,难有平实的道路可供通行。

    “旧年刘贼据于平阳,频有四边用事,当于汾水津要,因是也大作营设,但却不得于法……”

    薛良苦笑着向李炳讲解此境何以如此,早年汉赵盘踞平阳,无论是西入关中还是南下河洛,汾水都是重要的漕济要道。

    这些胡虏也颇有几分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对于河道的运用可谓是想一出是一出。

    比如旧年刘曜攻打关中,便打注意要在汾、河交汇处大设津渡,又因交汇所在河漕泛滥、改造不易,竟然突发奇想要从塬上引流入河以绕开河漕滩涂,投用苦役近十万众,挖是挖开了,但却接连两年的大旱,挖出的河渠俱都堆填了尸骨也没能派上用场。

    类似根本不通水文地理的营建数不胜数,别说没能将汾水战略价值完全挖掘出来,甚至就连原本勾连晋中的漕运能力都大为削弱。如此一番**的破坏,倒是在河东与平阳之间架设起一片不足通行的隔离带。

    但这所谓的隔离,也只是针对大军开拔而言。对于熟悉乡境道途的本地乡民而言,还是能够找到一些通行小道的。而目下河东的匪患,也主要是来自于此。

    旧年汉赵将大量边胡内迁将之安置在平阳周边以为藩篱屏障,之后随着汉国的崩溃,虽然也被掳掠、离散众多,但剩下的那些胡卒没有了势力、秩序的约束,则就各自流散乡野,聚众为寇。

    “此境匪寇,大大小小足有数十股之多,各拥人众上千、几十不等,如狐鼠奔窜,实在难于剿抚。目下也只能乡民结寨联保,互为援应……”

    离开薛氏坞,众人沿汾水继续向东行。这一段地势较为复杂,北侧是枝蔓横生的荒芜滩涂,看起来郁郁青葱之处,底下很有可能便是能将人马深陷的腐烂沼泽。南侧则是高低起伏的稷山,山野之间密林厚铺,甚至都没有道路的存在。

    类似的路途,绵延几十里,从宏观角度来看,倒是算不上长,但若想完全防守起来,投入几万人只怕都力有不逮。一旦有一些漏洞为贼寇所趁而流窜进入河东之境,所造成的动荡便可大可小。

    李炳一路行来,听着薛良的介绍,并不热衷于发表意见。沿途偶尔也遇到一些分布在荒野中的村邑,那些村邑规模并不大,多的几十户,少的三五户人家都有。

    此境不同于河东沿河之繁荣富庶,可谓是人迹罕至,那些乡民们在看到这一行数百甲士行来,一个个俱都显得惊悸无比,更有甚者则连草庐篱门都不顾,抱起儿女便直往密林奔去,可见是分外抵触与外界任何形式的接触。

    看到这一幕,李炳才隐有触动,示意转行进入那些村邑观察一番。村邑设置在这人迹罕至的地方,一应用度也都取于自然,充满了原始气息,里面杂乱抛撒着一些樵采渔猎的收获,或是在屋舍周围开辟一片不大的土地,生长着一些稀稀落落的谷菽青苗。

    “此一类村邑,荒野还有不少?”

    李炳转头望向薛良问道。

    薛良闻言后便点点头:“山民孤僻,畏怯向外,河东虽然归治日久,但此境本来就乏于声讯传达……”

    “兵灾遗祸,至今难除。近年来郡府也频有招抚告令散播乡野,但也难尽覆此等荒僻境域,兼之野性放纵年久,难为取信……”

    另一侧的郡府主簿马行之便也开口说道,讲到这里的时候,言中也颇有无奈。郡府同样事务繁多,也不可能投入大量的人力与精力去漫山遍野搜索招抚这些零散分布的亡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