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四世三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四世三公- 第60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毕竟曹操和袁常二人都掌控一州之地,手中的权势在场无人可比。即便是刘协,除了有天子的名义之外,论势力,怕是连袁常和曹操的一条手臂都不如。若是继续反对,怕是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陛下,微臣以为迁都之事不可行!”

    正当这时,又一人跳出来反对迁都的提议,百官们俱是惊奇,在曹操和袁常相继赞同迁都之后,是谁还有勇气站出来反对迁都?众人目光望去,却是新任的车骑将军杨奉,见到是他百官们也就释然了。毕竟杨奉手中也有兵力,而且又不是在兖州和幽州,他又何须畏惧曹操和袁常,站出来反对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陛下此前身陷贼子之手,好不容易重新回到洛阳都城,若是迁都,此前的诸多努力岂不是白费了?况且,天子乃是天命之子,真龙天子,麾下将士无数,即便有灾难发生又如何,难道还不能与之对抗。”

    听到杨奉这话,百官们摇头叹息,他这显然是胡搅蛮缠了,若是人力能够对抗天灾,那还能称为天灾?

    不过,对于杨奉的反对,他们也明白他的想法。

    杨奉因为在刘协东归洛阳的路上护卫有功,才被刘协封为车骑将军。而且,因为杨奉手中掌控着一支兵马,虽然大家不屑于他的出身,却也会忌惮三分。加上车骑将军的职位,洛阳城中可与之相提并论的怕是没几个。然而,一旦迁都了,无论是到袁常还是到曹操的属地,杨奉的地位怕是就一落千丈了,捏扁搓圆还不是人家说的算。因此,杨奉显然是不会同意迁都的。

    只是,杨奉的反对毕竟没有适当的理由,自然不能得到别人的声援。这时候,谁也不敢冒着风险去支持他,一旦迁都真的实现了,岂不是要得罪袁常和曹操中的一人。既然如此,还不如静观其变,让天子自己做决定。

    刘协似乎也有些犹豫,毕竟洛阳的经历委实让人不愉快,迁都似乎也是个不错的提议。不过,他也没有立即做出决定,而是看向杨彪,问道:“杨太尉,你老成持国,经验丰富,不知迁都之事如何?”

    杨彪显然知道刘协会询问自己,此前便一直都有在思考,闻言之后,便回道:“陛下,微臣以为,关中一带近些年确实灾祸频繁,不利于朝廷的治理。因此,迁都之事,或可行。”

    杨彪说的是或可行,并没有说可行。

    虽然是一字之差,但是,却还是很关键的。至少,若是迁都之后朝廷的处境没有得到改善,那么,史书上的记载也不会让他杨彪留下骂名。毕竟,他说的是或许可行,没说一定要迁都。杨彪为官多年,名声已经足够了,至少,到目前为止,他的名声都不会有污点,他自然也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给自己留下污点。以后要追究责任,反正就看最后做决定的是谁,反正杨彪打定主意不会去淌这趟浑水。或许,这也是大部分老臣子的做法,到了晚年之后,不想给自己留下污点,以致于时常都保持模棱两可的状态。因此,这些原本被前一任皇帝托孤的重臣,都会跟新皇之间产生矛盾,鲜有不例外的。

    刘协没有得到确定的回答,有些憋闷,将目光看向赵温和张喜二人,问道:“赵司徒,张司空,二位爱卿以为如何?”

    “微臣以为太尉所言甚是,臣并无异议!”

    杨彪都不敢给出确定的答复了,赵温和张喜二人自然也不敢回答,只能表达他们支持杨彪的意见。而杨彪的意见,也是没有答案的意见,最终如何决定,还是要看刘协自己的想法。所以,饶了一圈之后,最终还是要由刘协自己做决定。

    深呼吸一口气,免得自己没能沉住气破口大骂,刘协内心苦闷不已。

    三公都没有意见,那么,接下来自然是刘协做决定的时候了。百官们也都不言语,曹操和袁常二人也没有逼迫。虽然说刘协无论是否决定迁都,结果都是一样的,但是,如果让刘协自己同意迁都,那无疑是更好的。

    回想了过往,分析了如今的处境,刘协在花费了一阵的时间思考之后,总算有了决定,目光环视殿中群臣一眼,随后淡淡说道:“迁都之事或许可行,只是,却是不知将迁往何处?”

    刘协虽然没说出要迁都的话,但是,既然都问了迁往哪里更好,显然,他是已经同意迁都了。

    “陛下,微臣以为益州可行。益州乃是高祖起家之地,且经过益州牧的悉心治理,如今境内民丰物足,百姓和睦,且有山川之险,可保无忧。”

    一名大臣站了出来,慷慨激昂的发表了意见。

    只不过,他的话才说完,大家就用关爱智障儿童的眼神看向他。这厮莫不是出来搞笑的?益州牧刘璋切断了入蜀道路,摆明了是要自成一国,划地为王,刘协去益州,不是送上门去让人家大卸八块。而且,当初刘邦跑到益州也是被逼无奈,又不是自愿的。如今刘协显然还没到那个地步,可见提出迁都益州的大臣不是智障就是脑残,鉴定完毕!

    刘协感到有些悲哀,他的大臣除了少数几个,大多数的莫非都是这样的臣子?若是如此的话,有朝一日,他定要把这些无能之辈都给清空了。

    “陛下,微臣以为荆州或许是个好去处。”

    又一个大臣站出来,推荐的却是荆州刘表。说起来,这些大臣首先想到的都是汉室宗亲的地盘,毕竟当初让这些汉室宗亲到各地任职,为的就是一旦君王受到威胁的时候,各地的汉室宗亲能够站出来援助君王。只是,他们难道就没想过,刘协在董卓、李傕、郭汜等人手中多时,这些汉室宗亲都没有任何举动,可见他们早就有了自己的想法。若是跑到人家的地盘上去,怕是连傀儡都做不了。

    若是再让他们说下去,估计连徐州刘备都可以提出来了。

    因此,袁常直接站出来,大声说道:“陛下,微臣此前说过,‘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故此,微臣以为当迁都幽州。”

    此言一出,整个大殿都安静了下来。

第七一四章 曹操出人意料的支持() 
当初,袁常援助刘协用的就是这个口号,大家也都把这话当成一句口号。谁能想到,袁常竟然在这大殿之上说出这句话,不由得为刘协捏一把汗。

    当然,他们担心的对象不是袁常,而是刘协。

    这句有些大逆不道的话在君权强盛之时,自然是没有市场的,谁说谁死。但是,现在君权势弱,袁常这句话说出来,刘协却是奈何不得他。可是,这句话偏偏让人听了很窝火,一旦刘协没能忍住,跟袁常爆发冲突,那么,吃亏的肯定不会是袁常。

    所以,百官们自然是担心刘协,心中暗自想着刘协要忍住。

    显然,经过董卓、李傕和郭汜等人的挟制事件,刘协的心性还是有得到提升了。对于袁常这样的话,他并没有当场爆发,脸上反而还挂着毫不在意的笑容,问道:“幽州牧,不知此话怎解?”

    袁常长揖一礼,朗声说道:“陛下,自有先秦一统中原以来,我中原的敌人便已经转变为北方游牧民族。自先秦开始,匈奴便一直为祸,虽然他们已经被我中原人给赶到漠北之地,然则,他们却始终没有忘记入侵中原。如今,在匈奴曾经的地面上,又有鲜卑一族崛起,他们同样是游牧民族。陛下当知道,游牧民族逐草而生,不事生产,在他们眼中,我们中原人就是他们的粮仓。虽然因为我中原兵强马壮,北方的游牧民族从未深入过,但是,若是有朝一日我中原兵力疲弱之时,又当如何?故而,对待这样的敌人,自当如秋风扫落叶般施以雷霆手段。北方游牧民族以放牧为生,没有耕种粮食,而我们中原则以耕种为主,这是两种不同的生存习俗,除非能够将他们转变成我们的子民。否则,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始终存在。因此,微臣以为,当迁都幽州,加强幽州、并州、凉州等地防御,加固长城,以御北方敌人。若有必要,可挥兵北上,彻底将北方游牧民族纳入我中原版图。”

    刘协点了点头,似乎赞同袁常的话,不过,他又说道:“幽州牧所言,朕亦知晓,故而对待北方的敌人,自先祖开始,便从未放松过警惕。只是,诚如幽州牧所言迁都幽州是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即便是在洛阳,难道就不能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了?”

    “陛下说的不错,在洛阳同样能够抵御北方游牧民族…”

    袁常话音一顿,目光环视一圈,接着说道:“但是,陛下也知道,北方游牧民族乃是在马背上长大的。在我中原五、六岁的稚儿还在玩着泥巴时,与他们同龄的北方游牧民族已经趴在马背上奔驰于大草原了。一旦北方敌人入侵我中原,消息从北方传到中原之时,他们或许都已经回去了。唯有将都城定在幽州,可随时监视北方游牧民族的动态,才能及时传达命令,可保我中原不被北方游牧民族侵犯。”

    匈奴为何能成为大汉的强敌,便是因为他们人人皆为骑兵,来去如风,中原少马,无法大规模组建骑兵来抵抗。如霍去病进攻匈奴,也是因为文景之治时留下的殷实家底,生生的用步兵和财力把匈奴给耗死。而把匈奴给耗死之后,汉武帝中后期国力也开始衰败,若非汉武帝还算是个明主,及时的改变策略,怕是不等王莽出现,大汉就已经消亡了。

    从机动性这一方面来说,确实是定都在幽州,更有利于应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对于这一点,大殿之中的百官们没有人有反对意见。当然,不反对这样的理由,却并不代表他们就赞成迁都幽州的意见。

    时任光禄勋议郎的吴硕上前一步,说道:“幽州牧,若是迁都幽州,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一旦中原生变,又当如何?”

    光禄勋议郎从品级上来说不过是七品下的级别,比之县令还不如。不过,光禄勋议郎是个特殊的职位,一般担任的人都是机智能辨,在皇帝有询问之时能够及时回答的人才。议郎在平日里也没什么作用,属于比较闲的一种职位。吴硕虽然品级低,自小被人冠以神童称号,自认为是不用惧怕袁常这个幽州牧的。况且,从他自身的利益考虑,他自然也是不赞成迁都的提议。

    袁常瞟了他一眼,淡淡问道:“阁下何人?”

    “本官忝任光禄勋议郎,吴硕是也!”吴硕颇为自得的报上自己的官名,作为机敏才智之人才能胜任的职位,吴硕觉得自己有资本自豪。

    “嘁!”

    袁常忍不住嗤笑一声,终于知道这厮是何人。

    说起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行为过分,引得百官不满,才有董承等几人联合起来诛曹的行动。他们的行为是值得称赞的,但是,做法却有些让人可笑。既然大家志同道合,一起联合消灭曹操,还用得着用血写上自己的名字保证自己的意志?这样做,看似将大家绑在了一起,却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彼此的不信任,才要有这样的保证。若是彼此信任,大家说一声就是了,还要写什么名字,最终因为董承的事情,把所有人都暴露出来,而后被曹操给一锅端了。而吴硕,也就是参与此次事件的其中一人。这些人连这样机密的情况都想不到,可见也就是一些只会说,却做不好的嘴强派。

    袁常威严的看向吴硕,寒声说道:“吴议郎,陛下宽仁对待天下百姓,让他们吃饱饭,穿暖衣,何来的变故之说?莫非百姓觉得造反好玩,平白无故的就跳出来造反?百姓们之所以会造反,也多是因为朝廷之中有太多如你这般只会用嘴说,却无任何实际行动的大臣,才会让陛下的宽仁无法让百姓感受到,才会在有心人的挑动之下造反。”

    “你…”

    吴硕被袁常一番话给说的差点吐血,手指着袁常,气的浑身颤抖,却不知道如何反驳。正如吴硕的官职一样,他的作用就是用嘴巴说,真让他有实际的行动,怕是还真没有。所以,他也无力反驳袁常的话,即便他素来机智能辨,此时也感到了无力。

    袁常不再搭理吴硕,看向刘协,朗声道:“陛下,如此等只会嘴巴说话,而不会实际行动的官员,放在臣的幽州,轻则丢官去职,重则斩首以儆效尤。若是治理天下靠这等人,何时可伶百姓安定?也正是朝中这等人过多,才会让陛下的江山变得如此。”

    袁常杀气腾腾的话语才让一众大臣们惊醒,袁常如今可是掌控一州之地的州牧。而且,袁常此前的一些作为许多大臣也都知道,联合袁绍攻打幽州,并且成功之后坐稳幽州牧的位置;其后,又出兵高句丽,愣是把高句丽一国之地变成幽州的一个省,可见袁常的手段。当然,他们不知道袁常自出道以来,斩杀顺天盟成员无数,否则,怕是更要吓得胆战心惊了。想到这里,原本还想跳出来反驳袁常的大臣们也不敢说话了。

    不过,作为吴硕的好友,新任的卫将军、国舅上前,道:“幽州牧此言过矣,吴议郎应对的皆是国之大事,此等小事,又何须亲自动手?”

    “可笑!”

    袁常却是一点面子都不给董承,逮着就喷,怒斥道:“若是天下百姓的事是小事,那还有何事算得上大事?连百姓疾苦都不知道,提出来的建议又能好到哪里去?敢问卫将军,迄今为止,议郎之职于国于民有多大作用?”

    “这…”

    董承顿时无言以对,说实话,议郎这个职位从设立之初,到如今,提出的建议还真没几个是对国家有大作用的。担任议郎之职的大臣,多是有神童称号的人,被朝廷重用,没有体会过百姓的生活,他们的策略也多是听起来很美好,实际操作起来就没卵用的策略。虽然大家都知道这一点,但是,因为议郎之职是为了体现朝廷对人才的重视,所以也从来不曾取消过,一直都存在着。

    刘协见自己爱妃的老子被袁常怒怼,连忙出言,道:“幽州牧,吴议郎亦是忠于朝廷的大臣,虽然对百姓疾苦不是很了解,但是,他的策略多是利于百姓,幽州牧无需过于严苛。当然,正如幽州牧所说的,朕若是善待天下百姓,百姓自当会爱戴、拥护于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