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四世三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四世三公- 第5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等高建昌他们说话,典韦跳出来,恶狠狠的说道:“主公,属下以为此等邻邦狼子野心,竟敢捋我中原上朝虎须,主公当发兵灭其国,虏其国子民为我中原之奴,方能解此仇恨!”

    典韦自然说不出这样一番话,而是有郭嘉的指示,之所以如此,只不过是为了引出接下来的事情罢了。以典韦凶恶的模样,却是最适合做这种事的人选,所以,这个任务也就当仁不让的落在了典韦的身上。

    “幽州牧明鉴,我等国君也是被蒙蔽了,才会做出如此举动!”

    “没错,都是高句丽胡言乱语,蒙骗我等国君,还请幽州牧明察!”

    典韦的意思是要灭了他们的国家,他们自然是不忍。他们此次出战,都将国内的精锐带出一半有余,如今袁常若是要出兵他们的国家,他们又如何能够抵挡的住。故而,没有丝毫的犹豫,他们便将高句丽给卖了,正所谓死道友不死贫道,把责任给推到高句丽一个国家身上,总比他们一起受罪的好不是。

    “哦,高句丽是如何蒙骗诸位的国君?”袁常一脸随意的问道。

    “幽州牧,高句丽王派遣使者说幽州牧出兵十万,图谋不轨,要对我等小国动手。国君遭高句丽王蒙骗,才会做出如此举动,皆非我等国君所愿,还请幽州牧三思。”

    “嗯!”

    袁常点了点头,不置可否。随后,他又说道:“高句丽欺凌邻邦,却是不当人子,胆敢欺骗诸位的国君,实乃罪大恶极。而且,高句丽又出兵我幽州,冒犯我中原上国。故而,本州牧决定出兵征讨高句丽,高句丽欺骗了诸位的国君,想来诸位作为臣子,不能让诸位的国君遭受如此欺辱,也当有些表示吧?”

    没错,袁常先前的一切,为的就是这一刻。

    历史上,曹操出征过高句丽,并且灭了高句丽的国都,然后就从高句丽撤兵了。接着,高句丽的余孽又重建高句丽,因此,曹操对高句丽的战争,只能算是失败的;而后,中原陷入内乱之中,直到隋朝一统,自杨坚开始、杨广,唐朝的李世民、李治都在征讨高句丽,直到最后在李治的时期,才彻底的把高句丽给灭了,而且还是联合了百济的情况下。杨坚、杨广和李世民都是一代雄主,这一点毋庸置疑,相比前三人,李治就是弱爆了。然而,高句丽最终却是在李治的时期被灭了,虽然说有武则天这个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帮助,所以,只能说高句丽有其独特之处。因此,要灭了高句丽,袁常并不打算直接派上幽州的士兵。所以,除却高句丽之外,其他六国的降兵,自然也就成为了袁常拉来当打手最佳的对象了。

    毕竟,杨坚、杨广和李世民都在高句丽这个小国手上吃瘪,袁常虽然是一个穿越者,也不敢肯定能够完好无损的把高句丽给灭了。损失任何一个幽州士兵,袁常都觉得心痛,至于让异族的士兵去死,袁常当然是不会介意。

    “这…”

    除了高建昌之外,其他六人皆是面面相觑,不知该如何回答。(未完待续。)

第六二二章 劳改制度() 
简丘台他们六人不知如何回答,一旁的高建昌却是心惊胆颤,唯恐袁常所说的话成为现实,当即爬前几步,哀嚎着说道:“幽州牧,千万不可如此啊!”

    “为何不可如此,难道你高句丽冒犯我幽州,杀我幽州子民、掠我幽州钱财便可做得,本州牧要惩戒你高句丽王便不可了,这又是何道理?”袁常斜睨了高建昌一眼,语气极为淡然,好似在说一件无关痛痒的小事,但是,听在高建昌的耳中,那可就是了不得的大事了,说不定,一个不好,他们高句丽就要被灭国了。

    “幽州牧,我王之所以做出如此决定,也是事出有因的!”高建昌急切的说道,企图打消袁常出兵高句丽的想法。

    “事出有因?也罢,你且说来听听,若是合理,那本州牧倒也无不可。”

    “多谢幽州牧宽仁大义!”

    高建昌连忙称赞了一声,然后说道:“此次我王之所以出兵,乃是听了幽州范阳卢氏子弟的话,说幽州牧你杀害上任幽州牧公孙瓒、窃取幽州神器,为天下人所不齿。而我王和国中大臣不明真相,误听了卢氏子弟的谎言,我王考虑到邻邦友谊,这才下令出兵幽州,替幽州百姓讨还一个公道。如今,小人亲自到来幽州,发现幽州牧担任此位,乃是顺应民意,合乎常理,又岂是卢氏子弟说的那般不堪?故而,待小人回去之后,必定会将此实情告知于我王,让我王将卢氏子弟送给幽州牧。”

    “呵呵!”

    袁常轻笑一声,他却是没想到高建昌这厮还挺能胡扯的,三言两语就把高句丽的罪过给撇清,把责任都推到了卢氏子弟的身上。反正卢氏子弟是幽州的叛徒,如今对于高句丽而言也已经没有用处了,况且,此次若非是卢氏子弟的鼓动,他们高句丽也不会出兵幽州,以致于出现了这么大的伤亡,想来等高句丽王知道此事之后,那卢氏子弟必定要被千刀万剐,反正都是要死的家伙了,还不如把他交出来,用来讨好袁常,高建昌心中如此想到。

    “莫不是你高句丽国内无人,皆是一群愚蠢之辈,卢氏子弟的话便能够让你们做出欺凌邻邦之事,而你高句丽王也如此不辨是非不成?若是如此,本州牧自当是更应该出兵高句丽了,高句丽王昏庸无能,国中臣子不智,如何能够治理的好高句丽,如何让高句丽百姓过上好日子?本州牧的幽州与你高句丽乃是邻邦,岂能见你高句丽子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却是不管不顾?高建昌将军,你无需多言,本州牧定当要替天行道,广布仁义,让你高句丽百姓也能如我中原一般富裕。”

    “这…”

    高建昌瞪大着双眼看向袁常,他刚才的话已经是颠倒是非了,没想到袁常比他还更能够胡扯,竟然把出兵说成是拯救高句丽百姓,还能有比这更靠谱的话嘛?

    袁常却是不管高建昌心中有何想法,将目光扫向另外六人,不咸不淡的问道:“几位,对于本州牧所说高句丽之事,不知有何看法?还是说诸位的国中也如高句丽一般,国君昏庸无能,国中大臣皆是奸邪之辈,需要本州牧来拯救?”

    得,袁常这话已经很明显了,现在已经把高句丽给定义了,看情形,袁常是必定要出兵高句丽了,那他们反对还有什么用?为免遭受惨无人道的剥皮刑罚,也为了他们的国家能够不被袁常惦记,本着死道友不死贫道的想法,他们自然也只能赞同袁常,认为袁常出兵高句丽的建议是完全无比正确,是为了拯救高句丽百姓的仁义之举。

    “幽州牧有如此仁义之心,乃是我等邻邦之幸!”

    “然也,高句丽的百姓能够被幽州牧挽救,真乃天之幸事,我等皆以为,幽州牧出兵高句丽,是完全正确的、睿智的选择。”

    “幽州牧…”

    不要钱的称赞声如同潮水般从六人口中涌出,落在袁常的身上。至此,对于袁常出兵高句丽的建议,也就被如此给落实了。而六个国家的主将、副将都同意了袁常的意见,那么,他们自然也不能只是单单嘴上说说,出些力气也是免不了的。

    “嗯,诸位能够如此明智,本州牧深感幸焉,诸位的国家能够有如诸位这般的人才,也是诸位国家之幸。”

    袁常眯着眼,也是轻飘飘的称赞了一番,然后说道:“既然诸位都赞同,想来让诸位国家的勇士一同出兵高句丽,惩戒高句丽也并非是什么难事了?军师,你且说说看,如今六位将军他们的兵力情况。”

    好了,袁常图穷匕见,话都说到这个地步了,他们六个国家的兵马不打头阵,已经说不过去了。为了他们的国家能够免遭于难,也只能完全听从袁常的话了。

    “是,主公!”

    郭嘉行了一礼,山前说到:“此次共抓获俘虏十五万,其中,高句丽俘虏三万、扶余俘虏三万、沃沮俘虏二万、娄挹俘虏二万、马韩俘虏二万、辰韩俘虏一万五千、濊貊俘虏一万五千;此十五万俘虏之中,计有轻伤、重伤者八万余,因此次乃是出兵高句丽,惩戒高句丽王和高句丽朝中大臣,故而,能战士兵不计高句丽,还有六万余,以上便是各国俘虏的具体情况。”

    既然是去消灭高句丽,高句丽的士兵自然不能计算在内。此刻或许他们会因为害怕的原因而暂时臣服,一旦到了高句丽境内,这些高句丽的士兵自然不会再听从命令,虽然只有三万高句丽士兵,其中还有受伤的,但是,一旦出现什么动乱,说不定会影响到这些打头阵国家的士兵,所以,袁常自然不会动用这些高句丽士兵。

    “嗯!”

    袁常点了点头,再次看向六人,眯着眼睛说道:“诸位,本州牧也是一个仁慈之人,那些受了伤的士兵,自然不会再让他们上战场,便让他们留在我幽州养伤,等到伤势复原之后,再让他们返回国家。而其中六万能战的士兵,便由六位各自统领一万,出兵高句丽,诸位以为如何?”

    “幽州牧所言甚是,我等自当遵从!”

    形势比人强,袁常显然是早就已经安排好了一切,他们除了听从之外还能做什么?如今知道了幽州兵马的强悍,他们也就不敢再有反抗的念头了,那样说不定会给自己的国家带来灾难。六国兵马出动消灭高句丽,想来也不会有多大的问题。

    “很好,既然诸位没有意见,那便这样定下来。本州牧给诸位将军三天时间,整顿兵马,三天之后,诸位将军各自挑选副将统兵出战高句丽,诸位将军便跟随本州牧,见识各国兵马如何大胜,可有问题?”

    “一切都听从幽州牧所言!”

    很明显,袁常让他们跟随在自己的身边,就是为了防止他们有什么不轨的意图。让他们的副将统领一万兵马去攻打高句丽,而将他们六人掌控在身边,就不用担心出现什么意外了,除非他们六人是不怕死的那种勇士。但是,照目前的情形来看,他们并非是这样的人。而且,他们若是有多余的举动,也会给他们的国家带去灾难。因此,基于这些原因,他们自然也不敢有其他的动作了。

    随后,六人都被带了下去,每个人身边都有十人一队的士兵看守,明为保护,其实就是监视他们。至于高建昌,已经没有人会去管他怎么样了,等这一战过后,高句丽注定是要被消灭的,高建昌如何,又有什么意义。

    等高建昌七人离开之后,袁常看向郭嘉、太史慈说道:“那些受伤的士兵等他们养好伤之后,也不能就这样放过,他们必须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

    “不知主公有何想法?”

    郭嘉看向袁常,不解的问道。在以往的战争之中,抓获的俘虏通常都是由俘虏所在的国家出钱把他们给赎回,而若是有的国家不愿付出这个赔偿,这些俘虏要么被处死,要么被当成苦力去干活,要么就是被关进大牢里几年然后放走,也或者是关一辈子,老死或者病死在监牢之中;当然,也有一些俘虏不满国家放弃他们,于是成为了间谍,总之情况不一。而袁常此刻提出来,显然是有了什么想法,郭嘉虽然才智过人,但是,有的事情没有经历过,自然不知道该如何行事。

    而袁常作为一个穿越者,当然不能浪费这么多的苦力。士兵都是精壮出身,力气有的事,让他们去做事,显然是非常适合的。

    以往自然也有让俘虏去当劳役的,但是,这些俘虏来的劳役并不安稳,有些劳役在劳作的时候把看守的士兵给杀害,然后逃跑,这种事情也不是没有发生过。但是,如果把这些俘虏关在监牢里,还要粮食去养他们,也是一件让人很头疼的事情。所以,对于俘虏的处置,也是历来朝廷一个难点。

    不过,如今到了袁常手上,那就不会再有问题了。

    袁常微微一笑,说道:“之所以在处置俘虏的问题上有难题,是因为没有相应的律法去对待。若是出台相应的律法,其实,这些俘虏就很好解决了。经过我的深思熟虑,决定建立一个劳教所,意为劳动教育;而这些俘虏则是劳改犯,意为劳动改造。进入劳教所之后,不仅要让这些劳改犯出力,还要对他们进行政治教育,潜移默化的改变他们的思想,最终让他们认可中原的风俗、习惯,从而成为我中原人的一员。如此一来,便可如春风化雨般解决这些敌人。我们可以根据他们的罪过,判处他们多少年的刑罚,然后,可以根据他们的表现,适当的增加或者减少他们的处罚。表现不佳,毫无悔过之心的,增加处罚的年限;有重大表现,积极改过的,则可以减少他们处罚的年限。如此一来,自然可以减少这些俘虏反抗的情绪。”

    听了袁常的话,郭嘉和太史慈他们俱是眼睛一亮。

    以往在对待俘虏的问题上,不是关押就是充当劳役。而且,在他们关押和当劳役之时,这些俘虏的遭遇也是极为悲惨的,动则就是被一顿殴打,有时候更是会被生生打死,只不过是一些俘虏,被打死了也不会有人去搭理。因此,这也是一个俘虏会反抗的原因之一。

    如今有了袁常提出的这个劳教所和劳改犯的想法,这些问题自然都能够轻松的解决了。想来,这些俘虏日后还会成为中原开发建设的主力军了。毕竟这个年代可不是和平年代,战争时刻都存在,俘虏也不会少。有了这些俘虏当苦力,中原的百姓也能减少劳役,从而使得社会更加的和谐,却是一种良性循环。

    当然,袁常提出的这个想法,也不能完全照搬未来的做法。毕竟这是两种不同制度,未来是在和平年代的做法,而如今是封建时代,社会形态不一样,这实际的做法也自然不一样。

    所以,袁常只是把自己的想法和一些做法给提出来,而其中有什么不足之处和需要改善的地方,则由郭嘉和太史慈来补充。郭嘉的才智来做这种事,自然不会有问题,而至于太史慈,不要忘记了,他早年的时候是郡里的奏曹史,也就是把郡里的案件上报的官员,对于这些自然也不会陌生,即便是典韦,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