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四世三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四世三公- 第5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袁常来到本溪城太史慈大军的军营,经过守门士兵的禀报后,这才将袁常、郭嘉和典韦给放进去。并不是袁常交情,作秀,他是幽州最大的,可以说是幽州秩序的建立者。他若是不遵守幽州的规则制度,搞特权,那么,又如何有资格让其他人也同样遵守规则制度?特权阶级都是从一个势力兴建之初就出现的,唯有最初便严格执行规则制度,后面的人才会跟从。

    “太史慈军长!”

    进入太史慈的营帐之中,此刻太史慈正与两个副军长,还有另外几个师长级别的军官讨论着什么。而袁常他们进入之后,先是对着太史慈点了点后示意一下。虽然,袁常、郭嘉和典韦论职位都比太史慈高,但是,如今统帅这支大军的主帅却是太史慈,因此,袁常他们才会先问候太史慈,意思就是告诉众人,在军中,最高将领才是等级最高的,即便是袁常这个幽州牧,也不能例外。

    “主公!”

    见到袁常进来,太史慈也连忙站起身,行了一礼。不过,太史慈并没有请袁常坐到自己的主位上去,他也知道,袁常不会坐。故而,行了一礼之后,太史慈便继续坐回去,两只眼睛巴巴的看着袁常,等候袁常的指示。

    “太史慈军长,大军到达本溪城已经有些日子,不知是否已经与高句丽的兵马发生过战斗?”

    袁常也没有拖沓,一开口便直接进入正题。

    “如主公所言,我军与高句丽的兵马交锋一次,斩首上千余,俘虏两千。我军阵亡百余人,伤近千人。”太史慈语气平淡的回答到,对于这样的战绩,似乎并没有多少的欣喜之色。要知道,这可是正面战场的对决,能够打出一比十的伤亡,简直是非常值得骄傲的战绩了。当然,其中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幽州的士兵所用的武器和铠甲都是钢铁所造,装备上的优势,再加上新的军制建立,士兵都是其中的佼佼者,能够打出这样的比例,似乎也就很正常了,更何况领兵的还是太史慈这样青史留名的大将,更不在话下。

    不过,袁常听得出,太史慈言语之中并没有欣喜之意,似乎并不是因为这个原因,而是有着其他原因。即便是装备有优势,胜利了终归是一件喜事,即便太史慈个人不在意,他也要替麾下将士请功。然而,如今的太史慈却是一点喜色都没有,显然,是出现了一点问题。

    “太史慈军长,听你话中意思,似乎与高句丽的战斗,并不尽如人意?”袁常没有询问原因,一旁的郭嘉作为幽州的头号军师,问出了他心中的疑惑,同时也是替袁常询问。

    “正如军师所言!”

    太史慈也没有犹豫,很干脆的点了点头,说道:“与高句丽的士兵交战,是我军到达之后第二天进行的。而经过这一战,高句丽的统兵大将高建昌,似乎已经清楚了我军的实力,并不敢再次与我军正面交锋。这几日,每当我率兵出战,高建昌便移营后撤;而当我军返回城内之后,高建昌便再次将军营移回来。虽然高建昌似乎惧怕我军,但是,我怀疑高建昌另有企图,故而也不敢深入追击。等主公和军师到来之后,再做定夺。”

    也难怪太史慈并不欣喜了,虽然干掉高句丽千余士兵,加上俘虏,其实也才三千左右。高句丽这一次出兵,带了四万兵力,连对方一成的兵力都没有消灭,可想而知,对于有心要展现实力的太史慈,是一件令他极为不爽的事。只不过,为了防备高建昌别有企图,太史慈并没有为了战绩而紧追不舍,可见,作为一名大将该具备的沉稳气度,太史慈已经完全具备了。

    “嗯!”

    郭嘉点了点头,从刚才太史慈的叙述之中,郭嘉已经明白了高建昌的意图。敌进我退,敌退我进,高建昌打的就是这样的主意。若非高建昌没有把大军分成小股部队,从不同的战场上滋扰幽州将士,袁常说不定都觉得对方也是个穿越者,用的是游击战的方法了。索性,对方显然并不是穿越者,不用郭嘉说出来,袁常都知道,高建昌是想要用消耗的方法,让幽州的大军不战自退。

    本溪城内五万大军,石桥子城内五万大军。一个士兵需要两个辅兵,再加上其他的杂兵之类,也就是说,这一次征讨高句丽,一共出动了三十万的青壮。要供应三十万青壮的粮草,可见是何等的庞大。所幸这些年幽州还算是风调雨顺,并没有出现什么天灾**,粮草也算充足。否则,单单是粮草的问题,就不足以支持这一次出征高句丽的大战了。

    当然,粮食运到辽东郡放在原本的历史上,这是一个问题。但是,袁常来了,并且弄出了水泥,那么,运输的问题也就不存在了。

    早在攻下幽州,成为幽州牧之后,袁常就在整个幽州境内的主干道路上开始铺设水泥。幽州如今可谓是热火朝天,到处都在建设。百姓们有养家糊口,并且奔小康的机会,不支持袁常他们还能支持谁?故而,袁常成为幽州牧之后并没有出现多大的问题,而且,在征兵的时候,百姓们是踊跃报名,就连家中是独子的,都不例外。放在其他州,这根本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如今天下大乱,到处都有战争,战争就要死人,谁会愿意上战场。但是,幽州的百姓们知道,跟着袁常这样的州牧,他们根本没什么好担心的。

    而从北京城到辽东郡的水泥道路,也是因为没有铺设好。否则,大军从北京城出发到辽东郡,也就半个月的时间就够了。如今,因为袁常出征高句丽的原因,北京城到辽东郡的道路也成为主要的工程,相信,用不了一个月的时间,道路便能修建完成。那时,粮草问题根本就不存在,高建昌的算盘打的很响,只是,他却是不知道幽州如今的情形,故而,他必定只有失望了。

    “太史慈军长,你可否有让斥候注意高句丽大军的斥候?”郭嘉沉思了片刻,豁然抬头向太史慈询问到。

    “我已经吩咐过了,期间也抓到几个探子,但是,从这些探子口中并没能问出有价值的东西。所以,我便将他们关了起来。”

    “嗯!”

    郭嘉再次沉思,片刻之后,抬头说道:“太史慈军长,主公,若是我所料不错,高建昌已经去寻找援兵了。”

    “军师,这是何解?”

    太史慈一脸疑惑的看向郭嘉,却是袁常,并没有太过于意外。看高建昌的举动,就能推测个七八分了。如今幽州出动十万大军,可以说是幽州士兵所有的精锐出动了。而对付一个高句丽需要这么多兵力嘛?自然是不需要的,那么,幽州出动这么多兵力,是想要干什么?高建昌或许不清楚,但是,他也同样可以猜测。至于他猜测的原因是不是正确的,那不关他的事,担心的应该是高句丽西广王高德禄,以及幽州出动这些兵力所要对付的那些目标们要头痛的问题。

    “很显然,高建昌或许已经猜到主公的意图。或者,他并不清楚。但是,我幽州出动这么多的兵力,那是不争的事实。高建昌只要将这个情况让扶余、娄挹等国知道,便能达到他的目的。到时候,高句丽西广王再让人游说一番,想来,这些国便会出兵相助高句丽。”

    听了郭嘉的话,太史慈顿时恍然,急忙说道:“军师,那是否要让斥候在他们必经的路上拦截使者?”

    郭嘉和袁常微微一笑,同时摇了摇头。(未完待续。)

第五八九章 出兵理由() 
见到袁常和郭嘉二人脸上一样的表情,太史慈先是一脸的迷惑,随后露出恍然之色,明白了袁常和郭嘉的用意。

    此前,袁常就打算在灭了高句丽之后,再出兵朝鲜半岛的马韩、辰韩和弁韩等国,以及东北地区的扶余、娄挹和沃沮等国。当然,这一次的出兵是毫无理由,没有道义的战争。只不过,这个世界就是这样,谁的拳头大,谁说话的声音就大。中原地区无论是从科技还是经济、人口等方面的条件,都比这些小国强上不知多少倍。故而,这些小国面对中原的攻伐,也无可奈何,最多派遣使者去长安诉苦。只是,如今朝廷自身难保,还有空顾及到他们不成?在这动乱的时代,扩张势力无疑是最不会被限制的时期。

    然而,如今高句丽准备向这些小国求援,那自是最好不过。因为打完高句丽之后,同样要出征这些国家,还是要继续战斗。如今他们既然聚集在一起,那就同时解决了,反而可以省时省力。况且,之前没有出兵的理由,一旦他们派兵支援高句丽,那简直就是送上门给袁常攻打的理由,袁常和郭嘉明白这一点,又岂会放过这么个机会。

    原本,袁常对于要攻打这些国家,有没有理由并不是很看重。因为他明白,实力才是决定一切的根本,没有实力,说的再好听也没用。就如唐朝,李世民就是个爱惜名声的皇帝,万邦来朝,被称之为天可汗,是多么狂炫吊炸天的称号,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周边小国,吐蕃、吐谷浑、突厥等国该打唐朝的时候就打,根本不在乎他们先前已经签订的称臣协约。以致于唐朝从建国之初,到灭亡的时候,一直都在与周边国家进行战争。而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李世民爱惜名声的原因。

    往往一个小国跟唐朝开战,快要战败的时候,直接派遣一个使者到长安投降,再献上一些小礼物。好了,李世民顿时就心情大好,根本不管人家送什么东西来,十倍、百倍的礼物回赠,再把中原先进的技术送给人家,吐蕃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文成公主和亲,把中原先进的烹技食物,各类饮料,各种花纹图案的锦缎垫被,卜筮经典三百多种,用以分别善与恶的明鉴,营造与工技著作六十种,医治四百多种疾病的医方一百多种,医学论著四种,诊断法五种,医疗器械六种。使得吐蕃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也藉由大唐文化的营养得以长足发展,等吐蕃发展起来了,遭殃的无疑就是大唐了。

    历史上记载,文成公主入吐蕃之后,一直致力于吐蕃和大唐的友好。而在文成公主在世的时候,吐蕃和大唐也确实没什么战争发生。因此,让人以为文成公主和亲确实是有效果的,没看到人家吐蕃和大唐和平友好的存在了这么多年。

    但是,事实上,在文成公主去世后不久,吐蕃和大唐就发起了战争。若是文成公主的和亲真有效果,至少,在文成公主去世后的统治者,还是与文成公主有关系的,不应该与大唐发生战争。可是,战争还是发生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其实,若是去深入的了解吐蕃就能发现,在文成公主入吐蕃之后,吐蕃一直在发展经济和科技,并且,在此期间,也不断的吞并周边国家,如吐谷浑等国就被吐蕃吞并,国力渐渐强大。然后,吐蕃便展开了与大唐的战争。很显然,文成公主在世的时候,看似是因为她和亲的功劳,实际上只是吐蕃当时是在吞并周边国家,增强国力,等到力量积蓄足够了,这才与大唐开战。而会造成这一切后果的根源,却是因为李世民爱惜声名所造成的。倘若,李世民不是为了一个毫无实际意义的俯首称臣的名声,用强大的实力让周边国家真正的臣服,又岂会使得大唐屡遭小国入侵,以致于亡国。从历史记载不难发现,大唐灭亡之后,原本许多的周边小国还依然存在。等到宋朝建立,也给宋朝带来了不少的麻烦,可以说,从唐朝到宋朝遭受的异族侵略,大部分的原因都要归咎到李世民的身上。

    李世民是一个爱惜名声的人,但是,袁常并不是。所以,袁常要征讨这些国家,根本不需要任何的理由,我实力比你强,打你就打你,你又能如何?要是这些国家的君主知道袁常的想法,估计是只能哭了,不带这么欺负人的。

    而如今,高句丽向这些国家求援,一旦他们出兵,那袁常出兵的理由就更充足了。

    之前,原本袁常并不在意有没有出兵的理由。那么,现在,为何又要等待这个机会呢?当然,毫无理由的出兵也不是说不行,只要战争能胜利,有没有理由结果都一样。只是,胜利了之后,如何统治也是一个问题。若是毫无理由的出兵,即便是战胜了,那些国家的百姓心中肯定也会有抵抗的心理,到时候,起义也是必然的事情;然而,现在是这些国家给袁常出兵的理由,那到时候袁常去征讨他们,那些国家的百姓也就没话说了,谁让他们国家的君主先去招惹袁常。所以,有没有理由的战争,在于之后统治的难易程度。反正早晚都是要开战,那还不如直接同时作战,还能给后期的统治减少许多麻烦。

    太史慈也不蠢,很快就想明白了个中缘由。当下,便唤来亲信士兵,传令给打探军情的斥候,只要高句丽的探子不是在打探己方军情,便无须阻拦他们,让他们能够安然的离开。

    而经过了半个月的等待,高句丽的援军也终于出现在幽州斥候的眼中。

    在这半个月里,太史慈和于禁二人也没有闲着。先说太史慈,时不时的率兵出城要与高建昌决战,然而,高建昌并不傻,一看到太史慈率兵出城,便立即掉头就跑,根本没有任何交战的心思;而在石桥子城内的于禁,则是率兵想要绕到高建昌大军后方,然而,总是“意外”的被高句丽斥候发现,使得高建昌逃过一劫。如此反复多次,高建昌似乎都跑出了经验,每每都能在第一时间撤退,根本不给太史慈他们开战的机会。如此一来,除了消耗无数的粮草之外,一点实际意义也没有。

    不过,如今,高句丽的援军已经出现,距离交战的时间,似乎也已经不远了。

    而在高句丽军的大营之中,高建昌正擂鼓聚将。因为,第一个支援他们高句丽的势力已经到来,自然是与高句丽接壤,距离最近的沃沮国。

    沃沮其实只是一个部族,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国家。而且,沃沮还分为南、北沃沮,南沃沮也称之为东沃沮。南沃沮大致位于今朝鲜的咸镜道,北沃沮大致位于图们江流域。东沃沮经常被简称为沃沮,北沃沮由于鲜少与外界接触,因此,很少有人知道南北沃沮的区别。故而,通常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