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四世三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四世三公- 第49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装逼结束之后,袁常看向赵云、荀谌和董昭说道:“子龙,友若,公仁,此番我等离开北京城,幽州的大小事务便交由你们三人来处理。其他事情倒也不是太紧要,关键还是顺天盟之事。倘若顺天盟来袭,尔等便离开退出北京城,以保命为主,勿要死守城池。战争的胜利,并非是取决于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要看最终的结果。只要人还在,胜利早晚会是我们的!”

    “是,属下等谨遵主公吩咐!”

    这一次出征高句丽,赵云坐镇幽州,此外叶孤城、西门吹雪以及南华、左慈、于吉等人在北京城内守护。一旦顺天盟的高手出现,有着刁秀儿的情报旅的情报,必然能够第一时间发现,而赵云他们也能有充足的时间用最快的速度从北京城撤走。如今已经知晓顺天盟总盟和十三个分盟的位置,刁秀儿已经让情报旅的士兵在附近盯视,稍有异动,便最快的飞鸽传书来报,可保无虞。当然,还有最关键的一点,那就是袁常从李通天几个暗阁长老口中得知,顺天盟下一次的袭击不会这么快,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和安排,还要仔细的了解和分析过袁常的实力之后,才会出动人手攻击袁常,而这样所要花费的时间,至少也要一年的时间。袁常和郭嘉也分析过了,一年的时间,除了来回所用的时间,已经足够幽州的士兵把高句丽踏平几轮了。基于这些考虑,袁常这才会决定随军出征高句丽。

    而袁常之所以要前往高句丽,也是有原因,并非是吃饱了没事干。

    高句丽从建立起,就遭受了中原几次剿灭。最初是曹操把高句丽灭国,当然,灭的并不干净,以致于高句丽死灰复燃;其次是杨坚和杨广的征讨高句丽,也都是以失败告终;直到李唐才彻底的灭亡高句丽,而且更多的还是朝鲜半岛内部的原因,才让高句丽灭亡。否则,谁也不知道高句丽是否还能存在多久,会给中原带来多大的麻烦。

    因此,袁常这一次随军出征高句丽,便是要彻底的解决高句丽。不仅要把这个国家灭亡,还要彻底的统治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不会再给他们死灰复燃的机会。至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自然是要亲自到达这片土地,了解过情况之后才能决断。而这,也是袁常要亲自前去的原因。否则,有顺天盟这样一个大敌在旁边虎视眈眈,袁常又怎么可能会轻易的离开北京城。

    “好了,该交代的事情都交代了。太史慈军长和于禁军长,你们这便去准备一番,三日之后,连夜出发前往辽东郡。”

    “诺!”

    安排完毕之后,袁常跟郭嘉几人又再次商讨了一番细节之后,这才返回自己的府邸。说起来,最近一段时间,东奔西走,事务繁忙,他都没有太多的时间陪伴刘曦等女。最初穿越到这个时代,他只是不想平白的浪费穿越者这个身份,要闯出一番名堂,能够在历史上留下一笔。因此,他低调隐忍,从一个县令,到一郡太守,到如今的一州州牧。当然,职位越高,他身上的责任也就越重。而且,自从知道了顺天盟的存在,自己有着逆天者的身份之后,袁常的压力也就更加强烈。有时候想想,其实当个穿越者并非要那么累,简简单单的过一生也是件不错的事情。很多的穿越者不也都是这样,要么当个富家翁,要么当个权臣,要么就是当个隐士,日子也一样潇洒,没有争霸天下这么累。而且,不去争霸天下,顺天盟也不会盯上自己。当然,这些想法在袁常脑中只是一闪而逝罢了,既然选择了这条路,无论风雨兼程,他都会坚持着走下去。

    袁常朝着刘曦的住处走去,等走到门口之时,却是看到刘曦双手支着脑袋,脸色布满了忧愁之色,也不知道她在想些什么。看着刘曦如此的表情,袁常只觉得心头一阵难过,最近没有多少时间陪伴在刘曦身边,让她一人如此孤单,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曦儿,你最近都有些消瘦了,莫要累坏身体,这样我会难过的。”袁常走进刘曦的房中,看着刘曦清减的脸蛋,心疼的说道。

    “常哥哥,曦儿一切安好!”

    刘曦甜甜一笑,柔声说道,反而关怀的看着袁常,一脸心疼的说道:“常哥哥,反倒是你,这些日子瘦了许多。人家什么都帮不上你,一点用处都没有。还不如昭姬和秀儿姐姐,她们都能帮你做些事情,只有人家是最没用的。”

    袁常上前一步,将刘曦抱在怀中,柔情说道:“曦儿,每个人活在这个世上,都有他们存在的意义。昭姬和秀儿姑娘她们能做这些,说明是上天给她们安排的。当然了,我家的曦儿也并非是一无是处,反而有着巨大的作用呢!”

    “真的?”

    刘曦两只秀眸闪亮,如同闪烁的星辰一般,巴巴的看着袁常,似乎想要让袁常告诉她,自己存在的意思是什么。

    袁常连连点头,一本正经的说道:“那是当然,我难道还会骗曦儿不成?曦儿你存在的意义就是让我有更大的动力去完成自己的目标,倘若没有了曦儿,我做这些又有什么用,又能给谁看呢?所以,曦儿你负责在家中貌美如花,常哥哥负责征战天下,这样,我们才能一起共享如画江山。”

    “常哥哥…”

    这年头的情话不多,除了那么几句诗经里的“关关雎鸠”等经典情话之外,刘曦何时听过如此高超境界的情话,当时一听袁常的话,就无语凝噎,秀眸之中波光流转,深情凝视着袁常。

    见此情形,袁常哪能忍住,食指微动,缓缓的朝着刘曦的樱唇吻了下去。

    “呜呜…”

    好一阵,二人唇分,彼此深情相视。

    袁常看着刘曦,柔声说道:“曦儿,正好这一段时间常哥哥没什么事,你若是想去哪里,便告诉我一声,我都陪伴在你身边。”

    “常哥哥,谢谢你!”

    刘曦凝望着袁常的脸庞,轻声的说了一句,“曦儿没能帮上你什么忙,还要累的常哥哥你这样宽怀于我。曦儿哪里也不想去,只要常哥哥能够不时陪伴在我身旁,曦儿心中就已经非常满足了。”

    “傻瓜!”

    袁常轻轻的刮了刮刘曦的琼鼻,也不等刘曦拒绝,让士兵拉来一辆马车,就带着刘曦一人,他亲自驾着马车朝着北京城外驰去。有袁常的存在,又有什么能够伤害到他们,故而,袁常也没有让士兵跟着,打扰他们的二人世界。尽情的游玩了半日,直到太阳下山,袁常才带着余兴未尽的刘曦返回北京城。

    用过晚餐之后,二人自然是免不了一场大战,个中滋味,却是不足为外人道也。

    第三日,太史慈和于禁二人二路兵马的各级军官以及士兵也都挑选完毕,每路五万兵马,趁着夜色的掩饰,悄然离开北京城,朝着辽东郡进发。(未完待续。)

第五七四章 长安见闻() 
长安是西安的古称,也是历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周文王时就定都于此,筑设丰京,武王即位后再建镐京,合称丰镐,西安简称“镐”即源于此。汉高祖五年置长安县,在渭河南岸、阿房宫北侧、秦兴乐宫的基础上兴建长乐宫,高祖七年营建未央宫,同年国都由栎阳迁移至此,因地处长安乡,故名长安城,取意“长治久安”。

    长安作为华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千余年,先后有二十一个王朝和政权建都于此,是十三朝古都。在建都长安的诸多朝代中,周、秦、汉朝、隋朝和唐朝都是华夏历史上的强盛时代,当时的长安已成为国际性大都市。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长安在其发展的极盛阶段一直充当着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国使节与朝拜者的到来。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长安向世界展现了文明华夏拥有的自信、开放、大气、包容、向上的民族精神,铸造了炎黄子孙永远为之自豪的文化高地。

    “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长安,这座华夏历史文化的首善之都,以世代传承的雍容儒雅,满腹经纶,博学智慧,大气恢弘,成为华夏历史的底片,华夏文化的名片和华夏精神的芯片。

    长安是十三朝古都,是华夏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都城,居华夏四大古都之首,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华夏民族的摇篮,华夏文化的杰出代表。长安是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和隋唐大运河的起点,是迄今为止唯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的华夏城市,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世界四大文明古都。拥有着七千多年文明史、三千一百多年建城史和一年二百多年(不计陪都)的建都史,历史上曾有周、秦、汉、隋、唐等在内的十三个朝代建都于此,作为华夏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一千多年,被誉为天然历史博物馆,是国际著名旅游目的地城市。

    而今,历经黄巾之乱还有董卓之乱,长安城却是变得犹如鬼城一般。

    当然,所为的鬼城,并非是说长安城荒无人烟。长安城内依然还有数十万的百姓,然而,如今因为朝廷被李傕和郭汜把持的缘故,长安城的大街小巷难以看到人影。即便能够看到有人走在街上,也是步履匆匆,似乎在害怕着什么。

    也难怪长安城内的百姓会有如此反应,实在是董卓祸乱所带来的危害。

    董卓最初把持政权的时候,是在洛阳。而董卓虽然残暴,也不想把洛阳弄的毫无生气,故而,董卓麾下的西凉兵,便对洛阳周围进行肆虐,惨无人道的屠杀周围村镇的百姓,从而冒充敌人首级,冒领军功。因此,在最早的时候,长安城内的百姓,或者他们的亲朋好友也曾受到西凉兵的迫害。后来,诸侯联合攻打董卓,董卓不得不退守长安,这一下,长安城里的百姓可谓是惊恐不已,唯恐残暴的董卓会对城内的百姓下毒手。不过,董卓还算有点理智,知道自己要呆在长安,并没有对长安城内的百姓如何;至于长安城附近的冯翊、扶风、河内、弘农等地则遭受了董卓麾下的摧残。真可谓赤地千里,不见人烟。

    虽然董卓已经丧命,但是,李傕和郭汜统帅的西凉兵依然把持政权,对于长安城的百姓而言,威胁他们的祸害还没有彻底清除。原本,长安城可谓是繁华如烟,街上人影如流,摩肩接踵,热闹至极。跟以往相比,如今的长安城内无论是上层的官员抑或是底层的商贩,都是见到一个。至于酒楼、茶肆等等,也都是门可罗雀,人烟稀少。如此繁盛的一个城池,却是生生的被董卓等西凉势力弄成这样,也不知他们造了多少的罪孽。

    “咦,他们说长安城有数十万乃至百万的人口,又是何等的热闹,为何在这街上却是没看到几个人影啊?”郭钰的双眸左看看、右看看,最后收回目光,却是一脸的失望之色,如今的长安城,明显与她从别人口中听到的极为不符。

    没错,走在长安城街上的三人,自然是前往凉州的段天涯、成是非和郭钰三人。

    贾诩自投靠到西凉军中,在第一次见识到董卓之后,就明白董卓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因此,贾诩便将他的亲眷悄悄安排了一番,除了他自己外,无人知晓他亲眷的所在。因为贾诩预料到,跟随董卓这样的人物,不会有什么好结果,早晚都会失败。一旦失败,若是在逃跑之时,带着亲眷自然是不方便,一个不小心,说不定还会把命给丢了。因此,贾诩才事先做好了安排。当然,没有人知道,贾诩并没有将亲眷安排到其他地方,还是依然在他的家乡姑臧城周遭的村落。毕竟这年代兵荒马乱的,走太远也不保险,若是路上碰到贼匪,那样反而得不偿失。所以,贾诩用了一记最危险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地方的计策,将自己的亲眷安排在姑臧附近,从而避免被有心人发现。

    要知道,从军的时候,并不是说从军就能从军,要交代自己的家乡所在,父母等情况。不要认为古时科技落后,但是,对于户籍的管理,却一点也不松懈,反而更加严格。而且。户籍还关乎到赋税的问题。因此,在古时候,一个人要远行,可不像很多书中记载的那样,说走就能走,要从官府那里取得凭证,然后才能出行。否则,若是没有这个凭证,在路上被官差打死都是白白送命,就如后世,要去哪个国家要办理护照一样。可见,古时户籍制度的严格。

    同样的,贾诩投军之后,这些情况都要交代。而贾诩作为一个顶级谋士,自然有他的解决办法。

    贾诩直接说自己是外出游历回到家乡之后,就不知道自己的家人搬到哪里去。而因为贾诩是一个文官,故而,对他的要求也不严格。倘若是一个将领,他的亲眷必然要交代清除,否则,一旦这个将领造反,又去哪里找他的家人连坐。故而,历朝历代,只要权力够高的将领,都必须将亲眷安排在就职所在地。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给这些将领设下一个束缚,让他们有异心的时候,会投鼠忌器。除非这个将领不在意自己的亲眷,否则,没有几个将领敢冒着亲眷不顾的危险去做造反的事情。

    只不过,袁常因为有着前世的记忆,再加上第七感境界的能力,已经推算出贾诩亲眷所在的位置,画好地图扔给段天涯三人,找到贾诩亲眷也就不存在问题了。

    却说郭钰一脸失望的扫视着长安城的情况,嘴上不停的抱怨着。段天涯却是没有搭理他,炯炯有神的双目时刻注意着周围的情况,以免出现什么意外。郭嘉是袁常最为器重的谋士,段天涯自然知道,而郭钰又是郭嘉的妹妹。袁常和郭嘉二人把郭钰交托给他和成是非,无论如何,段天涯也不能让郭钰出现丝毫损伤,即便是拼了他的性命,也要保护好郭钰。

    “郭大小姐,这长安城经过西凉军的作乱,哪里还能跟以往相比。”一旁的成是非翻了翻白眼,好似在嘲讽一般说道。

    “哼!”

    郭钰鼓着脸,冷哼一声,不满的说道:“成是非,你以为本姑娘不知道这些事,只不过是想考考你罢了。看来,你也不是真的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