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四世三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四世三公- 第4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声名远播;如今袁常更是取得幽州,公孙瓒的兵马麾下尽归袁常,前幽州刺史刘虞之子也归顺袁常,如今幽州可谓是已经被袁常完全掌控。论及能力,袁常可排天下群雄前五;且侄孙观袁常的作为,乃是个情义具备之人。若是我们崔家能够在袁常还未成长起来给他帮助,必然能够给我崔家带来极大的荣耀。至于三位叔公所说的土地,却也并非是必要之物。”

    崔真顿了顿,见三个耆老珍宝都在倾听自己的话,理了理脑中的思绪,接着说道:“家族之所以需要大量的土地,不过是为了能够给子孙留下足够的财富,能够养活家族众多的子弟。然则,只要有足够的财富,其实,有没有土地都无所谓。汉武帝之时,张骞出使西域,开创了丝绸之路,从西域带来的奇珍异品在我中原皆能换取大量的钱财;而我中原的丝绸、瓷器等物那道西域,同样能换取大量的财物。因为诸多原因,丝绸之路已断。然而,观袁常所为,似有重开丝绸之路的打算,并且,袁常当初在渤海郡之时,亦有打造大船,出海与异邦交易的想法。只要有这些利益获取,即便没有了土地,我们家族亦然不会衰落,或许还会变的比以往更加繁盛。”

    正如崔真所言,世家大族之所以一直都在兼并土地,还不是因为利益。若是拿了一堆的土地,没有利益,他们要来何用?而世家大族因为身份地位有功名等原因,可以不用交税,或者只需要上缴少量的赋税,如此一来,占据大量的土地,有足够的佃农他们便可以获得无数的利益。然而,若是能够经商贸易,获得的利益又岂会比种地来的少?

    至于说经商是卑贱的行业,那也不过是一句挂在嘴边的话罢了。

    世家大族看不起商人,认为经商是一种贱业。但是,世家大族其实却是经商最为频繁的家族,如果仅靠种地的那些钱财,又如何能保证他们锦衣玉食,大富大贵的生活?故此,事实上,每个世家大族名下都有自己的商业。之所以他们嘴上会鄙夷、看不起经商的行为,不过是为了保证他们的超然地位。在世家大族明白人的眼里,经商是想要发家致富必不可少的手段,没有之一。

    “在这乱世之中,似我们这般的家族,若没有一个强大的势力保护,也难以保证自己的家产。就如关中的世家大族,当初董卓入关之时,大肆杀戮,关中世家大族十不存一。而之所以会发生如此事情,便是因为那些家族不舍得祖宗留下的土地和财产,不舍得搬迁转移,以致于偌大的家财都白白便宜了董卓。而当今天下群雄之中,才能兼备,且又有情义,与我崔家交好之人,也唯有袁常。如今我们家族与袁常有如此关系,为何不趁机加深,只要日后袁常能够平定乱世,我们崔家一场富贵又岂会跑的走?”

    听了崔真的话,崔儒,崔单和崔涛三人却是静下心来仔细的思索一番。

    崔真三人如今年事已高,平时都是待在自己的屋中静养,对当今天下大势的了解并不多。之前反对袁常的土地政策,是因为土地政策有损家族的利益。不过,此刻听了崔真的一番解说,却是觉得拥有大量的土地也并非一定是好事。占有土地,也不过是为了赚取更多的利益,如今有更好赚取利益的方法,为何还拘泥于土地不放呢?当然,世家大族拥有土地是自古以来的习惯,如今一时之间让他们放弃这偌大的土地,他们当然也有些不舍。

    见三个耆老珍宝已经有些被说动了,崔真当下又加了一剂猛药,说道:“三位叔公,当初袁常发明新盐制法,如今渤海郡内几个当初与袁常交好获得新盐经营的家族如今都已经变得繁荣富裕,比之我等家族亦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五弟也说了,袁常如今在幽州似乎还有新的想法,若是我们不趁机与之加强以往的关系,让别的家族占了先,日后我们家族在袁常的眼中也就没有那般重要。唯有在袁常还没有完全成长起来给他帮助,日后我们能够获得的利益才是最大的,还请三位叔公三思!”(未完待续。)

第五零五章 荀家择主() 
对于崔真的劝谏,崔儒,崔单和崔涛三人沉思了片刻之后,也终于同意了。

    崔儒想了想之后,说道:“真儿,虽然我们决意将家族的重心都转移到幽州牧袁常的身上,但是,为了家族利益的考虑,却也不能不做出其他的准备。崔真,你与老七、老八带着崔道、崔潸等家族子弟前去幽州投效袁常;我和崔琏留守安平郡,守护祖宗基业,琏儿的次子崔同也带领一千家族私兵去袁绍麾下效力;崔寿及其次子崔冒带领一千家族私兵前去兖州曹操麾下效力。”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是不变的真理。

    崔琏和崔寿便是崔真的竞争者,即便崔真已经当了家主多年,稳固了自己的地位,崔琏和崔寿依然没有放弃争夺家主之位。当然,他们使出的手段都是堂堂正正,都在大家眼皮子底下,至少崔家没有发现他们在使绊子。奈何崔真已经在崔家建立绝对的威信,家族中的嫡系子弟也多是靠拢崔真,崔琏和崔寿想要将崔真撸下来,爬上家主的宝座自然是极为困难。

    而崔琏便是崔儒的孙子,崔寿是已故老四的孙子。为了家族的利益,崔儒自然不能任由自己的孙子胡来。刚投效一个势力,必然要全心全力的辅佐,日后才能获得最大的利益,任何不稳定的因素都要扼杀在摇篮里。虽然崔琏和崔寿目前的手段还算光明,没有出什么幺蛾子。但是,若是到了袁常麾下,任何不当的举动,说不定都会给家族带来灭族之祸。故此,他将崔琏留在安平郡在袁绍麾下效力,而崔寿则让他去曹操麾下效力,而崔真则带着靠拢他的家族子弟前去幽州投效袁常;如此,分散了争权夺利的几个团体,也符合家族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思想。

    至此。安平郡崔氏也算是做出了决定。

    而在冀州广平县的一处宅院之中,也在进行着一场激烈的争论。说起来,这广平县也算是多灾多难,正如这飘摇不定的天下一般。

    汉武帝时分钜鹿郡南部数县置广平郡。征和二年。封刘偃为平干王,以广平郡置平干国。宣帝五凤二年,平干国除为广平郡。成帝元延四年,广平郡领十六县:广平县、张县、朝平县、南和县、列人县、斥章县、任县、曲周县、南曲县、曲梁侯国、广乡侯国、平利侯国、平乡侯国、阳台侯国、广年县、城乡侯国。哀帝建平三年,封刘汉为广平王。复置广平国。平帝元始二年,广平国有二万七千多户,人口将近二十万。王莽时国除,改名为富昌。东汉建武十三年,省广平郡,其地并入巨鹿郡。汉明帝永平三年,封皇子刘羡为广平王,分巨鹿郡复置广平国。汉章帝建初七年,徙广平王刘羡为西平王,广平国除。再次并入巨鹿郡。

    从汉武帝到汉章帝,前后不过一百六十多年的时间,却经历了七次的变革,比之天下的变迁还要迅速。当然,如今的广平县只是巨鹿郡的一个上等县,跟郡早就不搭边。不过,这广平县内,如今却是有一个闻名天下的家族居住在此间。

    这个家族正是当初闻名天下,有“荀氏八龙”之称的颍川荀氏。

    当时董卓祸乱,关中一带饱经战火。荀彧有先见之明。知道家族若是不转移,必然会受到战祸的牵连,故此,颍川荀氏便决定离开故土。接受韩馥的邀请前往冀州。谁知,还没有到达冀州,便听闻冀州易主,落入了袁绍之手。并不是很看好袁绍的荀氏众人,此刻也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颍川荀氏的家业已经被处理,而且担心战乱的原因。他们自然不可能再返回颍川。而且,颍川内还有不少的家族留存,他们若是回头,必定会惹得他们的嘲讽,荀家也是要脸面的家族,自然不会去丢这个人。可是,天下之大,又哪里是他们荀氏落脚的地方?

    幽州、并州和凉州地处边境,时有异族入侵,这三州肯定不是适合的地方;司隶、豫州一带有董卓,脑残了才会想着再回去;兖州有黄巾余孽作乱,他们这样的世家大族最是被黄巾给“看重”,一旦出现在兖州,必然是有去无回,直接pass;徐州,荆州是富裕之地,徐州陶谦老弱昏庸,无能之辈,荀氏也不会去投。荆州家族林立,如今的刘表刚接手荆州不久,而荆州家族素来排外,荀家好歹也曾经是闻名天下的大家族,而荆州的家族不过是一州的家族,荀家自然也不会去受气,荆州也就被排除。至于东吴,还没有经历过南宋朝廷的开发,现在还是贫苦的代名词,同样不考虑。那么细细一算下来,最后也就剩下冀州,扬州和益州三地可以供他们荀家选择了。

    那么,三个选择当然只能选一个,还要继续排除。

    先说说这三州的主人是谁,那么就比较容易说话了。冀州袁绍,这个可以不用介绍了,如雷贯耳;剩下的便是扬州刘繇和益州刘焉了。

    益州刘焉或许并不是很出名,但是,他的儿子刘璋那就至少还是很出名的。当然,这个名声并非是正面,而是反面的。用一句话来形容刘璋,那就是引狼入室。把刘备引到益州,最终不仅把地盘给丢了,连儿媳妇都被刘备给抢了,真可谓是赔了夫人又折兵都没刘璋惨!

    且说说刘焉,刘焉在汉灵帝之时的名声还是相当不错的,当时刘焉的老师祝公去世了,作为弟子的刘焉本来是没有义务给老师服丧的。然而,刘焉却是辞去官职,给老师服丧,可见其德行。

    其后,刘焉目睹汉灵帝朝纲混乱、王室衰微,故向朝廷建议说:“刺史、太守行贿买官,盘剥百姓,招致众叛亲离。应该挑选那些清廉的朝中要员去担任地方州郡长官,借以镇守安定天下。”他本人自请充任交州牧,意欲借此躲避世乱。

    那么,刘焉真的是如此大公无私,一心为朝廷着想的嘛?

    交州是什么地方,大家都知道,盗贼横行。偏僻蛮荒的地方,刘焉一个汉室宗亲,会甘愿去交州这么一个偏僻的地方当官?交州远离朝廷,与朝廷相聚数千里不止。朝廷根本难以顾及,加上交趾常年有少数民族作乱。故此将原本只是一个郡的交趾提升到州的地位,朝廷派遣刺史和太守前去镇压。而刘焉若是担任交州牧,凭借刘焉其声名和能力,将交州打造成自己的私人领地。割据一方也就没什么难度了。如后来的交州刺史士燮,几代人割据交州,直到三国后期才被东吴所灭。

    如此,刘焉割据一方的目的也昭然若揭了。而且,真正论起来,东汉走向衰亡,刘焉可谓是“功不可没”。

    何故?

    这就要追究刘焉提出的州牧制度了,原本朝廷只设有刺史、太守一职。刺史掌管政权,太守掌管军权,双方互不干涉。却又互相辖制。然而,因为当时的刺史、太守勾搭成奸,彼此联通,以致于地方民不聊生。在此情况下,刘焉提出州牧这个制度也没有问题。然而,正是因为刘焉提出的州牧制度,使得原本只是一个太守的董卓送点钱给当时的宦官,结果就当上了州牧。后来,大将军何进与宦官争斗,何进听取袁绍邀请地方诸侯入京诛杀宦官。在刘焉和袁绍的套路之下。董卓这才有机会入京并且祸乱朝廷。那么可以说,董卓有机会祸乱朝廷,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刘焉提出的这个州牧制度。

    其实,刘焉当初提出这个州牧制度。也没想过当皇帝,只是想要割据一方,当个土皇帝罢了。直到后来,当时益州刺史郤俭在益州大事聚敛,贪婪成风。本来想领交州避祸的刘焉因为听侍中董扶说益州有天子之气,改向朝廷请求为益州牧。

    于是以刘焉为监军使者、益州牧。被封为阳城侯,命其前往益州逮捕郗俭,整饬吏治。因为道路不通,刘焉暂驻在荆州东界。此时郤俭已被黄巾贼马相等杀死,但是刚称帝的几日的马相又被益州从事贾龙组织军队击败。贾龙于是迎接刘焉入益州,治所定在绵竹。刘焉上任后,任命贾龙为校尉,将他迁到绵竹居住。刘焉安抚收容逃跑反叛的人,极力实行宽容恩惠的政策,但内心别有图谋。

    后来,刘焉更是造车仗千重,要知道,这个可是天子的出行标配,刘焉鼓捣这么一个玩意出来,岂不是说他刘焉想要当皇帝了?

    那么,说到这里,问题也就出现了。

    颍川荀氏对于朝廷的忠心从荀彧和荀攸便可以看出,为了制止曹操称帝的野心,荀彧和荀攸叔侄二人把性命都赔上了。如此一来,有称帝野心的刘焉,又岂是荀氏可以投效的势力。于是乎,刘焉自然就被荀氏给剔除了。

    如此一来,也就剩下冀州和扬州两个去处。

    汝南袁氏和颍川荀氏都是齐名的大家族,荀氏自然不甘其下,扬州刺史刘繇好歹也是汉室宗亲,给刘繇打下手,似乎不丢人。如果不出意外,荀氏则会前往扬州刘繇那里避祸。然而,在荀氏还没有做出决定之前,袁绍的使者就出现在荀氏众人面前,最终,使得荀氏改变了主意,还是按照原定的计划前往冀州避祸。

    却说袁绍阴谋夺取冀州之后,才发现韩馥在此前已经邀请颍川荀氏来冀州做客。当时,袁绍就鸡冻了。

    袁绍最好名声这一点是众人皆知,颍川荀氏可谓是闻名天下,如此家族要来冀州,袁绍岂能不尽心尽力的安排?于是,袁绍连派三个使者去路上与荀氏接洽,言语之中表现的极为恳切,并且表示愿意与荀氏友好相处,根本没有摆出一副汝南袁氏欺负落难颍川荀氏的架势。其实,袁绍就算想要以汝南袁氏的架势来领导颍川荀氏,却也做不到。

    袁绍毕竟是妾生子,虽是袁氏嫡系,终归地位卑微。且汝南袁氏更多的子弟还是跟随袁术这厮,使得袁绍想要打汝南袁氏的招牌都打不出来,袁绍敢这么做,袁术肯定会跳出来啪啪的打袁绍的脸。再加上袁绍有雄心,并非是野心。正如前期的曹操一般,实力和地位还没有达到某种程度的时候,自然生不出别样的心思。因此,对于颍川荀氏能够来帮助自己,袁绍当然是打心眼里欢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