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四世三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四世三公- 第4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变法侵犯了楚国贵族的利益,最后吴起被乱箭射死,变法也被终止,而募兵制也就没有因此得到普及,只是时不时的被利用一番,直到东汉末募兵制才逐渐成为主流。这里就不得不说,吴起的变法虽然没有成功,却间接的影响到了商鞅变法。商鞅作为后辈,通过李悝变法、吴起变法的经验,最终总结出一个更加完善的变法思路,并且得以在秦国实行。其实,李悝变法和吴起变法都是强国之策,而秦国之所以能够利用商鞅变法成为最强大的一国,进而统一六国,根本原因还在于,商鞅变法能够在其死后继续施行。

    李悝变法和吴起变法都是有开头没有结局,只是强大了一代人,并不能让国家一直强大下去。故此,变法能否强国的根本因素还是在于持续性。

    东汉末年募兵制成为主流,也是造成群雄割据的主要原因。

    “诸位也应当知道,如今天下以募兵制为主,募兵制的施行,也是如今群雄割据的主要原因,诸位以为然否?”

    每有战事开起的时候,郡太守或州牧便有权利征集士兵,无需向朝廷申请。因此,一旦哪个地方官员有异心,便可利用募兵制。随便找些手下假扮成反贼,然后便可募兵,逐渐壮大势力,接着再揭竿而起。而事实上,东汉末年募兵制所招收的士兵,其实战斗力是非常弱的。

    西汉时募兵制是作为徵兵制的辅助和补充,召募的士兵为数不多,但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精勇之士,战斗中往往以一当十,战斗力极强;而到了东汉,募兵制成为主流,对于应募对象不再有所要求,因而士兵成分复杂,多以社会散闲人员、无业游民为主,也有农民、商贾、少数民族男子,甚至还有死刑囚徒,如度辽营即是由召募的死刑囚徒组成的,其他各要地屯兵也有不少刑徒。由这些人组成的军队素质低、战斗力差,而且军纪败坏。其实,单单看曹操和陶谦的战斗就可以发现这一点了。

    曹操的士兵是招降黄巾起义时的青壮,经过一番训练便称之为青州兵。而陶谦除了最初招募的精锐丹阳兵之外,剩下的徐州士兵都是通过募兵制招募而来,陶谦被曹操干了几场,士兵损伤无数,随便一次招募就能招收数万士兵,哪里有这么多精锐给他招募,显然这些士兵都是些社会闲散人员、无业游民,没有饭吃,才去当兵吃口兵粮填饱肚子而已。所以,陶谦才会被曹操打的龟缩在下邳城不敢出战。

    在募兵制成为主流之后,其弊端也就一览无遗。除了召集的士兵战斗力差、素质低,军纪败坏之外,也很容易造成地方势力割据。募兵制召集的士兵只知将领,却是不知朝廷,因此,历朝历代,往往一个将领造反,麾下的士兵都有跟随,便是因为募兵制的原因;此外,募兵制召集的士兵钱粮却是由朝廷支付,也会很容易使得朝廷国库空虚,无力支付。

    所以,募兵制必然要改变,否则,战斗力提不上来不说,还会存在诸多弊端。(未完待续。)

第四九九章 示之以诚() 
“主公,这兵制改革,又当如何个改法?”郭嘉已经不想再说改革会有什么问题的话了,袁常说的改革似乎都极其有道理,都是对百姓有利的改革,既然如此,那他自然没有必要反对。既然不反对,那只要知道如何改革便是。

    “徵兵制和募兵制各有利弊,然则,时间长久之后,往往是弊大于利。故此,我日思夜想,纵观自古以来兵制,终于想出一策,名为:义务兵制。”

    “义务兵制?”

    袁常点了点头,一本正经的解释道:“没错,便是义务兵制。徵兵制招募的士兵没有粮饷,武器还要自带,如此一来,便会使得士兵的军心涣散,战斗力也极其低下;募兵制虽然招募的是精锐,然而却极其容易出现军阀割据一方的情形。故此,实施义务兵制,方是上策。所谓义务兵制,义务者,便是男儿当保家卫国为其义务,在男子成年之后,当入伍参军,以三年为限,三年过后便可从军中退出;此外,若有精锐或者愿意留在军中的士兵,也可以继续留下。”

    封建社会的任何一个兵制,其实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权利,严格说起来,就是安排给他们的任务,在君权至上的年代,不完成这个任务,那便是犯罪;此外,还有一些人则是将参军入伍当成是升官发财的一种途径,对于国家的理念,没几个人有这样的想法。故而义务兵制则是在思想上转变他们的想法,一个男儿当有保家卫国的义务,如此,方能称得上是大丈夫。

    郭嘉点了点头,对于袁常的说法倒是理解。就如他们这些士人一般,有了士子的身份,谁会愿意去当个大头兵?大头兵虽然是升官发财的一种途径,然而对于士人而言,哪里会比他们走文官道路更有前途。如今袁常将参军入伍说成是一种男儿应尽的义务,就如男子要工作来养家糊口一样。那意义自然也就不同,更能加深男子对国家的感情。

    “主公,此义务兵制虽精妙。然则,倘若三年过后。老兵退伍,新兵入伍,岂不是会让许多经历过战争的老兵也流失?”

    “奉孝这一点说的也没错,但是,奉孝你却是忘了。倘若这些人无心军旅,将他们强留在军中又有何意义?此外,我先前也说了,可以将一些精锐,以及一些愿意留在军中的士兵留下。而许多士兵之所以想要离开军伍,其实根本原因还在于他们长年在外征战,无法与家人相聚,故此才不愿意多呆,倘若转变一番,不就可以让这些老兵留在军中了。”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这是唐代杜甫写的一首诗,讲述的便是男子参军入伍时,家人相送的那种悲痛画面。在古代,战争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往往一个男子参军入伍,或许到了白头才能回到家乡,至于那些战死沙场的就更不用提。可谓是数不胜数。当然,或许也有人运气好,能够升官发财,谋取一官半职,如此便能衣锦还乡。然而,相对于参军入伍的士兵而言。有这样实力和运气的士兵,又能有几个?因此,在古时候参军,其实真的是一件很让人悲痛的事。

    “想让老兵心甘情愿的留在军中,自然是要改变士兵的待遇…”

    接着,袁常自然将前世时的兵种制度给说了出来。首先,自然是改变将领名称,将现如今的将领职位,一律改变为后世的排长,连长,营帐,军长,司令等;此外,军衔也一律改变为士、尉、校、将等;还有,将整个幽州设立为幽州军区,在幽州的几个郡中再设立分军区;最后一点,那便是改变士兵的待遇,在军区中设立家属院,只要军衔达到尉级别的或者职位达到营长,便可将家属搬迁到家属院,如此,便不会出现士兵与家人分离日久,士兵产生思念之情,从而不愿留在军中。

    “主公此法甚妙!”

    听了袁常的解说,郭嘉眼睛一亮,忍不住惊呼道。而赵云、典韦等武将,更是连连点头,对于他们这些武将,更能体会这种心情。有时候,为了完成命令,他们却是不得不压下那份思念,这样日积月累,对于他们而言,自然是极其不利的。

    于是,在袁常的提议下,袁常的几个心腹自然没有任何的意见。

    接着,在接下来的几天,袁常和几个心腹日夜谋划分析。虽然袁常已经提出几个改革制度,但是,制度并非是说说就行了,要如何推行,如何执行,都要仔细谋划分析才能做到。就如袁常提出的要将土地收为国有,以租赁的方式租给百姓耕种。要知道这些田地并非都是一样,有分为上等田、下等田和荒田三种,没种田地的产出自然会有差别,当然要仔细讨论研究出合理的方案。否则,三种田地的赋税收取一样,又如何让人心服?袁常前世的时候,田地都经过上千年的开垦,再加上科技条件,自然没有上下,优劣之分,可是现如今的科技条件,自然是要区别分开,这也是袁常之前没想到的问题。不过不用怕,他有一干好手下,经过众人的仔细讨论之后,也算是初步拟定了一个方案。

    至于说兵制的改革,袁常对这一方面就比较熟悉,故此,多是袁常述说,众人倾听,再提出一些符合当时代的意见,从而完善了袁常的兵制。

    首先关于军衔的改革,袁常自然是照搬照抄前世的制度。

    士兵入伍,为列兵,入伍一年的士兵则自动升为上等兵;在没有任何功劳的情况下,三年期满则升为下士,至于在此期间有功劳,自然是另外算;士官分为下士,中士,上士,四级军士长。三级军士长,二级军士长和一级军士长,共为三等七级;尉官分为少尉,中尉和上尉;校官分为少校。中校,上校和大校;将官分为少将,中将和上将。至于元帅不设,只有到了战时才会临时设置,并没有实际的权利。只是一个荣誉职位。

    士兵的职位,也统一照抄袁常前世时候的制度。

    班长,副排长,排长,副连长,连长…副军长,军中,副司令,司令等等。此外,团级以上的部队。则设有政委一职,政委的存在,自然是给大家灌输忠君爱国的思想,这里也就不表述了。

    此外,对于各个等级该有多少士兵,也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一个班也就相当于一个什,十个人这一点毋庸置疑;十个人里面有一正一副班长;一个排则由三个班组成,加上正副排长,一个排则有三十二人。在排以下,最好明确人数。而连以上。就要更加详细的划分了。一个连由三个排组成,加上连长,副连长,指导员等。以及配备一个炊事班,人数大约在一百二十左右;如此,一个营四个连组成,人数约为五百;一个团由三个营组成,故此一个团约为一千五百人;一个旅则由四个团组成,人数约在七千左右;至于一个师。则是一万人左右,比之一个旅多一些配备。至此,师级别以下的士兵配置也就能够确定,至于一个军如何配备,自然要更加详细的商定。就像韩恂的东平铁骑,于禁率领的鲍家军骑兵,公孙续麾下的白马义从等骑兵,该如何归到哪个级别,也要经过重重讨论,并非立马就能决定的事。

    “主公真乃大才,竟然能想出如此妙计,属下等佩服不已!”

    对于袁常提出的想法,郭嘉等人自然免不了一通称赞,若是他们知道袁常这万恶的家伙是抄袭的,也不知道会有什么想法了。

    跟几个心腹商议完毕,袁常又说道:“我之所以将这些改革的想法告诉你们,是因为你们都是我最可靠的同伴,值得相信。然而,只靠你们几个,是无法实现我们的大业,还需要其他人的帮助。只是,我提出的这些改革想法,并不一定能够得到刘和,公孙续他们的赞同,毕竟这会损害到大家的利益,你们认为,这该如何是好?”

    对于赵云,郭嘉他们而言,并不看重自身的利益,但是,这不代表每个人都跟他们一样。所以,一旦袁常提出这些改革,不知道刘和,公孙续等人会有什么意见,搞不好,会因此闹得分崩离析。

    郭嘉皱眉沉思了片刻,最后说道:“主公既然如此为难,不若示之以诚,与刘和,公孙续等人开诚布公的商谈,若他们愿意,则自然无事;若是他们不愿,可让他们自行选择去路,主公也无需留难于他们!”

    仔细的想了想,袁常发现似乎也只有这么做,否则,袁常也真的想不到其他的办法。如果刘和,公孙续他们不认同自己的想法,那袁常也不会为难他们,毕竟他们对自己有过帮助,那便放他们离去,大家好聚好散。

    于是,在将几项改革方法商议完毕之后,袁常又一次将一干麾下给召来议事。

    “诸位,经过大家的努力,幽州各项事务如今已经步入正轨,各郡县的百姓也安定下来,府库也逐渐充盈。然而,如今朝廷神器尚在西凉逆贼手中,天下各地群雄割据,我等肩负重任,还未到松懈的时候。为了使我幽州能够更加强大,在天下群雄之中崭露头角,本州牧经过多日思考,决定对幽州进行变法改革。诸位都是跟随本州牧已久的功臣,幽州能有今日的局面,脱离不了诸位的辛苦付出。”

    袁常先是开口称赞了一番,目光在众人身上扫过,然后话锋突兀的转变,“但是,变法改革或许对于在场的诸位有利益损害,本州牧也并非是个不近人情的人。所以,若是不同意本州牧变法改革的,可以离去,本州牧绝不留难,大家好聚好散。”

    打过预防针,袁常也就不再犹豫,直接将这些日子和郭嘉等人商议的变法制度给提了出来,场面一时沉默了下来。

    公孙续和公孙冉兄弟二人率先表态,公孙续上前一步说道:“州牧,变法改革有利于百姓,属下等自是支持,绝不会反对!”

    刘和紧随其后说道:“属下亦是支持州牧变法改革!”

    公孙续兄弟所在的公孙家在幽州的势力不算小,公孙家在幽州也是数一数二的世家大族。因此,袁常提出将土地收归国有,对于公孙家必然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倘若公孙续兄弟二人不同意袁常的变法改革,公孙家自然也就不会支持,到时候袁常的损失也会不小。然而,如今公孙续二人深明大义,同意袁常的变法改革,那无疑是最好的了。刘和也同样如此,刘和的父亲刘虞在幽州发展多年,且又是汉室宗亲,刘虞这一脉在幽州也建立了不小的家业。如今被收归朝廷,当然也是元气大伤。再加上公孙续和刘和他们的老子此前都管理着幽州,各郡县都有不少是属于他们一系的官员,若是公孙家和刘和家撤出幽州,必然能够让袁常头痛不已。所幸的是,公孙续和刘和都没有让袁常失望。

    此外,还有一个便是已经成为颍川荀氏家主的荀谌,荀家可谓是比公孙家和刘和家更为庞大的家族。当然,荀家对于幽州的影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