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四世三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四世三公- 第4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不过想趁机虏掠财物,并没有坚甲利兵以盈攻守之志。我们为何不相继回城守之?而且城高郭厚,又多谷米,如今若果还城找寻县令,共同坚守,王度必不能久待下去,那时向他攻击,王度便可破了。”

    薛房等以为然,吏民却不肯相从,程昱只得无奈地说:“愚民不可共计大事。”于是密遣数骑在东山上高举旗幡,令薛房等人望见,然后大呼:“贼兵已经攻至!”便下山取城,吏民见势便跟随同去,终于找到县令,一桶守城。后来王度等人来攻城,不能攻破,正欲退走。此时程昱率吏民开城门追击,王度败走。东阿由此得全,故此,程昱在兖州境内,特别是老家东阿吏民之间的威望颇为深厚。

    荀彧虽然分析范县令靳允或许因为家眷在吕布的手中而归顺吕布,但是,程昱心中却是想着要保全范县。

    鄄城在濮阳的东面,而范县则在鄄城的北偏东一些的位置,又在东阿的南偏西一些的位置。三座城池连城一线,守望相助。倘若范县也被吕布夺取,那无疑是在鄄城和东阿二城中间横亘一条阻隔,使得东阿和鄄城二城无法互为援助。一旦范县有失,很可能对东阿和鄄城造成极大的影响,故此,范县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

    至于范县令的家眷在吕布的手中,那就不是程昱该考虑的问题,对于狠辣的程昱而言,完成大业才是首要之事。

    不得不说,程昱和曹操其实是同一类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曹操当初投奔自家老子的结义兄弟吕伯奢,明知在杀错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吕伯奢报案,曹操毫不犹豫的杀害了吕伯奢;后来,曹操粮草不足,让粮官王垕“行小斛”,最后借王垕的人头,稳住了军心。而程昱,则是负责律法,非常严酷,一点小事都可以弄到杀头。所以说,程昱和曹洪二人是曹操麾下二个最不得同僚关系的。不过程昱是因为公事,倒也说的过去。当然,除此之外。程昱最狠辣的一点,无疑还是用人肉充当粮食,这一点,绝对是致命且让人无法苟同的。

    在整个世界的历史上。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吃人肉并非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无论是华夏,亦或是是西方世界,都有这种事情的发生。故此,程昱用人肉做粮草,其实也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没有固定的说法。

    话说程昱听从荀彧的安排前往守御东阿,在路过范县的时候,则去见了范县令靳允一面。

    “靳县令,如今兖州吕布贼子夺走,唯剩下鄄城,范县,东阿三城。只有三城同心,坚守城池,方能抵挡住吕布的攻势,等到曹州牧的兵马回援。那么。现在你是准备向吕布投诚,还是要忠于曹州牧呢?”

    靳允也很是干脆的说道:“程县令(程昱被曹操任命为寿张令),如今我的弟弟,母亲,妻子和儿子都被吕布给拘捕了,心中也是很矛盾。身为下属,坚守城池乃是我的本分,可是,作为一个儿子,兄长、夫君和父亲。我又不能不顾他们的性命。若是程县令碰到这样的事,又该怎么办呢?”

    自古以来忠孝两难全一直都是个问题,靳允的家眷在濮阳,深陷危境。靳允无力解决,只好把这个问题抛给程昱了。不过,程昱是个狠人,靳允让程昱来回答,这不是作死嘛。

    程昱的脸上毫无感情波动,肃然说道:“你的弟弟。母亲,妻子和儿子被吕布给拘捕,这是任何一个孝子都无法忍受的。可是,现在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必有命世,能够平息天下动乱的人,只有曹公,得主者昌,失主者亡,陈宫他背叛曹公(陈宫最早跟随曹操),迎接吕布进城,四周郡县皆响应,似乎有作为,然而观之,吕布何如人!吕布粗暴少亲信,刚直而又无礼,只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陈宫等人不能相好君主。吕布兵虽然众多,但必将失败,曹公智略不世出,乃上天所授!你定要固守范县,我则守东阿,就可立田单之功,希望你好好考虑。”

    程昱虽然说让靳允好好考虑,但是,他又说让靳允固守范县。其目的不言而喻,就是让靳允放弃他的家眷,跟吕布反抗到底。

    靳允似乎愣了一下,最后哭着说道:“程县令放心,某不敢怀有二心。”

    靳允不哭不行啊,这摆明是要让他放弃家眷,想来大多数的人都无法接受。可是,靳允不听又不行,自曹操任用程昱掌兖州律法以来,刑法都非常严厉。靳允绝对相信,范县内有程昱安排监视他的人,若是靳允怀有二心,必然不会有好结果。无奈之下,靳允也只能这般表示忠心了。

    安抚完靳允,程昱便前往东阿。先是派遣了兵马守住仓亭津,让陈宫兵马无法渡河,则要绕路到达东阿,争取时间。等到了东阿,东阿县令枣袛也早就安排士兵和百姓准备守城事宜。陈宫也知道了事实的真相,等攻打东阿的时候也没有用全力,自是使得东阿得以守住。

    一切都按照预料中的情形发展着,不过,范县这边,却是出现了一点意外。

    如果吕布被那个假吕布给干掉,自然是真的要拿下兖州,拿不下之后才前往徐州。那么,攻取鄄城,范县,东阿三城自然是全力进攻,能用的手段都用上,而靳允的家眷自然就是能够利用的手段。所以,倘若范县令家眷在手,假吕布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可是,吕布却并没有被取而代之,攻城也不过是假象。再说以吕布的性格,自然是不屑于用靳允的家人作为人质来威胁靳允。

    于是乎,在氾嶷攻打范县之前,将靳允的家眷给送到范县城内。然后,接下来的事情就让吕布和程昱都懵逼了。

    程昱让靳允死守范县,从而保证三城能够守望互助,让靳允不惜牺牲家人的性命也要守住城池。可是,人家吕布都不用靳允的家眷当人质,直接把靳允的家眷还给靳允,两相一对比,孰优孰劣自然是一目了然。接着,在氾嶷攻打范县的时候,靳允象征性的抵抗了一番,就让氾嶷攻下了城池。吕布得到消息的时候,愣了好一会儿,最后,却是没有其他的动作,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至于程昱则傻眼了,没想到他的一番游说反而起到了反作用,在加强防御的情况下,却是发现吕布方面没有其他的举动,还以为吕布有什么惊天阴谋在其中。和荀彧联络了一下,又连派三拨士兵将消息传到徐州战场去。

    ……

    袁常和一干麾下商议了半天,将衣食住行中的食住行的问题给解决了,而剩下一个衣的问题其实也不是什么问题。

    工业革命还未出现,以科技的手段改变纺织业自然是不可能的。因此,麻布依然是眼下的主流。锦缎昂贵,且少,寻常百姓根本穿不上;麻布做的衣服倒是满大街都是,然而,麻布做的衣服不仅粗糙,而且御寒功能也差。至于那些裘衣同样是又贵又少,此外还有便是用蚕丝做的纺织品。同理,蚕丝做的纺织品比锦缎和裘衣多,且又比麻布做的衣服舒服。只是,蚕丝做的衣服同样不能普及。大部分的百姓养蚕制衣还是为了拿来销售,毕竟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所以,排除以上几个制作纺织品的原料之外,也就剩下一个棉花是最好的选择了。

    棉花早在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就已经被引进了中原,然而,同样没有得到当权统治者的重视。故此,棉花多是被当成一种观赏物来看待,直到宋代(宋代很牛逼,堪称华夏的工业革命,只不过被外族入侵的背景给掩盖了)才得到普及,棉布和相关的纺织品才逐渐出现在百姓的视野之中。

    因此,袁常只需要将棉花推广,并且将弹花机给鼓捣出来,衣的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

    商议完毕之后,除却袁常和几个心腹属下,其余人都散去,该干嘛干嘛去了。(未完待续。)

第四九七章 变法改革() 
“唉!”

    袁常长叹一声,看着蔡邕说道:“蔡伯父,为何教化平民如此困难?百家学院不仅给了他们优越的学习环境,还有丰厚的奖赏,然而他们却并非真心实意为了学习,却是为了这些奖赏,实在是,唉!”

    也怪不得袁常如此长吁短叹的,而是当初在渤海郡建立的百家学院跟袁常心目中所期望的大相径庭。

    在隋唐的科举制提出来之前,读书基本都是士家大族才有的权利。寒门子弟除非被哪个士人看中,然后会收为弟子,接着也被打上士家大族的标签。如此一来,政权基本就被士家大族给掌控了,这显然对于寒门子弟,平民百姓而言并非是件好事。即便是隋唐创建了科举制,在当时也多是世家大族的子弟当选,平名百姓没什么希望。直到武则天屠杀世家大族,再经历五代十国世家大族的屠杀,宋朝开始,平民子弟才逐渐通过科举制进入官场。

    而袁常建立百家学院,便是想让平民百姓通过学习,改变他们的社会地位。谁知道,当初那些进入百家学院的平民子弟,都是为了奖赏而去,根本不是为了学习。对此,袁常内心是极其失望和失落的。

    “州牧,教化世人并非是一朝一夕之功,以利益诱之,也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

    蔡邕捋了捋胡须,平静的说到。蔡邕虽是世家出身,然而并没有世家大族那种私心和狂傲。对于袁常提出的教化天下万民的思想,蔡邕自是非常赞同。看蔡邕教育蔡琰的方式,便知其不拘一格的做法。

    “蔡伯父所言甚是!”

    袁常想了想,蔡邕说的还是很有道理的。就如前世的时候,学校设立的奖学金制度,最终只是培养出了一堆死读书的学生,能拿奖学金的人,最后到社会上还是碌碌无为,一事无成。看来。要真正改变平民的思想,要从娃娃抓起,让他们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的事,而非是为了奖励而来。就如前世的时候。九年义务教育,不用任何一个人说,家长等孩子到了年纪,都知道要送孩子上学,便是这个道理。

    要做到这个程度。那么,纸张的改进,和印刷的改进也就要提上日程了。

    虽然经过蔡伦的改进,纸张已经可以用来书写。然而,能够用来书写的纸还是太贵,不要说平名百姓,便是世家子弟一般都用不起;此外,文化的传播,还需要有印刷术的辅助。现如今的著作都是靠手工抄写,在抄写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遗漏或者错误。以致于出现了通假字。而现在的纸因为粗糙,不易下笔,用印刷术实现统一作业就有些困难。故此,当务之急还是改善纸张的质量。出了纸张和印刷术之外,规定字体版本也很重要,否则,自秦汉以来,主要使用的是小篆、隶书,小篆和隶书生涩且不易书写,袁常自然也是要改变。

    袁常看向马钧说道:“德衡。现在有一个任务交给你,那便是改善纸的质量。你可以在蔡侯的基础上,改变造纸的材料试试看,例如用竹子。树皮等等。若是能成功,那便足以载入史册了!”

    对于造纸,袁常不是很清楚,只知道用竹子和树皮,反正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现在再改进一番而已。以马钧的能力,想来不难做到。

    “属下遵命!”

    说起来,马钧对于发明是非常感兴趣,而且天分也很高,至于说能否流芳百世,名垂千古,马钧并不是很在意。

    说起来袁常将渤海郡的人马全都调到幽州来,其实也有一点是因为对于百家学院的失望。否则,当初他在渤海郡费心费力创建了百家学院和中科院,也不至于如此轻易放弃。中科院还好说,还没有完全建立好,只要有人,在幽州可以重新建立。而至于百家学院,当时都已经步入轨道了,只是因为失望,袁常也就没有丝毫的惋惜。如今只要将纸张和印刷术改进,将学识思想普及,到时候平民子弟来学习,想法自然也就不一样。

    等百家学院的问题谈完了,袁常看了看在场的几人,除了蔡邕,马钧之外,便是郭嘉,赵云,典韦,韩恂,于禁,太史慈,还有一个秘书蔡琰。而荀谌,刘和,公孙续等人,袁常并没有将他们留下来,因为袁常想要提出的一些变革,对于他们来说,会是一件损害他们利益的事情。

    “诸位,之所以将你们留下来,是因为我有一些想法想要提出来,或许会损害到大家的利益。但是,这些想法对于天下百姓而言,无疑是好的。”

    “主公但请明言,属下等绝无二话。”

    在场被袁常留下来的几人,可以说是袁常最忠诚的属下,对于袁常的想法,自然是毫不犹豫的支持。

    “好!”

    袁常点了点头,对于几人自然是深信不疑。于是,袁常便开始说道:“首先,我打算改革税制。诸位皆知,自秦以来,本朝实行的是以田赋和人头赋为主,工商和山木产品杂税为辅的赋税制度。”

    所谓田赋,简单的说就是一家占有多少田地,便按量上缴赋税;而人头赋,便是更简单了,一个人从十六岁开始就要缴税,直到五十六岁才不用继续上缴,说起来,这人头赋收的似乎有些不合理,其实也有一定道理。一个人自成年以来,便享受到朝廷的保护,让你的性命得以保全,收点钱也说的过去,其实就是保护费。此外,工商和山木产品杂税,其实也就是商税。只不过商税收的过低,或者说有时候根本就不收,朝廷只是专注于收取田税和人头税,若是更注重于商税,朝廷的收入其实还会更高。当然,因为商人的地位卑下,不被朝廷放在眼里,因此,才会漏了这个税收大户。

    不过,袁常既然来了,自然不会放过商税,至于田税和人头税。根本就是小头,若是可以的话,收不收其实都无所谓。

    “主公,这税制当如何改革?”郭嘉的疑惑不仅是他一个人的疑惑。也是在场除了袁常之外的所有人的疑惑。

    “税制改为官绅一体纳粮!”

    袁常一字一句严肃的说道,赵云,典韦几人还没什么反应,郭嘉,蔡邕。马钧三个有点学识的人,听了袁常的话,脸色已经开始动容。

    自古以来,特权阶级总是存在,无论是封建时代,还是袁常前世的那个时代。说是每个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