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四世三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四世三公- 第37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黄云多是暖湿空气强烈上升所致,出现这种情况多降阵雨与冰雹。

    “山戴帽,大雨到”:山戴帽是说气压低,空中水汽多在山顶形成云层。至于是否会降雨,一般要视情况而定,如云逐渐降低且加厚。降雨的可能性大,反之,云逐渐抬升变薄,下雨的可能性就小。

    “云吃雾下,雾吃云晴”:见到雾之后来了云,可能低气压要来临,是要下雨的兆头。反之,如云消雾起,表示低气压已过,晴朗天气即将来临。

    “日落射脚。三天内雨落”:指太阳从云层的空隙中照射下来,称“日射脚”,傍晚出现日射脚。说明对流作用强烈,预示有雨。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早晨东方无云,西方有云,阳光照到云上散射出彩霞,表明空中水汽充沛或有阴雨系统移来,加上白天空气一般不大稳定,天气将会转阴雨;傍晚如出晚霞,表明西边天空已放晴。加上晚上一般对流减弱,形成彩霞的东方云层。将更向东方移动或趋于消散,预示着天晴。

    “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指的是久晴之后出现雾,说明有暖湿空气移来,空气潮湿,是天阴下雨的征兆;久阴之后出现雾,表明天空中云层变薄裂开消散,地面温度降低而使水汽凝结成辐射雾,待到日出后雾将消去,就会出现晴天。

    这些经验都是农民在田地里耕作之时总结出来的,哪里有那些玄之又玄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说法,就连天气预报都不敢说百分百正确的事情,那些都不知道气象是何物的古人会懂得?就如诸葛亮,他之所以能够知道,也是因为他那个老丈人的原因,也就是黄月英的父亲黄承彦。

    而大部分的有身份、有地位的谋士哪里会去搭理那些身份卑下的农民?所以,他们在见到某些谋士能够预料天机之时就会感到惊骇。就如周瑜一般,见到诸葛亮真的“借来”了东风,立马就吓尿了,让人去把诸葛亮给除去。如果诸葛亮真的有那么牛逼,让诸葛亮说说看什么时候会有地震,诸葛亮敢回答吗。所以,在说别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时候,其实相对而言是自己的无知才会有如此想法。

    “元伯,闲话暂且不说,我们也要开始准备了,成败在此一举,你我是否能在主公手下崭露头角,就靠这一次了。”

    “好,儁乂,有什么要做的你直接吩咐就是,我自当照办!”

    高览脸上带着兴奋和崇敬之色,张郃越是厉害,高览就越是兴奋,谁让他和张郃是好友,张郃有了好处,又哪里会忘记他呢?

    “嗯!”

    张郃点了点头,随后沉声说道:“如今我们有一万兵马,要完成两个准备。第一个,我们要准备好足够的木筏,不然涿县还没有拿下,我军怕是在大水之下覆灭了,这是重中之重,此事就交由你来执行;第二个,我们还要挖掘昌水河连通涿县的渠路,这个渠路是经过我仔细查探、分析出来的,你也做不了。所以,你我二人各自执行,只等大雨落下之时,便是攻克涿县之日。”

    “好,一切都听儁乂你的!”

    随后,张郃和高览二人将一万兵马分成两拨,每人各自领五千兵马。张郃领着五千兵马去挖渠路,而高览则领着五千兵马去砍伐树木制造木筏。

    “儿郎们,大家都加把劲,建功立业就在今朝,谁若是不出力,日后有了功劳,可莫要怪本将军不记得他!”

    “喏!”

    张郃和高览二人在那里热火朝天的开工着,而涿县城内却是一点都没有反应,在如今战事开起之时,连斥候都没有派遣。倘若有派遣斥候出来巡逻,或许便会发现张郃和高览这边的行动。可惜,因为涿县的地理位置,使得他们不认为会有失守的可能。故此,整个涿县城内的守军和百姓,依然平静的过着日子。(未完待续)

第四四二章 战事起(三十五)() 
“轰隆隆…”

    “轰隆隆…”

    惊天动地的雷鸣声势响起,注意,这并非是大队骑兵所造成的声势。仰首长望苍穹,可见白色的、青色的、蓝色的等各种颜色的闪电闪烁,形状也是各有不同,有树枝状的,也有火箭形状的,还有如一条直线般的闪电。看这节奏,很显然,这是暴风雨来临前的预兆。

    虽然是在夜晚,看不清天穹之上的具体情形,不过,只要脑海中想象一番,也知道如今必然是乌云密布,黑云压城。

    在那轰隆隆的雷鸣散成一阵阵霹雳的刹那间,不禁使人惊心动魄。而霹雳仍在咔嚓嚓地响着,乌云裂开了,把金箭似的闪电从密布的浓云中射向大地。雷声轰鸣,乌云在燃烧,喷着可怕的蓝色的火焰,天空在颤抖,大地也在胆怯地震动…然后,便听到“哗啦啦”的雨点声响起,大雨落下了。

    暴风雨即将来临了!

    在遒县城外,整齐的营帐一片片的罗列着,好似阅兵时每一支队伍的方阵。而此刻,就在最中央的营帐之中,袁绍聚集了麾下的谋士和武将正在商议着什么。雷声阵阵,雨声滚滚,此刻营中的气氛却是非常的压抑。当然,气氛之所以压抑的原因,并非是因为天气带来,而是在刚才,袁绍接到了许攸从通县发来的军情。正是因为这个军情,才使得袁绍营中的气氛如此压抑。

    许攸发来的军情并不多,就是简单的说明了袁常如何拿下方城,然后再拿下通县。一切听上去都是让人如此的赏心悦目,自然是一件极好的消息。不过,如果没有最后的一句话,这个好消息无异于烈日中的冰镇杨梅汤。在有了最后一句话之后,这个消息瞬间就逆反过来了。

    “袁太守驻守通县,对通县进行整顿。待整顿完毕之后,再行挥师前进。”

    这一句话乍一看起来也没有什么问题。然而就是这一句话,在袁绍麾下的一众属下看来,问题却是相当的严重。

    按照当初的战略方针,袁常从容城一线进攻,然后拿下通县,再进军遒县,与袁绍合围公孙瓒,将公孙瓒逼到涿县进行围攻;而袁绍则是从北桥城一线进军。拿下北桥城、故安城在遒县与袁常挥师,一同围攻公孙瓒。虽然大家没有明说,可是这也算是一个潜规则,大家心中都默认的战略。然而,如今袁常却是不按照常理出牌,反而是如当初拿下容城那般,对通县进行整顿。虽然按照约定,幽州拿下之后属于袁常,袁常现在这么做也不过是提前做好准备。可是,似乎也不用急于一时吧?怎么说也要等拿下幽州之后再慢慢整顿难道就不行?若是按照袁常这样的做法。袁绍可就是要单独面对公孙瓒的主力部队。无论是谁,得知这样的消息都不会有什么好心情。袁绍的心情如何,众人不知道。可是,袁绍的一众属下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无疑是非常的气愤。

    “主公!”

    逢纪当初在渤海郡受到袁常的羞辱,虽然惊惧于袁常展露出来的强悍实力,可是,并不代表逢纪就会害怕袁常。如今袁常这样的做法,显然会引起众怒。因此,逢纪自忖是时候站出来指责袁常的不是。

    “按照当初的约定,主公与袁太守共同攻打公孙瓒。可是。如今主公牵制了公孙瓒的主力部队,而袁太守却是我行我素。并没有考虑到主公的为难,反而将大军驻守在通县进行整顿。属下自然也不反对袁太守这样的做法。可是,至少也要派人前来与主公共同对抗公孙瓒的主力部队,如此才算的上是盟友,按照袁太守这样的做法,却是有些不够道义了。”

    袁绍挑了挑眉头,目光平静的看着逢纪,也不知道是赞同逢纪的话语,还是反对逢纪的话语。

    “主公,逢参军所言甚是。”

    紧随逢纪之后,一直都是跟逢纪不同意见的郭图也跳了出来赞成逢纪的说法。

    “主公自然是不惧公孙瓒,可是,按照约定这幽州是属于袁太守。若是袁太守一点力都不出,全凭主公对付公孙瓒,日后将幽州交给袁太守,属下等自然没有意见。可是,底下的将士们必然会不满。他们出力拿下的幽州,凭什么交给袁太守?如此,说不定还会让将士们心生不满。”

    袁绍面皮一跳,似乎终于有些反应了。不过,却还是没有说话。

    袁绍如此反应,却是让一众属下不清楚袁绍此刻心中到底是何意思。不过,袁绍不说话,麾下的谋士、武将们还是要说话,他们出策出力对付公孙瓒,没理由让袁常这么轻松的得到幽州。就好比历史上的赤壁之战,东吴一方出策出力,虽然刘备一方也有出力,相对于东吴出的力,也就不值一提。结果,东吴一方损兵折将,替刘备挡下了曹操的进攻,最后刘备反而在背后抽刀子拿下荆州,也难怪周瑜会吐血了。这种事换成谁都无法接受,周瑜这般近乎是顶级谋士的儒将都无法接受了,更何况是袁绍麾下这一群只是相当于一流谋士的麾下又岂能接受?

    “主公,属下以为逢参军与郭从事所言甚是。”

    紧随逢纪、郭图之后,跳出来的自然是审配。历来每次议事之时,逢纪、郭图、审配、许攸四人都会各持己见,一旦其中一人说出一个意见,必然会有另外一人跳出来反对,接着第三个人跳出来还会说出不同于前二人的意见。不得不说,在内部斗争之时,袁绍麾下的几个谋士端的是智计百出,绞尽脑汁,要是他们在对付曹操的时候能够如此,怕是袁绍或许早就把曹操给干掉了,也不至于官渡兵败,最后病亡。不过,这一次除了许攸不在,其他三个主要谋士能够如此统一意见。不得不说是一件很神奇的事。

    “先前袁太守在渤海郡进行了一场阅兵仪式,展现了强悍的军事力量。虽然没有袁太守相助,主公也自然能够拿下公孙瓒。可是。有了袁太守,主公的兵马也不用折损太多。然而如今袁太守却是为了一己之利而置主公于不利之地。属下以为,袁太守此行不当。主公可书信一封发往通县,让袁太守率兵前来遒县与主公汇合,大家共同拿下公孙瓒,如此方是正理。否则,日后拿下幽州,主公也无须按照协议将幽州交给袁太守。”

    “主公,末将等也如此看法。袁太守应当与我军汇合共同攻打公孙瓒。”

    “主公…”

    在这三个谋士发言之后,其他几名心腹大将也是纷纷出言支持。想不到就因为袁常没有率兵前来支援袁绍的战场,竟然让袁绍麾下的文武官员们如此统一,要是袁常知道的话,必定会感慨自己无意中又做了一件好事。

    在场众人都发言的差不多之后,只剩下最后一人没有发言。此人便是素以刚直而著称的田丰,也是袁绍的别驾。

    “田别驾,对于此事,你有何看法?”

    袁绍在听了那么多人的意见之后,却还是没有表态。反而是将目光看向田丰。袁绍麾下谋士众多,除了沮授、辛评二人驻守冀州替袁绍处理内政,还有许攸跟随袁常之外。其余的基本都在这里了。在袁绍麾下的谋士之中,唯有沮授和田丰二人不争权夺利,不拉帮结派。每次其他谋士展开口舌之争的时候,他们二人都是置身事外。不过,这一次是面对袁常的问题,田丰自然不会继续保持沉默。

    “主公,属下以为众位同僚所言甚是。”

    田丰沉思了片刻之后这才上前一步,长揖行了一礼,随后义正言辞的说道:“若说起来。此次主公挥兵幽州,乃是为了袁太守而战。若是袁太守只顾一己之利。而不与主公并肩作战,如此却是不够道义。故此。属下以为,主公当书信一封给袁太守,让其前来遒县助战。”

    田丰为人刚直,但是,却不代表他是一个老好人。田丰作为袁绍的谋士,自然是要替袁绍的利益考虑,如今袁绍在这里和公孙瓒的主力部队打的你死我活,袁常却是很安逸的在通县整顿,根本就不顾袁绍的伤亡,在田丰看来,袁常的行为就很不厚道,自然不会替袁常说话。

    “尔等皆是如此意见?”

    当田丰说完话,大家的意见都表达之后,袁绍这才睁大了双眼,从麾下的文武众人身上扫过。

    当众人都很一致的点了点头之后,袁绍略显失望的低叹一声。

    “吾且问诸位,袁太守莫非没有出兵?莫非没有战斗?只是在我军后方捡现成的?”袁绍一脸严肃的看向众人,也不等众人回答,继续说道:“当初袁太守从容城一线进军,同样有敌人,只不过袁太守拿下容城不费力气而已。其后,公孙瓒也派其子公孙续率领五万大军去拦截袁太守的兵马,同样是五万兵马,袁常用计拿下了通县,这是袁太守的能力,诸位又有何不满?我军十五万,公孙瓒也是十五万,可是我军却是被拦在故安城外,若非袁太守拿下通县的消息传来,公孙瓒军心不稳,怕是如今我军还在故安城外奋战。说来,袁太守已经给了我们帮助,我军前进的步伐如此之慢,只能说我军无能,而不能指责袁太守分毫。”

    听得袁绍如此说法,众人这才醒悟,似乎就是这么个道理。

    当初袁常轻松的拿下容城,然后进行整顿;接着,袁常又是轻松的拿下通县和方城,还是在整顿。因为袁常攻城攻的太轻松,让人感觉他似乎没什么作为。可是,现在被袁绍这么一说,人家袁常出兵出粮,面对的敌人也是一样,可是人家就是那么轻松的能够攻下城池,这是人家的能力,他们能指责袁常不出力吗?

    当然,或许大家心中都明白这一点。可是,想到己方如此艰难的战斗,而袁常的战场却是如此轻松无比,他们心中也许有些不平衡,故此才会指责袁常的不是。现在想想,正如袁绍说的那样。是己方的无能,才会如此。

    袁绍看到众人脸上的表情,知道他们都已经开始醒悟。也就没有继续指责。脸色缓和下来,幽然说道:“况且。按照我们与袁太守的协议,此番拿下幽州交由袁太守来管辖,日后袁太守则拿下青州与并州交由我们来管辖。若是此番我们让袁太守助战,他日袁太守攻打青州和并州也让我军助战,又当如何?”

    听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