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四世三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四世三公- 第3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二人则是超级富二代了。当然,这仅仅只是比较钱财这一方面,至于其他方面,陶谦和袁术二人连给曹操提鞋的资格都不配。

    “对了,子孝和妙才那边的进展如何?”

    似是想起了什么,曹操平静的询问了一句。

    “主公,陶谦的大将曹豹将其下守将将领的家眷控制,让他们全力抵抗。虽然曹仁将军和夏侯渊将军依然能够攻下城池,速度却是慢了许多。”

    “嗯!”

    曹操淡淡的点了点头,并没有太多的反应。曹操没有说话,夏侯惇也是静静的站立一旁,没有说什么。帐内一时之间只有蜡烛燃烧时的“噼啪”声,此外再也不闻其他声响。(未完待续)

第四四五章 战事起(三十八)() 
沉默了良久,曹操这才抬起头,看向夏侯惇,平静却又坚定的说道:“元让,既然子孝和妙才二人的大军已经没有太大的效果,那便将他们唤回。 这沛县,将会是我们与陶谦决战的地方!”

    对于曹操的命令,夏侯惇自然没有丝毫的违背,将曹操的命令派人传达给曹仁和夏侯渊。在此期间,曹操的大军也暂缓了攻打沛县的进度,静等曹仁和夏侯渊的五万兵马到来。

    ……

    却说在江东,孙策护送孙坚的遗体前往曲阿下葬,在丧事结束后举家迁往江都。孙坚到达江都之后,安顿家小,准备找寿春的袁术讨回其父旧部创立功业和为父报仇。当初在讨伐董卓之时,袁术曾私自向朝廷上表推荐孙坚为破虏将军、豫州刺史,名义上孙坚属于袁术的部下。故此,在孙坚丧命之后,袁术理所当然的吞并了孙坚的军队。

    而就在这个时候,扬州有一个名士张纮也正因为母亲去世守孝居住在江都。孙策几次拜见,和他研究天下大势。孙策先说出了自己的看法:“目前汉祚衰微,天下纷乱,英雄豪杰,都拥兵自重,各图发展。没有人出于公心,扶危济乱。先父曾与袁氏共破董卓,功业未遂,不幸被黄祖所害。我虽年轻识浅,但却有心要干一番事业。如今,我想到袁术那里去,请求他把先父当年的旧部交我统领,然后到丹阳去依靠舅父吴景,收集流散兵士,东据吴郡、会稽郡,报仇雪耻,做臣服于朝廷的外藩,先生以为如何?”

    张纮神色平淡,推托道:“我见识浅陋,况且又服丧在身,对您的事,实在没有什么帮助的地方。”

    在古时候。家中父母去世,作为子女的都要守孝三年,以示孝道。当然,也有人不遵从,这是个人人品的问题,若是当官的这样做,那就别想继续干下去了;若是寻常百姓。倒也没有多大问题,最多是被人说道两句。也无伤大雅。

    “先生谬矣!”

    孙策在听了张纮的话之后,当即义正言辞的反驳了一句。张纮并没有因为孙策否定了自己的话而有丝毫怒色,脸上的表情依然是不温不火,倒是摆出一副听听孙策有什么话的表情。

    “先生大名,名闻遐迩,四方之人,无不向往仰慕,先生又岂可行如此迂腐之事?古人言忠孝仁义,家中有长辈去世。服丧守孝乃是天经地义之事。然而,如今天下正值大乱之际,我等身为天下百姓的一员,若是有能力,自当要效忠朝廷,还天下清平盛世。我父去世,某原本意有守孝三年以尽孝道。奈何先父托梦,常言大业未成,心中难安。故此,为了先父大业和尽忠朝廷,我只能暂时的放弃孝道。”

    言毕,孙策再次请求道:“先生。我的这些打算,成与不成,由您一言而决。还请先生一定要对我直言相告,如果我志向得伸,大仇得报,决不会忘记您的教诲之恩。”说到动情之处,孙策眼中不觉落下泪来。

    张纮见孙策言辞慷慨。神色间流露着忠义豪壮之气,深受感动。在沉思了片刻之后,终于对孙策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当年周朝王道陵迟,齐桓公、晋文公才能应运而起;王室一旦安宁,诸侯就只能贡奉周朝,尽臣子的本分了。您继承父辈威烈,骁勇善战,假如真能栖身丹阳,召集吴郡、会稽兵马,那么,荆扬二州自可扫平,报仇雪恨也指日可待。那时您凭倚长江,奋发威德,扫除群雄,匡扶汉室,所建的功业,绝不会亚于齐桓、晋文,定会流芳千古,岂止作一个外藩呢?目前世难时艰,如果您想建功立业,就应当南渡,我将与我的好友一起去支持您。”

    孙策听了张纮的一番话语,心中激荡难平:“那一言为定!我马上开始行动!只是我有老母幼弟,不便同行,现在全都托付给您。希望您多加照顾,使我无后顾之忧。”

    孙策把老母幼弟托付给张纮后马上赶赴寿春,去见袁术。他流着眼泪对袁术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袁术聆其语言,察其举止,知道他能屈能伸,大有过人之处。但要马上将孙坚旧部还给他让他自立,自己又心有不甘。于是,袁术便说:“我已任命你的舅父吴景为丹阳太守、你的堂兄孙贲为都尉。丹阳是出精兵的地方,你可去投奔他们,召集兵勇。”

    吴景以前常跟随孙坚征伐作战并有战功,被封为骑都尉,后来袁术被曹操打败退到九江时,袁术上表奏请吴景担任丹阳太守,打败前太守周昕,于是占据了丹阳郡。孙策与孙河、吕范投靠吴景在丹阳召募士兵,有一次遭到泾县大帅祖郎的袭击,幸得程普的护卫冲出包围。后来会合众人一起讨伐泾县山贼祖郎,把祖郎打跑了,孙策共召募了数百人。

    孙策带着数百人去见袁术,袁术这才将孙坚旧部数千人中的一千多人交还给孙策统领。

    汉朝廷太傅马日磾持节安抚关东,在寿春以礼征召孙策,并表奏朝廷任命孙策为怀义校尉。袁术麾下的大将桥蕤、张勋等也都爱慕孙策的风采。就连袁术见孙策少年英雄,常叹息说:“如果能让我生儿子像孙策一样,我就算死了也没有怨恨了。”

    孙策部下有一骑兵,犯罪后为逃避责罚,逃进了袁术的军营,藏到马棚里面。孙策派人追捕,直冲袁术营中,将罪犯搜出,就地斩首。事情结束后,孙策才去拜见袁术,说明情况,向他道歉。袁术说:“士兵里经常有反叛的事情,你就应当这样做,谢什么?”这件事,进一步提高了孙策的声誉,而军中对孙策也更加敬畏。

    不过袁术为人反复无常,往往言而无信,起初他许诺任用孙策为九江太守,不久,却改用自己的亲信丹阳人陈纪担任。后来,袁术攻打徐州,向庐江太守陆康索求三万斛军粮。却说这陆康所在的陆家在江东的实力并不是很强,算是属于二流家族。不过,陆康生的两个儿子却是极有名气。特别是次子陆绩,更有怀橘陆郎的典故。当然,陆家发展到巅峰地位,却是在陆逊之时。陆逊的成就,也就无需多说了。

    如今暂且不论陆康的家世,且说陆康知道袁术向他要粮攻打徐州,把袁术当成叛逆看待。因此自然是把不粮食交给袁术,袁术知道之后大怒。正巧孙策以前曾去拜访陆康。陆康看不起孙策,只让自己的主簿接待,自己不出来相见,为此,孙策怀恨在心。袁术就派孙策去攻打陆康,并且又许愿说:“之前我错用陈纪,经常后悔自己用错人了。如果这次你拿下陆康,庐江郡一定封给你。”孙策奉命出击,轻松拿下庐江。可袁术居然又出尔反尔。任用他的老部下刘勋当了庐江太守。

    对袁术,孙策一次比一次感到失望。

    而在此前,汉献帝派刘繇担任扬州刺史,扬州过去的治所是寿春,而寿春已被袁术占领,刘繇便在孙策的舅父吴景和堂兄孙贲的协助下南渡长江,在曲阿设立了治所。这次孙策攻打庐江。刘繇忧心忡忡,因为他知道,吴景、孙贲是袁术任命的,他们又是孙策的自己人,担心他们与袁术、孙策联手吞并自己,于是就用武力逼赶他们。吴景和孙贲只好退往历阳。刘繇派部下樊能、于麋驻扎在横江郡,让张英驻扎在当利口,来与袁术对抗。袁术则任用自己的老部下惠衢为扬州刺史,以吴景为督军中郎将,和孙贲一起率兵进击张英。双方隔江对峙了好长时间,也没有结果。

    吴郡都尉朱治是孙坚的老部下,过去曾任孙坚的校尉。太傅马日磾在寿春的时候,任命朱治为副官,后又被任为吴郡都尉。他发现袁术政德不立,就劝说孙策趁机收取江东。于是孙策就去见袁术。孙策对袁术说:“我家旧日对江东人多有恩义,我愿带兵去帮助舅父征伐横江。横江攻克之后,我还可在当地召募士卒,大概能召募三万人。那时,我再率领他们助您平定天下,谋成大业。”袁术明知孙策对自己不满,但他认为,刘繇占据曲阿,王朗占据会稽,孙策未必能有什么作为,就答应了他的请求,并表奏朝廷任命孙策为折冲校尉。孙策遂率父亲旧部和自己的数百门客东进。

    一路上,不断有人来投,孙策的队伍不断壮大,到吴景的驻地历阳时,已有五六千人。孙策把东进的消息写信告知周瑜,当时,周瑜的叔父周尚任丹阳太守。周瑜带兵出来迎接孙策并赞助军粮。孙策大喜,对周瑜说:“有了你的支持,大事一定成功。”于是,孙策立即率部渡江,进击横江、当利,相继攻克,樊能、张英战败。接着,孙策连续出击,所向披靡,没人能抵挡他的锋锐,而且孙策军队的军纪严明,百姓们也都相当拥护。

    却说以上的事件是在袁常和袁绍发兵幽州之前所发生的,等到袁常和袁绍的大军与公孙瓒交战,曹操的大军也已经深入徐州腹地之时,孙策也开始了新一轮的征伐。目标,直指扬州刺史刘繇。

    年仅十七岁的孙策在周瑜、程普和黄盖等人的支持下,从历阳渡江,首先打败了牛渚营的刘繇,夺得仓库中所有粮食和兵器战具。势力越发强大。

    当时,彭城相薛礼、下邳相笮融都依附刘繇,奉他为盟主,薛礼占据秣陵城,而笮融驻扎在县南。孙策首先攻打笮融,斩杀五万多人,笮融胆裂,紧闭营门,不敢妄动。孙策转而挥师攻打薛礼,薛礼突围逃走。这时樊能、于麋等人,又纠集兵士来夺牛渚。孙策立即回军,打败他们,俘获万余人。然后重新进攻笮融:战斗中,孙策腿部中箭,无法乘马,部下抬他回营疗伤。有人对笮融说:“孙郎被箭射死了!”如今,孙策也才十七岁,虽有官位名号,但人们还是都叫他“孙郎”。笮融闻孙策死讯,大喜,派将士与孙策部队对垒。孙策先派几百兵马挑战诱敌,而在后面设好伏兵。敌兵出击,孙策部假作溃败,引敌进入包围圈中,然后一声号令,伏兵尽起。斩杀一千多敌人。孙策乘胜进攻笮融营地,并命手下将士高声喊话:“孙郎如何?”声撼敌营,地动山摇,吓得不少敌兵连夜奔逃。笮融见孙策还在,越发警惕小心,深沟高垒,严加守备。

    孙策见笮融负险固守。一时难以攻克,便引兵南向。先在梅陵击败刘繇的别部,接着转兵攻克湖孰、江乘等地。然后,整顿部队,到曲阿与刘繇决战。

    在曲阿的刘繇听闻孙策大军将至,顿时惊慌失措。

    “诸位,孙策大军将至,不知诸位有何退敌良策?”刘繇一脸的忧虑之色,随意的问了一句。其实,刘繇心中也知道。自己麾下十有**是无能之辈,让他们想主意,简直是白费功夫。故此,刘繇其实也不抱多大的希望。

    谁知,刘繇的麾下还真有大将提出了颇具建设性的意见。

    这名大将名为张英,平时也并没有什么突出的才能。今日在刘繇询问之时,却是能够提出如此计策。也不知是何原因。

    “主公,曲阿二十里外的地方有一山岭。此山岭易守难攻,末将只需三万大军,即便对方有百万大军,也能让他们一步都前进不得。”

    闻听张英之言,刘繇顿时大喜。欣喜的说道:“若是真如张英将军所言,某必定重赏。此外,当令选一将为先锋在前方探路,同时,也要让孙策小儿知晓,本刺史麾下的大将也不是任人揉捏的。何人可为先锋?”

    “主公,某愿为前部先锋!”

    刘繇话音才落下。屋内一道朗喝之声却是立即响起。当然,这个家伙自然不会是历史上的太史慈,如今的太史慈正在替袁常驻守渤海郡,又怎么可能出现在这里呢?那么,说话之人又是谁呢?

    不得不说,历史总是有一点相似之处。当太史慈没有按照历史的轨道进行,而另外却是又冒出了一名武力与太史慈相近的猛将代替了这个位置。

    众人视之,说话之人乃是投效刘繇不久的年轻将领—严正。

    严正出现的很突兀,就是那么突然的出现在刘繇面前,展示了一番实力之后,便被刘繇给收下了。

    听得严正的话,刘繇眉头微微皱起,缓声说道:“严正将军你年纪尚轻,未可为大将,暂且在吾左右听命便是。”

    对于刘繇的话,严正只是淡淡一笑,也没有多说什么退回到自己的位置上。

    张英领兵至牛渚山岭,积粮十万于邸阁。孙策引兵到,张英出迎,两军会于牛渚滩上。孙策出马,张英大骂,黄盖便出与张英战。不数合,忽然张英军中大乱,报说寨中有人放火。张英急回军。孙策引军前来,乘势掩杀。张英弃了牛渚,望深山而逃。

    原来那寨后放火的,乃是两员健将:一人乃九江寿春人,姓蒋,名钦,字公奕;一人乃九江下蔡人,姓周,名泰,字幼平。

    二人皆遭世乱,聚人在洋子江中,劫掠为生;久闻孙策为江东豪杰,能招贤纳士,故特引其党三百余人,前来相投。策大喜,用为军前校尉。收得牛渚邸阁粮食、军器,并降卒四千余人,遂进兵神亭。

    却说张英败回见刘繇,繇怒欲斩之。谋士笮融、薛礼劝免,使屯兵零陵城拒敌。

    繇自领兵于神亭岭南下营,孙策于岭北下营。策问士人曰:“近山有汉光武庙否?”士人曰:“有庙在岭上。”策曰:“吾夜梦光武召我相见,当往祈之。”长史张昭曰:“不可。岭南乃刘繇寨,倘有伏兵,奈何?”策曰:“神人佑我,吾何惧焉!”遂披挂绰枪上马,引程普、黄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