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四世三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四世三公- 第28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据点,大军的粮草便有安放之地。我崔家将士愿意替袁太守攻下容城县,作为我崔家送给袁太守的礼物。”

    崔平虽然口中称呼袁常为袁太守,但是,脸上却并没有多少的敬色。

    在这三天之中,崔平对袁常和袁常麾下的这支人马有了初步的“了解”。当初崔道在回到安平郡崔家之后,对袁常是何等的称赞,仿佛袁常是天上地下最牛逼的人。当时,崔平作为崔家的年轻一辈,掌管了崔家数千人马,就有些不服了。所以,作为安平郡崔家的嫡系子弟,崔平自愿请命前来助战袁常。

    而在这三天的相处之中,崔平发现袁常的兵马实在是太糟糕了,简直不能用士兵来称呼,活脱脱的一群农民。

    行军路上竟然还有打打闹闹的行为发生,而且,队伍的阵型也是错乱不堪。若是敌方有埋伏。对方绝对能够打的袁常一个措手不及。至少,崔平就很自信。倘若给他一万兵马,就可以击溃袁常这五万大军。实在是弱的可以,就是一群战斗力不足五的渣渣。

    袁常眼又没有瞎。自然看出了崔平的意思。不过,袁常也不会跟对方在意。战斗力到底如何,崔平会有机会看到的。

    “无妨,我等也不用急于一时。本初兄自邺城出发,至少还需要六七日的时间才能与我们汇合。我们只有五万兵马,想要攻下幽州也是难事。既然如此,还不如让士兵们休整一番,养足精神。才有足够的精力如敌人战斗。”

    听了袁常如此话语,崔平心中更是鄙夷。

    看袁常的表现,哪里像是出来打战的,简直就跟出游没两样。而且,在崔平看来,袁常这五万人马就是来打扫战场,捡取好处的。也不知道那袁绍脑子抽了什么风,竟然会跟袁常合作。还有,他的族叔崔道也是,袁常就这么“废物”的一个人物。值得他们崔家去讨好?要是早知道袁常是这样的一个人物,他都不会浪费时间来跟随袁常出战了。只是如今已经到了这个境地,他自然也不好跟袁常说他要回去。

    “来人。传令下去,就地安营扎寨!火头营埋锅造饭,一个时辰之内必须要完成。斥候小队各自散开,打探地方消息,若有异常,立即来报!”

    发号施令的自然是这次的主帅赵云。

    在崔平的眼中,赵云这个主帅的任命,也是一个玩笑。在这三天之中,赵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就地安营扎寨。火头营造饭,斥候小队打探消息。崔平都可以完全背出赵云说的这一句话。根本没有任何的气势和威严。崔平就纳闷了,就袁常这样的人物。怎么能够做到太守这个位置上,还有赵云是如何成为主帅的。不过,想想袁常是袁绍的兄弟,这一点也就可以理解了。可以说,袁常和袁常的麾下,没几个让崔平看得上眼的。主公像是富家公子出游,主帅是个气势不足的软男,军师也是一副病怏怏的模样,还是一个酒鬼。唯一让崔平能够称赞一番的,怕是只有典韦这勇猛的大汉了。至少,典韦的外表就足够吓人,往战场上一站,就可以吓退好多人。崔平心中暗想,是不是要找个机会把典韦给挖走。

    “将军,容城县内有敌方人物出现,向着我方靠近。”

    正在这时,一名斥候队长奔跑到赵云跟前,飞快的汇报到。

    赵云眉头一皱,却是疑惑,容城县怎么会有人来到他们这里?想了想,赵云追问道:“可曾知晓对方是何人?还有,对方的人数是多少?”

    “启禀将军,对方身份不曾探听清楚。对方一共只有三人,为首一人文士打扮,另外二人则是僮仆打扮。”

    崔平鄙视的看了那斥候一眼,不就是三个人,有必要如此紧张?果真是一群战斗力不足五的渣渣农民,实在是太弱了,让人提不起兴致!

    当下,崔平拱了拱手向袁常说道:“袁太守,多日行军,某倒是有些不适,这便下去休息一番,还望袁太守勿要怪责!”

    “无妨,崔将军既然乏了,便早点去休息,稍后我让士兵将伙食送入你营中!”

    得到袁常回应了一句,崔平很是果断的转身离去。他已经无法继续容忍自己跟袁常呆在一起了,他害怕自己的智商,也许都会被袁常给拉下来。

    袁常淡笑着摇了摇头,也没有说什么。

    那边斥候小队又来了一人,将容城县内的来客给打探清楚了。对方是幽州的长史,这次是出使大营,想要跟袁常和谈。

    和谈自然是不可能的,不过,袁常倒是想要见见对方,在这样的时刻竟然还有勇气来到他的营中。(未完待续)

第四一零章 战事起(三)() 
袁常营帐之外,一名中年文士昂首而立,对于站立两侧的刀斧手好似根本没有看见一般,昂首阔步的向营帐走去。

    “喝!”

    当中年文士靠近之时,一名队长大喝一声,刀斧直直劈下,距离中年文士的脑袋只有一寸距离。在这期间,中年文士依然纹丝不动,好似劈向自己的不是刀斧,只是一件没有杀伤力的装饰品。

    “来者何人,前方军营重地,若是继续向前,某手中刀斧可不认得你!”

    “某乃公孙刺史麾下使者,前来袁太守处和谈。”

    来人正是公孙瓒的长史关靖,面对队长的喝问,关靖不卑不亢,回答的掷地有声。

    “袁太守既然知道某家前来,又何须做出如此稚儿之举,徒惹他人笑话。若是袁太守无意和谈,某这便退去。”

    “好胆,竟敢欺侮我家大人,找死!”

    那队长听到关靖当众辱骂袁常,顿时横眉冷对,手中刀斧高高举起,作势便要劈向关靖。

    “住手!”

    一道清朗的喝声响起,随后,身披铠甲的袁常大步流星的走了出来。

    “关长史乃是贵客,岂能如此无礼对待?此次暂且念你不知情之过,若有下次,定斩不饶!”

    “属下知罪,多谢大人开恩!”

    队长应诺一声,低着头退到了一边。关靖自然看得出,这队长若是没有得到示意,又岂会有这样的举动。目的,自然是为了试探关靖的态度。不过,关靖在前来袁常营中之时,早就做好了迎接任何困难的准备,对于如此把戏。自然不会让他的神色有所改变。

    “哈哈,关长史真乃稀客,本太守迎接来迟。还望关长史莫要见怪。闲话不多说,快快进营!”

    袁常大笑着将关靖迎进了营帐之中。

    营帐之中自然没有油锅准备。试探只要一次就足够,多了就真的是惹人笑话了。在这种关键时刻还敢出使的人,绝对不同一般。所以,袁常只是简单的试探一番,看看关靖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初次试探,袁常看得出,关靖是个正直、忠贞之士,倒也是个人才。

    营中。郭嘉、赵云、典韦、于禁和韩恂五人分立两排,目视关靖。其他四人的眼神倒是平和,唯有典韦这厮一脸的凶恶之色。并非是典韦故意表现出来的,而是典韦这厮的脸本就长得凶恶,当他盯着一个人看的时候,眼神也会不自然的流露出一副面对对手的状态。因此,才会让人觉得典韦存有恶意。其实,典韦也是个好人,在正常的情况下!

    面对典韦的凶恶眼神,关靖却是无所畏惧的回应着。目光在郭嘉、赵云、于禁和韩恂四人身上扫过。心中不由得暗自赞叹一声。

    关靖一路跟随公孙瓒到现在,见过的人物形形色色,不计其数。所以。关靖的眼力也非同一般。

    从袁常麾下的五人身上可以看出,这五人俱都是非同一般的绝色。至少,关靖在公孙瓒的麾下,没有见到一个能够有郭嘉、赵云他们五人的气势。即便是看上去比较弱势的于禁和韩恂二人,公孙瓒麾下都没有人能够比拟。这种昂然、坚强不屈、充满挑战一切困难的意志,关靖也只有在当初公孙瓒的身上看到过。没错,是当初的公孙瓒才有这样的气势。当初公孙瓒年轻气盛,想着要荡平所有的异族,让天下成为汉家人的天下。那是何等气概、何等令人惊叹的气势。然而,如今关靖在公孙瓒身上已经看不到这样的气势。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公孙瓒已经是英雄气短了。虽然如此。关靖也没有想过要离开公孙瓒,他期望公孙瓒有一天能够重拾当初的气势,再次恢复那种横扫一切的气势。关靖一直坚定的跟随公孙瓒,希望有生之年能够看到公孙瓒横扫异族的场面。

    “关长史,请坐!”

    袁常拉着关靖坐到自己下首的位置,这倒不是因为关靖是公孙瓒的长史,身份有多高贵,而是因为袁常显示出自己的礼仪。

    华夏这个国度素来有礼仪之邦的称呼,对待客人都要表现出礼仪的一面。当然,像有的人并不在乎礼仪,那就另当别论了。就说春秋时期的孔子,其实说起来他就是一个平民百姓,什么身份都没有。可是,当时孔子周游列国,各国的君主都把孔子奉为上宾,就是体现出礼仪的方面。孔子被尊为圣人,那也是在后世,至少孔子当时的年代并没有人把他当成圣人,儒家也只不过是百家之中的一家而已。而且,儒家的思想在当时也并不被看重,还不如兵家、发家、纵横家等学派的思想。只不过在汉武帝的时候,为了更好统治平民百姓,将能够愚民思想的儒家思想尊为国学,孔子的身份这才水涨船高,开始逐渐的被人当做圣人来看待。

    华夏的礼仪之繁复,到了外人难以理解的地步。华夏的礼仪最早是从夏朝开始,每一次的仪式、祭天都有着严格的要求。相对而言,到了如今这个时代,礼仪其实已经废除了很多。特别是在袁常穿越前那个时代,礼仪已经简化的不能再简化了。

    就说婚礼的仪式,在古时候有六礼,分别为:问名、订盟、纳彩(纳聘)、纳币(纳徵)、请期、亲迎。

    “问名”主要的仪式,是双方交换正式姓名、年庚、生辰八字,使彼此了解两造家族之来历,衡量一下这宗婚姻是否“门当户对”。其手续先由媒的送女方之“庚帖”于男家,男家将此帖置于神前暨祖先案头上,卜吉。三日之内如家中平安无事,则将男方庚帖送女家,女家接受后,或问卜于星相,或即同意合婚。议婚之初,或有女家托媒妁请男家提出庚帖(字仔)。作为“探听”男方之依据。女方如认为适当而吉祥,即将男女生庚合写一谱,送与男家。否则仪将原件退回作罢。

    “订盟”即定议。订盟之礼叫文定,又称小聘。也就是所谓的订婚礼。送定,择吉日,由男家备送聘礼至女家。聘礼计为:红绸(用金字甲庚别在红绸上或安金字于帖内)、金花(金簪)、金戒指、金耳环、羊、猪、礼烛、礼香礼炮、礼饼、连招花盆(取意连生贵子古兆)、石榴花等(石榴花取意多子)。媒人及男家双亲或其亲戚,陪同前往。女家接受聘礼大部分,备十二品件回赠。礼饼则分赠亲戚朋友,作为订婚通知,此叫“分饼”。受赠亲朋,日后须赠贺结婚礼物。举行订婚礼。有“戴戒指”仪式。送定时,男家六人或十二人(双数)亲至女家送礼,女家将聘礼奉置于神龛祖先案头前供拜。由将嫁女儿捧甜茶上厅,一一介绍与之见面,男家饮茶后各送“压茶匝”之红包于茶杯上。随后女复出,坐在厅堂中央之椅上(双脚另置一矮几表示高贵;出嫁面向外,招夫面向内),由男家尊长挂戴戒指。戒指有金铜二个(铜同音同,取意夫妇同心),以红线系结。以示夫妇姻缘。戴戒指完后,请男家人入席,则订婚礼成。也有简化的。将小聘、大聘并合而行,亦即将订盟、纳彩、纳币三礼合而为一,总称为“送定”。

    “完聘”也就是纳彩和纳币,或称大聘。具婚书、聘金、币帛(首饰)等物,署“纳币之敬”送往女家,女家也随轻重而回报。完聘礼物由媒人等作陪,送往女家。富贵人家聘礼隆重,其次序是:吹班(乐队)、礼帖(记载礼物项目、仪式次序)、婚书、聘金、大饼、冰糖冬爪、桔饼、柿粿、福丸(龙眼干)、猪脚、面线、糖果、阉鸡两只、母鸭两只、大烛一对或数对、礼香两束、衣服(新妇用礼服)、手环、金戒指等。

    聘礼至,女家烧香鸣炮。奉告神明祖宗,欢宴男家送礼人。以坤书(女方婚书)交付媒妁。男家送未礼物。概按其品种领受一部分或原封壁回,如福丸、阉鸡、母鸭。均属男家福分,应退回。猪脚仅取其肉,猪脚骨应退还。而以新郎礼服、衣帽鞋袜、钟绣之类为回礼。“聘礼”:聘礼品物均记于红纸礼帖,其称呼宜双忌一,又多用喜、成、双等吉祥文字。聘礼帖式:谨具婚书成通、启书成封、聘金双封、盒仪成封、训仪成封、锦麟成楹、寿帕双福、色仙成端、金猪成首、喜羊成只、糖屏八拾、福丸满百、梦糖成盒、龙烛双辉。

    大聘之后便是请期,也就是定下婚礼的日期,男女双方都同意之后,告知双方亲朋好友。最后便是亲迎,也就是所谓的迎亲了。而亲迎也有很多要求,例如上中等的家族行亲迎,而中下等的家族多从略,仅由媒人代往迎娶。迎娶当日,新郎偕同媒人及亲朋六人或八人作迎亲客(俗称“娶嫁”,即傧相)陪随同行。及至女家,请食“鸡蛋汤”(甜汤内置脱壳煮熟鸡蛋一个)。食鸡蛋汤,(仅喝其甜汤,用筷将鸡蛋戳开或搅动了事)。同时,女家团圆会餐,称食“姊妹桌”,即惜别宴。父告诫:“勤谨小心,早晚听舅姑、丈夫言语”;母告诫:“必敬必戒,三从四德。”新娘难免依依不舍,媒妁催促上轿。新娘叩拜祖先,叩别父母,择定时刻随新郎由西阶步出,而有年高多福之“好命人”扶持上花轿。新娘上轿时唏哭几声,俗称“哭好命”,以示好命。花轿起行不远之地,新娘应放下纸扇或手帕,俗称“放扇”、“送扇”。以示嫁出临别纪念。又说:以此表示抛弃不好“性”癖,以求和顺,俗称“放性地”(性与扇偕音)。一路上,娶嫁滨相放鞭炮,作攘邪之意。花轿至男家门前停,择吉时进入门内,新郎用扇于轿顶敲三下,又用脚“轿门”三次,以示新郎之威严,使新娘顺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