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四世三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四世三公- 第2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初荀谌在袁绍麾下也算是心腹谋士,夺取冀州这件事上,荀谌也有着不小的功劳。然而,自袁绍掌管冀州之后,荀谌却是消隐无踪,直到前些日子才出现在人前。对此,袁常自然询问荀谌其中的缘由。荀谌倒也没有隐瞒,而是很干脆的说出答案。

    原来,当初董卓肆虐三辅之地,颍川的许多世家大族都各自逃难。或逃亡徐州、或逃亡冀州、或荆州等等各不相同,而荀家便是逃亡冀州的一个家族。不幸的是,在逃亡冀州的途中,荀家的家主因为舟车劳顿,身患重病,在到达冀州后不久,就一命呜呼,自此魂飞天外!因此,荀家自然要选出一名优秀的领导者,带领荀家前进。在荀家老一辈之中,有荀氏八龙:荀俭、荀绲、荀靖、荀焘、荀汪、荀爽、荀肃、荀旉八人。其中死的死,老的老,自然无法再担任家主人选。由此,这一任的家主人选便是从荀彧这一辈中挑选出来。而在荀彧这一辈荀家子弟之中,以荀彧和荀谌二人为最。人选,便是他们二人中的其中一个。

    后来,经过家族内的长辈表决,多数人都认为荀彧是最好的选择。然而,当时荀彧已经前往兖州,投靠曹操。荀家去信给荀彧,让荀彧回来担任家主。奈何荀彧却认为曹操是个明主,能够平定天下,匡扶汉室,无心家主之位,只想跟着曹操。无奈之下,家主的人选便转为第二人选的荀谌。

    作为一名家族的家主,是不能偏向于某个势力。家主带领的是整个家族,以家族为重。就如荀氏子弟各有投靠多方势力,不会偏重于哪一方势力。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这是世家大族生存的根本。就如荀彧看重曹操,死心塌地的跟随曹操,若是还让荀彧担任家主。日后荀彧将整个家族都绑在曹操身上,曹操要是没能成为最后的赢家,整个荀氏岂不是被葬送了?而荀谌则不一样,他并没有死心塌地的跟随袁绍。相比于关心天下的荀彧,荀谌更看重家族的发展。故此,当荀彧推辞家主之位后,荀谌便脱离袁绍,安心的回到荀氏当他的族长。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荀谌在家主这个位置上也干得差不多,也稳定了荀氏的局势。故此,荀谌便再次出现在人群。至于荀谌会来到袁常这里,却是因为早在很久之前,荀谌便看好袁常。

    当时袁常在袁绍面前还是畏畏缩缩的一个角色。根本没有被多少人放在眼里。就如逢纪、许攸等人都没看出袁常的不同,但是,荀谌在第一次见到袁常之时。便已经留心上了。就如当初袁常选择县令之位时,荀谌就看出袁常的不俗表现。却也没有揭穿,还暗暗的替袁常消去痕迹。所以,间接来说,荀谌还有恩于袁常。

    “袁太守麾下兵马气势十足,端的是少有的精锐。袁太守果非常人,某敬服不已!”

    荀谌和许攸二人都很自觉的策马跟随在袁常身后几步,虽然他们二人一个是冀州刺史袁绍的心腹谋士,一个是荀氏家族的族长。但是。如今袁常的潜力无限,谁也不能预料到袁常今后的发展会如何。所以,他们二人也不敢托大,很自觉的跟在袁常身后,好似袁常的属下一般。

    “哈哈,荀家主客气了!表面上看上去有气势,真正的战力却还是不行,他们都是没有见过血的新兵,想要成为精锐,还有好长的一段路要走。荀家主可莫要夸奖他们。让他们连自己姓什么都不知道。”

    袁常大笑着说了一句,然后瞥了一眼身后某个已经尾巴翘起来的家伙。

    听得袁常的话,典韦这厮很自觉的收起尾巴。显然。袁常刚才指的对象,便是典韦了。

    “袁太守见外了,若是看得起某,便称呼某一声友若。至于说袁太守麾下兵马的战力,某却是实话实说,绝无半点虚言。”

    “友若如此说,我也不矫情。不过,友若也莫要称呼我太守,称呼一声承志。友若倒是爽快人。能够结识于你,真乃幸事!”

    看到袁常和荀谌二人谈的如此开心。一边的许攸就有些不舒服了。

    说起来袁常和荀谌还是第一次面对面的谈话,相对而言。许攸和袁常还更熟恁一些。然而,许攸为人跟他人交好,带着很明显的功利性目的,容易让人心生反感。反观荀谌,他跟袁常交好同样带着目的,却没有许攸那般明显,一直都在套交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透出其他的意思。因此,袁常跟荀谌比之许攸更熟恁,也就可以理解了。

    “袁太守,此番讨伐公孙瓒,有如此雄壮士卒,必定能够一战而下。届时,袁太守便能够成为幽州刺史,到时候少不得要恭贺一番了。”

    袁常没有让许攸直呼他的名字,许攸也不敢托大,当下套近乎的跟袁常说道。

    “许军师此言差矣,战场之上变幻莫测,谁也不敢说能够百战百胜。即便是败了也没事,只要能够保持永不言败的精神,这便是极好的。”

    “袁太守所言甚是,攸惭愧!”

    许攸原本想奉承袁常一番,却没想到袁常根本没有接受的意思。想当初许攸和逢纪二人到渤海郡和袁常谈判的时候,袁常对他可不是这个态度。不过,许攸也算是明白了,袁常是故意借许攸来打压逢纪的。如今逢纪不在了,袁常又没有打算跟许攸深交,许攸没有了利用价值,自然是懒得跟他多费口舌。

    想明白这一点,许攸也清楚自己的处境,当下也沉默了许多。只怪他在袁常还没有发家的时候没有去结交,如今人家发展起来了,自然也不会太看重他。

    袁常不待见许攸也是说得过去的,谁让人家袁常知道许攸的恶行。

    历史上袁绍和曹操的官渡之战时,可以说袁绍是占有巨大的优势。袁绍有着四州为后援,无论是兵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都是稳压曹操一头。除了麾下大将和谋士差一点点之外,但是,在兵力、物力等方面的支持下,大将和谋士的差距也被拉回,袁绍依然还是有着巨大的优势。

    在官渡之战前,袁绍刚结束公孙瓒的战斗不久,士兵有些疲敝,物力、财力等各方面都有些损耗。故此,在是否与曹操决战这个问题上,袁绍麾下的谋士分成两派进行争论。

    其中,沮授和田丰二人认为应该打持久战。袁绍有四个州为后援,兵力、财力、物力、粮草等各方面都能够稳压曹操一头,用奇兵袭击曹操,慢慢的跟曹操消耗,这个方法可以说是两败俱伤的方法。但是,袁绍当时在各方面都有优势。而且曹操外部还有刘备、刘表,以及天子等各方面的威胁。所以,跟曹操打持久战是相当不错的一个方法。

    而郭图、审配则认为袁绍兵多将广。可以跟曹操决战。利用兵力的优势,一举消灭曹操。其实。这个方法也是可以的。

    以袁绍的条件,无论是持久战,还是决战,都没有太大的问题。

    然而,坏就坏在袁绍心腹谋士有问题。他们的不合,导致各种战略政策不能够协调,即便是有好的主意,却在争吵、讨论之中错失良机。反而让曹操慢慢赢得少许的优势。优势不大的时候还看不出来。当这些优势慢慢积累起来,问题就很严重了。就如袁绍倚重的颜良和文丑被斩,兵力损耗,这些都是小问题,积累起来就变成大问题了。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许攸的反水。

    许攸是袁绍的心腹谋士,这样重要的人物反水,就跟袁常穿越前那个时代某个高官叛国一般,国家众多机密泄露,对国家而言是致命的。而许攸的反水。对于袁绍而言是极其致命。许攸清楚袁绍的薄弱点,只要他指出,曹操立马就能抓住这个机会。给袁绍一个致命的打击。而事实证明,许攸这家伙反水的倒是很彻底。

    那么,再回顾过来,问题就来了,许攸为什么会反水?

    当时许攸正在向袁绍献计,没有得到袁绍的蔡邕。而这个时候,却是有审配派来的使者告发许攸子侄多收税,中饱私囊,然后又说许攸当初在邺城的时候。也乱收民间百姓的财物。其实,这一点就很值得人疑惑。为何审配好死不死的在如此重要的时候揭发许攸。这不是逼人反水?当然,至于真相如何。也无须深究。许攸的事被袁绍知道,袁绍自然是破口大骂云云,许攸就哀叹一番,在属下的建议下,便去投靠曹操。

    首先一点可以知道,许攸是因为子侄和自己犯过错,才被袁绍给怪责。若是许攸没有犯错,袁绍会那般对他?然后,许攸只是听了属下的一句话,就投靠曹操,不要说什么意志不够坚定。想来许攸或许有过这样的念头,如今因为自己的罪行被揭发,在袁绍麾下混不下去了,这就立马干脆的投靠曹操。如果说许攸投靠曹操之后,还能念点旧情,坚守底线,没有把袁绍的薄弱点说出来,或许还不会让人诟病。可是,许攸这厮投靠到曹操一方之后,为了自己的业绩,没有丝毫犹豫的,果断就把袁绍出卖个底朝天,这就很让人鄙视了。

    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袁常自然不会很看重许攸这家伙。

    “主公,三军已集结完毕,随时可以出发!”

    当袁常和荀谌在聊天之时,赵云策马来到袁常跟前,拱手朗声禀报到。

    古时候的三军自然不是海、陆、空三军。

    三军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指的是步兵、车兵、骑兵三种兵种。在春秋之时,有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他们对这三种兵种的称呼也不一样。如晋国称中军、上军、下军;楚国称中军、左军、右军;齐国、鲁国和吴国都称上、中、下三军。而到了秦汉朝,名称也逐渐被前军、中军和后军给取代,兵种也发生了变化。就如车兵,已经被历史给淘汰,自然也用不上了。

    在春秋战国之时,三军是有固定的位置安排。

    如车兵是在最前方,战斗开始的时候,车兵直接冲锋上前,然后步兵压上。等到战斗到了尾声,骑兵才出场打扫战场,或者追击敌人。

    而到了秦汉朝,因为马鞍和马镫的出现,骑兵的作用越来越大,反而是车兵没有了用处。于是乎,骑兵的位置也发生了变化。原本,骑兵是在最尾巴的位置,坐冷板凳。然而,因为骑兵作用的突出,也由于不同将领的作战风格,骑兵的位置也不一样。有的将领喜欢用骑兵冲锋作为打响战斗的号角,便会将骑兵摆在前军的位置,战斗一开始,便直接让骑兵冲锋,然后后排步兵压上;而有的将领则属于稳打稳扎型,首先考虑的便是战败之时该如何应对。这样的将领便会将骑兵摆在中军位置。一旦战败,中军位置的骑兵可以前后支援,无往而不利。至于将骑兵摆在后军。便是将骑兵用在关键时刻,从而决定战斗的胜负。在如今这个时代。统兵的将领通常都是属于第三类,将骑兵摆在后军的位置,不到关键时刻轻易不会出动骑兵。

    除了因为将骑兵当做制胜的关键之外,也有一个原因便是骑兵的造价太昂贵了。每损失一名骑兵,就意味着大量金钱的损失。

    在春秋战国之时,因为势力太多,人口也因为常年战斗的原因大幅度减少。所以,一军的兵员也有规定。通常。一军有一万二千五百人。不过,在秦汉之后就不一样了,天下一统,整个国家的兵力都属于朝廷,一军的兵员也就扩大。当然,这个数目也没有固定的,还是要看兵力的情况。

    就如袁绍这次攻打幽州集结十五万大军,每一军就有五万人马。而袁常的渤海郡有八万左右的兵力,自然不能全部带走,还要留下士兵驻守老窝。所以。袁常便带走了五万兵力,留下三万驻守渤海郡。袁常的五万兵力三军各一万五千人,还有五千人则是统一的骑兵队伍。其中两千骑兵是从东平铁骑抽出。三千骑兵是于禁的鲍家军抽出。这五千骑兵由袁常直接统领,不受其他任何将领的管辖。

    此次出征幽州,由赵云担任中军将领,也是此次大军的主帅。袁常虽是最大的boss,也只是挂着统帅的名义,不会进行指挥。其次,大军的军师自然是郭嘉担任,这一点毋庸置疑。原本郭嘉是要管理渤海郡的政务,不过。好在原本袁绍的麾下魏郡太守董昭已经到达渤海郡,渤海郡的政务便交由董昭处理。何文等渤海郡官员辅助。前军的主将是于禁;后军的主将则是韩恂。典韦这厮统兵的能力基本为零,不过。这厮看赵云他们都有统兵,威风八面,心里不平衡之下,找到袁常苦苦哀求,袁常拗不过典韦,只好把五千骑兵交给典韦来管理。

    而渤海郡这个老窝,则是留下太史慈防守。历史上太史慈担任东吴的一方都督,也是绰绰有余,如今太史慈虽然还没有成长到那个地步。不过,守住一个渤海郡,自然也没有多大的问题。

    “子义,南皮城便交给你了,有你驻守,我也是极其放心的。”

    袁常拉着太史慈的手,“深情款款”的说道。

    “主公且宽心,属下绝不会让渤海郡有一城一地的损失。”

    虽然没能跟随袁常出征,在战场上驰骋。但是,太史慈也知道,守住袁常的大本营也同样是件很重要的事情,当下郑重其事的向袁常保证道。

    “好,赵将军,可以出发了!”

    “是,主公!”

    赵云拱手应了一声,随后大手一挥,朗声喝道。传令兵当即挥舞旗子,得到中军的指示,前军的于禁顿时开动。

    “轰隆隆!”

    大军才行了几里路,却是听到前方骑兵奔驰的动静。随后,大军便停止前进,等候斥候的消息。

    不多时,斥候来报说是己方的援军。

    袁常听了顿时就纳闷了,自己的人马都在这,哪里还有其他的兵力?不多时,于禁带着一名披坚执锐的威武汉子来到袁常跟前,等到对方自报家门,袁常这才知道是哪里来的兵力。

    原来,这支突然出现的人马是安平郡崔家赞助袁常的兵力。共计五千人马,其中二千骑兵,三千步兵,也是安平郡崔家的一支精锐。因为崔道极其看好袁常的原因,在向家族的建议之下,安平郡崔家这才派出这五千人马。

    “崔平将军,替我谢过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