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四世三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四世三公- 第26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嗯,王管家果然干脆,却是个成大事的人。”袁常不轻不淡的赞了一句,随后接着说道:“刚才那是第一个条件,那么下面就说说第二个条件。”

    先前还觉得袁常提几个条件不以为然的王生,此刻听了袁常的话可是心跳不止了,担心袁常又来一个惊雷,让他的利润再缩水一大截。

    “袁、袁大人请说!”

    王生只觉得有些口干舌燥,连说话都不利索了。

    袁常好似没有察觉到王生的反应,接着说道:“第二个条件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希望陶刺史能够帮本太守宣传新盐,让徐州的百姓都知道新盐的出现。”

    当袁常一口气把话说完,王生这才舒了一口气,还好,这个条件不是很苛刻,相反还是个非常简单的条件。凭借陶谦一州刺史的身份,只是宣传个新盐而已,能有多困难?

    “此事自是没有问题,即便袁太守不提,我家大人也会去做的。袁太守为了天下百姓的福泽,而做出如此大仁大义之举,若是不让他们知晓袁太守的好,在下心中都过意不去。袁太守请放心。此事就包在在下的身上。”

    “嗯,王管家这么说了,本太守就放心了。最后还有一个条件。只要王管家答应,你我之间的交易,便算是圆满达成了。”

    听了袁常这话,王生顿时神色一凛,直觉告诉王生,袁常的最后一个条件没有那么简单。

    “袁太守请说,在下洗耳恭听!”

    袁常嘴角划过一丝弧度。语气平淡的说道:“原本,本太守的新盐只是交由我渤海郡的商人贩卖。并没有想过经其他人之手。不过,陶刺史不远千里派王管家前来,本太守感到陶刺史的一片诚意,故此。才改变了初衷。王管家想来也知道,如今天下并不平静,战事时有发生,本太守原本是打算用新盐换购粮草,以备不时之需。如今将新盐卖给陶刺史,所以,本太守想徐州向来粮多,可否出售给本太守一些,本太守要的也不多。只要十万石。”

    袁常的话合情合理,而且十万石的粮食确实不多。徐州别的不多,就是粮食多。卖给袁常,自然也不是不行。只是,袁常把这个条件放在最后,还如此郑重其事的提出来,肯定就没有那么简单了。这其中能够做文章的,也就价格的问题了。

    “袁太守言之有理。想来我家大人自然不会拒绝。只是,不知袁太守要以多少价格收购这粮食?”

    “王管家也是个明白人。如今粮食的价格高达八钱一斤。不过,这却是因为那些无良商人可以抬价,才造成如此局面。若是按照正常的情况来算,粮食三钱一斤,一斤算是高价了。本太守也不会让王管家为难,便以三钱一斤的价格收购,王管家以为如何?”

    诚然如袁常所说,粮食的价格确实是被无良商人给刻意哄抬起来的,真正算来,三钱一斤的粮食,其实还是有赚头的。徐州粮食多,十万石也只是九牛一毛。而且,跟贩卖新盐的利润相比,粮食赚的钱,就不值一提了。想了想,王生觉得这个条件陶谦应该也不会拒绝。只是,或许陶谦会有些不满意而已,会认为他王生办事能力一般般。想到这里,王生咬了咬牙,决定把新盐上报给陶谦的价格低一点。到时候,就以三十钱的价格上报。袁常十二钱出售给陶谦,王生上报三十钱,可以赚十八钱的差价,而陶谦在徐州境内以是四十钱的价格出售,还能赚十钱,比之贩卖粮食赚的还多,想来陶谦肯定会满意了。

    “袁太守都这般厚待我家大人,想来我家大人也是不会拒绝的。既然如此,在下便替我家大人答应了袁太守的条件。”

    “好,果然够爽快!”

    袁常称赞一声,随后对着屋外喊道:“蔡秘书,你进来!”

    随着袁常话音落下,一直守在外边的蔡琰便款款走了进来。袁常则将刚才和王生谈的内容让蔡琰书写两份协议,虽然协议的效用不大。但是,总比没有的好。而且,袁常还故意没有将新盐的转让价格给写了进去,倒是让王生安心了许多,唯恐没有利润可图。

    王生这厮能够和陶谦的侍女、妾侍勾搭上,显然也不是个好东西,对于陶谦的忠臣度也是有限的。因此,王生赚陶谦的钱,也没有丝毫的心理负担。在王生的心中看来,他兢兢业业的为陶谦效忠了大半辈子,赚这一点钱日后养老,也是应该的。

    虽然蔡琰是个大美女,王生这厮却不敢多瞄人家一眼,他的眼睛倒是毒辣,看出袁常和蔡琰的关系不简单。若是惹恼了袁常,不要说能不能赚到这一笔钱,就说能不能安然的离开渤海郡,都是个问题了。

    “王管家,这是渤海郡和徐州的协议,你我各持一份,有协议的约束,想来大家都能放心许多。”

    “袁太守如此人物,我家大人又岂会不放心。”

    “好说,好说,希望你我合作愉快!”

    随着袁常话音落下,王生和袁常同时都露出笑容。王生是因为赚到一笔钱而开心,而袁常,则笑得有些诡异,让人看不懂他的笑容中的含义。不过,相信王生能够活到那一天,或许就能够明白袁常这个笑容的意思了。(未完待续)

第三九三章 曹家危机() 
琅琊国地处徐州东南临海地界,算是徐州比较偏远的位置。不过,琅琊国地域广大,属县众多,国内人口的数目在徐州境内也是排得进前三的位置。有人有地,琅琊国的富庶可想而知。此外,琅琊国的上交的赋税也首屈一指。因此,多有传闻,一旦琅琊国被攻下,就意味着整个徐州的沦陷,由此可见琅琊国的重要性。

    高后吕雉七年,吕后析齐之琅琊郡为琅琊国,封汉高祖刘邦从祖昆弟营陵侯刘泽为琅琊王。因此琅琊国的地域大小与郡差不多。吕雉死后,刘泽与齐王刘襄等合谋诛杀诸吕,至长安与诸将相共立刘恒为帝。文帝元年,文帝对拥立齐王之事心有忌恨,徙封刘泽为燕王。刘泽徙封燕王后,琅琊国除,其地归齐

    等到了光武帝刘秀中兴汉室,在建武十五年封其第十一子刘京为琅琊公。没过几年,又立琅琊国,刘京进爵为琅琊王。等到刘秀挂了,刘秀的孙子汉章帝登基,刘京上书汉章帝愿以琅琊国的华、盖、南武阳、厚丘、赣榆五县,换取东海郡的开阳、临沂两县。有封王愿意用大的地盘换小的,汉章帝自然不会不答应。而且,算起来,这刘京还是汉章帝的叔祖辈。刘京之所以要换取开阳和临沂两县,为的是修建国都。开阳地势平坦,利于修建宫殿,早在最初的时候,刘京就已经在开阳修建宫殿,等到汉章帝答应之后。开阳的宫殿也就修建好了,刘京便直接迁都到开阳。纵观整个东汉朝,就属开阳的琅琊王国都是最为庞大且华丽。在历史上都是极其有名的。

    至于临沂,则是与开阳县临近,作为琅琊国国都的前沿,是个极好的防御堡垒。因此,想要攻下琅琊国国都开阳,则必须要通过临沂。临沂三面环山,只有完全攻下才可通过。因此。在东汉朝的数百年时间内,琅琊国是最为平静的一个封国。

    而到了如今。琅琊国公经历了六任封王,每一任封王在任的时间都有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都称得上是长寿了。之所以如此,却也跟琅琊国的平安无事有着极大的关系。要是封王整天都在忧虑自己的地盘被人攻打。辖下的百姓有谁造饭闹事,忧心的事情一大堆,哪里还可能活这么久?

    当然,以上所述与接下来的故事无关。

    却说曹操的老子曹嵩是宦官中常侍大长秋曹腾的养子,为人性情敦厚、忠孝。在汉灵帝时,曾是朝廷重臣,位列三公之一。

    再说说曹嵩的养父曹腾,本是沛国谯人,在汉安帝时期进宫当了宦官。自此开始了他波澜起伏的宦海生涯。

    永宁元年,邓太后因曹腾年轻谨慎厚重,便让他侍候皇太子读书。也就是后来的汉顺帝。等到汉顺帝登基,曹腾自然是水涨船高。而在汉顺帝去世之后,汉顺帝刚满两岁的儿子汉冲帝继位,不到半年的时间,汉冲帝便夭折了。可以说,在汉冲帝之前。曹腾即使没有太大的功劳,却也不少的苦劳。至少,在历史上,他也不会被写到十常侍之首,罪大恶极的反派角色了。

    曹腾之所以被刻画成罪大恶极的反派角色,倒是与他接下来的举动有着极大的关系。

    汉冲帝夭折之后,才两岁半的汉冲帝自然是没有子嗣。因此,新选一个皇帝,便成为了重中之重,而人选,则是从汉室宗亲之中挑选一人。当时,大臣们都挑选一位年长有德的汉室宗亲当皇帝,都属意于清河王刘蒜。但是,外戚大将军梁冀为了继续掌权,却立了八岁的渤海孝王刘鸿的儿子刘缵为皇帝,便是汉质帝。

    而汉质帝刘缵虽然只有八岁,却也是个聪慧的主。不过,这家伙却因为年纪太小,不懂得隐忍,在某次朝会的时候,当着群臣的面称呼梁冀为跋扈的将军,惹得梁冀大怒。退朝之后,梁冀怀恨在心,觉得汉质帝虽然还小,却是如此聪慧,等到汉质帝年长之后,他岂不是死无葬身之地?故此,梁冀让安插在质帝身边的亲信暗中把毒药搀在质帝食用的煮饼之中。质帝吃过毒饼,顿觉气闷肚痛,无几中毒身亡,死于洛阳宫中。

    汉质帝是梁冀一手推举,又是梁冀亲手害死,可见梁冀当时权力之强盛。等到汉质帝一死,新任皇帝的推举又提到议程上了。

    本初元年,也就是汉质帝刘缵死的这一年,朝廷大臣们分为两派拥立各自属意的人选。

    其中一派以李固为首,依然是拥立之前的清河王刘蒜为帝;另一派则是以梁冀为首,拥立汉章帝的曾孙刘志为帝,也就是后来的汉桓帝。

    原本,梁冀掌控朝中大权,是可以没有丝毫阻碍的拥立刘志为帝的。但是,因为当初拥立了汉质帝刘缵,梁冀得势之后嚣张跋扈,狂妄自大,使得许多原本跟随梁冀的大臣都脱离他转而跟随李固一派。因此,双方实力相当,却是难以成功的拥立各自所看重的人选。

    而这个时候,曹腾等宦官则进入了双方势力的眼帘之中。

    曹腾历任汉安帝、汉顺帝、汉冲帝三个皇帝,在皇宫也算是位高权重,即使是梁冀掌控大权,也对曹腾礼让三分。所以,曹腾这个时候支持谁,就极其的重要了。

    按道理来说,曹腾侍奉了这么多个皇帝,也算是对东汉朝忠心耿耿了,他自然也是要支持一个英明的皇帝。但是,曹腾这家伙也不是个好东西,在先前的三任皇帝之时,曹腾中饱私囊,贪污国库,如果真要论罪,曹腾被满门抄斩也是极有可能的。先前的汉安帝和汉顺帝或许知道曹腾的行为。不过看在曹腾侍奉他们多年的份上,并没有追究他。但是,如果新的皇帝登基要追究。曹腾也就完蛋了。除此之外,梁冀对曹腾礼让三分并不是害怕曹腾,而是给曹腾面子,否则,惹恼了梁冀,也许曹腾的下场就跟汉质帝一般了。

    所以,在李固一派和梁冀双方僵持难下的时候。曹腾亲访梁冀,表示支持梁冀。

    曹腾当时指出。清河王为人严厉英明,如果登基为帝,曹腾的旧账被翻出来,怕是性命难保。但是。如果拥立刘志,则可以长保富贵。于是,在曹腾的支持,梁冀成功的拥立了刘志登基,权力更盛。倘若曹腾当时支持的是李固一方,拥立清河王为帝,或许,便没有了桓灵二帝的昏庸无能。当然,历史没有如果这种说法。既然发生了,那边是事实。所以,因为曹腾拥立刘志的这件事。使得曹腾成为了十常侍的反派之首,不得不说,行差错路,给曹腾留下了一个极大的污点。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倘若不是曹腾支持梁冀拥立刘志为帝。没有桓灵二帝的无能,东汉朝就不会那么快灭亡。就不会有曹操的崛起。曹魏也就无从谈起,曹腾这个历史上唯一一个被正式授予正统王朝皇帝称号的宦官,也就不存在了。正所谓福之祸所伏,祸之福所依,历史已经过去,到底谁是谁非,也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等到曹腾死后,他的家资和侯爵之位也就传给了曹嵩。

    曹嵩也算是个老臣了,从汉桓帝到汉灵帝,一直都在重要的位置之上。后来,因为时局动荡,十常侍乱政,曹嵩便辞官居于洛阳。从这一点就很让人怀疑,倘若曹嵩真的是个忠孝的臣子,会在如此时局脱身而退,而不是铲除朝中奸邪,还大汉朝朗朗盛世?当然,这个理由不是很有说服力,有人会认为曹嵩这是韬光养晦,等到时机再复出,还是先暂且不论曹嵩的忠孝问题。十常侍乱政之后,又有董卓来袭,其后,董卓被王允诛杀,李傕、郭汜等人又再次来袭,纵兵劫掠杀戮,整个三辅之地已经成了是非之地。故此,曹嵩带着家资家眷避祸徐州琅琊国的琅琊县。

    如今,因为曹操和陶谦开战的原因,曹嵩认为若是继续呆在琅琊县,或许会有祸事上身。故此,等到曹操和陶谦停战之后,曹嵩便决定离开徐州,前往曹操的大本营兖州。

    曹嵩为官多年,利用权力也赚取了亿万家资。想当初,曹嵩为九卿之一的大鸿胪,不过,曹嵩并不满足,因为桓帝的政策,使得当时有捐钱买官的制度。于是乎,曹嵩便拿出一万金捐了太尉之职,从而位列三公之位,达到了政治生涯的顶峰。

    一万金也就是十万两银子一亿钱,由此可见曹腾和曹嵩二人在位时究竟贪污了何等巨大的钱财数额。

    即便是捐了一万金,曹嵩还同样富有。

    故此,此次从琅琊县前往兖州,即便是放弃了许多的家私,曹嵩还是用了十几辆马车才把金银财宝给装满。原本,如果是在平常时期,曹嵩这样做的举动也没有多大问题,毕竟曹嵩的护卫也有近千人,一般的山贼草寇也不敢打劫他。可是,坏就坏在如今曹操和陶谦开战,若是陶谦对曹嵩不怀好意,如此大的动静,岂能不引起他人的注意?倘若在年轻一些,曹嵩或许会想到这一点,可是,如今的曹嵩已经年迈,加上贪恋钱财,自然是舍不得如此庞大的金银财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