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四世三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四世三公- 第1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传说中王母的瑶池佳酿。品尝过如此美酒,蔡邕觉得以后再喝其他好酒,也不觉得有什么滋味了。

    “蔡大学士客气了!”

    袁常摆了摆手谦逊的说了一句,随后笑着说道:“实不相瞒,这是小子闲暇时所酿。既然蔡大学士喜欢,那小子就送一坛给蔡大学士了,还望蔡大学士莫要拒绝。”

    “既然如此,那老夫就却之不恭了!”

    蔡邕也没有矫情,作为一名爱酒的文人骚客,碰到这样的美酒,若是拒绝简直就该遭天打雷劈了。况且,蔡邕心中也明白,袁常花这么大的力气把他弄到渤海来,肯定有事情让他做。如今这一坛酒,就当是预支的工钱。

    对于袁常会酿酒这件事,蔡邕并不觉得有什么不符合身份。

    蔡邕自身的性格就是洒脱不羁,不为礼法所束缚。就如他对蔡琰的教育,从来不会约束什么。而且,蔡邕的《青衣赋》中也表达过他对一位地位卑下的婢女的爱慕之情。可见,蔡邕虽然是儒家学士,却对身份贵贱没有太大的对待。否则,换了一个人,听到袁常去做酿酒这种在士人看来是低贱的行为,指不定就要训斥一番了。那些人却是没有想过,他们觉得酿酒是低贱的行为,他们却还喝的那么开心。

    在这一刻,袁常的身影在蔡邕的心中无限放大。

    有才识、有能力、有大志,简直就是绝世好青年,选择女婿就要选这样的人。

    不过,蔡邕也知道,长女蔡琰已经嫁过人,而次女如今还刚刚懂得走路,就算有想法也无奈。而且,蔡邕也看得出来,刘曦和甄姜二女跟袁常的关系不简单,有如此女子在身边,想来袁常对嫁做人妇的蔡琰也不会有多少想法。

    这一点蔡邕却是想错了,蔡琰的容貌不比刘曦和甄姜差。袁常身为一个色中饿鬼,穿越到三国时代想要坐拥众美,显然蔡琰也是其中一个。倘若他提出把女儿嫁给袁常,袁常肯定是举双手双脚赞成。

    这个宴会除了是给蔡邕和马钧二人接风之外,还有另外一个目的,便是替甄家众女送行的宴会。

    张氏已经决定明日便出发返回邺城,然后就留在两个儿子身边。为此,袁常本着节约的念头,两个宴会同时进行,这期间,自然又是被甄宓小丫头给鄙视了一番。袁常却丝毫不在乎,小丫头有人给她准备嫁妆,哪知道作为一名穿越者存老婆本的艰苦。

    一场宴会下来,自然是皆大欢喜,酒酣耳热之后,众人也就散去。回到住处之后,袁常带着郭嘉,敲响了蔡邕的屋门。

第二六三章 百家学院() 
“蔡大学士,此时夜深,在下前来打扰,还望莫怪!”袁常笑着拱了拱手,然后将手中的桂花酒递给蔡邕。

    “无妨!”

    蔡邕倒也没有疲倦之色,轻轻的说了一句,然后笑道:“贤侄,当日我与周阳同殿为臣,痴长几岁,贤侄唤一声伯父便可,无需一直唤我大学士,听着感觉有些寒碜人呢!”

    若是跟蔡邕不熟识的人,喊他一声蔡大学士倒说是对他的尊称。但是,袁常可是他的救命恩人,一直如此喊他,蔡邕自己都觉得汗颜。况且,为何人家会称呼他为大学士?那是因为觉得他才识过人,才有如此称呼。然而,就郭嘉一人的才识,蔡邕都甚为惊叹,更不用说深不可测的袁常了。

    “伯父发话了,那小侄定当遵从。”

    袁常也没有丝毫的客气,顺着蔡邕的话就这么干脆的应了下来。蔡邕本就是性情洒脱的人,见到袁常如此率性,心中更是欢喜。

    “贤侄,这美酒倘若拿出去叫卖,怕是千金不止。就这般送给老夫,莫不会心疼?”

    蔡邕提着手中的一坛酒,上下翻看,显得极为高兴。至于口中的话,也并非是假话。蔡邕走南闯北,见识过的人和事数不胜数,这种事也不是碰到一两次。许多爱酒的人,为了能够得到好酒,豪掷千金绝不是空话。袁常的桂花酒,绝对堪称世间少有。

    “哈哈!”

    袁常爽朗的大笑一声,摇了摇头,直言道:“伯父乃是有智之人,小侄如此将伯父请来,自是有事请求伯父帮忙,一坛千金美酒,如何能比得上伯父日后的付出。”

    蔡邕微微错愕,没想到袁常如此直接的把话说出来。不过,随即他便笑了起来,直接干脆才好,若是像许多世家子弟那样,都要七扯八扯,说了老半天还没说到主题上。蔡邕最心烦的便是这样的交谈,袁常能够如此,除却是性格如此之外,还有一点,那便是对他的信任。先不说袁常的才智如何,就说有郭嘉在身边,若是不信任自己,也不会让袁常这么直言把目的说出来。

    蔡邕点了点头,也是直接说道:“贤侄如此实诚,那老夫也不拐弯抹角。经过诸多事情,老夫已对官场没有念想,倘若贤侄要让老夫出仕,老夫只能说无能为力。若是其他事,贤侄提出来,老夫能做到,绝无二话。”

    袁常在之前的时候,是有打算让蔡邕在渤海郡任职。当然,袁常也不需要蔡邕做什么,只要他挂个名头就好,以蔡邕曾经的名声,肯定有众多士子会蜂拥到他渤海郡。到时候,渤海郡就无须为官员的事情担心了。即便以后袁常有更大的地盘,也不用操心。不过,既然蔡邕无心出仕,袁常当然不会勉强。只要蔡邕呆在他的地盘,这就足够了。

    “既然伯父这么说,那小侄也就不勉强。其实小侄是打算建设学院,想要伯父出任院长一职。”

    袁常说着,双目闪着精光望向蔡邕。

    “建设书院,不知道贤侄具体有何打算?”

    蔡邕微微皱起眉头,低声问了一句。说真的,蔡邕其实并不觉得袁常建设书院的话是个好提议,并非是蔡邕不想让知识传播,而是建设书院的意义不大。

    当今天下,各地多多少少都有书院。例如京城的太学院,豫州颍川书院,荆州南阳书院等等,这些书院都非常的大。但是,书院的学生,却是从来不会满。

    朝廷大部分的官职都被世家大族所把持,他们的权力无疑是极大的。但是,他们的后辈子弟虽然不少,但是按年龄阶段来划分的话,到书院学习的人,显然无法填满书院的空缺。但是,书院也不会因为人员不满,而让平民子弟进入学习,那是不可能的事。书院的存在,就是让世家大族的子弟得到培训,从而达到家族的需要,在日后踏上某个位置,然后替家族效力。

    书院并非是慈善家创办,而是世家大族其中某些先辈创办的。或许,开始的时候,那些先辈是为了传播知识、教育世人。然而经过时间的演变,书院的性质已经变了。变得唯利,变得只是一个培养世家大族后辈的基地。

    也正是因为如此,许多好学的平民子弟想要学习知识却是无门。倘若运气好,被某个学者看重,那么他便能改变命运;若是没有这样的运气,那就只能继续当一个平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或者指望子孙出人头地,或者内心已经麻木。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士、农、工、商中商人的地位比农民和工人低了一大截。但是,商人子弟得到知识的机会比农民和工人大多了。

    农民和工人再怎么劳作,也难有发达的机会。但是,商人只要有头脑,发达都不是问题。当他们有钱了,想要让自己的儿子得到知识,那是再简单不过的事。虽然大部分的读书人都很清高,但是,再清高也是人,也要过生活。他们寒窗苦读十数载,没能得到朝廷的任用,除了读书,他们也没有什么本领。为此,许多读书人都只能到书院去当夫子,或者自己揽活,就跟袁常穿越前的家教一个性质。这些商人有钱,那他就花钱找读书人教自己的儿子。一旦儿子当官出人头地了,那商人就扬眉吐气了。

    所以说,钱和权是互不相离的,有钱人想要有权很简单;有权人想要有钱,同样很简单。这个社会,就是如此现实。

    话题有些跑偏了,继续说蔡邕心中其实不是很赞成袁常建书院,就是因为蔡邕了解书院的性质。袁常身为袁家子弟,建了书院也不过是给袁家服务,蔡邕的性质因此并不是很高。但是,从郭嘉的口中得知,袁常是个深不可测的家伙。或许,他会给自己一个不一样的结果。蔡邕的心中,很期待。

    袁常望着蔡邕,眼神坚定,语气铿锵十足,一字一句道:“伯父,小侄建的学院将会是与众不同,前所未有的学院。至于学院到底如何与众不同,一时半会很难解释。但是,学院的名称,小侄可以先告诉伯父,因为学院的名称,就足以说明很多东西。”

    “哦,老夫倒是好奇,这学院名称究竟是什么?”

    蔡邕的兴致被袁常提了起来,一脸好奇的望向袁常。他隐隐觉得,袁常搞出的这个学院,应该跟如今的书院不同。如果袁常真的跟郭嘉口中说的那样,是个与众不同的男子,那么,蔡邕相信自己的判断不会有错。

    “我将学院命名为【百家学院】!”

    袁常双眼散发出无尽的光芒,一字一字说道。

第二六四章 人人平等() 
“百家学院?”

    “百家学院?”

    郭嘉和蔡邕二人皆是惊讶的低呼一声,二人皆是聪慧之辈,从百家学院这个名字,他们就已经明白了很多东西。

    袁常微笑着望向蔡邕,肯定的说道:“我想伯父已经从学院的名字上知道小侄的意思了吧?自从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始,儒家的发展已经陷入瓶颈阶段。可以很直接的说,儒家如今不仅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反而制约了社会的前进,若是继续如此下去,很可能会造成华夏民族的衰亡。”

    袁常的话并非是危言耸听,而是很实在的话。

    就说从西晋开始,士大夫阶级竟然以吸食五石散为风。五石散那是什么东西?简单的说,那就是跟毒品没什么区别的东西,可是这些士人竟然沉迷其中。这样的士大夫阶级统治着国家,不灭亡还有道理?五胡乱华将沉迷在声色之中的汉人惊醒,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间接的拯救了华夏民族。否则,若是继续保持下去,或许其他地方的人入侵华夏,那么华夏也许就灭亡了。

    而后进入大唐,神医孙思邈指出五石散的危害,五石散才逐渐的淡出视野。大唐是在战火中建立起来的,儒家也经历了沉重的打击。因此,在大唐的时候,儒家并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然而,到了宋朝,儒家又开始发展,特别是宋太祖赵匡胤的政策,除却谋反的罪名之外,刑不上士大夫,更是给了儒家发展的空间。而后南宋,更是有了程朱理学的发展,对于程朱理学,除了让妇女遵从妇德,给了她们更多的约束之外,简直就是给儒家道貌岸然的外表披上一层皮。

    短暂的元朝之后明朝和清朝更是让儒家的腐朽进入巅峰,直到英法联军叩开华夏大门,有识之士留学海外,华夏民族才逐渐苏醒,儒家思想受到冲击,且又有马列主义的出现,儒家这才趋于平淡。

    可以说,儒家的思想,除了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之外,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简直就是在拖后腿。

    当然,这并非是说儒家思想完全就是没有益处的。只不过儒家思想一家独大,没有了竞争,使得儒家思想的优点没能体现,反而是缺点得到开发利用。所以,百家争鸣必须提上日程。在和平时期,想要扼制儒家思想的发展有些困难。但是,现在是战乱时代,正是改革的好时机。

    蔡邕自然明白袁常的意思,况且,之前在长安的时候,他也从王允的口中知道儒家已经开始腐朽,唯有变革才能拯救。当时蔡邕不认为王允能成功,是因为王允所出的位置做不到这一步。王允必须借助天子的存在,才能实现他的理想。

    但是,袁常不一样。

    袁常心有大志,而且是不一般的大志。蔡邕从袁常的双眼能够看的出来,任何想要阻挡袁常前进的,必将被袁常给荡平,无论是任何人,即使是帝王也不行。想到这里蔡邕心头一颤,这是何等的勇气。

    蔡邕定了定神,凝声问道:“贤侄的意思是开办的学院,在里面传播百家思想?使得儒家有竞争对手,从而在竞争中去芜存精?”

    袁常竖起大拇指,跟聪明人说话就是轻松。

    不过,蔡邕却是皱起眉头,略显忧虑的说道:“贤侄,不是老夫说大话。历经朝廷数百年的统治,儒家思想可以说是深入骨髓,想要改变怕是困难重重,而且,还会遭到士大夫强力的抵抗。”

    “伯父,这一点你放心!”

    袁常双眼迸发出强烈的自信,傲然说道:“正是因为困难重重,所以小侄才会去做,若是没有丝毫困难,不做也罢!况且如今正值天下大乱,世家大族都在选择强大的势力投靠,即使我们开办一个百家学院,也不会有太多人关注。而等到他们开始关注的时候,他们也已经来不及阻止了。再说了,如今的情形,就算杀些人,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袁常要让百家重现的决心是非常坚决的,唯有如此,才能让华夏民族前进,社会进步。从而避免日后那些惨绝人寰的历史,袁常不相信所有人都会来阻碍他,为此,袁常不介意杀人。在华夏那些惨绝人寰的历史中,死的人并不比如今这个时代的总人口还少。就单单五胡乱华的事件之中,死的人就不止百万。

    见到袁常身上散发的杀气,蔡邕又一次被震惊了。他才发现,隐藏在袁常温文尔雅的外表之下的内心,还是个如此杀伐果断之人。不过,若是蔡邕也知道华夏日后的灾难,或许他就会理解袁常的想法了。

    “既然贤侄这么说了,老夫也无话可说。”

    蔡邕点了点头,袁常既然决心这么做,况且袁常救了他一家的性命,蔡邕自然不会拒绝出力。而且,儒家的腐朽,蔡邕也清楚。曾经的他是无力改变,但是现在袁常有这个理想,那他都活了大半辈子的人,又有什么好犹豫的。

    “贤侄,老夫从你的话中,似乎这百家学院还不止这一个意思,不知贤侄你还有什么想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