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四世三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四世三公- 第1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西汉文帝的时候,设置济北国,立高祖刘邦的长子刘肥之子刘兴居为济北王,都博阳。其后刘兴居谋反,济北国被撤除。又过了十二年,济北国再立,刘肥的另一个儿子刘志封为济北王。汉景帝二年,御史大夫晁错上疏《削藩策》,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建议,于次年冬天下诏削夺吴、楚等诸侯王的封地。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由于不满朝廷削减他们的权力,以“清君侧”为名联兵反叛,后因战略失当,被汉朝和梁国联手平定。当时淮南厉王的长子刘勃坚守城池,汉景帝褒奖刘勃,故此升迁刘勃为济北王。

    汉武帝过世,汉昭帝刚登基的时候,因为燕王刘旦谋反的事情,天下多地刘姓王族皆被撤除封地。济北便是其中之一,被并入泰山郡。直到东汉和帝之时,再次设立济北国,封汉章帝第五子刘寿为济北王。自此之后,济北国一直为刘寿一脉封地。如今济北国传到第六代,刘寿的六世孙刘鸾为如今的济北王。

    因为各地封王的多次谋反事件,朝廷对封王的权力极其限制,府中私兵不得超过二千。除却保证他们安全的二千私兵之外,再有多余的将会被认为有谋反嫌疑。

    当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许多封王都不止二千的私兵,以各种名义招募私兵,记挂在其他人的名下,朝廷没有证据,也拿他们没办法。不过,济北刘寿这一脉却是谨小慎微,并没有这么做,一直都保持小心翼翼的姿态。有的时候,连基本的二千私兵都无法满足。因此,这也是刘寿一脉能够安稳的呆在济北国的原因。

    故此,除却名义上的济北王,济北相则是济北国权力最大的人。

    济北国作为王族的封地,说是兖州的辖地,却是不受兖州刺史的辖制。济北国的官员任命,兖州刺史也无权干预。

    如今鲍信既然与曹操决裂了,自然要返回济北国。

    鲍信一脸沉痛之色,幽然道:“我与孟德多年好友,不想今日会走到这一步。也罢,孟德去实现他的雄心壮志,我安心的做我的济北相便是。”

    于禁和鲍信是泰山郡的同乡,鲍信对于禁有知遇之恩。当初黄巾贼作乱之时,便是鲍信招募于禁,而后慧眼独具,将麾下士兵由于禁来统领,十分的信任于禁。因此,为了回报鲍信,于禁自是尽心回报。况且,于禁心中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志向,于禁也没有像多数的武将那样想要扬名立万,征战天下。若是有机会施展自己的军事才能,于禁不会拒绝;若是没有机会,于禁也会安心居守一地。

    故此,对于鲍信返回济北国的想法也没有反对。

    “呃,呃…”

    正谈话之时,鲍信的脸上却是突然露出痛苦之色,双手捂住脖子,似乎异常的难受。

    “大人,发生何事,你这是怎么了?”

    于禁见状大惊,连忙跳下马,将鲍信扶到马下平躺。只见鲍信脸色异常的红润,唇角隐隐散发出黑紫之色。

    “这是…”

    于禁也不是没有见识的人,看到鲍信的情况,已经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

    鲍信咬着嘴唇,艰难的说道:“曹操好狠的心,怕我不死,竟然在箭上涂毒。我悔啊,我恨啊!”

    五千骑兵俱是从马上跳了下来,垂首肃立一旁,脸上俱是忧虑之色。

    附近没有城池,而且看鲍信的情形,似乎毒已经发作攻心,基本没有回天之力。对此,于禁也无奈,唯有心中感伤,此时他也不知该说些什么了。

    “咳、咳…”

    随着时间的推移,鲍信的脸色越发难看,此刻却是已经吐出血来。

    五千骑兵是鲍信的私兵,且鲍信和于禁二人对他们极好,如今鲍信就要丧命,他们心中也都觉得悲戚。况且,鲍信一旦死去,他们还能做些什么。

    “大人,属下必定替你报了此仇。”

    于禁望着脸色越发难看的鲍信,一脸坚决的说道。鲍信对他有恩,这个恩情,于禁自然要报答。

    “文则,不行!”

    鲍信连忙出声制止,此时的他,说话都有些艰难了。

    “曹操如今为兖州刺史,麾下有数千精锐。况且,如今我麾下一万步兵怕是也被曹操给吞下。我知道文则你想将那一万步兵召回,一旦我死去,他们又岂会信你,曹操反而会说你暗害于我,图谋不轨。以你如今这五千骑兵怕是难以成事,说不定还不会被曹操冠上乱贼之名,到时你的处境就不妙了。”

    鲍信想的没错,将青州黄巾解决之后,曹操就发挥他的演技,说是鲍信为了兖州,被黄巾乱贼杀害。如今虽然找不到尸体,曹操让人用木头雕刻当做鲍信,然后祭奠一番。曹操知道鲍信已经不可能出现,即使于禁出现,也无回天之力。所以,曹操没有丝毫的担心。至此,鲍信麾下的一万步兵自然是被曹操给侵占。

    “大人,你还有什么话要交代,属下定当竭力替你完成。”

    于禁知道,如今鲍信已经没救了,他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替鲍信完成最后的遗言。

    似乎到了回光返照的时候,鲍信眼中一亮,突然说道:“文则,待我死后,你便前往渤海郡投靠袁常。”

    “袁常?大人,是不是袁绍,你说错了?”

    于禁有些纳闷,怎么是投靠袁常而不是袁绍?袁常他当然也见过,不过,袁常似乎不值得他投靠吧?

    “就是袁常!”

    鲍信摇了摇头,肯定的说道。于禁没有说话,心中还有疑惑,但是他知道鲍信会给自己解答。

    果然,只听鲍信接着解释道:“当初在虎牢关之时,你也听到袁常说过的话。如今想想,我才明白他当时的话并非是无心之言,而是有意提醒我。想来他也知道曹操心有大志,会对我不利,故此才说出那番话。可见,袁常并非如他表现出来的不堪,必定是有大志之人。如此藏拙,必定有所图谋。当今天下诸侯,皆是不堪之人,袁绍虽占据冀州,我却不认为他能成大事,若是你投靠袁绍,自是无法与曹操对抗。既然如此,我们便赌一把,将身家压在袁常身上,或许他能给我们一个奇迹。”

    其实,鲍信心中想的和他口中说的却是不一样。

    或许因为快要挂掉的原因,鲍信潜能激发,智商陡然间暴涨。他细细的想了下,才发现当初袁常那句话是在挑拨离间。但是,鲍信如今不会怪袁常,如果曹操没有那样的心,曹操也不会对他下毒手,一切都是因为曹操的野心。

    而且,当初鲍信也是讨董联盟中的一员,对那些诸侯自然都了解。也就曹操和孙坚二人的能力他能看的上,其余诸侯都是土鸡瓦狗。即使袁绍顶着袁家四世三公的名头,最终也不可能是曹操的对手。鲍信既然要报仇,自然要找个能够干的过曹操的。如今既然明白袁常一直隐忍、藏拙,自然进入鲍信的眼中,成为他唯一的目标。

    曹操和鲍信相交多年,友谊非同一般。如今却是被曹操在背后捅了一刀,鲍信自然不可能放弃报仇。倘若当初曹操让鲍信支持他,鲍信绝无二话,鲍信也知道,曹操发展壮大了,他的家族也能跟着水涨船高。可是,曹操没有找他,反而用这种办法来夺取他的兵马,鲍信绝对无法容忍。

    “文则,这是我的玉佩,你拿着这个玉佩去找我弟鲍韬,然后告诉他我的意思。切记,前往渤海郡寻找袁常的时候莫要声张,如今袁常还在低调、隐忍,若是声张让人知道他的意图,那就不妙了。”

    言毕,鲍信闭目,与世长辞,享年四十一。

    “大人,属下定当遵从你的命令。”

    于禁抹去眼角的泪花,平静纷乱的内心,让四名骑兵抬着鲍信的尸首返回泰山老家。等到处理了鲍信的后事之后,再前往渤海郡寻找袁常。

    当然,此时的袁常正在替蔡邕、马钧接风设宴,还不知道不久之后自己就能凭空拥有一支骑兵。

第二六二章 蔡邕的心思() 
来,大家举杯,欢迎蔡大学士和德衡的到来。”

    酒楼包间之中,袁常举起手中杯子,对着四周的众人朗声说道。

    “蔡大学士,马兄,欢迎你们光临渤海。”

    “蔡大学士,马兄,俺先干了!”

    众人俱是一脸笑容,其中典韦这厮的声音最大。当然,他这么积极的原因,自然是因为杯中的美酒。而至于这个美酒,不用说,自然是袁常的桂花酒。当初袁常分给赵云、郭嘉、韩恂每人二坛,就典韦杯具只有一坛,如今也早就喝光了。韩恂的情况不知道,但是郭嘉和赵云二人依然还有存货,奈何任典韦如何死皮赖脸的向二人讨要,也分不到一滴。今晚为了庆祝蔡邕和马钧的到来,袁常极其大方的拿出一坛,典韦显然是最高兴的。

    “谢谢众位盛情,老夫惭愧!”

    蔡邕洒然的饮下杯中美酒,忍不住闭上双眼,静静感受美酒的滋味。身为一名文人骚客,对于美酒的喜爱,不啻于对学识的研究。而蔡邕的命,还有家中大小都是袁常救出来的,蔡邕什么都没做,却是得到众人如此盛情的款待,岂能不让他觉得有些不好意思。

    不过,蔡邕也知道,众人都对他礼遇有加,显然是因为袁常的原因。

    不得不说,袁家四世三公的名声很响亮,蔡邕对袁家也了解一些。袁家之中最大的袁基,蔡邕曾与他同殿为臣,奈何却因为诸侯讨伐的事情,袁基被董卓给杀了。袁基的为人和才识蔡邕都很满意,都想把他招为自己的学生了。其次,便是诸侯联军的盟主袁绍,名声响亮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事。而袁术,也有些名气,蔡邕也知道。至于袁遗和袁胤二人,蔡邕也只是听说过而已,除此之外就不是很清楚了。

    即便袁家四世三公的名头,那也是先辈们打出来的名声,跟袁绍这一辈没有关系。袁遗和袁胤二人虽然是一郡太守,但是,蔡邕怎么说也是名满天下的大学士,虽然比袁家的名声小一点,却也不是袁遗和袁胤这样的后辈能够比拟的。

    有一句话说的好,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而袁常的名声,套用这句话就很合理了。

    袁遗和袁胤二人,蔡邕只知道名字,其他事迹就不清楚。但是,袁常他反而了解一点。当然,蔡邕了解袁常并非是袁常有什么优点,而是袁常的劣迹。

    可以说,只要对袁家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袁常。

    袁常是袁家的第六子,整一个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的无能之辈,总而言之一句话,袁常就是袁家的耻辱。所以,袁常的存在,基本都是世家大族们拿来当反面教材的。袁常的出名,确实很另类。

    当初蔡邕被叶孤城五人救走的时候,听五人说是自家主公的吩咐。当时蔡邕就疑惑了,究竟是何人会救他?蔡邕也问过叶孤城五人,不过,叶孤城他们没有说,只是说等到了地方就知道。蔡邕转而询问自己的女儿蔡琰,蔡琰也因为父亲得救,心情大好,调皮的没有告诉蔡邕,给了叶孤城五人一样的答案,让蔡邕郁闷不已。后来,当他们来到冀州的时候,蔡邕还以为是袁绍让人救的他。然而,当叶孤城五人和吕布分道扬镳之后,蔡邕才知道并非是袁绍让人救出,心中更加好奇了。

    蔡邕不是没有见过世面的人,叶孤城五人的能力,他自然明白。不仅实力高强,而且精通天文地理,算术医学,可以说是非常有才能的人,究竟是什么人有这样的能力收服他们?

    然后,蔡邕来到了渤海郡,看到了叶孤城五人口中的主公。

    蔡邕第一次见面的时候虽然表现的十分淡定,但是,他的内心早就掀起了波澜。他无法想象,竟然会是袁常,一个十五出头的少年,劣迹响亮的袁家第六子。

    那一刻,蔡邕知道,天下人都被这个少年给骗了。

    蔡邕在见到袁常的那一刻就知道,袁常曾经的举动都是伪装出来的,没人有知道他其实并非是传闻中那样不堪的人。单单是袁常能够收服叶孤城五人就知道,其后,更是看到赵云、典韦这样的猛士,蔡邕就知道,袁常绝非一般。而在白天的时候,袁常特意留下郭嘉与蔡邕交谈,在那一刻,蔡邕心中的震惊外人是无法知晓的。

    蔡邕自以为自己活了大半辈子的人,见识、才识都高人一等,本还想指点郭嘉一番。然而,当他与郭嘉交谈之后才发现,郭嘉与他相比,也仅仅是少活了一些念头。倘若让郭嘉到了他这个年龄,绝对超过他不止一倍。

    当时的蔡邕还不信邪,礼、乐、书、数,医学天象,军略布阵,都一一拿出来和郭嘉比较。最后,蔡邕震惊的发现,除了礼、书二项,蔡邕能够占到上风,其他方面郭嘉都不比他弱,特别是数这个方面,更是完虐自己。当时的蔡邕就不淡定了,郭嘉这样的人才,绝对是无双智才,倘若为官,当个宰相都绰绰有余。

    在那一刻,蔡邕不淡定了,袁常绝对是个有大志的人,否则,以郭嘉这样的人才,又岂能甘心呆在袁常手下?

    之后,郭嘉更是拿出在袁常那里学习的数学秀了一番,蔡邕知道是出自袁常之手后,更是惊为天人。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了解那个隐藏了真实面孔的少年,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随后,便是袁常替蔡邕和马钧举办的宴会。蔡邕,自然是一直都将注意力集中在袁常身上。

    通过袁常的表现,蔡邕得出结论:这是一个温文尔雅、才识过人,没有世家大族盛气凌人的少年。

    “蔡大学士,对这酒还满意?”

    正当蔡邕陶醉在这美酒的滋味时,耳边响起了袁常清淡的问话声。

    “美酒,世间少有的美酒!老夫这一生,从未品尝过这等美酒,都是托了袁公子的福气。”

    蔡邕活了一把年纪,基本将天下走了个遍。无论是苦寒的北方,抑或是风景秀丽的江南,蔡邕都曾经去过。自然,作为喜好美酒的文人骚客,蔡邕肯定都要品尝当地的好酒。然而,品尝那么多的美酒,都比不过刚下肚的美酒的滋味。这酒,简直就是传说中王母的瑶池佳酿。品尝过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