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四世三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四世三公- 第1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咚咚咚!”

    “呜呜呜!”

    天微微明,壶关之内的袁绍军和壶关外的公孙瓒军皆响起战鼓声。显然,双方虽然没有明说,却都打算今日决一死战。

    袁绍骑骏马当先,左右跟着文丑、颜良二人,挥鞭直指公孙瓒,骂道:“乱臣贼子,身为朝廷大臣,无端侵我冀州领土,还不速速下马受缚。如此,尚且能保个全尸,否则待吾天兵破你之时,夷灭三族!”

    “袁绍,你害死我弟,是为不仁;我助你夺取冀州,你没有按照约定将冀州北部诸郡交由于我,是为不义;当日各路诸侯联合讨伐董贼,推你为盟主,你罔顾大义,只为一己之私,以致天子被董贼掳去长安,是为不忠;更因你之故,令你叔父一家惨遭董贼杀害,是为不孝。如此不仁不义不忠不孝之徒,有何面目苟活于世间,竟还敢于我面前口出狂言。”

    公孙瓒厉声驳斥,骂的袁绍脸色红一阵,青一阵,竟是一时之间无言以对。

    袁绍作为一名拍须溜马的马仔,此刻怎能不发威。只见袁常拨马来到袁绍身旁,竖出中指比向公孙瓒,大骂道:“公孙越身为朝廷官吏,却是侵掠同僚辖地,其行如同谋反,你身为兄长不加劝阻,却反以此为由,入侵冀州领土,可见心怀不轨;前冀州刺史韩馥自知才能不足,故此将冀州让于我威名具备的兄长,与你何干?竟还妄图污蔑我兄长声名;当日虎牢关我亦在场,尔等各路诸侯各怀私心,不听盟主号令,以致董贼逃脱,今日还将罪责扣在我兄长头上,是何道理?我叔父为国捐躯,死的其所,世人皆赞。我兄长如此大仁大义、忠孝两全之人世间少有。反观之,你公孙瓒不听幽州刺史号令,侵我冀州领土,不思救援天子,方是不仁不义不忠不孝之徒,竟敢在此强词夺理。我若是你,早就挖个洞把自己埋起来,免得污了祖宗声名。”

    “你、你…竖子,好胆!”

    论起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能力,公孙瓒怎么能够和袁常这个被后世洗礼的家伙相比?当下,公孙瓒是被气的怒发冲冠,恨不得把袁常千刀万剐,都难以卸去心头怒火。

    袁绍见状极为满意,心想身边有个口齿伶俐的拍马屁的手下还是不错的,至少对骂的时候不怕骂不过。

    当然,袁常觉得自己功力还不够,否则像诸葛亮那样把人给骂吐血而亡,那才真的牛逼。或者,像袁常穿越前那个时代,某个国家在历史上明明是侵略者,到了他们的口中,竟然是援助对方国家的子民于水火之中,单论这种厚脸皮的程度,袁常觉得自己还是需要继续修炼。

    袁绍掀起背后披风,气势凛然道:“公孙瓒,今日我必将你斩于剑下。全军听令,拿下公孙瓒首级者,赏金万两,官升三级!”

    “冲呀!”

    “袁绍,想要我的人头,就看你有没有这个能力。全军听令,拿下袁绍首级者,我便任其为冀州刺史。”

    “杀啊!”

    袁绍的士兵和公孙瓒的士兵俱是被两人的高昂悬赏给刺激到,挟着一往无前的气势,向敌方阵营冲去。

    文丑、颜良二人左冲右突,公孙瓒军中竟是无人可敌,转眼间便有几十人死在二人手下。张合也没有落后,亦是表现的勇猛无匹。当然,他们三人虽然勇猛,然而公孙瓒军和黄巾联合毕竟人数多,袁绍军也仅有六万有余,兵力是公孙瓒的一半,双方士兵时刻都有人倒下。袁绍虽想让文丑、颜良拿下公孙瓒,奈何公孙瓒左右两翼有【白马义从】守卫,一时之间,局势却是对袁绍极为不利。

    “杀呀!”

    “拿下公孙瓒!”

    “升官发财,只在今朝!”

    正当战场焦灼之时,公孙瓒的后方,也就是张合曾经用计的树林之中,突然冲出无数人马,口中俱是喊着拿下公孙瓒的话语。

    “哼!”

    公孙瓒冷哼一声,却是没有太多惊讶之色,似乎早就知道这一支人马,当下公孙瓒向左右亲信传令撤退。

    “这支人马,是何处援军?”

    袁绍疑惑的向身旁众人询问,然而却是没有一个人能回答的上。按照日程推算,各地的援军不可能在今日抵达。

    见公孙瓒撤退,袁绍也下令收兵返回壶关,而这支突然出现的援军头领则来到袁绍营帐中拜见。

第二一八章 战后封赏() 
“下官平难中郎将张燕,拜见刺史大人。”

    “下官黑山校尉杨凤,拜见刺史大人。”

    “下官黑山校尉陶升,拜见刺史大人。”

    此次前来援助的部队首领乃是三名壮汉,为首一人张燕,两腮虬髯,长得五大三粗,面相凶恶;左边一人杨凤,面容俊秀,却是与他的名字极为相符;右边一人陶升,长着络腮胡,却让人感觉不到有丝毫的豪迈气势,主要是陶升的脸相极为猥琐,脑袋如同三角蛇一般,估计没有人看到会觉得喜欢。

    而听到三人自报家门,在场众人都面露惊色。

    黑山黄巾在河北一带是极为有名的,当初黄巾之乱爆发时,博陵人张牛角跟随黄巾起事,后与常山真定人褚燕合兵一处。后来,在进攻瘿陶的时候,张牛角中流矢创发而亡,临终前让众人奉褚燕为统帅。故此,褚燕改姓张,名为张燕。张燕颇有才能,将部队带领的越发强大,赵郡、中山、上党、河内等地黄巾皆来投靠张燕,人数达到百万,自此号称【黑山军】。朝廷也没有兵力征讨,而等到张角病亡,各地黄巾各自为战,张燕遣人至洛阳请求归降,灵帝封张燕为平难中郎将,让他管理黄河以北山区的行政及治安事务。简单的说,张燕的任务就是安抚河北山区黄巾军,让他们不再作乱。

    因此,朝廷也没有给张燕辖地,兵力,除了还算过得去的俸禄之外,张燕归降朝廷似乎并没有什么好处。

    袁绍上前扶起张燕,感激道:“此番多亏了张中郎将,才解了我冀州之危。张中郎将但有何要求,我若能做到,必定答应。”

    张燕作揖行了一礼,言语真挚:“下官此次前来,有二个目的。第一,便是想要见刺史大人一面。昔日为联军盟主统领群雄讨伐董贼,何等英姿,下官却无缘相见。日前得知公孙瓒联合冀州一些黄巾军意欲攻打冀州,故此特从【黑山军】中挑选数万青壮,跋山涉水,终于赶上。只是下官兵力太弱,无法与公孙瓒交战,故此刺史大人援军到达之时,才敢现身,还望刺史大人勿怪。”

    “哈哈!”

    袁绍爽朗一笑,脸带笑容道:“吾怎会怪责于你,若无张中郎将帮助,我冀州此刻或许已落入公孙瓒之手。张中郎将言有二个目的,不知第二个目的是什么?”

    张燕脸上犹豫了片刻,随后忽然跪下,杨凤,陶升二人亦同样举动。但听张燕解释道:“早年之前,我等年轻,误入歧途,后虽投效朝廷,亦感白活一世,却无所作为。故此,此次前来,愿投效刺史大人,还望刺史大人成全。即使能成为刺史大人麾下一小吏,我等也心甘情愿。”

    袁绍和在场的麾下听了张燕的话,顿时默然。

    其实,他们都能明白张燕的心情。张燕的【黑山军】有百万之众,归顺朝廷之后,朝廷只给了张燕一个平难中郎将的职位,却没有给他相应的职权。

    中郎将是什么职位?汉时,将军并非是常置的,只有在有战事时才冠以统兵者将军之称。因此,通常情况下,武官能获得的最高官职便是中郎将,他们通常统领的是禁宫和皇室的护卫。

    张燕率【黑山军】百万之众归顺,按理来说,朝廷也该给个爵位,或者封地的。可是,当时被十常侍把持的朝廷,并没有这么做,只是给一个名号,让他约束山区黄巾众。换做任何一个人,估计都很难接受。至少,张燕没有因此不满而再次造反,可以说的上是承受能力不错的人了。

    张燕三人见袁绍没有说话,以头击地,泣道:“刺史大人莫非是嫌弃我等出身,故此不肯接纳?我等早已改过自新,若是刺史大人不信,我愿自断一臂,以示悔改之心。”

    言毕,张燕从怀中掏出一把匕首,猛然刺向自己的手臂。

    “哐当!”

    张燕手中的匕首还没刺到手臂,一边颜良接到袁绍眼神,上前拍下张燕的匕首。

    随后,袁绍上前,拉住张燕的双手,温言抚慰道:“张中郎将有如此决心,我怎会不信?况且,若无张中郎将出手相助,冀州早已失守,我如何能在此与你们说话?先前我只是在想,当予你何职,若是太低,我心中亦难安。如今各地郡守皆有人选…既然如此,邺城太守尚未任命,不知你是否愿意担任邺城太守之职?”

    不要说张燕三人愣住了,在场的袁绍麾下文武都愣住了。

    邺城是何地?乃是冀州治中,袁绍还有文武们的家眷大多都在邺城居住,可见邺城乃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城池。然而,袁绍现在就这样交给一个曾经是黄巾军首领的人来担任太守之职,这似乎有点让人难以置信。

    “刺史大人,邺城太守,恐燕难以胜任。”

    张燕似乎也知道邺城的重要性,愣了片刻,随后推辞到。

    袁绍神色坚决,语气铿锵道:“张中郎将管理百万之众尚且游刃有余,这区区一个邺城,如何不能胜任?张中郎将勿要推辞,我袁绍既然用人,便不会怀疑,况且,张中郎将先前也表示你的决心。杨凤校尉与陶升校尉依然为你副手,张中郎将若是不答应,我这邺城太守怕是无人可以担任了。”

    张燕见状,再次俯首跪下,痛哭流涕道:“刺史大人如此信任,燕唯有肝脑涂地以报。若不能管理好邺城,自当奉上首级。”

    袁绍满意的点了点头,随后向逢纪道:“元图,张燕新任邺城太守,想来对邺城中的事务不是很了解,如今你暂且跟随张燕,但有不明白的,你便指点于他,莫要怠慢。”

    “是,属下遵命!”

    卢植其实心中是不大同意袁绍招纳张燕的,黄巾军皆是流民、匪贼,他们当初之所以起义,除了朝廷**之外,还有很大一个原因便是士族兼并土地,使得农民无地可耕种,无奈之下,才走上造反之路。因此,黄巾军最大的仇人,严格来说并不是朝廷,反而是这些使得他们落魄的士族。

    而袁绍的袁家,显然也是其中的一员。张燕的【黑山军】可以投靠很多诸侯,但是,唯独投靠袁绍的可能性基本为零。不过,如今张燕用他的行动表明了自己的诚心,而且袁绍也决定的事,卢植自然也不好反驳。因此,卢植只能暗中叫人盯着张燕等人。

    卢植出列,询问道:“大人,如今张燕为邺城太守,其麾下五万人马当如何处置?”

    袁绍刚要询问张燕,张燕却是抢先说道:“燕如今身为大人属官,这五万人马便也是大人士兵,如何处置,由大人决定。”

    袁绍点了点头,沉吟片刻后,说道:“张燕为邺城太守,若没有亲信麾下使用,恐怕也不妥当。既然如此,张燕可从五万人马中挑选一万出来使用,其余四万驻扎邺城五里外的军营,以为邺城后备。我再从邺城原本守军中调拨五千人马予你,其余人马,可将他们调往冀州与幽州边境。公孙瓒如今虽退兵,恐怕其心不死,日后还会再染指我冀州领土。”

    “一切听凭大人之意。”

    袁绍这么说了,众人也就没什么好反驳。随后,袁绍见张燕三人一脸倦容,便让人带他们前去休息,随后再处理邺城事务。

    等张燕离去之后,袁常才一脸忧色的询问到:“大人,张燕等人曾经身为黄巾乱贼,如今虽是改过,但是他们对我们世家大族的成见很深。若是让他担任邺城太守,怕是有些不妥。”

    袁常记得历史上黑山军是和公孙瓒联盟,一起攻打冀州,现在张燕来投靠袁绍,肯定有什么阴谋。当然,是否有阴谋,跟袁常没有关系。黄巾军和士族之间的关系,只要不是白痴,都明白。袁常不是白痴,所以他肯定也要明白。若是他继续装挫,什么都不问,反而会让袁绍怀疑他别有用心。

    果然,听袁常如此发问,袁绍丝毫没有觉得袁常问的不对,义正言辞的责备道:“常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今【黑山军】改过自新,我们就要给他们机会,不能因为他们曾经从贼,就把他们当贼看待。况且,张燕于我冀州有功,任其为邺城太守,绰绰有余。”

    “是,大人教训的是!”

    袁常一脸恭敬的接受袁绍的教诲,站回自己的位置,不再说话。

    袁绍又示意袁常出列,笑道:“此次族会,我能顺利当选族长,常弟功不可没。我袁绍向来是有功必赏,有过必罚。今常弟有功,我自当奖励,显思身为渤海太守,却毫无建树。如此,我便任命常弟你为渤海太守,可否满意?”

    “这、这…大人,属下才能浅薄,如何可管理一郡之地,还望大人三思。”

    袁常一脸“激动”的推辞着。

    “哈哈,常弟你无须谦虚了。”

    袁绍挥手打断袁常的话,抚慰道:“常弟出任东平县县令,短短几月之间,便将东平县治理的井井有条,百姓安定、富足,可见常弟你的能力。况且,此次你担任渤海太守,可将麾下属官一并带走帮助你,所以,你不用担心。”

    “谢过大人,属下定当尽心尽力替大人治理好渤海。”

    袁绍这么说了,袁常也就不再继续推辞,一脸喜色的向袁绍表达忠诚之心。

    袁绍又把目光望向张郃、逢纪、董昭三人,说道:“儁乂,元图,公仁,你们三人此次守卫壶关有功,理应封赏。”

    逢纪站出来,恭声道:“主公,此次守卫壶关,皆是张郃将军和董昭参军之功,属下不敢居功。张郃将军勇猛无双,公孙瓒麾下大将无人可敌;董昭参军谋略得当,壶关方能守住。”

    逢纪这么说似乎在谦让,然而其实用心不良。

    当逢纪说张郃勇猛无双,公孙瓒麾下大将无人可敌的时候,文丑、颜良二人皆是露出不屑的笑容。在他们看来,那是因为公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