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世重生之地震后(天灾)》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末世重生之地震后(天灾)- 第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菜地里的黄瓜和西红柿虽然也能当水果吃,但比起真正的水果,总是不够清甜。

    宁晓文把樱桃重新放进冰箱,他到不是非得给杜程和胡子留,除了宁启言,不管是胡子、杜程,还是宁晓文自己,水果下来了,甜甜嘴,尝尝味就行了,平时吃着黄瓜和西红柿也挺好。但宁启言从半个月前樱桃下来后,吃起来的架势有点过于生猛了,他自己还觉得没吃过瘾,但这恨不得拿樱桃当饭吃的吃法,让宁晓文不得不盯着他,以防他吃出问题来。

    没得吃了,宁启言起来洗干净手,见宁晓文准备收拾屋子,挽起衣袖,也开始一起收拾。

    屋子里炕上、地上,到处都是之前装小鸡的木箱子和报纸。

    这一批的小鸡已经全孵完了,出生的比例比年前那次还高,想来应该是因为受精蛋存放的时间短,小鸡更容易成活。

    除了头三天持续烧炕保证小鸡们生活的温度,今天上午杜程和胡子就赶着外面气温适中,把小鸡装在带孔的箱子里搬下山了。何俊那边的仓库已经调整好温度和环境等着了。

    这一批出生的小鸡崽一共七十三只,宁启言他们只留下五只母的,剩下的全让杜程他们装走拿去交易了。

    按照公母交换,差不多能换回来四百九十信用点,再加上第一次交易的那些鸡鸭,两次下来已经挣了两千一百五十点信用点,这些信用点都存在杜程的身份证上,平时到换购点换东西用的都是宁启言他们三人的身份证,除了每次下山交易外,杜程的身份证就一直留在空间里,等到需要的时候再拿出来。

    收拾好房间,就留下一个铺着报纸的木箱摆在火炕里侧,五只嫩黄色的小鸡在箱子里走来走去。

    剩下的箱子清理干净重新放回储藏室,之前攒下来的受精蛋这次并没一次孵完,还剩下一些时间近的可以再孵一波。

    全部收拾完,宁启言出了空间,到山洞里看了看,胡子和杜程还没回来,又重新回到空间。

    这时宁晓文已经把之前做大酱时宁启言找出来的那一麻袋的黄豆搬到院子里了。

    宁启言顺手从屋外的窗台上拿起电子秤。

    “秤多少出来?”

    宁晓文盯着黄豆算了下时间,“一共称二十斤出来,分称两个十斤放着。”

    “就做二十斤?眼瞅着玉米就能收了,到时候家家户户都不缺粮食,估计来换的人能有不少。”

    宁晓文微微摇摇头,“不用一次做出来,今天二十斤先做上,三五天以后再做二十斤,这么依次把时间岔开,只要把每批的时间标注好,等时间到了,咱们就能一波一波的出来成品,卖也好卖,还能把保质期拉长。”

    听完宁晓文的话,宁启言点点头。

    正如宁启言所想的,玉米一成熟,整个d市上辈子最危险也最不可控的危机在这一世刚刚有了苗头,就这么轻描淡写的度过了。

    若非中间有白诚毅一家缺粮的事发生,宁启言几乎都没感受到粮食危机。

    无论是宁启言之前猜测的有其他人重生或者预知,还是其他的引起这些改变的事情发生,他都发自内心的感激。

    他是个自私的人,他的重生只想保住杜程的生命。但d市是他的家乡,d市的安稳和欣欣向荣是他的期望,也是他们一家人的保障。

    山下的玉米最先进入收获期,哪怕宁启言他们在山坳里的田地比附近其他人家成熟的早了两三天,也没早过山下一周前就开始收获的玉米地。

    等到张平国和宁晓文同时点头确定可以收了,不只是他们三家,附近其他人家的青壮年也跑来凑热闹般的帮着掰玉米。

    因为三家的玉米都是和土豆一起种的,所以收玉米的时候还得注意着别踩伤地里的土豆,而土豆和地瓜距离收获的时间最快也得两个多月。

    每块地的地头上都铺了张大塑料布,掰下来的玉米穗就先放在地头,等晚上再统一往回搬。

    运水的滑轮这时又有了用处。装好袋的玉米系在绳子上,山坳上面的人借助滑轮把玉米拉上来,总比一趟趟背省力的多。

    不同于山下已经接近尾声的收获期,山上其他的地还没开始收,山坳这一波是最早的,就连水站驻守的两个小战士也忍不住轮流出来看看,顺便在胡子他们累了以后替换上去帮着往上拉玉米。

    王洋家距离山坳最近,三家人收回来的玉米都先堆放在他家院子里,沿着山洞口旁的墙壁一点点落上去,平时还有刘佳她们在院子里守着,一边看顾鸡鸭,卖卖东西,一边就把玉米的外衣剥掉。

    因为附近不少人都来帮忙,不到三天,山坳里的玉米就都被收干净了。剩下的玉米杆还在地里,原本王洋他们想直接包揽整个山坳里收玉米杆的活,让胡子他们可以分出手到其他人家陆续开始收获的地里帮忙收玉米,不过被胡子直接打发了。只要把皮肤包裹住了,注意点不被玉米叶划伤,相对来说,掰玉米穗比收玉米杆轻松不少。而且地里还有土豆,胡子他们怕汪洋几个年轻人注意不到再伤着土豆,干脆就让他们几个去其他人家帮忙。

    虽然三家的地一起收的,但不管是堆在院子里的玉米穗还是晾在宁启言家上面平台的玉米杆,都分成三堆,谁家地里收上来的就是谁家的,收的时候稍微注意点,就能分的清清楚楚。

    等整个山顶所有人家的玉米都收的差不多了,收获最早的宁启言他们已经把地重新翻好,准备下一茬播种。

    原本地震前d市一年一般只能种一季玉米,但地震后气候变化,开春后温度上升的很快,只要保证浇水跟得上,市里请的农业方面的专家也建议可以再种一季。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品种的区别,这一次市里没让市民用新下来的玉米留种下种,而是统一到附近水站用信用点换取。

    正所谓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几百上千斤的玉米收进家以后,大家也就不像之前那么仔细信用点的花销,上面一说最好统一换取,几乎所有打算再种一季的人家都到水站报数预定种子。

    王洋家和白诚毅家也不例外。

    王洋家六人都不是本地人,在d市所有家底都需要一点点积攒,况且现在普通市民间的通讯还没有恢复,他们都不知道自己的家乡和家人是个什么情况,d市现在的势头不错,他们都想多攒点粮,一旦通讯恢复,家人能幸运的活下来,生活不好的话,还能接到d市生活。

    而白诚毅家不用多说,打死他们也不想再过之前那种算计来算计去,却还是吃不饱肚子的生活了。宁肯多花些力气,多多的种粮,收回来的粮食吃不完发霉了,也比想吃却没得吃强!

    相反,宁启言家没有换购新一季的玉米种子,而是预定了黄豆种子。

    有了成批量做大酱的经验,他们又不缺粮食,决定把之前收完玉米空出来的地种满黄豆。

    d市幸存的人口有好几百万,哪怕只是极少的一部分会从他们这买酱,他们也不愁这些黄豆的去处,而且卖酱可比种地合适的多。

    换个角度说,山上开垦出来的地并不算多肥沃,种一季黄豆正好还能养养地。

81 石磨() 
连续吃了十多天的煮玉米和烤玉米,鸡蛋消耗一部分以后,空出地方的冰箱又被宁启言塞了不少新鲜玉米进去。

    外面已经连续两个月没有下雨了,少了树木的阻挡,苍云山的气候越发的干燥,玉米要想吃新鲜的,就不能拿出空间,否则不用几天就变干了。

    之前收获的玉米剥掉外衣后,就这么堆在王洋家的院子里,干燥的环境,加上白天的日照和高温,没几天就变得十分干燥。

    宁启言和宁晓文把平台上的水稻浇完水,又拎着水桶锁上山洞的门,到水站来来回回十几趟,才浇了一遍他们家和王洋家之间的那两亩地。

    最后一趟打水,宁晓文顺便看了眼山坳的情况,胡子他们一群人已经浇了差不多四分之三了,他就没再下去,拎着空桶和宁启言一起走到王洋家。

    王洋家去年圈好院子的时候挖了一颗枝繁叶茂的大树移栽在院子里,刘佳和王媛媛两个姑娘白天几乎都在树下的阴凉处坐着,宁晓文每次过来的时候,都发现不管她们俩手里做着什么活计,但嘴上一直在说话。真不知天天吃住二十四小时都在一起,哪那么多话可以说。

    “晓文哥,启言哥,你们浇完地了?”听见脚步声,王媛媛抬起头,手上搓玉米的动作不停,问道。

    宁晓文点点头,把手里的桶和宁启言的一起摞起来放在栅栏边,等回去的时候顺便就带回去了,没必要特意跑一趟。

    “你们俩手怎么样了?”宁晓文问道。

    王媛媛停下手,挥了挥带着手套的手,然后摘下一只手套。

    “这么严重?”宁晓文吓了一跳,宁启言也瞪着王媛媛缠着纱布的手。

    前几天开始搓玉米,这俩姑娘的手最嫩,没一会儿就起了水泡,像王洋他们这些以前没搓过的人手上多多少少都带了伤。要不是看宁启言搓的特别熟练,杜程和宁晓文他们都不想让宁启言跟着一起搓。

    在他们看来,宁启言更适合拿笔杆子,还是他们家学历最高的,没必要非得把手磨出厚厚的茧子。而且他们又不急着吃,搓玉米这活多他一个不多,少他一个不少。

    不过真正的熟手搓玉米用巧劲,就像宁晓文和胡子他们,而宁启言也同样,搓两下就找回感觉了,一下午边唠嗑边干,除了肩膀和胳膊酸痛外,手上一点伤都没有。宁晓文和杜程这才没说话。

    不过后来想想,就算宁启言伤了手,除非他们家把玉米扛回家,否则都在王洋家院子里坐着,就连俩姑娘都上手了,宁启言这么个大男人,怎么可能真的什么也不干。

    刘佳看了眼笑嘻嘻的王媛媛,好笑的摇摇头。

    “行了,别闹了,没看启言哥和晓文哥当真了!”刘佳对王媛媛说完,又看向宁启言和宁晓文;“别担心,之前的水泡早好了,不过带着手套搓也有点疼,我们就把容易磨到的地方缠上一层纱布,别说,还真好用。有了纱布和手套隔着,一点都不疼。”

    宁晓文松了一口气。

    宁启言点了点王媛媛,“好啊!敢吓唬我们!”

    王媛媛笑眯眯的戴回手套,“这不是因为哥哥们心疼我俩吗,换个不认识的,就算截肢了,还不见得能吓到他们呢!”

    “净胡说!”宁晓文瞪她一眼。也不知道是因为年纪小,没有顾忌,还是学医的原因,他们这几个孩子张嘴截肢闭嘴解剖的特别顺溜。每次听见宁晓文都恨不得把他们的嘴粘上。

    不管迷信不迷信,这些又不是什么好事,最好别挂嘴边。

    对于这一点,宁启言倒是比较看得开。他上大学的时候同寝有个室友,女朋友是高中同学,后来考在他们家乡的医科大学。室友说,刚开始上解剖课的时候,每天晚上她女朋友寝室断电后都得开着充电台灯,否则整个寝室都不敢睡觉。等到后来习惯了,放假和他室友出去吃饭,对着盘子里的肉都能大谈特谈和人体哪一部分类似,说完之后他那室友根本吃不下饭,对方却跟没事人似的,吃的特别痛快。

    就此可见,这些在宁晓文听着寓意不好的事在这几个孩子眼里真都不叫事儿!

    拖过来两个小凳子,宁启言两人也在树荫里坐下来。铺开塑料布,一手拿一个玉米棒子对着开搓。

    四个人你一句我一句的闲聊着,不多时,其他人也浇完山坳回来了。擦了把汗,就直接坐下开始搓玉米。

    虽然之前搓好的玉米足够吃一段时间了,但剩下的玉米不搓成玉米粒,山洞根本装不下,总不能一直这么放在院子里。虽然附近的住户都熟悉了,可万一晚上有其他地方的人摸黑上来,只要动作轻一点,把院子里的玉米搬空他们都不一定能发现。

    宁启言看了一圈,发现白诚毅和张伟不在,转头问董文安:“大白他俩呢?”

    董文安神秘的笑笑,“一会儿你就知道了。”

    宁启言挑眉,“这么神秘?”

    董文安依旧笑着,却没再说话。

    宁启言也不是非得问出个所以然来,让他等着就等着吧,怕是有什么好事吧。

    差不多过了一个多小时,突然听见院子外传来白诚毅的喊声。

    “胡子!杜程!过来搭把手!”

    胡子和杜程放下玉米棒子就站起来,往外一看,胡子忍不住出声:“嘿!大白可真行!”

    坐着的话因为有栅栏挡着,看不见外面的情况,宁启言听见胡子的感叹,忍不住也停下手里的活,站起来往外看。

    “我靠!”王洋一见白诚毅和张伟抬着的东西,大叫一声,拉着柯成伟他们也跑下去。

    白诚毅和张伟抬着的是个石磨。

    山下倒是有政府提供的磨粉机,但每家每户多多少少都有千八百斤的玉米,来来回回送去磨粉,再加上等待的时间,不够大家折腾的,而且眼见着白天越来越长,温度越来越高,天天光耗在地里浇水就要花费大半天的时间,就剩中午阳光最烈的时候还能休息休息,再下山磨玉米,想想都崩溃。

    所以白诚毅一声吆喝,不光王洋兴奋的飞奔下去,其他住的近的人家听见动静出来一看,也跟着欢呼起来。

    虽然石磨是人白诚毅搬回来的,但邻邻居居的,过来借石磨用用,白诚毅他们肯定不会不借。而且家家户户也不打算白借,磨出来的玉米粉拿一些做报酬也合适啊,比下山省事儿多了。现在大家都不缺粮食,虽然不舍得浪费,但支付点借石磨的报酬,没人不愿意。

    石磨搬进院子,白诚毅和张伟直接累瘫在地上,接过刘佳递来的水杯,咕咚咕咚两口就喝见底了。

    虽然看着他俩没喝够,刘佳也没再进去倒,要喝水等缓过劲再喝就行,这会儿累成这样,直接往下灌太多水可不好。

    王洋闲不住,见着石磨了,马上回山洞拿了一袋子搓好的玉米粒出来,让张平国教他磨。

    看着王洋他们叽叽喳喳的围着石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