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之特战兵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抗日之特战兵王- 第107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嗯。”叶启杰点点头说,“这个徐锐,还真是敢想。”

    “什么敢想,这叫异想天开!这根本是浪费钱财!”傅作义没好气的说道,“他才几斤几两,敢想着去跟苏联人谈判?苏联人会理会他才怪!不行,不能由着他帮来,包头的钱财由着他去胡闹,他从归绥偷走的可不行!我们得赶紧要回来。”

    叶启杰苦笑摇头:“这钱都已经落入徐锐肚子里了,哪还要得出来?”

    傅作义便跟着叹息了一声,无奈的道:“这个徐锐,真是个败家玩意。”

    “那也未必。”叶启杰却摇摇头说道,“或许徐锐真能疏通包头茶路也说不定,毕竟西伯利亚铁路已经被鬼子给切断了,海参崴茶路也断了,但是苏联人还有蒙古人却是一天都离不开茶叶,短时间内,苏联和蒙古境内的茶商还能靠库存勉强支撑,但时间一长,肯定得想办法从欧洲高价进口,这一来,包头茶路有机会了。”

    “太过想当然了。”傅作义却摇头说,“疏通茶路哪有这么容易,新吾兄你不知道,当初国民政府跟苏联政府签署军事援助协议时,曾提出开辟一条西北茶路,通过西北公路向苏联出口茶叶,以抵偿苏联援助我们的装备,最后被苏联人给拒绝了。”

    “总座,此一时彼一时嘛。”叶启杰却还是觉得有戏,摇头说道,“当时西伯利亚铁路还没有被切断,苏联人当然不愿意另开茶路,因为西北茶路在国境内,势必会被沿途厘卡收走大量商税,苏联的利益无形受损了。”

    顿了顿,叶启杰接着说道:“但现在海参崴茶路断绝,苏联政府首先考虑的不是损失商税的问题,而是货物有无的问题了,因为远东的茶路一日没有疏通,意味着苏联必须花高价从欧洲进口茶叶,苏联的损失更大!”

    傅作义还是不看好,摇头说:“说来说去,还是纸谈兵。”

    “好吧,那不说。”叶启杰无意因为这事跟傅作义争执,当下转移话题道,“答应给察哈尔独立团的装备已经清点好了,什么时候给?”

    傅作义便立刻问道:“都有些什么武器装备?”

    叶启杰道:“千余支三八大盖,不过都是损坏的。”

    “太多了。”傅作义摇摇头说,“给一半够了。”

    叶启杰无奈的说道:“那好吧,给一半。”

    /bk

第1667章 架在火上烤() 
重庆,国民军统帅部。

    蒋委员长正和几个幕僚在研讨长沙会战的战事进展。

    自从长沙会战打响后,蒋委员长就吃住都在统帅部,几乎不怎么回家了,不过跟以前的历次会战比起来,蒋委员长确实有进步,至少几乎不怎么越级指挥了,但是,关心战事进程的毛病这辈子都改不掉了。

    不过,第二次长沙会战才刚刚爆发,双方都还在互相试探的阶段,所以战事并不怎么激烈,可以关心的点也不多,讨论了片刻,蒋委员长便感觉到有口渴了,当下便坐下来端起茶盏准备喝一口龙井解解乏,上好的龙井。

    不过,就在这个时候,侍卫长王世和忽然走了进来。

    委座!王世和报告道:“这是胡宗南刚从西安发来的急电。”

    “寿山的电报?”蒋委员长闻言手上动作一顿,对于胡宗南这个学生,蒋委员长还是十分看重的,在所有黄埔学员中间,胡宗南的升迁也是最快的,第一个当上师长,第一个当上军长,第一个当上军团长,乃至第一个当上集团军司令,毫无例外都是胡宗南。

    当下蒋委员长又问道:“电报里都说了些什么,是不是共产党有什么动作了?”

    根据蒋委员长的密令,胡宗南已经暗中开始着手对延安实施经济封锁,陕甘宁边区的物资开始出现了短缺,物价也开始飞涨,所以蒋委员长心里的弦就开始绷紧,唯恐共产党会以此为借口展开报复性行动。

    “倒不是。”王世和摇了摇头,说,“电报上说,徐锐打算要疏通包头茶路,籍以恢复包头的对俄茶贸,所以特意给胡宗南发去了一封电报,要求陕西省予以全力配合,给予南下关中贩茶的晋商以通商便利。”

    清朝前期,晋商贩茶的起点远到江浙福建。

    但是清末,晋商开始在陕南以及湖广种植茶叶,就再也用不着到福建贩茶,大大的缩短了茶路的路程,同时也节约了成本,所以现在晋商南下贩茶只要到关中就行了,关中现在是胡宗南的地盘,所以要有胡宗南的配合。

    “讲啥西,疏通茶路?”蒋委员长闻言便噗的一声将嘴里的茶水喷了出来。

    正好陈诚凑过来想跟蒋委员长说话,结果被喷得满脸都是,当下便傻在那,擦也不是不擦更不是,还好蒋委员长反应过来,赶紧掏出手绢帮他擦干了,然后又对王世和说:“你刚才说什么,徐锐打算疏通包头茶路?”

    “是。”王世和点头道,“电报上确实是这么说。”

    “哼,简直是异想天开。”蒋委员长不屑的道,“疏通茶路又岂有那么容易?这中间涉及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多了去了,不要说他区区一个团长,就是延安的***出面,也未必能够摆平得了,马上回复胡宗南,让他不必理会。”

    “是!”王世和应了一声,刚要转身离开,却让陈诚喊住了。

    陈诚喊住王世和,又问道:“共产党有没有拿这件事做文章?”

    “有。”王世和点点头说道,“徐锐好像在包头专门召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新华社也就此发表了评论员文章。”

    “还有这种事情?”蒋委员长脸色微变道,“世和,你把新华日报找来。”

    王世和答应一声,当即从侍从室把这两天的新华日报给蒋委员长搬了过来。

    看完了新华日报,蒋委员长又道:“别的大报,像申报、大公报有没有转载?”

    “没有。”王世和摇头说,“据我所知,除了新华日报和绥远日报,好像并没有别的报纸报道这件事,至少像申报、大公报这样的大报绝对没有报道。”

    “那就没事。”蒋委员长舒了口气,说道,“这样的话影响就不大。”

    蒋委员长最为担心的,就是影响已经造成,这样的话就不免要被舆论给绑架。

    不过这时候,陈诚却眼珠一转说道:“委座,卑职忽然觉得这件事情有些蹊跷。”

    “事有蹊跷?”蒋委员长愣了一下,遂即又问道,“辞修,你觉得哪里有蹊跷?”

    陈诚回答道:“委座,在卑职印象中,共产党可是一贯都很善于利用舆论工具,可为什么这次却并没有大张旗鼓?”停顿了一下,陈诚又道,“这很可能说明,徐锐或者说中共并不是真的想疏通包头茶路,而只是以此为借口来稳定包头局势。”

    “说的也是。”蒋委员长恍然道,“前一阵子,包头被姚大海搅了一个天翻地覆,徐锐为了稳定局势,故意画出这样一张大饼,也是有可能的。”

    陈诚道:“委座,我们何不利用这次机会,再添上一把火?”

    蒋委员长说道:“辞修你的意思是,帮徐锐把声势造起来?然后如果事情成了,固然是好,关中可收商税,陕南茶农可得收益,但如果不成,徐锐就难免会被架在火上烤,到那时候中共也会跟着威信扫地,我说的对吗?”

    “是的。”陈诚点头道,“此事对党国有利而无害!”

    “害处其实还是有的。”一边的何应钦忽然插话说,“如果包头茶路真的疏通了,关中固然可得商税,陕南茶农固然也可得收益,但是得利最大的还是包头的茶商,同样的,作为包头城的实际掌控者,徐锐的经济收益也要远远大过党国。”

    陈诚反驳说:“难道敬之兄认为,徐锐真能疏通茶路?”

    何应钦连忙摇手说道:“辞修兄说笑了,我可没这么说。”

    “这便是了。”陈诚道,“徐锐真疏通茶路的可能性可以说是微乎其微,所以一旦舆论形成,最大的可能是徐锐和中共被架在火上烤!”

    蒋委员长却有些犹豫了,皱眉道:“可万一真疏通了吗?”

    陈诚和何应钦便立刻不再吭声了,这个他们也是不敢保证。

    蒋委员长犹豫了好半天,还是无法决断,便对王世和说道:“世和,你这就给罗家湾十九号打电话,让戴笠马上到统帅部来……”

    话音还没落,便有一个侍从进来报告说:“委座,戴局长求见。”

    “说曹操,曹操到。”蒋委员长摆摆手说,“让他马上进来见我。”

    侍从领命转身去了,片刻之后,一身便装的戴笠便弯着腰走进来。

    “雨农,你来得正好。”蒋委员长招手示意戴笠站到他的面前,又道,“关于徐锐要疏通包头茶路的事,你晓得伐?”

    戴笠忙道:“卑职正要向委座禀报这件事。”

    “哦是吗?”蒋委员长讶然道,“那你说。”

    戴笠看了一眼两侧站着的陈诚、何应钦还有白崇禧三人,欲言又止。

    蒋委员长便立刻对陈诚三人说:“哦,辞修、敬之还有健生,你们也累了一天了,要不先回去休息吧,我待会也要回官邸了。”

    蒋委员长下了逐客令,陈诚三人赶紧告辞。

    等陈诚等三人走远了,蒋委员长才沉声道:“雨农,关于徐锐疏通包头茶路这件事,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

    “假的。”戴笠沉声道,“裙带花说,这只是徐锐的权宜之计!”

    徐锐的反间计终究还是得手了,至少暂时得手了,因为向影心的确按照徐锐的意思,给戴笠送出了假消息!此外,向影心还向戴笠提出申请,要求以中央通讯社派驻察哈尔独立团的战地记者的身份,长驻察哈尔独立团。

    向影心还提出,只有设法接近徐锐,才会有机会。

    戴笠对此深表同意,所以立刻就同意了她的申请。

    当下戴笠又道:“另外,卑职还有一个好消息要报告给委座,裙带花已经初步获取了徐锐的信任,接下来,她将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常驻包头,徐锐好色,所以不出现意外的话,用不了多久,他就会成为裙带花的入幕之宾。”

    “好!”蒋委员长欣然说道,“你务必指示裙带花,为了确保成功,可不必急于行刺,等到时机完全成熟后再动手也不迟!”

    “是!”戴笠道,“卑职一定把委座的指示传达到。”

    “行了,你去吧。”蒋委员长挥了挥手,又扭头对王世和说道,“世和,你立刻以侍从室的名义发布一个公告,让重庆的各家报刊、杂志还有通讯社的记者,哦对,还有各个民主党派的联络人,连夜到外宣司开会。”

    戴笠便小声问道:“委座,你这是要给徐锐添把火?”

    “没错。”蒋委员长笑道,“徐锐不是扬言能够打点好苏联人,重新疏通包头茶路么,我就推他一把,帮他把影响造成,我也深信,有了全国人民的支持,他在与苏联人谈判时,必定更有底气,疏通茶路的把握也必定更大。”

    戴笠连声应是,心下却道,委座这是要把徐锐和中共架在火上烤哪,不过这也不能怪别人落井下石,要不是徐锐吹牛在前,委座就是想落井下石也找不到机会,是吧?只不过,这次却有得徐锐受了,还有中共,也要大大的丢一回脸了。

第1668章 底气所在(三更求月票)() 
第二天,受国民党控制的各大报纸便纷纷刊文,开始大肆宣扬徐锐要疏通包头茶路的事迹,对徐锐的商业兴国情怀进行了连篇累牍的歌颂,用词之考究、措辞之华丽,直把徐锐夸成世见少有,不知道的还道徐锐才是绥远省省主席。

    紧接着,申报、大公报这样的大报也开始跟进。

    到最后,诸如孙夫人这样的著名的民主党派人士也纷纷发表公开讲话,或者专门在报刊杂志上发文,表示对徐锐的支持!孙夫人作为国父孙中山先生的遗孀,在中国政坛的政治影响力可谓举足轻重,就连蒋委员长也要忌惮她三分。

    孙夫人一发声,疏通茶路这件事的影响就大了。

    因为事关重大,毛主席心里边也开始有些打鼓。

    世人只知道毛主席拥有超卓的战略眼光,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这种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阅读大量著作之后一点点总结出来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他的回忆录里详细的描述了他在毛主席书房里的见闻。

    尼克松第一次应邀走进毛主席的书房时,立刻被几乎堆满整个书房的书籍惊呆了,入眼所及,整间书房里几乎全都是书,而更加令人肃然起敬的是,几乎每本书都被翻烂了,所以尼克松一下就被折服了,因为一位阅读了如此之多的书籍的老人,其眼界见识绝非普通人所能比拟,其政治智慧也绝非普通领导人所能比拟。

    延安时期的毛主席,知识量已经是极其丰富,毫不夸张的说,从他担任北大的图书管理员开始,他就开始大量阅读中外典籍,到了现在,他的知识量早已经远远超过同时代的绝大多数人,当然,在专一学科的求精上,肯定不能跟那些专家相比。

    建国以后,毛主席对专家学者是十分尊敬的,因为他很清楚,这些专家学者都是真正有学问有能力的,当然了,这里的专家学者绝非后世互联网普及后,专门在互联网上专弄嘴皮子的砖家叫兽。

    言归正传。

    毛主席的知识量是很丰富的,但是多偏向于哲学、人文方面,于商业方面书籍的阅读量相对要少一些,所以对于徐锐能否真的疏通包头茶路,也同样心存疑虑,不过之前并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也就不怎么在意。

    但是现在,影响已经造成了,毛主席就得重视了。

    事到如今,疏通茶路的事情,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广泛的影响,甚至就连孙夫人也专门发文力挺,这时候如果把事情办砸了,不仅徐锐会大大丢脸,甚至就连整个中国共产党也会跟着被全国人民架在火上烤。

    所以现在,已经是骑虎难下,只能进,不能退了!

    所以毛主席给徐锐发去急电,让他立刻赶回延安。

    接报之后,徐锐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