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隐龙》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清隐龙- 第178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三十多座堡垒已经全部飘扬起了清军的旗帜,很多堡垒居然响起炮声,*炸在骑兵队伍里,一炮就能换走几十条性命!

    “不能向前了清妖布置了新式的开花跑!该死,该死”

    “传我的命令,让镇西府、巴里坤湖、老爷庙一带的守军向我集结!必须要守住哈密城!”

    “怎么会这样怎么会这样为什么清妖会在冬天进攻?他们不怕冻死吗”

    谁能不怕,徐占彪难道不心疼自己的兄弟吗?一天一夜的血战,就有上千的兄弟被冻伤,手脚冻的都是红肿的,过几天就会流脓水。

    非战斗减员太严重了,西域的冬天苦寒简直不可想象,昨天的夜袭算是老天爷开眼只是零下十多度,再过半个月哈密地区夜间温度就会到零下二三十度甚至更低!

    “根本就不是决战的季节啊!我们这次来,就是要给西域那些不肯投降的兄弟们一个希望!”

    希望就在烽烟里!天生墩的烽火经过一天的转进已经到了河西走廊!

    星星峡的烽火也点燃了,然后就是安西州,大泉馹、红柳、白墩子这些百年来都没有点燃过的烽火居然全都燃起了。

    整个西域加上河西走廊地区的百姓都愣了,这是祖辈人口口相传的烽火预警啊,谁见过?都是只听过传说没有见过阵容。

    大地上一个个烽烟连成一条线,越来越快越来越靠近中原!

    瓜洲城的烽火点燃了,安西州首府一片欢腾!紧接着烽烟继续向西,小宛馹、乱山子墩、布隆吉直到玉门关!

    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座千年雄关的守军一眼就看到西方的狼烟了“祖宗爷娘啊!活着一辈子真见到狼烟预警了!真他娘的壮观啊!”

    “咱们也点!给大帅传信!”

    玉门关的烽烟燃起,赤金峡、草湖、白杨河、青头山口过了山口后就是嘉峪关!

    半夜左宗棠猛然惊醒,他还没把鞋子穿好刘锦棠就带着哭声从外面冲进来了!

    “大帅啊西域烽火点起来了!”

3548 重启长城防御系统() 
“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左宗棠眼窝一热泪水就流下来了,他脱口而出的是李白的名篇战城南!

    刘锦棠也是读书人出身,一听这首诗顿时情感就涌动了出来,他接着吟道“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

    “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左帅接着吟道!

    “秦家筑城避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然。”

    “烽火然不息,征战无已时。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

    “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

    “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

    吟唱到最后二人已经是泪如泉涌“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走!上城楼!让我看看这千年烽火重燃的盛景!带我的照相机来……拍下来,给曾大帅送去,给肖乐天看看……”

    “天下英雄不止他们是!西域关外草莽无名的才是真英雄!”

    冷风夜,左宗棠登上嘉峪关城楼,西征大军成千上万的人都涌上了城头还有长城上的制高点,所有人都在眺望西边的烽烟。

    青头山口是距离嘉峪关最近的烽烟,在漆黑的夜里人们能够看到一点点如星星一样的火光,但是那黑烟却扭曲挣扎着往天上冲,哪怕黑夜你也能分辨出他的影踪。

    遥想汉唐,每当这座烽火台燃烧起烽烟,那都是草原游牧民族的铁骑进攻而来的预警,但是今天所有人都知道,这烽火一定是先锋徐将军所点燃的,他一定是兵出星星峡,他一定是得手了!

    左宗棠手扶着垛口,他好像能够感受到当年明朝工匠砌砖时候的体温,甚至能够触摸到数百年来守军兵刃在关墙上的划痕。

    “我今天站在这里,当年还有多少人也曾经站在这里过……他们已经成为黄沙白骨了,有一天我……包括我们还会成为黄沙白骨!”

    “但是这座雄关永远在,关外老祖宗开拓的沃土也绝不会丢!”

    “谁还能不死吗?我只要死得其所!”

    “兄弟们!我想问一问你们……如果我现在点燃嘉峪关的烽火……你们猜一猜,会不会最后传到京城去!”

    这个问题没人能够回答,因为长城对于清朝来说完全是无用之物,甚至说清朝对于长城还有一种记忆中的仇恨心理!

    这道墙可是当年抵挡北方游牧民族的关墙,这道墙下埋着多少侵略者的尸骨,满人祖宗在这里可死了不老少!

    所以从清朝开始长城就一直没有修缮过,但是没有修缮不代表这些人会废除长城防御系统!

    清朝早期的几代帝王还是有见识的,他们知道汉人几千年来战略大家们制定的长城防御系统其实是非常有门道,很科学的。

    虽然北方游牧民族已经和满人达成了同盟,他们不会再有战争了,但是长城的那些关隘和要道也都是控制地方的重要军事重镇。

    再说白点,守住这些长城关口至少还能从商队身上收税呢,商人想逃税都逃不掉,而且草原上不光是同盟的王公也有很多零散的牧民马匪,守住这些关隘也能防止这些匪徒作乱。

    今天左宗棠来兴趣了,他居然想要在嘉峪关点燃烽火,然后一路向北京城传递信息!

    刘锦棠眼睛一下子就亮了“大帅……不管能不能行,但是这个动作……就这件事……就能让您名垂千古啊!”

    左宗棠邪气的一笑“呵呵……也给给咱们汉人心里添一把柴火了!他肖乐天能在东海上点起一堆烽烟,难道我就不能在西域点一把吗?”

    “哈哈……京师里的曾帅啊!咱们都是一路人,哈哈哈……”

    “点火!准备狼烟!”刘锦棠全身汗毛都立起来了!他激动的浑身发抖,鸡皮疙瘩一层一层的兴奋激发。

    士兵们不懂大帅和将军在激动什么,但是他们就是知道这把烽烟特别的来劲,看了心里就有一股火在往上拱!

    “搬柴火去……搬牛粪干草!”

    嘉峪关烽火楼,一人多高的柴堆上面掺杂了干牛粪还有成桶的煤油!

    刘锦棠单膝跪在地上将火把高举过头顶“请大帅点烽火!”

    “请大帅点烽火!”全军齐声大喝。

    嘉峪关内可不仅仅是征西的大军还有随着大军一起行进的尚泰王、鬼眼左边、范进掌柜等探险队成员。

    尚泰王眼瞅着这架势心中如同擂鼓一样“这大清要亡啊!汉人的长城要重新启动烽火系统了……这这这……”

    “长城是汉人的,不是满人的!这事儿办成了……天下汉人中的有识之士会怎么揣摩?”

    左边大朝奉幽幽的说道“自古人们都传说,秦修长城那可是在下面封印了一条龙的!这条龙就保护着中原的平安!”

    “今天看来,这条沉睡了二百多年的龙……要被召唤醒喽!”

    点火!左宗棠把火把丢到了柴山上,熊熊火光夹杂着浓烟冲天而起,嘉峪关内一片海啸一样的吼声!

    “烽火起!征西……征西……”

    嘉峪关烽火点燃了,也就是说烽火台正式进入长城系统,东南方的金塔城关的守军一眼就看见嘉峪关的烽火了。

    “嘉峪关怎么起烽烟了?这是怎么回事?”

    “少废话了,大帅不就在嘉峪关吗?那边有烽烟咱们就跟着一起点呗!保证不会出错!”

    “对,点烽火……搬柴火去!”

    金塔的烽烟点起来了,接着沿着长城西南方向的大花山、合黎山、羊台口、明沙口、魔王山、大盘道口……这些长城上的烽火台也都依次的点燃了烽火。

    很多烽火台都已经没有驻军了,只有周边驻军的后代在看守,有的甚至都是废墟是左宗棠之前下令地方修缮才临时有了人看管。

    但是所有人都知道,左宗棠就在嘉峪关,西边出烽烟肯定跟大帅有关系,西边的同僚点烽火了,那我也跟着一起点。

    烽火传递到张掖之后,这里的官兵谁都不知道烽火代表了什么,但是谁也不会质问就这么紧跟着点了下去,一路向东!

3549 五千里烽火狼烟() 
古代烽火传信的速度可不慢,这完全是依赖视觉系统,说白了就是以光速来进行消息传递。

    这边烽烟刚升起,几十里外的人就能够隐隐的看见黑烟了,要是到晚间那就更简单了,火光闪烁更是明显。

    光速是最快的速度,但是烽火系统显然不能达到这个效率,因为耽误时间的还是人力,毕竟发现烽火然后点燃烽火这都需要人来操作。

    如果准备充分还好说,如果搬动柴草浪费一点时间那就不好说了!

    但是21世纪的时候,曾经有纪录片做过这样的实验,烽火台和越野车比消息传递的速度,结果烽火信号的速度比越野车足足快了三倍还不止。

    哪怕是按照一百迈的时速来计算,烽火的消息传递速度也已经达到300公里每小时了。

    这妥妥就是高铁的速度啊!

    烽火从嘉峪关传递到张掖,再向东南传递到山丹、永昌、武威最后到古浪河的地方,长城开始一分为二。

    一部分向东直奔宁夏,而一部分则向南挺近到了兰州!

    从嘉峪关传信到古浪河,一共才用了两个半小时,之后烽火分成两路继续前进,向南的一路又用了四十多分钟就点燃了兰州城北,沙井驿的烽火,这里就是通向兰州的最后一座烽火台了。

    烽火点燃的时候,东方天色刚蒙蒙亮,早起的西固城百姓傻傻的盯着北方山头燃起的火光,一个个还问呢。

    “咋了?这咋还烧起来了呢”

    “就是啊,山火?”

    “不对啊,要是山火也不至于就少这么一点还这么大的烟啊?”

    百姓簇拥到大街上谁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整个大清朝二百年都没有用过烽火狼烟信号,他们早就已经忘记了老祖宗留下的好玩意儿了。

    但是衙门里可有明白人,师爷一看就跳起来了“日!烽烟预警?沙井驿那不是长城上的烽火台吗?”

    “左大帅发的信号吧!快向兰州城报信啊”

    西固县衙快马向兰州城狂奔而去,哪里是大军物资集结的总后勤部!

    兰州城震动了,所有人都知道西边发生了了不得的大事,但是烽火狼烟虽然快但是不足之处也很讨厌,就是不能传递复杂消息。

    人们知道发生事情了,可是就是不知道发生什么了!

    整个城市在焦灼中度过了三天才收到了嘉峪关回来的信鸽,留守的将领们一看军情顿时激动的原地跳起三尺高。

    “大捷了!星星峡大捷了!西征大军已经攻克星星峡,打到哈密了!”

    “哈哈哈全城通报,贴红!给西安城放信鸽让西安城赶紧向天下发电报啊!”

    兰州大街小巷全都贴满了红色的喜报,星星峡大捷的消息让甘肃全省如过年一样沸腾!

    可是这时候西安、京师还满头雾水呢,他们根本就不知道遥远的西北发生了什么。

    长城从古浪河这边一分为二,主体继续沿着明长城古道向东方延伸,大靖堡、红水堡沿着黄河到宁夏中卫,紧接着一路北上探头到宁朔。

    过黄河入红山堡,直入陕西定远、靖远向东北直插榆林城!

    长城对于陕西省来说那就是整个北方边界线,长城以北就是内蒙,以南就是陕西,这里和山西一样,都是明朝对抗蒙古的最前线。

    烽火烧到这里已经彻底把沿线的军民给烧迷糊了,那些当年明朝边军的后代一个个看着狼烟滚滚不知所措,甚至很多废弃的烽火台都是周围百姓自发的点燃烽火。

    你问他们为什么点?他们也说不出什么来,但是村子里最老的长者就会狠狠的教训他们一顿。

    “不要问为啥老祖宗的老祖宗就这么留下的规矩,西边的烽火要是烧起来了,你这就得跟着点!”

    “这么老长的长城,多少烽火台?一个地方犯神经有可能,怎么可能成千上万的烽火台都犯神经?”

    “听大家伙的没错,西边的乡亲一定是知道点什么,不然才不会浪费柴火呢!”

    不可思议,后世历史学家对1871年长城重燃烽火的事件给出的标签就是不可思议!清朝废除了两百多年的长城防御系统,很多地方城砖都丢的差不多了,怎么就能诡异的翻身复活了呢?

    多少烽火台都已经被衰草彻底覆盖了,除了放羊牧马的人会光顾之外根本就没有任何清朝的驻军和官府愿意来看这里一眼。

    但是清政府的无视却没有抹杀百姓心灵深处的久远记忆!

    很多东西居然会以民间传说、宿老口耳相传、神话故事、戏曲、乡间野人笔记等等叫做文化的东西所传承下去。

    没人组织他们,他们就是凭着本能,血脉里流传的文化记忆而自发的做出那样的行为!

    那些长城边墙的村民们,也许一生都不会写自己的名字,他们就是睁眼瞎就是不认字,可是他们就是知道,烽烟起就是塞外有警!

    烽烟起就是有一族的亲人在求救,烽烟起你就必须要把烽烟传递下去!

    这种烙印在血脉中的文化,就是中国人生生不息的遗传基因,无论你异族统治、列强欺凌几百年,这文化他就是死不了!

    地方官傻眼了,所有清政府培训出来的地方官都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样的突发情况,而且他们那蜗牛一样的行政效率,也根本追不上烽火传递的速度。

    可能有那么几个县令或者满人驻军的统领感觉出不对了,要阻止这种行为,可是光速传播的烽火哪里是他们能阻止的?

    榆林城以北神木县的满人统领刚带兵杀到永兴堡长城边上,可是却眼瞅着一座座烽烟向着东方冲去,已经点燃到了山西的地界儿!

    “我的天啊!这这这这到底是怎么了?好好的谁把长城都给点了?这可怎么了怎么了!”

    山西大同府、朔平府、宁武府、保德州、代州这些都是长城穿过山西所途径的地方。

    山西本来东西方向就狭窄,当地州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