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天》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盗天- 第1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穆、吴二人被吓得魂飞魄散,都是不由自主的“腾腾腾”倒退几步,险些摔倒在地,眼珠子瞪得如同铜铃一般,头发在瞬间便一根根的竖起,一身的冷汗湿透了衣衫……

这还是有生以来二人遇见的最令人恐怖的一幕,就连那个“白衣女子”都是无法比及,毕竟白衣女子还有些惨白的肉包在骨头上,而眼前却是一具拼凑在一起的会动的铮铮白骨,而且它还站立着,手骨还在缓缓的放下……

二人急促的喘了几口气,猛然间意识到了手里还有可以用于反抗的武器,于是匆忙再次抬起土枪,冲着骷髅刚欲搂下扳机……

正在此时,突见石门内的骷髅“哗啦”一声便散落成一片,所有的骨头都变成了碎块,摔落在地上,纷纷扬扬、飘飘洒洒,落地后,竟在瞬间变成一堆粉末,一股浓重的白色烟雾从粉末中骤然升起,快速的朝着密室出口的方向弥散而去,不多时,空中的烟雾和地面上的粉末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足足的呆立了一分钟,穆春江和吴俊才从极度的恐惧感中自拔出来,他们对望了一眼,眼神中都是充满了死而复生般的侥幸之情。又喘息了一分钟,二人终于惊魂落定,擦了把额头黄豆粒般的汗珠,土枪也被缓缓的放下。

毕竟是穆春江的胆子要大一些,他长吐了一口气,说出了第一句话,“我操!吓死我了!”

停顿了几秒钟后,吴俊也吐出了一句,“我刚才,已经死啦!”

之后,哥俩对望一眼,竟然谁也没绷住,不禁大声的狂笑起来,他们知道,推测正确了!咒语灵验了!不出意外,宝藏就在里面!几番磨难,几番艰辛,光明终于就要浮现在眼前……

二人大笑得弯腰屈膝,眼泪狂流,四肢无力,头脑晕胀,最后全都坐到了石板地上,世间的事难得让人如此狂笑,大笑一场,经历的所有艰辛、所有磨难、所有痛苦、所有恐惧……全部的一笔勾销!重见光明的日子终于到来了!

大笑持续了足有五分钟,直笑得哥俩气息都短了,二人一想,不行!大笑太耗费体力了,回头再笑得没了气,跟张飞似的笑死过去那可就惨了,差不多还是收了吧。在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收敛笑容的过程后,二人终于平息下来,喘了几口长气,擦了把眼泪,从地上吃力的爬了起来。

拾起地上的手电,二人来到已经开启的石门前,把手电筒的光投进密室里,光柱竟然发散得没有了一点光亮,看来这间密室足够的宽大、深远,用“深不见底”来形容也决不夸张,试想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把手电筒的光柱水平着打过去,如此弱小的亮度又能看见什么呢?二人有些踌躇起来,如何取亮是个问题,如果连里面究竟是什么样都看不清楚,谁又敢冒然迈步进入?万一再往里是万丈深渊,“一失足”岂不成了“千古恨”?

穆春江把手电筒的光打到脚前的地面上,确认是平地后,小心翼翼的迈步进入了密室。吴俊紧随其后,也是小心谨慎的步入密室。进入密室后,两个人分散开,穆春江朝左,吴俊向右,各自借助手电筒的光亮,在两侧有限的距离内四下查看起来。

走着走着,穆春江忽然发现地面上有一道凹槽,里面似乎有液体,在手电筒的照耀下闪闪发光,起初他认为这是一道排水沟槽,可是转念一想,不对!这里是地下的暗室,密不透风,别说是雨水流进来,就连空气都不容易流通进来,所以肯定不是排水用的,可如果不是排水沟槽,那么又是什么呢?揣着满腹的疑虑,穆春江蹲下身,把手指轻轻的在液体里蘸了一下,然后送到鼻子上一闻,一股浓烈的煤油气味扑进了他的鼻子里,熏得他直想打喷嚏。

穆春江一下子明白过来,不禁兴奋不已,他从兜里掏出盒火柴,划着一根,然后扔进了煤油里……

霎时间,沟槽里的煤油被一下子点燃,冒出熊熊火光,火苗顺着沟槽不停的向前方快速燃去,在不同的岔道分散开来,如同一道道耀眼的闪电,又如同推倒了的多米诺骨牌一般,绵延而去,四散而开,只一眨眼的功夫,密室内便被一条条纵横交错的火线照耀得如同白昼一般的明亮。

穆、吴二人不觉都是眼前一亮,放眼望去,竟然都被眼前的景象惊得目瞪口呆——

就见这间密室大得一塌糊涂,一眼竟然望不到边际,密室是借助山体修建的,纵深进山体内侧,宽阔、深远,实际上它已经不能被称为“室”,要是称之为“仓库”还略显恰当一些。不过这些还不足为奇,真正令人吃惊的是,如此巨大、一望无际的“仓库”里,密密麻麻的摆放着各式各样、大大小小、价值连城的宝物!

穆春江迫不及待的上前几步,站立在距离自己最近的一尊佛像前,用手抹去遍布在佛像身上厚厚的灰尘,注目仔细端详,竟被惊得瞪大了眼睛,半张开了嘴巴:佛像为释迦牟尼像,造型奇特,别具匠心,释迦所穿的袈裟上满饰高浮雕的小佛像,立体感很强,小佛像凸起,每个小佛像均为坐在莲台之上的形态,皆有背光,手势却各不相同,于细微处显出变化,释迦面部饱满,长目半闭,目光下敛,唇嘴微微上翘,略带微笑,表现出悟彻后身心舒泰的状态。

佛像栩栩如生,神态自如,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整尊佛像的高度一米有余,竟然全部为纯金打造而成,即使不算其文物价值,单就黄金的价格而言,也必定是价值连城!用不着仔细辨识,穆春江也能断定,这绝对是一件国宝级文物,就算是与故宫博物院里的众多稀世文物相比,也是出类拔萃、绝不逊色!

盗天第一百八十四章明代宝藏(二)

更新时间:20081239:12:20字数:4515

第一百八十四章明代宝藏(二)

吴俊也是迫不及待的奔向了另一组规模庞大的宝物:编钟!

此套编钟钟架为铜木结构,外形呈直角曲尺形,全长十米有余,上下共分三层,高度将近三米,由六个佩剑的青铜武士和几根圆柱承托。整套编钟和梁架气势宏大、壮观无比。

不过吴俊也只能看明白这些,至于这套编钟属于哪朝哪代,究竟有何与众不同之处,他无从判定,但他知道,它们一定很值钱!

围绕着巨大的编钟前后转悠了几趟,好奇心驱使着他举起手里的手电筒,在悬挂着的不同钟面上轻轻的敲打了几下,动听、悠长的声音随即响起,在深不可测的山体内不停的回荡,不绝于耳。已经观赏完金佛的穆春江被这优美的声音所吸引,转头看见吴俊正在饶有兴致的敲打着一组规模庞大的编钟,不禁再次愕然,如此大规模的编钟,堪与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早期曾侯乙墓的绝世编钟相提并论,要知道这无疑又是一套难得的国宝级文物!

穆春江快步走到编钟前,仔细端详起来,吴俊见穆春江已经被吸引住,于是停下了敲打编钟的动作,溜达到穆春江的身旁,指着编钟说道:“小穆,给讲解一下啦!我知道什么东西一到了你的嘴里就变得有意思多啦!”

穆春江一笑,“别高抬我,我这人可不禁夸。我对编钟没什么深入了解,不过,我觉得从这套编钟的数量和规模上看,绝对可以与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时代的编钟相提并论!”

“不要吊人胃口,快点讲讲啦!”吴俊催促道。

“是这样,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一套战国时期的编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成套编钟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套,那套编钟的大小,足以占满一个音乐厅的舞台,由19个钮钟、45个甬钟,外加楚惠王赠送的一件大傅钟,共65件组成,分3层8组悬挂在钟架上,全套编钟总重量在2500公斤以上。虽然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但音乐性能仍然很好,发音准确,音色优美,音域可以跨越五个八度。不过我对音乐是一窍不通,这些都是从书上看来的,所以究竟好成什么样,我也形容不出来。我看这套编钟的规模、数量、造型和随县出土的那套不相上下,所以说不准也是战国时期的东西,应该是罕见的宝贝!”

吴俊听完后长吐了一口气,又围绕着编钟转悠了几圈,嘴里小声的念叨道:“这下,真的发财啦——”

穆春江扭脸,却见旁侧的一张古式书桌上,摆放着一个四方盒子,由于年代过于久远,盒子已经被尘土盖了个严严实实,丝毫不见原来的模样,不过用盒子承载的东西,应该是个头不大,而又价格不菲,只有这样的东西才更易于携带,也就更加能够引起穆春江的极大兴趣。

穆春江走到书桌前,伸手擦去四方盒子上尘封的厚厚一层尘土,露出里面艳红色的丝绸锦面,原来是个锦盒,看来里面的东西一定不错!穆春江小心翼翼的翻起盒盖,取出里面的东西,定睛细观,不成想不看则已,这一看竟被惊出了一身冷汗,这件东西可是非同小可,它竟是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忽隐忽现,贯穿纵横了两千多年,秦以后的历代帝王均以争得此物为符应,绝对的一件天下所共传宝,国之重器!它就是——“传国玉玺”!

关于“传国玉玺”,金爷曾经不惜花费大量时间,给穆春江进行过深入浅出的讲解,还特意给了他一本书籍,让他深入研习,因为这件宝物实在是非同寻常——

“传国玉玺”,又称“传国玺”,为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之印玺,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镌。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之信物。嗣后,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由此便促使欲谋大宝之辈你争我夺,致使该传国玉玺屡易其主,辗转于神州赤县凡二千余年。然终于销声匿迹,杳无踪影,辄令人扼腕叹息。不成想,传国玉玺今日竟然在此处现身,实属惊天动地之事!

“传国玉玺”就材于“和氏之璧”。春秋时,楚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献与厉王。王使玉工辨识,云为石也。王怒,以欺君罪刖卞和左足。后武王即位,卞和复献玉,仍以欺君罪再刖右足。及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坐哭于荆山之下。文王遣人问询,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文王使良工剖璞,果得宝玉,因称和氏璧。威王时,相国昭阳灭越有功,王以此和氏璧赐之。旋昭阳在水渊畔大宴宾客赏璧,是时有人大呼:“渊中有大鱼!”众人乃离室临渊观之,回席后和氏璧竟不翼而飞。当时疑为门人张仪所窃,于是拘仪而严加拷问无果。张仪受此凌辱,怀恨在心,便一气之下,离楚入魏,再入秦,秦惠文王后元十年(前315),拜为秦相,乃游说诸国联秦背齐,复以使节身份入楚,瓦解齐楚联盟。后拘怀王,克郢都,尽取楚汉中之地,终于得报此仇。

后此璧为赵国太监缨贤所得,旋被赵惠文王据为己有。秦昭王闻之,“遗书赵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当时秦强赵弱,赵王恐献璧而不得其城,左右为难。蔺相如自请奉璧至秦,献璧后,见秦王无意偿城,乃当廷力争,宁死而不辱使命,并以掷璧相要挟,终致秦王妥协,得以“完璧归赵”。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秦破赵,得和氏璧。旋天下一统,嬴政称始皇帝。命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咸阳玉工王孙寿将和氏之璧精研细磨,雕琢为玺。传国玉玺乃成。据传,秦王政二十八年(前219),秦始皇乘龙舟过洞庭湖,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慌忙将传国玉玺抛人湖中,祈求神灵镇浪。玉玺由此失落。而八年后,华阴平舒道有人又将此传国玺奉上。自是,其随江山易主凡不下十数次,尽尝坎坷流离之痛楚。

秦子婴元年(前207)冬,沛公刘邦军灞上,秦王子婴跪捧玉玺献于咸阳道左,秦亡。传国玺得归刘汉。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时孺子婴年幼,玺藏于长乐宫太后处。王莽遣其弟王舜来索,太后怒而詈之,并掷玺于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黄金补之。及莽兵败被杀,禁卫军校尉公宾得传国玺,趋至宛,献于更始帝刘玄。更始帝刘玄三年(公元25),赤眉军杀刘玄,立刘盆子。后刘盆子兵败宜阳,将传国玺拱手奉于汉光武帝刘秀。至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灵帝熹平六年,袁绍入宫诛杀宦官,段珪携帝出逃,玉玺失踪。

至献帝时,董卓作乱。孙坚率军攻入洛阳。某日辰时,兵士见城南甄宫中一井中有五彩云气,遂使人入井,见投井自尽之宫女颈上系一小匣,匣内所藏正是传国玉玺。孙坚如获至宝,将其秘藏于妻吴氏处。后袁术拘吴氏,夺玺。袁术死,荆州刺史徐璆携玺至许昌,时曹操挟献帝而令诸侯,至此,传国玺得重归汉室。

汉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献帝被迫“禅让”,曹丕建魏,改元黄初。乃使人于传国玺肩部刻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以证其非“篡汉”也,实乃欲盖弥彰。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公元265),司马炎依样而行,称晋武帝,改元泰始,传国玺归晋。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前赵刘聪俘晋怀帝司马炽,玺归前赵。十九年后,后赵石勒灭前赵,得玺。更别出心裁,于右侧加刻“天命石氏”。又二十年,再传冉魏,后冉魏求乞东晋军救援,传国玺为晋将领骗走,并以三百精骑连夜送至首都建康(今南京),由此,传国玺乃重归晋朝司马氏囊中。

南朝时,传国玺历经宋、齐、梁、陈四代更迭。隋一统华夏,将传国玺收入隋宫。大业十四年(公元618)3月,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江都(今扬州),隋亡。萧后携太子元德携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无传国玉玺,乃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聊以自慰。

贞观四年(公元630),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与元德太子背突厥而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太宗龙颜大悦。

唐末,天下大乱,群雄四起。唐天佑四年(公元907),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十六年后,李存勗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