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7崛起南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627崛起南海- 第83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除此之外,能让来访者注意到这个地方特殊性质的细节,就是每栋小楼外站岗的士兵和挂在门外那白底黑字的机构名称牌匾了。于小宝将张金宝一行人带到其中一栋小楼前停了下来,张金宝见着门口挂的牌匾上写着“海汉文化教育部”的字样,心知这便是到了地方了。

    不过张金宝并没有马上就见到宁崎,这是因为今天在胜利堡召开的峰会上,宁崎也是出席者之一。于小宝可不敢拿眼下这种小事去打扰宁崎,当下只能带他们先来文教部等着。回头等会议中途安排休息时间的时候,才能向宁崎汇报这个情况。

    “待会儿首长来了,你尽量长话短说,不要耽搁太多时间,明白吗?”于小宝离开之前还特地嘱咐了两句。

    张金宝这时候才知道这个年轻人原来是跟自己一样身份的归化民,不过人家是首长身边的人,身份是朝廷命官,可不是自己一介平民能比的,当下仍是恭恭敬敬地应下了,千恩万谢地送走了于小宝。

    张金宝和学生们在文教部的会客室里规规矩矩地坐着,也不敢随意走动。桌上虽然摆了茶水甜点,也不敢随意取食。他们全都是第一次来到这种地方,难免都有些紧张。张金宝在儋州的时候虽然跟张新这样的头面人物也算熟悉,但胜利堡不比儋州那种“小地方”,就连张新也在给他写介绍信的时候,叮嘱过他到了胜利堡里要注意行为举止,那里有不少重要部门,在里边办公的首长也多,到了堡内要听从安排,切勿乱走乱动,免得惹出不必要的麻烦。

    等了约莫一个小时,宁崎总算是出现在了张金宝面前。张金宝一边手忙脚乱地站起来,一边做手势让几个学生赶紧给宁崎行礼。

    宁崎笑眯眯地受了礼,坐下来开口说道:“刚才在跟各国使节开会,张山长久等了。”

    张金宝忙道:“首长日理万机,国事要紧,小人等上一时半会儿,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小人这次来三亚,是想向首长申请几个深造的名额,将书院这几个弟子送来三亚进修。”

    宁崎这种身居高位的人,一听之下自然就听出这张金宝的意图不是那么“单纯”。按照海汉文教部的现行制度,如果书院想送学生到三亚的高等学府进修,应当先向当地管委会提出申请,由管委会先安排初试,确定书院推荐的学生具备了资格,再由管委会安排日程和交通工具,将人送来三亚报到。儋州管委会虽然给张金宝写了推荐信,但信上可没有提及初试的事,只说了“今有琼西书院山长张金宝携书院学生七人前往三亚考察,望有关单位接洽为宜”,这就说明张金宝打算走的路子并非正途,而是张新给他走了后门了。

    当然了,地方上有些灵活的做法也无伤大雅,张新家都安在了儋州,跟当地的这些权贵多少都会有些关系,说不定跟这张金宝还有点七弯八拐沾亲带故的关系,动用手里的权力给他写个介绍信也不是什么大事。反正介绍信只能帮张金宝开路,最终能做决定的人还是在三亚而不是他张新,人情送了也不用承担太大的责任。

第1017章 开国庆典(十七)() 
宁崎想起上个月去儋州考察琼西书院的时候,这张金宝曾对自己提到过想开办蒸汽机相关专业培训班,不过在现阶段海汉官方肯定还不会对民间教育机构开放这种涉密项目的培训资质,所以宁崎当时也是明确地告知他这条路行不通。时隔还不到一个月,这张金宝又从儋州找到三亚来,难道是还不愿放弃当初的打算?

    宁崎手头的事情堆积如山,当然也没什么兴趣再去主动过问这种小事,便表示可以尽快给这几名学生安排一个简单的入学测试,如果合格就直接留在三亚进修。说完之后,宁崎便端茶送客。张金宝大概也没想到这会面竟然如此之快便宣告结束,当下只好称自己还有事情要禀报。

    “还是上次在儋州说的事?”宁崎稍稍有些不耐烦地皱眉道:“如果是蒸汽机的事情,那就不用再说了。我上次已经说过了,这事急不来的。”

    张金宝见宁崎面露不快之色,连忙应道:“小人并非为此而来,而是有别的事想请示首长。”

    宁崎脸色稍霁,便让张金宝接着说。张金宝却先让几名学生到外面去等着,不让他们继续旁听了。

    待学生们出去之后,张金宝才开口说道:“首长上次视察琼西书院时,曾对小人提过要扩大教育规模,甚至可以将分院开至别的州县。小人后来仔细考虑一番,也觉可行,只是琼西书院师资有限,要开分院还有些难处,所以斗胆来三亚向首长讨些援助。”

    宁崎一听是这事,倒也放下了心。他在琼西书院考察时的确鼓励过张金宝,让他考虑到外地开设分院。毕竟儋州一地就有两位数的书院,教育机构之间的竞争太过激烈,琼西书院所针对的生源是贫苦人家,走的路子是职业培训,相较于其他书院应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才对。不过宁崎也知道琼西书院的底子有限,要想开设连锁机构还有诸多难处,所以也没指望张金宝立刻就能付诸实施。但没想到这话说出去却是让张金宝当了真,打算把这事操办起来了。

    扶持民间教育机构是海汉官方的既定政策之一,宁崎对此也是乐见其成,便对张金宝问道:“那你现在有什么规划,需要哪些帮助?”

    张金宝应道:“小人仔细想过了,这海南岛上三亚、儋州两地的教育机构最为集中,而其他各个州县就相对较少,若是要开设分院,当以海口城或是昌化这两地为宜。特别是昌化当地冶炼业方兴未艾,从业者已有近万,学龄童也着实不少。当地家庭收入普遍有限,一家也供养不起几个读书人,像琼西书院这样的路子,倒是很适合当地状况。书院本来就设有冶炼专业,若是在当地开办分院,相信地方官府也会给予支持。”

    张金宝见宁崎听得微微点头,心知自己应该是说在点子上了,当下紧张的情绪也稍稍缓解了一些,接续说道:“但开设书院所需花销不少,小人财力有限,却是一下子拿不出来那么多。此外书院师资也稍显不足,若要开设分院肯定会捉襟见肘。若能得首长支持,想必此事便可顺利办下来。”

    宁崎道:“师资嘛,倒是可以想办法给你调配人手,但这费用问题可不好解决,要是文教部出资,那你这学校就变成官办了,你大概也不会乐意接受。”

    张金宝道:“此事小人已经打听过,海汉银行便可办理贷款,但他们所需的不止是实物抵押,而且还得有文教部的签发的项目批文才行。这实物抵押倒好说,小人就拿琼西书院的房产做抵押便是了,只是这官府批文,儋州管委会也管不了这事,便只能来三亚求助首长了。”

    宁崎心道这张金宝倒是有心,早就把这些事都盘算好了,他肯将琼西书院的房产拿出来做抵押,也足见在这件事情上所下的决心之大。既然如此,宁崎也不好再推脱不管了,当下便道:“张山长对教育事业这么有心,真是海南学子之幸!这样吧,你写一个详细的书面规划交给我,我看过之后就签发一个正式的批文。”

    “小人已经写好了草案,还有劳首长过目。”张金宝从随身的行囊中取出一份装订好的簿子,双手拿着恭恭敬敬地递交给宁崎。

    宁崎当然不会急着马上就看,有些事即便是举手之劳,但也不能办得太痛快,否则让下面的人认为此事丝毫没有难度,今后找上门来的麻烦事只会越来越多。张金宝态度虽然端正,但该拿捏的地方也一样要到位,不然这家伙拿着批文回去吹嘘自己跑了趟三亚,就让执委会的宁崎乖乖把批文签了,那岂不是太没有统治者的威严了。

    宁崎接过来随手就放在了桌上:“行了,你写这东西,我会抽时间看看。你先把学生们带回去休息,回头会安排工作人员联系你们。”

    这次张金宝就没敢再多耽搁了,起身千恩万谢之后才离开。他这次来三亚的目标已经完成了大半,人事已尽,剩下的部分就得听天命等消息了。

    宁崎当下也没有急于处理这件事,峰会这边还有很多事情要他亲自参与。下午的议程中,他将登台发言,内容是“倡议加强各国间的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其中就包括了邀请各国派留学人员到三亚来学习海汉独有的文化和技术,同时也会尝试在其他友好国家建立学院,帮助当地培养有文化的专业人才。而张金宝也是适逢其会,给宁崎带来了一些新的灵感,比如在其他国家有些海汉官方不便直接出面的地区,就可以让张金宝这种民间教育机构牵头办学,慢慢进行文化渗透。

    作为一个来自数百年之后的穿越者,宁崎对于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在公共管理领域的作用是很清楚的,这些民间组织在跨国活动中的便利远远超过官方,只要合理加以利用,这些组织可以做到很多官方不便出面的事。而且作为一个在教育行业从业多年的老资格,宁崎一直坚信文化教育在巩固国民团结,提升国民的身份认同感方面具备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海汉的发展轨迹来看,这个国家的国民结构从一开始就是由多民族组成,而且随着自身的发展和外部移民的不断到来,国民中的不同族裔越来越多,人口构成和文化背景也会越来越复杂。如何能将各国移民揉合到一起,并且让他们都能对现有的海汉国民身份产生足够的认同感,一直都是执委会十分关注的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宁崎比较认同韩愈在《原道》中的见解: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意思是以周礼为标准,凡是言行符合“礼”的,夷狄亦可视为中国,反之则中国亦可视为夷狄。

    当然这种观点与后来为蒙元效力的许衡为论述蒙元政权合法性而发明的“入夷则夷入夏则夏”理论是有区别的,宁崎并不认同野蛮民族模仿汉人的执政方式就是继承了汉家正统这样的说法,而是认为以汉家的文化,完全可以同化异族,使其认同自己的新身份,成为合格的海汉国民。而要达成只要的效果,最有效的两种手段就是宣传和教育。

    海汉今年进行的机构部门调整之后,原有的宣传部门也将其职能并入到现在文化教育部当中,宁崎是宣传教育一把抓,倒也方便行事。宁崎想要做的不仅仅是在海汉国内普及基础教育,而且试图将海汉的这套文化教育体系推广到国外,并以此来向其他的“夷狄”国家灌输海汉的价值观。

    这种手段所需投入的财力物力人力自然也不是小数目,但考虑到收效值得期待,执委会中的大部分人也都认可这样的做法。这个时代的统治者往往尚不具备“文化入侵”这种概念,对于文化领域的渗透也缺乏警惕性,而且一些周边国家现在对海汉的态度也已经达到了“仰慕”的程度,愿意派出学员到海汉的学府中接受培训,又多是权贵人家出身,值得海汉投入资源对其进行洗脑式的培训。

    张金宝的打算为宁崎在海外推广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那就是除了走上层精英路线之外,教育这个领域也可以尝试亲民的路线。张金宝的职业培训学校是以培养专业技工为主,如果今后能在国外办学,这些专业完全可以根据海汉的需求进行调整,培训出的技工直接推荐到海汉所属的各种工坊就业,就能以更低廉的人力费用换得更多的产业工人。

    宁崎只大概构想了一下,就发现这里面有很多工作可做,不过这事仅靠自己的部门还不太好操作,于是便回到会场,趁着午休时间将施耐德叫到一旁,将上午会见张金宝的事择要给他说了一下。

    施耐德听完之后应道:“你说的这个书院,既然有开办连锁店的打算,那当然值得扶持一把。贷款这事我看没什么问题,回头我给下面的人打声招呼,跑趟儋州把手续办一办就好。”

    宁崎道:“这个人还挺有想法的,我在考虑能不能把这事好好包装一下,然后作为海汉民间教育机构的代表,向国外地区推广。”

    “你打算让他出国去开连锁店?”施耐德不禁竖起了大拇指:“厉害了我的宁老师!这路子要是能走通,那倒是一桩不错的买卖,既能输出教育产业又能收获技工劳动力,一举多得啊!”

    宁崎笑道:“事情肯定是好事,但我现在就是拿不准,如果要向国外推广,这费用大概得花出去多少?他这是民间教育机构,就算不赚钱也总不能让他亏了,要是开销太大,那就还得斟酌斟酌了。”

    施耐德道:“不会很便宜,但也没你想的那么严重,只是你说的这家书院就儋州一处产业,他就算全拿来抵押了,又能抵押出多少钱?以我之见,倒不如官方入股,或许还更好操作一些。”

    宁崎摇摇头道:“官方入股,那性质就变了,就算是盟国,对我们的官方机构也会多少有些戒心在的,还是民间机构比较容易行事。”

    施耐德摇头道:“官方入股又不是你文教部或者海汉银行拿钱去入股,这事只要拐两道弯,把手续做得干净一点,你不说,那张金宝不说,外人也不会知道这些资金的来源,更不会想到其中有海汉官方的股份。如果你实在放心不下,那也可以早点定个时间表,到时候他的连锁机构在国外站住了脚,官方再分期撤资好了。”

    宁崎还是有些犹豫不决:“就是不知道能不能说服张金宝接受我们的安排……”

    施耐德道:“宁老师,你干嘛这么死脑筋,张金宝不愿做,我们还可以找李金宝、王金宝来做啊!你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想找一个民营教育机构的壳子,帮我们实现官方目标吗?如果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壳子,那么我们自己造一个出来就是了。你是不知道,有多少商家老板排着队等着跟我们合资做买卖,根本不用担心找不到合作伙伴。”

    宁崎听施耐德说得轻松,脸上也随之露出了笑意:“我倒是不担心你找不到人合作,只是这教育机构的运作不比做买卖,总得要有懂行的人才能操作得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