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优秀的设计方案也被海运部采纳了其中的‘精’华部分,并且‘揉’合到新式帆船的试制当中。当然了,在帆索系统的设计上海运部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意见,毕竟是基于流体力学原理设计出来的黑科技作品,也经过了后世的实践检验,技术含量可比洋鬼子的那晒‘尿’布一样的满船帆高多了。不过这种小的技术细节,李奈哪怕是看到了,也意识不到这对促进航海技术进步的意义,顶多只是很直观地感觉到这艘船的外形很流畅,看起来比较赏心悦目而已。
越之云道:“李先生,这里可以随便看,但关于这艘船的建造问题,就请你不要再继续多问了reads;。至于原因我就不多解释了,你懂的。”
李奈点点头,表示自己明白。这种事他并不是第一次在胜利港遇上,上次来的时候他就问过了不少没有得到解答的问题,例如港口停泊的那些铁船是怎么造的,盐场的产量为什么远远超过大明的水平,玻璃的制作工艺等等。每次海汉人不愿意回答这些疑问的时候,便用“保密条例”来搪塞自己。李奈不清楚海汉人的“保密条例”具体规定了些什么内容,但很显然,他们制造的所有东西的制作工艺都在这个“条例”的管辖范围之内,而现在这个名单上显然又得增加一项了。
李奈并不反感海汉人的这种态度,技术壁垒可是这个时代匠人的赚钱法宝,海汉人的商品能够卖出那么高的价格,还不是因为他们掌握了独‘门’的制造技术?这些看家本领怎么可能轻易对外人透‘露’,能有得看就不错了。李奈心中暗暗寻思,等这次回到广州之后,是不是要去找个船厂恶补一下船只建造方面的知识,那样或许可以稍稍了解到海汉这种新式帆船的技术优越‘性’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李奈打定主意,一边看一边将这船的外形牢牢记在脑海中,打算等回去之后再找专业人士来咨询一下。
不过可惜的是,李奈来参观的时间稍稍还早了那么一点,甲板上层建筑现在才刚进入施工建造阶段,作为一号试验船设计‘精’华之一的舵轮转向系统,李奈这次是无缘见到了。
不管中式还是西式的帆船,这个时代都还是使用舵工在船艉直接‘操’作舵杆的方式来调整船舵方向。这种‘操’舵方式的弊端非常明显,一是在船体稍大的船上,舵工的视线会被艉楼甲板给挡住,无法观测船上的风帆动向,这样就只能通过间接传达指令的方式来让舵工进行‘操’作,影响了航海效率;二来这种‘操’舵方式几乎是依靠纯粹的人力,要是在海上遇到恶劣天气,那人力还未必抵得过大自然的力量,风‘浪’太大就很可能会失去掌舵的主动权。
而原本历史上舵轮这个航海黑科技是在十八世纪初才被发明出来,穿越集团的到来让它的出现提前了近百年。舵轮的技术优势与旧有船舵的劣势一样明显,这东西设置在艉楼甲板上,‘操’作轻便灵活,使用者也能很直观地看到船帆的动向来随机应变,船舵的转向‘操’作比起旧有方式可谓是划时代的进步。最关键的是,这玩意儿对穿越众来说虽然不是什么高科技,但也不是像新式船帆那样,从外面随便看看就能山寨的东西了,其主要传动结构都隐藏在船身内部,非专业人士就算看到了舵轮的‘操’作,也想象不出这么个小小的木头轮子是怎么带动整艘船转向的。
而同样在原本历史上的十八世纪才被发明出来的航海黑科技除了舵轮系统之外,还有六分仪和航海天文钟。六分仪在十八世纪经历过多次改进,从最初测角只有90度的八分仪,逐步改造成了测角达到120度的六分仪。这种仪器比起过去测纬度使用的星盘、直角象限仪之类的工具使用更为方便,‘精’准度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而航海天文钟在远洋航海中的必要‘性’一点也不亚于六分仪,为了用航速来估算自己的相对位置,远洋船就需要一种稳定可靠的记时器来计算出航速,而这个时代能搬上船使用的记时器‘精’度却远远达不到航海要求,一旦出现风‘浪’,机械结构的钟摆就会出现误差。1656年荷兰科学家惠更斯发明了螺旋平衡弹簧来代替钟摆,但这样的航海钟仍然只有较差的时间‘精’度。直到1736年,一个英国钟表匠才为了英国国会的悬赏造出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台航海钟。
不过早期的航海钟都是大家伙,海运部可没打算使用那种粗笨的导航装置。不管是六分仪还是航海钟,在穿越之前的物资采购中都是列入了战略物资的清单当中。当然了,当时资金有限的筹委会也没买什么高档货,就直接从网上采购了一批船用石英航海钟,而且目前已经投入到了黑土港航线的使用当中。技术部‘门’倒也没忘了采购几部机械式的航海钟做备份,以后金属加工的工艺水平上来了,就可以对其进行复制,免得多过几年石英钟的电池用完大家都得抓瞎。
值得一提的是在航海方面,穿越集团中首屈一指的专家那还是得数王汤姆。他所体现出来的专业水平可不仅仅是在航海理论和经验方面,装备等级上那也是一等一的‘精’良。这家伙所用的航海钟是万宝龙出品的villeret1858系列中的超级限量款由一块指针式双时区计时表和一座大型指针航海钟组成的套装。特别是那座由红宝石、‘花’岗岩、黄铜、航空铝材和碳纤维打造的重达120公斤的豪华航海钟,更是足以亮瞎每一个参观者的眼睛。据说这套航海钟表全球限量16套,放到任何一个航海游戏里都可以成为史诗级的装备,也不知道这家伙是‘花’了多大的代价搞来的。
陶东来也算是穿越集团中见多识广的有钱人了,但当他看到这套行头的时候也吃了一惊。据他事后所说,万宝龙这个系列的表均价都在人民币七位数以上,按此来推算,王汤姆的这套装备恐怕比那两艘双体船加起来还要值钱得多。穿越前资产上了六七位数的成员其实也不少,但俗话说穷玩车富玩表,这样看起来,王汤姆才是隐藏得极深的真土豪。要不是王汤姆整天在海上待着没几个人知道他的底细,恐怕胜利港早就出现了一大群要给王汤姆生孩子的夫人党了。
第239章 胜利港造船厂(四)()
目前一号试验船的建造进度已经到了甲板上层阶段,如果不是需要等田独工业区那边加工出主桅杆,那估计近几天就可以进入到舾装阶段了只有等装上主桅杆之后,这艘船才能调整重心,做好下水前的最后准备reads;。
另外一个拖累了建造进度的重要原因,则是来自于军工部‘门’。按照军警部的要求,新式帆船不管是用于商贸货运还是其他用途,都必须配置一定数目的船用火炮,或是有简单改装后配置火炮的能力,说白了就是要新式帆船都必须具有在战时统一改造成武装船只的能力。
按理说商船跟战船的设计和建造标准都会存在较大的差异,军警部的这个要求乍听之下有些蛮不讲理的感觉,但这也是基于现状之下无可奈何的解决办法。海运部辛辛苦苦搞出来的新式帆船,等以后开始定型量产,也绝对不可能把图纸拿出去在其他地方的造船厂进行订制,还是得靠胜利港船厂一艘一艘地自己建造,这下水速度可想而知不会太快。而新式帆船的数量不够多的话,就难以在海上用技术优势去压倒对手。就如同两艘双体帆船那样,虽然‘性’能完全超越这个时代,但毕竟数量太小吨位太小,多数时候只能用来当训练、侦巡和‘交’通船使用,要是打海战,这两艘船是万万不可投入到战场中去的。
如何用好数目有限的新式帆船,关于此事执委会和海运部也进行了数次磋商讨论,最后的大致意见还是认为这些船在下水的前期还是要以武装护卫、快速航运为主要使用方向,至于货运或是移民运输,还是更多‘交’给现有的福船和广船去做比较好。
而关于新式帆船的武器配置问题,也是困扰了各个部‘门’很长时间的一个大麻烦。军工部‘门’虽然早在五月就造出了第一‘门’6磅火炮,但受到当时的加工工艺和材料所限,机械制退装置便成了悬而未决的难题,导致船用火炮一直不能最终定型生产。
当然如果勉强把陆军用的6磅炮装到船上也问题不大,不过由于缺乏有效的制退装置,当时海运部手里的船根本就装不上几‘门’炮。而且这些帆船都是按照民船的标准所建造,船身的坚固度离装备火炮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海运部也曾拿船装载了火炮驶到鹿回头半岛去做过多次海上开火试验,但结果让所有人都感到很沮丧这些民船根本不足以承受火炮开火的后坐力,打了两三炮之后,承重的甲板就开始有了裂纹,而且木结构结合处出现明显的松动。这样要是爆发较为‘激’烈的海战,恐怕没等把对手轰沉,就先把自己的船给震散架了。于是船用火炮的研制也因此而暂时搁浅,海运部只能一边强化新式帆船的承重结构,一边等着军工部‘门’在火炮制退装置的制造上取得新进展。
不过前期耗费了不少人力物力的海上试炮也并非白做工,至少海运部和承担火炮研制的军工部‘门’都由此意识到了工作中的不足,并从试验过程中收集到了不少有用的数据,各个部‘门’根据这些试验所得到的结论,对原来的设计方案进行了修改。
穿越集团的军警部里虽然人才济济,但严重缺乏拥有海军从军资历的人员,更谈不上对海上炮战的认识。说白了大家都是键盘党,大家都知道这个时代的海上炮战往往都距离极近,并且因此也想到了通过火炮的‘射’程优势来压制同时代的海上对手,但真正去海上试过炮之后,众人才发现这种近距离炮战的必要‘性’并不仅仅只是受制于火炮‘射’程,主要还是前装炮在船上的‘射’击‘精’度太过惨不忍睹了,‘射’程大并不见得能有拥有足够的优势。哪怕只有四五百米的距离,在海上的‘精’准度连陆上的十分之一都做不到只要一点点的风‘浪’颠簸,就足以让出膛的炮弹在这个距离上偏离目标数十米远了。
如果真打算要以‘射’程来换取‘交’战中的火力优势,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提高‘射’击‘精’准度,而这显然无法依靠现有的前装炮来实现,但后装炮可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搞出来的,现有的军工部‘门’无法独立完成这个目标,必须要化工、机加、冶金等多个部‘门’的科技树都升到一定的阶段才行;要么就只能像西式帆船那样,依靠火炮的数量来弥补‘精’准度的不足。
相比之下,后一个解决办法显然更容易实现一点,但实施起来同样会有很多的问题要多装炮就得造大船,而以目前的技术力量,建造排水量在千吨以上的炮舰,一年下水一艘恐怕都没人敢打这包票。而且就算造出来了,现有炮兵的训练也未必跟得上趟。虽然现在炮兵还没单独列编,但如果仅以规划中的炮兵编制来估算,一个炮兵连大概会配备八到十‘门’火炮,一艘配备25…30‘门’火炮的战船,所需的炮兵数量大概就得一个营的编制了。未来海陆两方对炮兵资源的争夺已经可以从此时看到一些苗头,而这也正是现在军警部心急火燎要扩大编制,增加炮兵训练规模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然海运部暂时还造不了那么大的船,目前的建造计划还是以一号试验船为极准,从排水量两百吨起步,积累足够的船舶建造经验之后,再逐步提升造船吨位。
李奈在越之云的带领下登上了竹板搭建的脚手架,上到了甲板附近参观建造进度。李奈这次很敏锐地注意到二层甲板的船舷边开有一排方形小窗,而这显然不像是用来通风的窗口这形状根本就跟西洋帆船上的炮口舷窗一模一样!李奈甚至看到一个船匠正在为这些舷窗装上可供开闭的铁制铰链,这样平时就可以将舷窗关闭起来。这次根本不需要开口询问什么,李奈便可以肯定这艘船在设计上已经为火炮的装备留出了专‘门’的一层船舱reads;。
一号试验船的甲板以下分为了三层,最下层是放置压舱物和其他物资的货舱,在它的下面其实还有两尺厚的水密隔舱。第二层是船员休息睡觉的舱室,而贴近甲板的一层主要为布置火炮的战斗层。因为这艘船本身的吨位不大,因此每一层的实际空间都非常狭窄,除了战斗层之外,其他地方人钻进去根本就直不起腰。而就算是相对宽敞一点的战斗层,在留出布置火炮的炮位之后,能留给炮手船员活动的空间也已经微乎其微。如果要用这种船直接来当武装商船使用,那恐怕能装上船的货物还没有随船补给品的份量多,因为火炮的配置会让船员数量比同吨位的商船增加一倍以上。当然了,鉴于这只是一艘用来验证设计方案的试验船,不管是军警部还是执委会对此也都没什么可挑剔的地方。
同样是因为受制于排水量,这艘船上能够在二层甲板布置的火炮数量也极为有限左右两舷各有五‘门’6磅炮,另外在船艏和船艉还各有一‘门’12磅炮。相比这个时代动辄揣着几十‘门’炮出‘门’的西方同行,这艘试验船的火力的确是弱了点,不过要是跟同吨位的船作比较,那不论东西方都很难找到能与其匹敌的对手。历史上打败过东印度公司船队的郑成功水师主力战船三桅炮舰,排水量超过这艘试验船的一倍有余,也只配了八‘门’红夷炮和一些小口径佛郎机炮而已,以平均吨位来计算火力强度就远远不及这艘尚在船台上的试验船了。
而这样的火力配备也并非已经到了这艘船的上限,按照海运部的设计,在必要的情况下,顶层甲板同样也可以再布置10…12‘门’火炮,只是那样做的话会大大影响船只的重心,降低这艘船在海上的适航能力,这样的状况下并不适合进行远洋作战。还有另外一种增强火力的方式,就是加大船用火炮的口径,不过这还需要机加单位的进一步努力,升级完善船用火炮的制退系统才行。
目前军工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