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心中郁闷,那么多人,全是我惹不起的。我放嘴炮骂骂他们没问题,真断了他们财路,我这小身板哪里扛得住?
刘备见孔融不说话,心想估计是让孔融为难了,便缓和语气,道“文举,你且不管都有谁要做这工程,你自与韩公至等人商议个章程来。然后让诸商贾一同竞标,优胜劣汰,然后保证工期、保证质量,尽快完成长安城的修葺事宜。”
又怕孔融不知道工曹的事,便又开口道“工曹毛伯等人,皆可为你之援助。若有人为难,你便让他来寻我。”
孔融得了刘备的保证,立马原地复活,兴冲冲的回府去了。第二天,孔融便寻到了工曹,找到毛伯、韩暨、马钧等人,把刘备的意思一说。
毛伯等人立马就知道了。于是笑道“此事易耳。”
原来工曹这些年来,开荒、修河、挖渠,大大小小也搞了不少工程。只不过,没有修葺长安城那么浩大罢了。当年工曹也是为这个递话那个加塞搞得烦不胜烦,好多人又惹不起,便只好去寻刘备。
刘备听了,就提出了这竞标的方案来。要接活做工程,行呀。来者不惧。不过,为了公开、公正,大家就一起竞标吧。我也不管你是杨家的,还是卢家的。大家把一切都摊开。我出钱请人办事,你总不能好处你得,然后把工程搞得一塌糊涂吧?
采石这活都谁能干?嗯,谁能干得更好,拿个方案出来。谁的方案好就选谁。修河开渠也是一样。
这样一来,把纯粹是想赚笔快钱的彻底拦在了外面,而拥有雄厚资本、技术、人力的许多商人,包括一些世家,则获得了工程。皆大欢喜。
从此以后,这在工曹,就成了项制度。有刘备的弹压庇护,没有人敢说一句不是。而那些获得了利益的,也自动自觉的开始维护工曹的制度。
现在要修长安城,刘备就给孔融指了条路,让他来工曹寻找帮助。毛伯年纪大了,不过指挥起人来,还是很顺溜。
不一会,就有掾吏把事情给办得妥妥当当了。
完了韩暨又对孔融说“大匠,太仆寺有官奴无数,可先行押解至长安。”
太仆寺原来是给皇帝养马的,到了东汉,原属少府的考工、织绶等诸杂工也全归了太仆管。刘备东征西讨,抓了无数俘虏。这些人抓回来了,便被全部充作官奴,女子配嫁给军中光棍,男的则在太仆寺中卖苦力。开矿、挖山、修路,哪里有苦活,哪里就有他们。要不是刘备吩咐别奴役太过,细水长流的用,搞不好都被压榨死了。
作为刘备幕府的重要组成部分,工曹也是经常去太仆寺讨要人手干活的。所以韩暨才告诉孔融一声,免得他不知道情况,又要花大把钱去请人。这就不划算了。
说实话,孔融更适合务虚,让他写写文章,指点江山,评论朝政,这方面的业务他熟练得很。要干实事,就还真的差了一点点。
别看他资历漂亮得很,从司徒掾属到大将军掾属、侍御史、北军中候,虎贲中郎将、议郎、北海相一路历练,但这都没有什么卵用。
后人对他的评价,还是觉得他的文学成就最高。至于治政,那就是呵呵了。奸民污吏,猾乱朝市,亦不能治;融在郡八年,仅以身免;而并不达治务,所在败绩……这些评语,说的全是他治理地方的表现。
刘备手里头不是没人用,不过他还是选择了启用孔融。一是孔融喜欢热闹,动不动就请一票人搞轰趴,刘备看着烦。二是他也想让孔融吃吃苦,让他明白,这世间的许多事,并不是嘴上说说就可以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希望这个老文青,经历过诸般俗务之后,少发点愤世嫉俗之语,多关心点人间疾苦。
。
第七百三十四章()
西域,麴义和段煨,带着人马,从北打到南。一路横推,先破乌孙于赤谷城。后败康居、乌孙联军于贵山城下。直杀得人头滚滚,血流成河。自此大汉龙旗所至,诸胡无不臣服。
西域都护丁仪,配合着汉军的雷霆攻势,大肆拉拢胡人。往日里的刺头,这会纷纷不见了踪迹。一个个,皆匍匐在汉家大臣的跟前,献上美女与国中特产。
丁仪在西域多年,自然知道如何与这些国主们打交道,既然汉军吓住了他们,接下来自然就是要进行安抚了。
一手大棒一手甜枣,我们的祖先早就会用了,而且还娴熟无比。丁仪深知这些国主们的担忧。他心中实在是想笑。你们这里一片不毛,什么都缺,出了城全是沙漠、戈壁。真以为我们汉人看上你们这点鸡零狗碎了?
不过他也不说出来,免得伤了这些人的自尊心。这个年代,还有什么比钱财更能安抚人心的?自凉州平定之后,凉州到西域的路线畅通无比,但凡是敢作死,惹上汉人商队的,都被汉军给剿了。
上天入地,碧落黄泉。刘备为了杀鸡给猴看,才不会在乎汉军在西域和凉州花了多少钱。他只要一个结果,就是把那些来去如风的贼匪的头颅,砍下来,挂在商路边示众。也算是做到了虽远必诛了。
丁仪带着西域的大大小小贵族们,开始了组团商贸之旅。西域的玉石、黄金、织毯等物,源源不断的输向中原,而太仆寺下的织工们所产的丝绸,还有各种铁器、家具、书籍,也被胡商们源源不断的带回西域。
物以稀为贵,带着异域风情的商品进入了中原,立时便被这庞大的市场给吞噬一空。胡商人赚得盆满钵满,一个个眉开眼笑乐开了花。
如此数次之后,西域的商队,开始络绎不绝的奔向东方。现在丝路已通,一路安全无比。而且只需要在进玉门关时缴一次商税,回来出玉门关时再缴一次商税,就再也没有任何费用了。这样方便简单的模式,大大刺激了商人们。
东方的大汉帝国,有丝绸,有精美的漆器、铁制品,还有铜镜等等,都是西域诸胡商所大量需要的货物。甚至刘备搞出来的五铢钱,都受到了胡商们的追捧。
负责贸易的官员,对胡人们带来的物品,来者不拒,照单全收。什么大象、犀牛等奇奇怪怪的动物,就送到园子里面去,给天子观赏。良马让太仆收了,养着配种。
到了最后,西域实在没什么东西卖给汉人了。汉朝的商品种类齐全,精美无比。可西域除了些土特产,还能有什么?
已经赚到了钱的国主们,就开始发愁了。他们这里的东西,不是汉人所必须的。可汉人的东西,他们现在已经品尝到了甜头,如何又能够停下来?
国主们一个个红着眼睛,想着办法要搜刮一切值钱的东西,然后送到汉朝去,去换取汉朝的产品。这个时候,一肚子坏水的丁仪就出现了。
他对西域国主、贵族们的心思表示了理解。然后又道“汉朝,天下第一大国。东西南北,纵横万里,无所不出,无所不有。以西域一地之产,如何能比?不过中原混乱多年,如今初定,天下虽宁,百姓却多亡散。据我所知,汉家丁口奇缺,若能输送人丁至中原,必获十倍之利也。”
各家国主也不是傻的,虽然心动,但这贩卖自己国家的人口,怎么也下不去手。而且就算是不顾一切,做人口贩子,西域几十个国家,这才多少点人。卖完了怎么办?
于是便果断的拒绝了丁仪的要求。
丁仪神秘一笑,道“国主不必如此。我为西域都护,汉朝为西域宗主,西域之民,亦是汉家之民,我岂能做如此之事?”
当下,疏勒国主就憋不住了,疏勒国向来亲汉,他的祖上,还嫁了个王女给班超,生下了名将班勇,所以疏勒王向来是以汉家之戚自居的。这会听说不用贩卖自己的国人,就问道“都护有何良策以教我?”
丁仪笑道“乌孙、康居久有不臣之心,凭借武力,欺凌弱小。虽遭败绩,近来却又有死灰复燃之迹。我欲联合诸国,发兵共击乌孙、康居。夺其地,掳其民。如何?”
乌孙和康居的地盘,实在是太大。段煨和麴义再厉害,也没办法带领汉军把这么大的地盘都搜索一遍。
乌孙最早游牧于祁连山、敦煌一带。也算是河西的原住民了。结果被汉人和匈奴人轮番挤压生存空间。最后不得不被迫退到了它乾城以西。也就是后世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一带游牧。
乌孙在西汉时,曾与汉朝和亲,然后联手一起对付匈奴人。算是亲汉派。不过到了后来,汉宣帝甘露元年的时候,乌孙分裂,两部各立一王,大昆弥就是汉朝解忧公主之子,亲汉派。小昆弥则是有奶就是娘,谁给的多就听谁的。两部自从分疆而治之后,内斗不断,一直延续至今。不过乌孙也一直没有和匈奴断了联系。
至于康居,则是从来没有和汉人表达过友善。汉朝打大宛时,康居就帮大宛;汉朝打匈奴时,康居就帮匈奴。郅支单于就是被康居人迎接到怛逻斯,然后建立郅支城的。
大宛自臣服于汉朝之后,康居就没少欺负大宛。这时候的大宛也不是曾经的那个兵强马壮的大宛了。与汉朝的战争,让它失血过多。甚至还一度臣服过莎车。
所以康居和乌孙对大宛的趁火打劫,大宛也是无可奈何。当年西域长史还在时,康居和乌孙还不敢放肆,自从丝路断绝,汉人退出西域之后这几十年,大宛却是被人欺负得不行了。
所以这才有之前麴义和段煨对康居和乌孙的用兵。仗打赢了,但汉军也没得到多少好处。他们兵马太少,而康居和乌孙又多是骑兵,见势不妙掉头就跑。这茫茫草原,一跑就是没影子了。
于是段煨、麴义和丁仪三人一商议,索性就商议出这么一个法子来。先带西域诸国和汉朝进行贸易,等他们赚钱赚到眼红了,再勾结他们,联合起来,一起对付乌孙、康居。
丁仪这个法子一提出来,顿时,诸位国主们的眼睛,就如同灯泡一般,闪闪发光了。
。
第七百三十五章()
这笔买卖太划算了。
打乌孙、康居,好啊。主力肯定是汉军,自己的军队是什么情况,汉军一清二楚,想冲在前面,汉军只怕都不会肯。这样一来,等于就是为汉军呐喊助威的,基本上没有什么危险。
另外,西域诸国,绝大多数都看乌孙和康居不太顺眼。因为像疏勒也好,龟兹也罢,这样的国家,别看它小,其实也是城邦制的农耕国。不像乌孙、康居一样,放牧为生,四处游荡,四处祸害。
去打乌孙、康居,一来可以削弱这两国的实力,有利于西域和平。二来,抓了俘虏,可以送到汉朝去换丝绸、铜器、漆器等西域畅销品。而且自己还没什么危险。这样的好事,多多益善呐。必须得举双手双脚赞成。
丁仪这提议一出,立马就得到了诸国的全票通过。而且还一个个的积极无比,要为汉军提供粮草后勤等各类物资。
东汉的西域,西北到了巴尔喀什湖,西南到了喷赤河,以大雪山为分割线。东西纵横数千里。所以要按照丁仪的要求,诸国集结兵力到温宿,时间起码得好几个月。西域诸国的商队,络绎不绝。甚至还有来自更远处的胡商。这么多国家一起调动兵马,如此异动,自然是引起了无数人的关注。而要想让星罗棋布的西域诸国守住秘密,实在是难。
很快,西域诸国与汉人联手,欲一起举兵以征讨乌孙、康居的消息,就流传了出去。消息越过了天山山脉,传到了乌孙国都赤谷城。
赤谷城,意为红色山谷之城,这里东靠天山,地势渐趋缓,多雨水,有河流,正是放牧、居住的好地方。
而且赤谷城再往西北,就是一个大湖,即后世的伊塞克湖。此湖湖水清澈,湖中鱼类众多。湖西是小昆弥所居,湖东是大昆弥饮马之所。
乌孙两部相爱相杀多年,内耗至今,渐渐也回味过来。在没有外敌的情况下,仍然是保持敌视状态,但一有外敌的威胁,则会主动联手,以抵抗外部的力量。
赤谷城中,大昆弥闻信,不由腾的从镶嵌着无数玉石黄金的座位上站了起来“此事可真?”
阶下,一个商人匍匐在地毯上,以额叩地“昆弥,此事已传遍神山之东,且诸国已经开始调兵了。昆弥若不信,可使人再探之。”
神山,就是天山,汉人称乌孙山,乌孙人称神山。从赤谷城再跑一趟,要越过天山口,不知道要浪费多少时间。
这样的大事,大昆弥自然是只能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了。当下便道“不必!你且留居城中,若果汉军来,你该拿的一钱不少;若果你欺骗于我,你该知后果。”
商人傻眼了,他沿途做生意,也顺便贩卖点消息,赚点零花钱。原本以为这么大的事,汇报给乌孙王,会获得一大笔赏赐。可把他扣押在这里,算怎么一回事?
他当然自己没有欺骗乌孙王,可正因为如此,他才不敢在这里待着啊。马上就要打仗了,这种是非之地,自然是要远远避开的。
于是商人焦急的呼道“昆弥!”
大昆弥锐利的眼光就像刀子一般扫了过来,嗯了一声。商人就不敢吭声了。还是算了吧,待在这里或许还能保命,但若自己一意想着要离开,惹恼了这乌孙王,立马就要去见阎王了。
大昆弥没有坐以待毙,马上派了信使去阗池(伊塞克湖)通知小昆弥,要打仗了。而且敌人还很强大。他当然要把小昆弥给弄过来,大家一起抱团。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可以同年同月同日死啊。
小昆弥接见了信使,听到这个消息,亦不由大惊。汉人又要对我们下手了吗?想起当初被麴义、段煨吊打,小昆弥心中就是一寒,连忙通知部下备战,然后自己在亲卫部落的拱卫下,向赤谷城而去。
乌孙两王在城外相见,小昆弥就怒道“听闻汉家与诸国齐举兵来?汉人为何如此?我族亦为汉家之戚!”
大昆弥就叹道“岂有汉家之戚而攻汉家之蕃属之理?多年前西域长史陷没,你我不闻不问,后又欺凌大宛。汉军来,又凭武力,与之战。汉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