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高徒》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法家高徒- 第20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人族真是人才济济,老狐狸自叹不如!”

    “青丘山还有些琐事,老朽告退!”

    深山老狐狸文绉绉的和众人告退。龙族太子走的更是洒脱,身形向上一纵,化作龙身,借助乌云的遮挡,瞬间消失于无形。

    两人急切的想要赶回族中,将此事告知族长,龙王。

    李子轩等人也不阻拦,今日之事,恐怕不出数日整个天下都会得知。

    就算他有心阻止,也不会有任何效果。

    。。。

    极乐童子看着空中的异象,眼睛中流露出一丝焦急。

    不论是司徒刑还是安乐先生,都完成了文章,而且产生了诺大的动静,他的速度要明显慢上不少。

    而且不论开篇还是立意,都要比两人差上一筹。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他虽然是上古遗民转世,但是对命运之道的研究,比两人真的要差上不少。

    故而,就算他绞尽脑汁,也没有办法和他们两人抗衡。

    正如众人预料的那样,极乐童子的文章虽然引用了大量的圣人之言,并且写的繁花锦簇,但是不论立意,还是内容上,和两人都有不小的差距。

    五寸!

    他的文气堪堪突破五寸。

    如果是在往年的科举当中,五寸的文章足以问鼎。

    但是可惜,这一次不仅有司徒刑这样的妖孽,还有安乐先生这样几十年前就名满天下的大儒。

    有两篇六寸珠玉在前,他的文章就显得有些索淡无味了。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他的文章虽然形成五寸文气,气象也是惊人,但是不论监考,还是儒生都没有将目光从天空中挪开。

    “战乱啊!”

    “大乾从此乱矣!”

    极乐童子面色阴郁,接连的失利让他的心境有了很大的起伏。现在他只能将所有的期望都放在策论之上。

    希望可以逆转乾坤。

    当然,他自己心里也是明白,一连两次失利,和司徒刑等人的差距越来越大。

    这次状元桂冠必定落不到他的头上。

    但是想到要屈居在司徒刑之下。

    他心中还是有着说不出的不甘心,还有一种淡淡的不服气。

    我可是上古遗民转世。

    怎么可能输?

    怎么可能输给一个弱冠之人。

    他要搏一把!

    他要迸发出自己全部的实力。

    就算不能成为折桂成为状元,也要成为榜眼。

    想到这里,极乐童子那稚嫩的小脸上,流露出肃穆的神色,他生有双瞳的眼睛更是在不停的闪烁,一个个文字在快速的推演。

    削藩论!

    一个个智慧火花碰撞,一个个文字浮现,最后组成一篇宏伟的文字。

    司徒刑和安乐先生虽然不如极乐童子这般急切,但是也知道春闱进行到了最后阶段。

    到了此时,谁也不敢保存实力,司徒刑的眼睛中也有一个个字符闪现。

    六次雷劫好似水晶玛瑙一般的念头不停的发出轰鸣,一个个念头不停的碰撞,迸发出一个个巨大的火花。好似灿烂的烟火,在火花当中,他好似看到了一篇前所未有的文章。

第三百六十三章 大宗之法() 
“削藩!”

    一个个儒生看着第三个命题,不由的感到一阵阵头大和兴奋。

    头大是因为这个话题实在是太过敏感,不论藩王还是天下百姓都在密切关注。

    兴奋则是因为能论策一旦被采纳,就是国策,不仅可以步入朝堂,更能青史留名。

    想到这里,一个个儒生的面色因为激动陡然变得赤红,就连呼吸也粗重了不少。

    青史留名!

    没有一个儒生能够抗拒这样的诱惑。

    就连皓首,养气数十载,泰山崩而面不改色的安乐先生眼睛也不由的眯起。心中涌出一种渴求。

    立功!

    立德!

    立言!

    三不朽,乃是儒家的最高追求。

    安乐先生一辈子著书育人,这是立言。

    如果他的建议被朝廷采纳,那就是立功。

    如果能够避免战乱,让百姓安居,那就是立德。

    想到自己可能一书完成三不朽的伟业,安乐先生的呼吸不由变得粗重起来。

    削藩!

    老朽必定要拔得头筹!

    老朽定然要完成三不朽的伟业。

    。。。

    连安乐先生这等遁世几十載的大儒都经不住三不朽伟业的诱惑,何况其他儒生。

    一个个儒生低垂着脑袋,或者奋笔疾书,或者是流露出思考之色,还有的儒生用自己的头颅不停的撞击着墙壁,试图让自己变得冷静。

    极乐童子!

    张玉阶!

    白子聪!

    何兆熊!

    一个个被称为天才,或者是才子的儒生也都是闭目沉思,权衡其中的利弊。

    当然因为立场的关系,每一个人心中所想难免会有些差别。

    比如说极乐童子,白子聪等人是站在乾帝盘的角度来思考。

    而张玉阶则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思考,他虽然不是藩王,但是其父也是手握重兵,割据一方。

    如果进行削藩,必定会首当其冲。

    所以,他从本心不愿意乾帝盘实行削藩之策,但他也明白这是大势,没有人能够更改。

    任何胆敢阻挡乾帝盘削藩的人,不论是宗亲,还是功勋,都会被他毫不犹豫的抛弃。

    既然没有办法反对,只有将这个事情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想到这里,他提起桌面上的毛笔,一字一顿的写到。

    分封之赏,乃是上古之德。更乃太祖钦定,乃是祖制,万世不可移。否则定然有违圣训,不遵孝道。。。

    张玉阶以孝道,祖制为切入点,展开言论。

    希望能够影响到乾帝盘,虽然他也知道这种情况微乎其微。

    乾帝盘是一代圣主,岂能被他人所左右?但,他还不得不上书。

    因为削藩,损害是他的切身利益。

    削藩!

    在众人看来,很是意外。

    谁也没有想到,乾帝盘竟然将此事当做春闱策论之题,这是昭告天下,削藩之事不可更改。

    手段激烈,没有一丝回旋的余地。

    这也符合乾帝盘的性格,唯我独尊。

    但是,仔细想想,又不感到意外。藩王之祸,由来已久。

    太祖开国之初,为了安抚奖赏功臣,也为了防备宗门。将有功之臣封为藩王,统领兵甲,扼守四方。

    太祖当年为此,还做了一首《大风歌》。

    安得勇士兮,守四方!

    在当时这个方法是好的,正是有了将领藩王的拱卫,朝廷才逐渐安定下来,太祖也坐稳了江山。并且传了十二世,三百载。到了乾帝盘的手中。

    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经过三百年的发展,藩王的实力急剧膨胀,现在少则有几十个城池,数万兵甲。

    多则有几百个城池,数十万兵甲,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乾帝盘的统治。

    造成这种窘境的原因,就是封地继承制。

    诸侯王的爵位,封地都是由嫡长子单独继承的,其他庶出的子孙得不到尺寸之地。虽然文景两代采取了一定的削藩措施,但是到乾帝盘初年,“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易为**;急则阻其强而合从,谋以逆京师”。诸侯国面积广大且领有军队,严重威胁着大乾的中央集权。

    而且乾帝盘穷兵黩武,征战四方,很多有功勋的武将也成了新的藩王,这些藩王都是桀骜不驯之辈。

    乾帝盘在世尚好,如果乾帝盘御龙归天,太子登基,必定会形成臣强主弱的格局。

    所以,乾帝盘不得不防。

    他要为太子登基,扫除一切障碍。

    大乾现在就好似一条布满荆棘的权杖,太子柔弱,生恐被荆棘刺伤手掌。

    乾帝盘心中虽然有些不喜,但也不得不亲自动手,为太子将权杖上的荆棘扫除。再交给太子。

    宗门!

    番邦!

    外域!

    这三个问题,是乾帝盘最担忧的。

    宗门问题形成已久,可以说强秦之后的王朝都生活在宗门的阴影之中。就算乾帝盘是雄主,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

    外域诸国虽然弱小,而且星罗棋布,令出多门,和大乾比好似天壤,但是他们地域纵横万里,生灵亿兆,如果数十个王国联合在一起,兵甲百万。就算乾帝盘在自傲,也不得不重视。所以,乾帝盘听从朝中重臣的建议,采取远交近攻的政策。

    在外域中培植亲善的势力。并且和外域强大的王国进行和亲,将自己的女儿远嫁外域,并且让自己的王子请外域国王,大公之女为妻妾。

    经过数十年的经营,大乾在外域中影响力大增。靠近大乾的几个弱国,不是被吞并,就是变成了傀儡势力。

    最后一个,也是让乾帝盘最头痛的。

    那是就是番邦。

    如果说外域和宗门的问题是外辱,是慢症,需要徐徐图之。

    那么番邦之祸就是内贼,更是急症。如果不妥善处置,必定会爆发大的灾祸。

    所以乾帝盘才冒着天下藩王造反的风险,朝中诸公的非议,甚至是青史上留下恶名,一力推行削藩之策。

    众多儒生虽然理解乾帝盘的苦衷,但并不代表支持。

    否则朝堂之上也不会有那么大臣反对,其中固然有被藩王收买,但是更多的则认为此法会激起藩王的反抗,从而会引发刀兵。

    对朝廷,对百姓,都是没有好处的。

    藩王之祸,应当以温煮之法,徐徐图之。

    但乾帝盘何尝不知此法最是恰当不过,只需要几代经营,就能让藩王势力土崩瓦解,但是太子生性柔弱,而且耳根极软,根本不足担此重任。

    乾帝盘一力推行削藩,也是无奈之举。

    安乐先生跪坐在书桌前,思虑在三,将所有的情况都在心中推演一遍,最后化为幽幽的一叹。

    他虽然理解乾帝盘的苦衷,但他还是认为,贸然削藩,对大乾,对百姓都不是一件幸事。

    乾帝盘如果想要解决眼前的困境,应当效仿上古,以“尊尊亲亲”之法进行分而化之。

    尊尊亲亲的本质就是“宗法制”。

    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度,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因此贵族的嫡长子总是不同等级的大宗(宗子)。大宗不仅享有对宗族成员的统治权,而且享有政治上的特权。后来,各王朝的统治者对宗法制度加以改造,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安乐先生有这样的想法,一点也不奇怪。

    儒家向来是“厚古薄今”。

    上古周王朝,在他们看来是最理想的政治形态。

    当然他也不是全盘继承“大宗之法”,毕竟现在当今天下,藩王强大,已经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中央权威慢慢的丧失。

    虽然没有出现“以下克上”,“弑君三十六”这样的惨事,但这也是“周礼之敝”。

    安乐先生想要恢复周礼,并非简单的恢复周代的尊尊原则。而是要损周文,加强一直被尊尊压制亲亲原则。

    立足于血缘,进而扩展到政治领域。

    那就是保留有血缘关系的宗亲藩国,削“异姓王”的藩国。

    拉一批,打一批!

    深得后世斗争的精华。

    虽然不能完全消弭藩国之祸,但也是万金良言。朝廷中央力量和宗亲藩王的力量联合在一起,共同征讨异姓藩王。

    必定不会形成大的动荡。

    想到这里,安乐先生的眼睛陡然亮了起来,笔锋在白纸上滑过,留下一个个繁花锦绣的文字。

    “昔周文王和姜尚论政。”

    “姜尚问文王,当如何治理鲁国。”

    “文王曰:尊尊亲亲!”

    “姜尚曰:鲁国从此弱矣。”

    “文王问:公如何治理齐国?”

    “姜尚曰:尊贤尚功!”

    “文王曰:齐国后世必有截杀之君!”

    。。。

第三百六十四章 削藩之策() 
一寸寸文气升腾,空中更有宏大的声音。

    显然不论是安乐先生的“尊尊亲亲”,还是张玉阶的“孝道古制论”都触动了某种规则,故而都有文气升腾。

    当然根据文思不同,他们俩的文气区别还是很大的。

    安乐先生之言,老成持重,又符合上古法制,故而有六寸文气升腾。

    诗词,文章,策略,都是六寸!

    这就是安乐先生的实力。

    极乐童子怅然所失的叹息一声,他知道,再也没有机会反超安乐先生了。

    他的策论虽然没有写好,但是已经注定和状元之之交臂了。

    只能期望司徒刑发挥失常,或者犯了忌讳,这样他就算不能成为状元,也可以成为榜眼。

    但是司徒刑可能发挥失常么?

    别开玩笑了。

    有着一个世界底蕴,又有六次雷劫这等媲美银河计算机组存在的司徒刑怎么可能失手。

    就算司徒刑在愚钝。

    难道不知汉朝的推恩令么?

    就算真的不知道其中的内容,六次雷劫媲美超级计算机的计算推演能力是干什么的?

    司徒刑努力回想推恩令中的内容。

    但是他上一世不是古文学家,也不是历史学家,自然不可能记忆背诵。

    不过,这不要紧。

    因为司徒刑可以根据蛛丝马迹进行推演,并且结合大乾的实际情况进行“嫁接”。

    经历过六次雷劫好似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