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窃汉-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难道殷公也喜读兵书?”

    “狄兄弟你真会说笑话,我曾为一郡之首,若不知兵,如何负责管理东南这片吴越旧地呢!”

    狄风明白自己到底是从两千多年后来的人,的确疏忽了这一点。但随即,狄风却又在心中激动起来,想殷通是秦末之人,此前又做过秦国的郡守,自然对小篆都认识,不像我得靠猜才能认出一二,我何向他请教呢?这个想法虽好,但狄风马上又推倒了他的这个想法。因为倘若向殷通请教,那么自己岂不就是一个文盲了吗?

    圣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唉!管他呢,不懂就问才是上策,何况我就是对一些小篆文字不认识,而小篆也是经李斯创制之后才有,我就说我一直在山里学艺,所读之书的文字并非小篆不就成了吗?量殷通也不会对我的身份产生怀疑!

    想通了这一层,狄风便对殷通说道:“殷公,我自幼在山里跟随师父读书,师父说我学业已成便让我下了山,可师父手中的书籍全是楚文,想不到现今这些书籍皆是小篆,我识得不多,还望殷公能指点指点,小弟自当感激不尽。”

    “好说,还说,想不到狄兄弟已有才学,还这般上进,实在让殷某佩服!请问狄兄弟跟随老师所学何家之学?老师为谁?”

    狄风没想到殷通会问他的家学渊源,看来没有办法,也只好编造一个师父出来了,反正只要不提孔孟老庄,随便说出个名字来,想必他殷通也不会像查户口那样去查。于是狄风便道:“恩师乃是吴铭,兄弟所学乃是兵家治军之道,也习诗文,不想下山后就路遇虞一公老伯,这才来到吴中。”

    殷通一听狄风说他的师父姓吴,就又问道:“狄兄弟,既然家师姓吴,可是兵家吴起之后吗?”

    刚才狄风在编造师父姓名时,原本是想用“无名”的谐音代替一下,趁此蒙混过去,不料殷通倒很有想象力,他竟然把一个并不存在的吴铭与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吴起联系在了一起,这大大出狄风的意料。

    “师父说他没有什么渊源,只属一个教书与山野的草民而已,作为学生,我自然不敢去问师父他老人家的身世,因此师父是否吴起之后,自然也就不知晓了!”

    “既敢向狄兄弟传授兵家之学,又隐于山野之间,即使不是吴起之后,也必是世外高人,难怪兄弟谈吐不凡,又受项公所重任为谋士,看来殷某真是有些眼拙了!”

    显然殷通对狄风所言信以为真,狄风这才放下心来,不再担心暴露自己的来历。

    “殷兄客气了,没有你慧眼识人,拱手相让郡守之职,哪有兄弟今日,我应该多多感谢你才对。”反正溜须总比骂人强,好听的说上几句,也算是对殷通有所安慰。

    “唉!兄弟有所不知,那日情形殷某已经看出来了,倘若我不拱手相让,今日你我兄弟那还有机会在这里说话。要说也多亏狄兄弟在旁边圆场,这才让殷某捡了一条性命,殷某还没有感谢狄兄弟呢!”

    听殷通这样说,狄风不觉在心中暗想,原来这殷通已知那日项梁要杀他啊?看来这殷通是个有头脑之人,不是一个傻瓜。但不等狄风说话,只见殷通俯上前来,低声说道:“狄兄弟,殷某看你为人正直,又救过殷某一命,这才有刚才所言,万望兄弟守口如瓶,咱们哪说哪了,不可生出事端。”

    狄风明白殷通在提醒他,怕他转身就去项梁哪里去打小报告,因此点头说道:“殷公放心,狄风绝不是那等小人,何况殷公在吴中本是第一个主张响应起义的人,却又能将郡守拱手让给别人,这就说明殷公有胸怀,如果换成他人,必会与项公刀兵相见,不为馒头也定为争一口气。”

    “知我者,真乃狄兄弟也!”殷通不得不发出一声感叹了。

    “不必这样说,日后也许有很多地方还需要殷公相助,让狄风在兵学上更有所得,小篆文字,还望殷公多多给予指导,狄风将不胜感谢!”

    “这个没得说,只要殷某能做到的,自然绝不保留,狄兄弟现在位高于我,却能不耻下问,实乃是世间少见,他日必有大作为!”

    把话说到了这个份上,范围开始和谐,也开始融洽,殷通与狄风彼此都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圣人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可人的一生,在利益面前又有几人能获得真正的知己?即使原本是知己之人,但只要利益摆在那里,往往都要反目成仇,当面不捅刀子,背后也会使绊子。那怪有人总结说,你最好的朋友,常常就是你真正的敌人!

    这话不是道听途说,因为狄风就有过这样的经历,当然是在两千多年后的经历,而非是在这两千多年前的秦末。

    此时狄风在想,但愿这位殷通是自己真正的知己,彼此间具有今古之情。

    “狄兄弟,看我净说个人私事了,令殷某把正事都忘了!”殷通面露一丝歉意地道。

    正事?什么正事?难道殷通是要拉我造项梁的反吗?狄风这样想着,心里不觉有些紧张起来。

第二十一章 相交品行() 
“狄兄弟,如今项公按兵不动,你难道就没有什么想法吗?”殷通望着狄风说道。

    听殷通的语气,的确像没安什么好心,如果有好心,也不会这样问话。且先听听他往下说什么,然后再定夺,于是狄风说道:“想法倒是有,但不算成熟,想必殷公也有想法了,不知能否说来听听?”

    殷通看一眼狄风手中的竹简,缓缓地说道:“兵法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项公如今仅想坐享其成,世间哪来此等好事?狄兄弟既已为项公谋士,可想过这些个中道理?”

    狄风知道殷通所言的这句话,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意思是说在行军打仗之前,既要了解敌方,也了解自己的,这样才不至于战败;而不了解敌方只熟悉自己,则会胜负各半;倘若既不了解敌方,又不了解自己,那么每战都会必然失败。

    看来这位殷通的确熟知兵书,否则不会张口就能引用。狄风这样想着,便觉得自己刚才有些以小人之心,渡君子之腹了!因此回答道:“殷公,这个道理我自然明白,要知彼,就应去探查陈胜义军和秦军的动向,以备大用。”

    “狄兄弟固然不简单,一点就透,殷某所言,就是这个意思。”

    其实,刚才狄风所说的话,也是突然冒出的想法,现在听殷通的意思跟自己的想法相同,忍不住心情一阵激动。可是激动过后,狄风又让自己的头脑冷却了下来,有些无奈地说道:“只可叹我初来这里,身边没有可靠之人,如果有的话,我自会派去搜集情报!”

    听狄风如此说,殷通嘿嘿笑了一下说道:“狄兄弟可能有所不知,此前大泽乡那边一传来陈胜造反的消息,我就派出了几个探马,现这几个人已回,如若狄兄弟想用这几个人,殷某甘愿拱手相让,以报兄弟的救命之恩。”

    没想到殷通还有这一手,简直堪比军统特务了,但转念一想,狄风又怕入殷通的圈套。因为狄风觉得,自己不过是项梁手下的一位谋士,自己又不是老大,殷通缘何不把这个事情对项梁去说,反而说给他了呢?不会是项梁让他来的吧?这世界知人知面不知心的人太多了,还是小心一些为好!不要因为殷通对自己多说了几句好话,就先找不着北了!

    拿定这个主意,狄风便哈哈一笑道:“殷公既然有这样的人,为何不找项公去说?项公自会采用此等建议。”

    “狄兄弟,你怎么既聪明又糊涂了呢?项公本来就对我有猜忌,我敢去把这事如实相告吗?”

    想想也是,受人猜忌本就很危险,如同在刀尖上行走,倘若殷通将他手下有特务的事情告知项梁,那么弄得好可能会有功,要是弄不好,这个殷通的脑袋肯定又保不住了。既然如此,那便救人救到底,送佛送到西,把这几个人招揽到门下,让他们去为我服务岂不是一件好事?就这样办,即使项梁知道我手下有几个特务,可我身为谋士,没有人手去探听情报成吗?除非他项梁脑残。

    狄风想到这里,觉得自己把“特务”一词都用在了这里,很是想笑,但没有笑,而是郑重其事地对殷通说道:“殷公如此愿把手下归为兄弟,那么兄弟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狄兄弟,我要的就是这句话,殷某也就卸下了一个包袱,省得我这几个手下无法养活一家老小。”殷通朝狄风连连拱手。

    “殷公不必客气,你这样做真属仁至义尽,上对得起项公,对得起几个弟兄,等有适当机会,我自会将此事禀告于项公,让项公知你忠心可嘉。”狄风对殷通的表现着实感动,不想掠人之美。

    不料殷通咧咧嘴,又连连摆手道:“此事不可,难道狄兄弟想出卖我,让殷通的脑袋掉下来不成?”

    听殷通这么说,狄风一拍自己的脑袋:“看我这脑袋,差点儿伤害到殷公!”

    当即,狄风便与殷通相商,如何将那几个人当成细作派出去,去探听陈胜义军进攻秦军的情况,同时也负责探听两军的胜败战况以及各自的行军路线,是否有进占吴中的可能。商量完毕,当天夜里狄风便与这几个人见了面,并明确划归狄风领导,之后便为这几个人敬酒践行,趁着夜晚就让他们离开了吴中城。

    这几个人走了之后,殷通这才与狄风告辞,临走并一再叮嘱狄风,这事只有你知我知,即使禀告项梁知道,也应说是狄风的主张,狄风派出的人,跟殷通没有半分钱的关系。

    其实此刻,陈胜虽然派出了几路人马进攻秦军,可是吴广率领的起义军主力一到荥阳,却久攻不下,义军主力在荥阳严重受阻;攻打原赵地的义军,进展也不顺利;南下进攻魏国旧地与广陵的义军,也遇上了麻烦,没有实现原来的既定计划。

    常言说得好,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别看秦二世胡亥刚接了老爸秦始皇嬴政的班,又骄奢淫逸,闻听吴广率义军主力等拿下荥阳便攻咸阳吓得屁滚尿流,可毕竟还有维护大秦利益的干将。而吴广围攻荥阳,遇见的就是这样一位豪不给吴广面子的人,这个不给吴广面子的人名叫李由,时任三川郡郡守。

    提到这个李由,也许很多人都不知道,但要提起李斯,可能谁都清楚。也许有人会问,这李由与李斯是嘛关系啊?其实李由是李斯的长子,李斯就是李由的老爸。

    清楚了这层关系,那么李由不给吴广面子也就好解释了。

    当时,李斯虽说已经昔日风光不再,可他毕竟还是宰相,还要为秦朝的政权服务。那么身为秦朝宰相儿子的李由,就也有责任和义务保家卫国,与吴广所率领的义军主力抗衡。道理谁都清楚,如果秦朝被起义军所灭,那么李家人就也会被送上断头台,除非投降义军,即使这样,到时候还得看陈胜和吴广高不高兴,如果不高兴,照样把他们李氏父子都剁了,甚至还有全家男女老少。

    因此李由别无选择,知道形势严峻,于是便亲自带兵进驻三川郡下辖的荥阳,只要起义军攻城,李由就指挥秦朝守军,猛烈勇猛还击,从城上射下来的箭矢形如飞蝗,射得起义军不敢攀城。于是,吴广所率的义军,只好停止了前进的脚步。

    吴广在荥阳受阻的消息,很快就由派出的探子禀报了狄风。狄风得知这个消息,连忙去见项梁,请求项梁派兵支援。项梁闻听,也没有问狄风这个消息的来路,只是微微一笑对狄风说道:“你真是糊涂,荥阳距离我们吴中这里太远了,远途必会劳师,身为谋士,怎么连这个道理都不懂呢?”

    狄风心想这项梁到底想干什么?就是想坐收渔利,隔岸观火,也得看一看时候啊!早就听说有见死不救的,原来还真有见死不救的!

第二十二章 气愤难平() 
项梁瞧见狄风站在那里没有移动地方,接着说道:“狄谋士,不是我说你,自从让你做了谋士之后,我发现你管的事情太多了,有时间好好休息一下不成吗?你看籍儿现在多懂事,从他娶了虞儿,就不再来烦我了!要不我也帮你讨个女人吧,你看怎样?哈哈哈。”

    这是在批评我还是在打趣我?有这样当领导的吗!突然,狄风的心里生出一股火,且脸色也有些不好看起来。

    等自己笑完,项梁猛地看见狄风在攥拳头,浑身也在哆嗦,遂站起身来,像不认识狄风一样环着狄风转了一圈,之后阴沉着脸说道:“狄谋士,难道我刚才的话说得不对吗?”

    “项公的话自然没有错,哪怕是错的,在属下面前也会是对的!”狄风强压着火气回应道。

    “狄风,你对我是有抵触情绪吧?”项梁由称“狄谋士”变成了直呼狄风的大名,明显对狄风也有些恼了。

    “项公,你如今是一郡之主,在下哪敢抵触你啊!”狄风尽量抑制着怒气,不让怒气爆发出来。同时在心里却想,怎么在两千多年之前也有这样屌人,官升脾气就长,不将朋友当成朋友看了呢!

    项梁朝狄风哼了一声,语气变得很重地教训道:“年轻人,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也要心里清楚,是我让你当的谋士,如果我没有谋士,我项梁照样率军起义,照样带兵打仗,也就是说没有你狄风辅助我,我照样会扫灭暴秦夺得天下……”项梁原本还想往下说什么,狄风实在是压不住火了,猛地朝项梁大声说道:“项公,我知道你知兵,能打仗,可你不要忘了,自负者必失败!昔日赵括在长平之战中,就因为自负知兵,结果不但自己兵败而死,也害得四十万赵军尽数被秦将白起坑杀。”

    狄风对项梁说这样的话不是耸人听闻,因为在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由于从小就学习兵法,等到他成人之后,每与与父亲赵奢谈论军事,就连他的老爸赵奢都难不倒他,便自负地以为,天下没人再能抵得上他会用兵。后赵国名将赵奢逝后,当时赵孝成王赵丹不听蔺相如劝阻,竟然让赵括取代老将廉颇指挥赵军与秦军打仗,不料在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