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放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明初放逐- 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沈越重回大青山的时候,南京城的晨钟已经敲罢,街市上熙熙攘攘,人声鼎沸。

    皇宫的御花园中却显得十分安静,与其说是御花园,不如说是假山花坛环抱的一处菜园,皇宫在建之时,朱元璋便特别提出在此要留出专门种植粮食蔬菜的田地,历朝皇帝虽都以农事为重,但多是在清明农耕之时到城外皇庄做做样子,却不曾向他这样有辱斯文的在庄严肃穆的皇宫里种起庄稼。

    内侍,宫女恭恭敬敬的站在田埂外,注视着田间忙碌的皇帝,互相不解的传递着眼神,往常勤于朝政的陛下今天早早结束了朝议,便来到这菜园挥汗如雨的干起农活来。

    稳重而娴熟的除草动作,无不显示出这位皇帝不光是位善于治理天下的君王,更是一个精于农事的好手。难得一向严肃陛下今日如此高兴,虽然烈日炎炎,内侍,宫女在一旁却都放松下来。

    一阵稀疏的脚步声传来,两个秀丽的宫女拥着一位端庄温婉的妇人逐渐走近,宫人们赶紧提起精神,趋前两步俯身下拜:“恭迎皇后娘娘。”

    妇人轻摆袍袖,内侍起身侧立。“陛下来了多久?”

    “回娘娘话,陛下结束早朝之后,连奏折都没去看,就到菜园来忙农活了,小的劝陛下休息片刻他都不肯。”

    挥退众人后,妇人独自走进田里,见皇帝专注的仍挥舞着锄头,汗水浸湿了衣衫,连忙取出手帕,心疼的擦拭皇帝的额头,

    “妹子,看咱种的庄稼如何?这眼看就要收获了,到时候可要咱可等着你亲手做的烧饼尝尝呢。”

    皇后掩嘴轻笑:“重八喝口水吧,百姓们知道这皇帝也这么辛苦耕作,一定会更加拥护咱们大明,这天下人还不天天都有烧饼吃。”

    皇帝接过手帕,像粗俗的农人一样,痛快的擦拭着脸上和脖颈的汗水,哈哈笑道,

    “咱当初起义反元,不就是为吃口饱饭,咱给地主放牛时就想啊,这皇帝是不是龙座上都摆满了大饼,唉,现在咱真坐上这个位子,才知道这治理天下不易,如今刚刚建国,百废待兴,天下不知还有多少百姓吃不上饭,我这心里头着急呀。你说世间真有亩产超三百斤的粮食吗?若当真如此,可是我大明朝绵延万世的希望啊。”

    “你是说那沈家的孩子献上的作物?他家经营海外多年,之前受到朝廷打压,想必不敢冒险投机,或许真是上天垂怜,让他寻得了这等宝物,这也是上天对皇帝的认可,百姓之福啊。”

    皇帝听自己的女人这样真心夸赞,顿觉舒爽,接过內侍的水杯大口畅饮,

    “这也多亏了当初妹子你提他家求情,方才让沈家存留至今,沈万三那个老鬼还自作聪明,以为咱不知道他假死避祸,若不是他这孙儿给他长脸,他家早晚会被那些眼红的官绅啃个干净。”

    “奴家哪敢居功,这全赖重八你对他家宽仁不咎,方才有此回报,若能长此以往,广施恩德,大明朝一定会有更多的福报。”

    皇帝叹了口气,将手帕扔给远处的內侍,

    “妹子说的虽然在理,可是这皇帝不好当啊,那些功臣为大明基业确实流了不少血汗,可是如今天下安定了,他们却征杀惯了,个个骄横不训成了大明的毒瘤,那些文官也都自恃才能,贪墨无度,叫我如何放心得下,过去元朝以宽治天下,结果尽是养些尸位素餐之辈,不还是弄得百姓难安,咱既然要当这个家,就要治之以严,矫枉过正是难免的。”

    话刚说完,妇人却被日头晒得身子有些眩晕,皇帝连忙扶住,将她抱到凉亭坐下,取来凉水浸过的毛巾,小心敷在皇后头上,看着怀中蹙眉难受的结发妻子,皇帝内心深感自责。

    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是这个女子一直陪伴,当年在义父郭子兴手下,自己被猜疑下罪关入牢中,不许人探视,是她怀揣肉饼偷偷送饭,为让自己吃上口热乎的吃食,竟直接从厨房拿来藏于胸口以致烫伤;

    后来一次征战中,自己不幸受伤,还是她用瘦弱的肩膀背起自己,躲过了敌兵的追杀;

    等到自己终于有了实力,也是她一心在背后默默辅佐,排忧解难,堪称女中诸葛。

    自己能有今日,离不开她的情义,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然而现在自己得到了天下,而她的身子却日渐衰微,都说天子一怒,伏尸百万,可是即使自己是天子,却也无力让她长久陪伴在自己身边。

    “妹子好些了吗?这朝中的太医太不中用,我听沐英来信,说那沈家孩子有神奇医术,有起死回生之能,这次叫棣儿过去就是把他找来,给你医治。”

    说着,从怀中取出一封奏章,交给皇后。

    皇后直起身子,接过奏章仔细,片刻就已看完,将奏章放到一边,喃喃地道,

    “难得沐英这孩子的孝心,南征北战还挂念着我这义母,不过他也说那叫沈越少年虽有输血救人之举,但对我这病情却也不敢应承,怕同样是无力回天,我这病自己心里清楚,生死有命,你不要责怪那些太医,沈家的孩子还年幼,他家族遭逢大难,能够自强复起已是不易,就不要再给他多加压力。否则我这寝食难安。皇上还是应以国事为重,那些作物才是治理天下的良药。”

    皇帝看着皇后笑着说:“沐英为人谨慎,心细如发,他从小饱受饥饿,加入我义军之时,就发愿为天下无饿死之人不惜肝脑涂地。这次他推迟南下,和皇儿一同去确认作物,咱们等待月余,真假便知。若真能如沈家小子所说的高产,咱也不吝惜赏赐,只是这孩子出身有些蹊跷,还写了一本鼓吹海外宝藏的闲书,我看了一下倒是有点意思,但愿此人不是如他爷爷那般,贪图富贵权势。”

    皇后虽然对朱元璋提到的那本闲书有些迷茫,但还是耐心劝慰道,

    “我看沐英对这孩子多有褒赞,能得到这个冷面将军喜爱,应该不是奸猾之徒,不过他还年幼,你也不要心急,多给他些时日,他既能找到高产作物,必是有大幸之人,说不定今后还会给咱们大明带来更多的惊喜。”

第四十六章 流亡的科研皇子() 
回到大青山中,沈越陪着大将沐英向山上走去,虽然仅仅时隔不到四个月,沈越却有些感慨万分,自己穿越前不过是个微不足道的工程师,之后又浑身破烂流落荒野,到现在能够在明初立足,有了平兰沈香蕴等家人,还有关兴等一众商号的兄弟,人生的转折变化真是让人难以捉摸。

    “你小子发什么愣啊,燕王和周王已在前面等候多时,你这些小小年纪就拖家带口的,以后可不许这么胡来。”沐英见沈越这次过来还带着女眷,有些不满。

    沈越正要解释,平兰却撅着小嘴站了出来,

    “大人你这么说就不对了,我听爹爹讲起,当年皇上领兵征战的时候,马皇后也一路追随,还亲手为将士缝衣做鞋,皇上能的大明天下,少不得皇后娘娘的功劳,而山上的那些粮食,都是我们陪沈大哥一起种下的,如今收获了,怎么就没有我们的事了呢。”

    一听她提起马皇后,沐英登时软了下来,他是马皇后抚养长大的,感情深厚,不禁回想起当年马皇后慈母般温厚疼惜的情景,笑着说道,

    “你这小丫头倒是聪明伶俐,皇后娘娘她母仪天下,你帮忙参与此事确实也是有功劳的,你爹爹有些见识,他是做什么的啊?”

    平兰眼神暗淡了下来,

    “我爹爹只是个平常百姓,但却是世间最好的爹爹。当初我们一家逃到前面的山洞,爹爹为给我们找吃的,回村时被元兵抓走,后来多亏遇到了沈大哥才把他救出来,可惜爹爹已经重伤不治,没几天就去世了,只剩下母亲带着我和弟弟相依为命。”

    沐英见自己的问话勾起了少女的伤心事,没想到这些作物的种植还牵连着这么可怜的一家人,对平兰生出些同情,急忙安慰道,

    “虽然你父亲去了,但有了这些高产作物,以后天下百姓都会记住你们一家所做之事,你不要太难过,你若愿意,我想收你作为义女可好?”

    这个突然的提议让平兰有些不知所措,沈越却是对沐英的身世了解的,他当年也是父亲早早撒手人寰,只剩下母子二人乞讨为生,听到平兰相似的遭遇,怕是勾起了童年回忆,对她的伤痛感同身受,这份心思是出自真心,平兰若能得他庇护,今后若自己不在也能过的平安,连忙拉着平兰向沐英跪拜,

    “多谢沐伯伯,兰儿虽然有些调皮,却是个知书达理的好孩子,今后还请您多多指导。”

    平兰随对多出个义父不太适应,但却是沈越不会害他,也不是个趋炎附势之人,他这么做一定是为自己好,于是也恭敬说道,

    “义父在上,请受孩儿一拜。”

    得到如此聪慧可人的女孩称自己父亲,让一向冷峻的沐英脸上笑开了花,双手在身上摸索起来,最后从勃颈上摘下一块玉佩,郑重地给平兰戴上,

    “好孩子,为父没有什么珍珠美玉,但这玉佩是当年皇后娘娘收我为义子时赐给的,今天我把它送给你,以后有什么事就来找义父,谁要敢欺负你,就让他先问问义父手上得刀答不答应。”

    平兰见沐英将承载着这么珍贵感情的玉佩交给自己,感动得流下泪来,自父亲走后,虽然有沈越和母亲陪伴,但夜深人静之时,仍然会想念高大慈爱的父亲,心底的那棵支柱如今再次被支撑起来,感到一股如山的父爱充盈在心间。

    沈香蕴见平兰泪眼婆娑,连忙扶到一旁轻声安慰起来。

    “沐伯伯,刚才你说不光燕王来了,那位周王却是哪个皇子?”沈越低声问道。

    “你不知道他也正常,周王是今年才改封的,原先的封号是吴王,也就是五皇子朱橚,他是燕王的胞弟,他这孩子一向倾心于医药农事,这次听说你的高产作物,再三向皇上恳求,一并跟了过来。”

    沈越对于这些皇子的封号虽不了解,但是提起朱橚这个名字却是有印象的,作为一个热衷荒野求生的爱好者,沈越在后世就曾关注过他,朱橚撰有一本《救荒本草》,便是对灾年粮食匮乏时,对野外求食的植物作出详细介绍,这本书流传甚广,影响深远,连后世日本都保留有译本。

    作为皇子朱橚是坎坷失意的,被封周王后他就藩开封,因擅自离开封地到凤阳而获罪,被朱元璋下令迁往云南,后虽获赦免,但等到朱允炆即位,又因是朱棣的胞弟,被重点关照,削藩时被贬为庶人,再次驱逐到云南,直到朱棣夺了皇位,才被恢复王位,可这个亲哥哥也是个不放心的主,他又被人举报说有谋反之意,以致向朱棣“顿首谢死罪”明志,又主动把自己的三护卫献还朝廷,到死都过着被监视如牢笼的生活。

    但这样颠沛流离的人生,却促成了他医药农事上的成就,在流放到云南期间,朱橚亲历了民间的疾苦,看到当地居民生活环境不好,得病的人很多,缺医少药的情况非常严重,他意识到编著方书和救荒著作对于民众的重要意义和迫切性,于是组织良医编写了方便实用流传甚广的科技医药著作,最著名的有《保生余录》、《袖珍方》、《普济方》和《救荒本草》,连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和徐光启《农政全书》都曾从中摘取精要。

    虽然政治生活坎坷,却养成了他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在复位之后,设立了专门的植物园用于科研,据说在编写《救荒本草》时,他把所采集的野生植物先在园里进行种植,仔细观察,取得可靠资料。其中提出对有毒的白屈菜加入“净土“共煮的方法除去它的毒性一法,与1906年俄国植物学家茨维特发明的色层吸附分离法在理论上是一致的。可见这部书具有比较高的学术价值。

    对于这个悲情的科研皇子,且不管说他是否真的有篡位谋逆之心,但他却称得上是一个出色的科研工作的领导者和参加者,这份对百姓困苦生活的同情和帮助之心,沈越有发自心底的敬服,对即将到来的见面充满了期待,或许可以将新作物的推广之事交给他来做,自己也能帮上些忙,避免他今后困顿一生,能够对医药农事多做出些贡献。

第四十七章 祭天() 
今天是个良辰吉日,周王朱肃起了个大早,连梳洗都没顾得上,便出帐到山间的两块小田地走去。如今这地里已不是当初简易的栅栏,远处是一圈军帐,然后又被黄布围住,一群士兵时刻防守,连鸟飞过来都要搭弓射上几箭,这里已成了一处禁地。

    来到地头,朱肃见平大勇和大山兄弟二人已经在地里忙了起来,地里的杂草早就被清除的一干二净,这两兄弟在地里转来转去,也不知道在干些什么,或许是因为被这么多军兵包围有些紧张,唯有在这田地里才能让他们安心。

    当日官兵到达此地时,两兄弟被吓得不轻,却护着田地死活不肯逃走,竟提着锄头对峙起来,直到高升站出来,哄他们说这些官兵是沈越请来帮忙来看护的,两人这才放心,他俩受过沈越指导,对这些作物的种植比别人都要熟悉,于是就被留下来照料。

    “周王殿下,今天沈东家会过来吗?这土豆和玉米差不多成熟了,红薯不好看出来,还是请沈东家过来查看一下吧。”

    对于二人每天询问沈越之事,朱肃也有些急切,自己虽然算得上博览群书,但这些新奇的作物却从没听说过,那个沈越也真是的,有什么事比得上这些作物重要。

    “放心吧,你们东家今天就会过来,等会儿要是他同意收获,你们可要小心谨慎,千万不要伤了粮食。”这两兄弟虽然虎头虎脑的,但朱肃能看得出来他俩性格朴实勤劳,是种庄稼的好手。

    放眼看去,高大的玉米植株叶子已经有些泛黄,朱肃抚摸着中间饱满的苞谷,尖头已撑破苞皮露出饱满的颗粒,这玉米的名字起的真是相称,籽粒金黄如玉。不过那土豆的名字就有些粗俗了,低矮的茎叶也已完全枯黄,这作物和芋头有些相似,粮食应该是在地下的根茎,不知长的什么样子,红薯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