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大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迷茫大明- 第1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张璁知道他来宁波?胡万里不由微微有些惊讶,他是如何得知的,哪里露出了破绽?一路想着,已是到了张璁的厅房外,在门外整了整衣冠,他这才稳步而入,令他意外的是,张璁居然一身便服在脚,他曾经设想过无数种会见的情形,却是没料想到张璁居然会以如此随意的态度见他,他也不敢迟疑,当即紧趋几步至跟前,一撩前袍,跪下道:“学生胡万里叩见恩师。”

    张璁微笑着上下打量了他几眼,这才道:“一别三载,长青俨然已是朝廷栋梁。”

    “恩师如此谬赞,学生如何敢当,实是折杀学生了。”胡万里赶紧谦逊道。

    “非是谬赞,满朝文武,能有几人为君父分忧,为朝廷解难?”张璁说着轻叹了一声,这才伸手虚托了一下,道:“无须拘礼,起来坐着说话。”说着,他又对外吩咐道:“去将皇上赏赐的分水贡芽茶冲一壶来。”

    听的张璁竟然以分水贡芽茶招待胡万里,张福贵不由暗自咋舌,满朝文武还真没人让张璁如此礼遇过,他忙应了一声,赶紧的吩咐下去。

    胡万里却是有些不安,毕竟是师生名份,张璁一见面便大力赞扬,且又如此礼遇,令他有隐隐有种不好的预感,落座后,他忙微微欠身道:“学生何德何能敢当恩师如此款待?”

    “这是产于浙江分水的贡茶,亦是为师最为喜爱的茶叶。”张璁看了他一眼,不疾不缓的说道:“此茶sè泽翠润,汤sè清亮,细腻爽滑,回甘生津,难得的是茶香清幽,经久不散,茶香太过霸道,不仅有失幽雅,亦失却了茶的本xìng。”。。)

    。。。

第263章 不为所动() 
听的张璁这话,胡万里不由警惕起来,这话竟似是指责他有失本职操守,难道是对他上疏建言三权分立不满?当初上疏建言,是因为与魏国公府往来的消息泄露,一则是担心因此影响张璁的复出,二则是担心被嘉靖猜疑,影响前程,不过这事不好解释,事情起因是他擅自为魏国公出主意,当下他也不吭声,就跟个乖学生一样,静静的聆听。

    张璁似是也没指望他接话,说完之后,便指了指脚,两个丫鬟会意,忙为他拭干脚,并穿上布袜,随后便端着木桶退下,张璁起身适意的踱了几步,这才含笑道:“这万民请愿书是出自长青之手吧?”

    见他提及这事,胡万里稍觉轻松,微微一笑,道:“学生这点小伎俩难逃恩师法眼,不知恩师是如何看出破绽的?”

    “吸纳海外白银。”张璁微微笑着道:“寻常士绅商贾不会将此条列为开海的理由,再则,也没人敢如此大胆攻讦宦官干政之事,其三,为师料到你会在半途拜见。”说着他微微一叹,道:“三权分立,你给为师出了一道难题呐。”

    难题?张璁不赞成三权分立?胡万里此番前来,便是为了说服张璁赞成三权分立,当下便连忙接着话头道:“恩师,文官如今势大,推行三权分立,确实容易招惹非议,但不能仅仅只看当前,文官不可能永远保持强势,武勋、宦官两股势力一旦有机会,便会卷土重来。

    皇上风华正茂,且锐意革新,又不宠信宦官,实是最适宜推行三权分立的明君。此时若能将制度定下来,经过数十年的推行和完善,必定能够深入人心,三权分立不仅利于朝廷亦利于巩固皇权,日后即便武勋或是宦官得势,亦难轻易更改这一制度。”

    这道理张璁何尝不明白。但他身为首辅,且政敌遍布朝野,让他自削权柄,无异于是自掘坟墓,微微沉吟,他才缓缓坐回椅子,看了胡万里一眼,道:“阁臣李时、方献夫以及各部院主官皆极力反对三权分立,长青难道不知?”

    有关京师的情形。这些日子是源源不断的传出来,胡万里身为始作俑者,自然最为关心,这些情况,他岂有不知之理,当下他便道:“要文官自削权柄,一时之间确实有些难以接受,不过。鼓不敲不响,理不辩不明。随着对三权分立的争议的逐步深入,学生相信,不少人的态度会随之改变。”

    改变?张璁不由微微一哂,道:“三权分立利于权力制衡,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宦官干政却非朝廷之福。秦有赵高指鹿为马,汉有十常侍之乱,唐有高力士擅权,宋有童贯祸乱朝纲,本朝有刘瑾之乱。武勋干政更是祸患无穷,五代十国之乱,其根本原因便是武人干政,太祖严令勋臣不得干政,岂能无因?

    总的来说,三权分立乃是弊大于利,否则皇上为何难以决断?满朝文臣为何坚决反对?满朝文臣难道就没有一个忠心为国之臣?长青对此事不可过于执着。”

    听的这话,胡万里自然是不敢苟同,满朝文武,唯有他一人清楚,文官独大将会给大明带来覆巢之祸,而且嘉靖之后,宦官会再次强势崛起,以东林党为首的文官集团与大太监魏忠贤为首的宦官势力互相倾轧,耗尽大明最后一丝国力,以至于大明未代皇帝崇祯无力回天,最终亡于亡于农民起义,将大好河山拱手送给满清。

    也正是因为知道这点,他才为魏国公徐鹏举出主意,希图武勋集团能够东山再起,重返朝堂,希望能够推行三权分立,文官、武勋、宦官三股势力能够互相制衡,以免重演晚明的悲剧。

    不过,这话却是没法明说,而且张璁的说法也很难加以反驳,微微沉吟,胡万里才开口道:“不论是宦官还是武勋,之所以能够为祸朝廷,归根结底乃是因为权力的失衡,权力若能互相制衡,则断不可能出现这种局面。

    再则,大明北有俺答,南有倭寇时时侵扰边疆海疆,国内亦是灾荒连连,动乱不止,学生窃以为,对于武勋不能打压过甚,军队中高层将领皆是出自武勋阶层,应适当的给予武勋话语权,提高武人地位,而且有必要革新兵制,否则一旦有大的战事,则不堪设想。”

    对于这话,张璁很不以为然,三权分立,互相制衡,谈何容易!谁得势不是可着劲的打压另外两方,这根本就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制度,再完善的制度也经不住人为的破坏,祖制尚且能够更改,还有什么不能改的?至于北虏南倭,不过芥藓之疾,动摇不了大明的根本,而武勋和宦官干政却能动摇国本,如今好不容易才将宦官和武勋势力清除,岂能轻易让其死灰复燃?

    他也不屑于在这个问题上与胡万里争辩,这个门生确实优异,不仅有主见,而且总能冒出一些新颖的想法,更是长于经济之道,尤为难得的是忠心耿耿,只是欠缺阅历,稍加历练或是经历一些挫折,日后定能成为一大臂助。

    就在张璁沉默的当口,管家张福贵在门口张望了一下,见二人沉默无语,便对后面招了招手,两个小厮赶紧的端着茶具、开水等进来,手脚利落的冲泡分水贡芽茶,待的茶水泡好,张璁摆手屏退而人,这才含笑招呼道:“此茶两泡最佳,不过首冲茶香味为宜人,长青尝尝看。”

    “谢恩师盛情款待。”胡万里谢过之后,才端起茶盅,果然是色泽翠润,汤色清亮,轻嗅了一下,茶香清幽,不过他此时却没心情品茶,张璁不接话,显然是不为所动,他仇敌遍天下,自然不会是有所顾忌,那么就应该是不愿意自削权柄了,要如何才能打动他?要不要将魏国公徐鹏举上疏建言嘉靖建武学的事情抛出来?(未完待续。。)

    。。。

第264章 寒心() 
对于建武学,胡万里坚信嘉靖会采纳,这个中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虽然朝廷对勋臣子弟的培养和任用有一定的成例,诸如十五岁以上入京营训练,三十岁以下都须入太学就读,并且挑选表现优异者充当勋卫和散骑舍人,不过,因为世袭制度的原委,勋臣子弟大多养尊处优,再说了,崇阶厚禄反正是指日可待,谁还有心思读书习武?无非是虚应故事而已。

    成立武学,嘉靖亲任祭酒,这情形就会为之一变,想在武学混日子,怕是没机会充当勋卫和散骑舍人,可别小看了这勋卫和散骑舍人,虽说俸禄不高,分别对应正五品、八品的俸禄,但这是勋臣子弟袭爵前任事起家的唯一途径。

    提高勋臣子弟读书习武的积极性尚在其次,籍此机会,培养选拔优秀的军事人才,加强对京营对便军的掌控,另辟蹊径令勋臣重返朝堂才是建武学的最大收益,嘉靖没理由不采纳。

    这一点,张璁也应该一点就透,既然无法阻止武勋重返朝堂,无法阻止武勋再度崛起,张璁对三权分立的态度就会有所改变,不过,要说出此事,胡万里也有所顾忌,不仅嘉靖会对他有看法,他与魏国公徐鹏举私下往来之事也不好向张璁解释。

    就在胡万里沉吟不决之时,张璁已是缓缓开口道:“长青上疏建言三权分立可谓是一片苦心,但此举实是有失轻率,不仅将你自身置于风口浪尖,还拖累了几个同年,三权分立影响极大,侵害的不仅是文臣的利益。还危及到天下士子的身份地位,必然招来朝野士人的口诛笔伐,有身败名裂,断绝仕途的可能,为师复出,不过是早晚的事。何须急于一时?”

    微微一顿,轻叹了一声,他才接着道:“三百余门生,为师最为看重的便是长青,朝廷如今正是多事之秋,缺的便是如长青这般的俊才,然朝中大臣却皆是党同伐异,谁会为朝廷惜才?长青日后行事要三思而后行,切勿轻率莽撞。急功近利,乃是官场大忌。

    三权分立之事如今已闹的沸沸扬扬,朝野皆知,更会引发一场前所未有的文武之争,长青此时不宜再坚持,便是沉默亦不妥,为今之计,是暂避风头。公开上疏称疾乞休,以皇上对长青的赏识。必不会让长青就此离去,多半会令长青回漳州专心打理农学院事宜,缓上一年半载,待的风头过后,为师再恳祈调你进京,皇上多次有意调你回京师。这不是什么难事。”

    听的这话,胡万里心里登时拔凉拔凉的,张璁让他称疾乞休,这无疑是为公开反对三权分立做准备,不仅是他。怕是周志伟、魏一恭、赵文华三人都是这个下场,他不由有些寒心,也死了再劝说张璁的念头,他倒无所谓,起复的机会有的是,不过,周志伟三人却就难说了。

    微微沉吟,他才欠身道:“恩师训诲,学生必定铭记在心,学生上疏之时已做好辞官的准备,如今恩师重掌内阁,学生若能回漳州专心打理农学院自然更好,不过,南京西南两城的赈济,鱼台两府六县的赈济事关朝廷声誉和彩票的声誉,实不宜半途而废,再则彩票事宜亦需可靠人手打理,恩师能否让周志伟三人来接手?”

    鱼台两府六县的赈济,张璁倒不怎么上心,但南京西南两城的赈济他却不得不上心,原本他还担心胡万里乘机撂挑子,准备好好游说一番的,听的这话,他不由大为放心,胡万里如此提议,分明是给周志伟三人起复的机会,断不会撒手不管,当下他便微微颌首道:“周志伟三人此番倒是因祸得福了。”

    说着,他微微一笑,道:“皇上为解百姓之苦,曾在宫中设坛斋醮祈求上苍降下抗旱抗寒农作物,长青若是能够将寻到的抗旱抗寒且耐贫瘠的农作物推广天下,不仅是奇功一件,亦能借此重塑名望。”

    “恩师放心。”胡万里欠身道:“学生饱食暖衣,出仕为官,自当以天下为己任,便是为天下苍生着想,亦会殚精竭力尽快推广抗旱抗寒耐贫瘠的农作物,不过,农学院初建,人才匮缺,要想全面推广,三五年之内,学生实无把握,怕是得十年光景才会有小成。”

    听的这话,张璁不由微微点了点头,含笑道:“十年不过弹指间,若能在全国推广抗旱抗寒的农作物,长青必然青史留名,不过,皇上和为师都不可能让长青在漳州滞留十年之久,三五年都是奢望,眼下正是你们一批同年三年考满之期,可有适宜的人选要调往农学院?”

    见张璁有意示好,胡万里自然不会客气,虽说农学院如今还有个孙光辉,但孙光辉是龙溪知县,不过是兼着打理农学院而已,再说,日后农学院肯定是要在京师在江南设立分院,要的是人手,如此好事自然不能便宜别人,微微沉吟,他才道:“学生如今是恶名在外,一众同年未必有人愿意来协助学生,恩师不妨征询一下蔡克廉、黄正色、李良三人。”

    张璁微微点了点头,以胡万里眼下的名声,确实没什么人愿意跟他搅合在一起,不过农学院是嘉靖较为重视的,容易出成绩,能在农学院任职,日后升迁起来容易的多,胡万里所说的这三人与他在京师观政之时往来较多,倒是有可能愿意去。

    不过,听胡万里的口气,竟似三人都想要,一个农学院要那么多人做什么?再说这三人都是正七品,农学院已经有了一个监丞,难不成还设四个监丞不成?微微沉吟,他才道:“若是三人都愿意协助长青呢?”

    胡万里微微一笑,道:“大明地域辽阔,各地气候差异甚大,要在全国推广抗旱抗寒耐贫瘠的农作物,仅有漳州一所农学院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若是三人都愿意来,还恳祈恩师一并调来,再则,如此亦显的朝廷对农学院的重视,更利于农学院的迅速发展。”

    “行。”张璁爽快的道:“不过,长青年后的上个折子要人。”(未完待续。。)

    。。。

第265章 遇险() 
次日一早,胡万里便悄然出了宁波城,乘船出海直奔东兴港,因为心情不好,他一直闷在船舱中没有露面,此番拜见张璁,他多少有些失落,他是万万料想不到,张璁为了反对三权分立,居然毫不顾忌的要他称疾乞休,由此可见张璁反对三权分立的决心有多大。

    这段时间胡万里一直在琢磨此事,对于三权分立,嘉靖是不会明确表态支持的,能够通过建武学使武勋重返朝堂,嘉靖犯不着与文官针锋相对,如今张璁这个首辅又是极力反对,即使三权分立能够引起较大的争论,都注定不会有什么结果。

    三权分立无法确立和推行,武勋就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重返朝堂,建武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嘉靖要培养完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