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大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迷茫大明- 第1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微微一顿,他才接着道:“不过咱们也别高兴太早。恩师对三权分立是何态度如今尚不清楚,咱们如今仍然是祸福难料。”

    张璁对三权分立会是何态度?不仅周志伟三人心里没底。嘉靖心里也没底,李时、方献夫以及京师一众勋臣、文武大员、大小宦官心里都没底,都在暗自猜测着,人人心里都清楚,既然嘉靖对三权分立的态度暧昧不明,那么复出之后重掌内阁。重登大明首辅之位的张璁对三权分立的态度就至关重要了。

    按理,张璁是不会支持旨在削弱文官权利,削弱内阁权利,改变现有内外廷制衡格局的三权分立的,因为以内阁为首的外廷如今完全凌驾于内廷之上。支持三权分立无异于是自削权柄,以张璁结党专擅的情形来看,要他自削权柄,无异于是与虎谋皮。

    但是上疏提出三权分立的胡万里和上疏支持三权分立的周志伟、魏一恭、赵文华四人皆是张璁的得力门生,而且张璁的复出也可谓是跟三权分立不无关系,谁也不敢断定这三权分立是否出自张璁之手?毕竟眼下看来,张璁是最为受益者。

    次日一早,天空又飘起了雪花,照例又是休朝,这让一心想上早朝的京师百官很是郁闷,不过,邸报很快就出来了,这刊邸报不仅刊载了复召张璁入阁的谕旨,胡万里提请三权分立的奏疏,同时还刊载了周志伟三人支持三权分立的奏疏以及几份反对三权分立的奏疏。

    看到邸报,一众官员不由都暗暗松了口气,邸报上如此刊载,明摆着是要挑起对三权分立的争议,如此看来,嘉靖对三权分立确实还有些摇摆不定,那么反对三权分立也不至于会获罪,这让一众官员心安不少。

    暂掌内阁的次辅李时同样是轻松不少,是他力主京师一众文官上疏反对三权分立的,真若有一批官员因此而获罪,他也于心难安,如今相安勿事,自然最好,而今张璁复出,他也可以安心的做他的次辅了,暂掌内阁的这些日子,他时时刻刻都是如履薄冰一般周旋于嘉靖和群臣之间,偏生这段时间朝中大小事情不断,一件接着一件,没完没了,他是真有一种心力交瘁的感觉,好在一切都过去了,再熬一个多月,待的张璁回京,他就彻底轻松了。

    正自浑身轻松,中书却进来禀报道:“方阁老来了。”随着话声,方献夫已是缓步踱了进来,李时起身虚迎了两步,见他眉头不展,便含笑道:“叔贤有心事?”

    方献夫微微颌首道:“张元辅复出,但到京尚须一段时日,如今京师文武已势如水火,皇上。。。。。。。”说到这里,他瞥了一眼躬身退出的中书一眼,微微一顿,待其步出门外,这才缓缓说道:“皇上似有纵容之意,怕是等不到张元辅回京,文武之间就会爆发大的争端。。。。。。。”

    听的这话,李时不由微微一笑,一边伸手让座一边含笑道:“叔贤难不成还担心文武之间会演一出全武行?”

    见他不以为意,方献夫不由沉声道:“三权分立实则便是文武之争的延续,如今这情形,对于三权分立是否妥当必然有一场大的争论,不仅是文武之间争论,随着张元辅的复出,文官中的一部分墙头草亦可能转变立场,改而支持三权分立,不论是文武之间还是文臣之间,若是在朝堂,在左顺门或是在大街之上发生冲突,皆有可能酿成大变。”

    听的左顺门,李时的神情亦凝重起来,且不说有没有墙头草,现成的支持三权分立的文官就有三个,会不会有大臣在左顺门对他们行凶?自土木堡之变后,左顺门就成了个无法无天,打死人不偿命的地方,当初张璁也险些在左顺门被大臣群殴,不是跑的快,早就没命了,微微沉吟,他才道:“我明日进宫恳祈皇上增添左顺门以及京师的巡逻兵丁。”

    这法子虽说是治标不治本,但除此之外,方献夫也想不出其他法子,微微颌首,他才试探着道:“三权分立影响甚大,张元辅对此是何态度如今也不得而知,况且辩论就在眼前,是否找些人好好些几篇文章驳斥一下?”

    李时看了他一眼,这家伙是想借此机会做养名望?微微沉吟,他才道:“如今这情形,不论是文臣还是武勋,都有不少削尖脑袋想出名的,无须担心这辩论不热闹,如今皇上和张元辅的态度皆不明朗,咱们还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再说了,咱们的态度已经很明朗了,何须再赤膊上阵?还是适可而止的好。”

    方献夫确实想借这机会养望,他们几个礼仪新贵最大的弱点便是迁升太快,名望太低,人脉不广,眼前无疑是个很不错的养望机会,见李时不愿意出头,他不由大为失望,想想也不无道理,若是陷的太深,一旦嘉靖和张璁支持三权分立,以后在内阁的日子可就难过了。

    虽是大雪封路,但这期邸报刊载的内容实在是太重要了,尤其是张璁复出重掌内阁的消息,各省特别是浙江、南直隶刻意滞留在京师的官员丝毫不敢怠慢,立即全报手抄之后,着人火速传送回去,务必要赶在官方的驿传之前送达。

    这种事情是丝毫马虎不得的,张璁接到嘉靖的诏书必然不会耽搁,马上就会启程赶赴京师,问题是张璁的名声并不好,若是沿途的官员不知道张璁复出的消息,绝对是要捅大漏子的,张璁可不是什么善茬。

    南京,入冬之后,天气一日寒于一日,虽然还未开始下雪,但两场冬雨之后,同样是寒风刺骨,南京城外西南两城的赈济事宜也因天气的骤寒而格外繁杂,负责赈济事宜的胡万里自然是不敢有丝毫的轻忽,一天到晚忙着见人说事,忙着在两城巡视,检查安置棚,粥棚以及灾民的御寒衣物,生怕因为一时的疏忽出现冻饿死人的情况。

    天近黄昏,胡万里仍在西城查看施粥的情况,这几日两城施粥所耗大米与日俱增,衙役禀报说是消息传开后,不断有外人前来蹭粥,对这些个衙役,他历来不甚放心,因此这次巡查,他不仅是查看粥的质量,也分外留意前来领粥百姓。(未完待续。。)

    。。。

第253章 两头示好() 
施粥打粥并非是乱哄哄的,相反,秩序想当好,每个粥棚皆是分为几灶,各用木栅分隔开来,男女各自一灶,老弱病残又另设一灶,东进西出,秩序井然,胡万里站在大芦篷下很快就留意到,约莫在两盏茶之后,前来打粥的百姓衣衫明显破烂的多,而且男人少,女人多,青壮少,老弱多。

    看了看自身的官袍,胡万里稍一迟疑,才对小厮李风烈道:“你去打探下,都是些什么人,注意他们的口音。”

    李风烈本就是灾民出身,不仅对灾民天生就抱有一种同情心,而且也十分熟悉灾民的情况,不过盏茶功夫他就一溜小跑过来,躬身禀报道:“回老爷,小的仔细打探了下,都是庐凤淮扬四府以及徐滁和三州的灾民,他们今夏闹旱灾蝗灾。”

    胡万里眉头一皱,道:“夏日的灾荒,何以入冬尚未回籍?”

    “禀老爷。”李风烈忙轻声道:“但遇灾荒,百姓或是卖田卖地,或是欠下高利贷,若能在外地谋生,没人愿意回籍的,小的仔细问了下,这些个灾民大多都是滞留在附近码头扛活的。”

    胡万里微微点了点头,西水关、长干里一带码头多,进出的货船也多,在这里扛包或许比回家种地更易糊口,江南逃荒的百姓尚且如此多,真不知北方逃荒的百姓有多少?

    正自沉吟,负责粥棚赈济的一个班头小心的凑上前来,躬身道:“大人,前来打粥的人数每日都在增加,不仅是耗费米粮,一众差役亦颇有微词,小的恳祈大人。禁止外人前来打粥?”

    “别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胡万里瞥了他一眼,淡淡的道:“不是落魄到了一定的地步,谁愿意腆着脸来打粥?”微微一顿,他才问道:“遭受兵灾的这些个百姓对此可有意见?”

    那班头没想到一开口就被抢白了一顿,顿觉脸上有些讪讪的,忙躬身道:“那倒没有。这些个灾民倒是挺知事,都是有意的迟到,不与他们争抢。”微微犹豫,他仍是不死心的道:“大人菩萨心肠,不过这些外地佬却是没脸没皮的,他们也并不是揭不开锅,不过是贪图省粮罢了,若是不加制止,小的怕这人越来越多。。。。。。。”

    胡万里看了一眼颇为壮观的打粥队伍。不由微微蹙了下眉头,若是禁止外人打粥则有损长青园的慈善声名,但若不禁止,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他如今手头也不宽绰,正自犹豫,却见吴亦有脚步匆忙的赶了过来,他不由微觉诧异。吴亦有这时辰赶来有何事?

    吴亦有匆匆赶到跟前,躬身一揖。道:“大人,薛先生请大人人速速回园。”

    一听是师爷薛良辅找他,胡万里立时意识到,京师有消息了!不消说,定然不会是什么好消息,否则无须如此急着寻他。微微颌首,他便吩咐道:“在街西头再设一个粥棚,专为赈济西城灾民,给他们按户籍发牌,凭牌打粥。这个粥棚也无须撤。掺五成杂粮,至于不足的人手,本官另行物色。”

    一听这话,那班头哪敢多舌,忙躬身道:“小的尊命。”

    出了大芦篷,胡万里便躬身进了官轿,轻声吩咐道:“回长青园。”待的轿子移动,他才掀开轿帘望了一眼打粥的人群,他的粥棚都是用的好米,虽说是粥,但绝对是插筷不倒,巾裹不渗,掺五成杂粮,对于真正需要赈济的人来说,足以裹腹,贪图小便宜的人则定然会放弃,这事的得找几个名声颇善的士绅来监管,靠胥吏是不行的。

    搁开这事,他心思才回到正事上来,京师有消息了,会是什么消息?嘉靖将他的奏疏明发天下?这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薛良辅没必要如此急着寻他回去,难道还另有事情?总不至于将他罢官或是调离了罢?南京的这副烂摊子可没人愿意来收拾。

    一路想着,他不由迷迷糊糊的打了个旽,官轿在长青园门口落轿,他才醒过来,进了园,他便径直奔往后院薛良辅所在的小院,一进小院,便见薛良辅笑吟吟的迎了上来,他不有微微一怔,道:“是好消息?”

    “恭喜东翁。”薛良辅含笑一揖,道:“皇上下已经旨,复召张阁老入阁。”

    张璁起复了?胡万里不由暗忖严嵩的判断准确,微微一笑,他才道:“先生如此急于找我回来,想来不仅仅只是因为这个消息吧?”

    “东翁屋里请。”薛良辅说着侧身礼让道。

    两人进屋落座,待的小厮奉上茶水,薛良辅才道:“有关张阁老复出的邸报已经送来,一共是两份,魏国公府送来一份,严大人送来一份。”说着,他便起身自书桌上取过两份邸报,递了过去,道:“除了张阁老复出,还有一事,东翁怕是料及不到,吏科给事中周志伟、都察院魏一恭、刑部赵文华三人各自上疏态度明确的支持三权分立。”

    胡万里听的不由一呆,周志伟三人竟然如此莽撞,居然跟着蹚这蹚浑水?他是逼于无奈,这三人难道也是处境堪忧?他忙接过邸报低头细看,薛良辅见光线有些昏暗,赶紧起身再添了一支蜡烛。

    细细看完,胡万对着烛光愣了片刻,才开口道:“对于三权分立,皇上颇有些拿捏不定,邸报上如此刊载,显然是有意激起争论,但三权分立侵害的是文官的权益,不仅是文官,便是天下有名望的士子想来亦是反对的多,支持的少,公开争论,这结果岂非是不言自明?”

    薛良辅微微一笑,道:“争论结果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皇上和张阁老的意见。”

    胡万里登时就反应过来,道:“先生的意思,是让我先见恩师?”

    ”若按晚生本意,此时应该及时撒手。“薛良辅收敛了脸上的笑意,缓声说道:“东翁上疏建言三权分立,一则是为不影响张阁老的起复,二则是化解皇上的疑心,如今张阁老已经复出,皇上也不会因东翁与魏国公府往来而再疑心其他,目的既然已经达到,何必再苦苦坚持?”(未完待续。。)

    。。。

第254章 物色() 
这事情难道能撒手?胡万里翻眼瞅了他一眼,三权分立他是首倡者,即便是现在不闻不问,他仍然是一众官员攻讦的主要对象,即便是张璁复出,他们也不会卖账,不定还攻讦的更厉害,以使张璁知难而退,既是如此,他何必退让?

    微微沉吟,他不由微微一笑,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道理学生岂能不懂,先生何必试探。”

    薛良辅还真不是试探,他确实希望胡万里能够罢手,以免越陷越深,听的这话,他不由露出一丝苦笑,道:“三权分立虽好,不过以如今的情形却是难以推行,与空中楼阁无异。。。。。。。”

    不待他说完,胡万里便一口接了过来,道:“皇上既然是有意挑起争论,说明还是颇为心动的,即便如今不宜推行,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呢?”

    微微一顿,呷口口茶,他才接着道:“三权分立毕竟是利国利民之举,更利于大明社稷绵延,既然已经倡言,断无半途而废之理,我这个始作俑者若是在这场争论之中保持沉默,皇上如何看我?恩师如何看我?上疏支持三权分立的周志伟等三位同年又如何看我?开弓没有回头箭,咱们如今就跟过河的卒子一样,没有后退的可能,唯有向前冲!”

    “早知东翁不会轻易放弃。”薛良辅自失的笑了笑,这才道:“既是如此,当前争取张阁老支持三权分立则尤为重要,东翁应该寻找机会先先一见张阁老。”

    “先生的意思,恩师返京不会途经南京?”胡万里微微有些奇怪的问道。

    “南京乃是非之地,张阁老应该不会进城。”薛良辅斟酌着道:“再则东翁的身份如今也甚是敏感,张阁老应该有顾虑。”

    这是说他与魏国公府往来的事了。胡万里微微点了点头,这才道:“那就唯有出南京城了。”稍一沉吟,他便道:“就借着巡查苏杭等地的彩票发行出去走一趟。”

    “东翁须的早做安排,张阁老一路上应该不会耽搁。”薛良辅看了他一眼,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