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大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迷茫大明- 第1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消息泄露的这么快?薛良辅不由一呆,微微沉吟,他才道:“东翁,此事不仅风险大。而且可能影响东翁一生清誉,日后的仕途怕是亦分外艰难,东翁还是该再三慎虑。”

    胡万里微微一笑,轻松的道:“无须瞻前顾后,从大局出发,此举可谓是为国为民,从自身利益考虑,虽然眼前要遭受些挫折,长远来看还是利大于弊的。咱们本来就不为朝中百官待见,若再失了圣眷,日后怕是想艰难也不成,此事无须再权衡。”

    这话倒也不无道理,胡万里之所以能够快速擢升,便是因为嘉靖和张璁的赏识,若是失了圣眷,这仕途根本就无须再指望了。既是如此,薛良辅也乐的轻松。微微沉吟,他便道:“如今张阁老不在,东翁可有法子将奏疏直接送进宫?”

    胡万里点头道:“这没问题,让魏国公托南京守备太监转呈。”

    这法子确实行的通,薛良辅微微点了点头,道:“这份奏疏该如何写。还请东翁示下。”

    “先生以为这奏疏该如何写?”胡万里含笑道。

    写折子向来是幕宾的拿手好戏,薛良辅也不客气,稍一沉吟,便道:“东翁既说是为国为民,那自然要将武勋重返朝堂对皇上对朝廷的种种益处写足。如此,东翁亦能少些骂名。”

    “如此写,格局太小。”胡万里微微摇了摇头,正待接着说,却见小厮托着茶盘进来,便住了口,待的小厮退下,他才接着道:“一个王朝要想国祚永延,必须做到两点,一则是权力的平衡,一则是完善的监督反馈机制。

    历朝历代,朝中皆是三股势力——文官、勋戚、宦官,本朝亦不例外,这三股势力平衡,则政治清明,国家安定,一旦失衡,则乱象丛生;监督反馈亦是如此,权力一旦缺乏监督,必然产生**,这一点无须赘言。

    如今朝中是文官独大,勋戚、宦官皆是一蹶不振,无力与之抗衡,这既不利于权力平衡,亦不利于权力监督,长此以往,必生祸患。这是支持武勋重返朝堂的一大原因。

    再则,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国家防务建设,特别是军队的建设,这不仅仅只是局限于对武将和士卒的培养和训练,还包括对武人地位的提高,文贵武贱不利于军队的建设。

    如今边境不宁,海疆不靖,整饬武备,提高武人地位已是迫在眉睫,武勋重返朝堂,不仅有利于权力平衡,亦有利于国家的安全,有利于提高武人的地位,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不仅是利国利民,亦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必要保障。”

    听到这里,薛良辅不由汗颜不已,这眼界还真不是他能比的,难怪他说自己格局太小,这番话完全是高屋建瓴,从体制从实际需要两方面来阐述武勋重返朝堂的必要性,根本就无须多改,稍加润色即可,这位东翁他是越来越看不懂了,年纪轻轻的,又是苦读这么多年毫无作用的圣贤书,他从哪里来的这些见识?自外任以来,他可就一直跟着,从没见过他跟武人有来往,一个正经八百进士出身的文官,他何以对武人如此重视?

    胡万里呷了口茶,又看了他一眼,才接着道:“最后顺带提一下宦官,宦官的名声历来不好,但宦官势力却是皇权的延伸,因为宦官的权势完全是依附在皇权之下,朝中这三股势力,宦官是最适宜监督的。

    成祖之初设镇守中官,其意便在于用宦官监督地方文武官员,宣宗之后,镇守中官之所以能够发展成地方体制中重要一部分,在诸边、各省皆设镇守中官,在南京、中都设守备太监,便是因为宦官在监督地方官员方面功不可没,而且宦官还有一大便利,反馈监督信息方便,能直达御前。

    遗憾的是,这一监督机制却因为缺乏对宦官这个监督者本身的有效监督而被全面破坏,窃以为,镇守中官制度不宜全面废除,应妥加改善,形成互相监督的局面,如此,才能真正收到监督之效。

    文官、勋戚、宦官,三股势力唯有形成互相制衡,互相监督的局面,朝廷方能长治久安,唯有形成制度,方能一劳永逸。”(未完待续。。)

    。。。

第240章 规矩() 
听的后面这段话,薛良辅不由眉头一皱,这段话未免有画蛇添足之嫌,宦官的声誉不仅仅只是不好,而是糟糕透顶,不论是边镇还是地方各省,镇守中官皆是劣迹斑斑,恶名昭彰,官员士绅皆是极力声讨,支持武勋重返朝堂也就罢了,建言宦官重掌监督大权,这未免有些骇人听闻。

    稍一沉吟,他便道:“东翁眼界之宽,见解之jīng辟,皆令晚生汗颜,不过,余以为凡事皆须循序渐进,眼下还是暂先支持武勋,待的武勋重返朝堂站稳脚跟之后,再提宦官监督之事。

    再则,如今皇上和张阁老几乎将所有镇守中官全部撤除,而且在地方大力削减冗员,此时上疏建言宦官监督之事,怕是有些不合时宜,皇上和一众阁老都未必会允,徒然坏了东翁的名声。”

    胡万里不以为然的笑了笑,道:“支持武勋,晚生的名声就已经够坏了,何必在乎更坏一点?既然提出了文官、勋戚、宦官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观点,就没理由将宦官摒弃在外,皇上一代英主,能遏制宦官,后世之君是否也能够遏制宦官?乘着宦官如今式微,更易订立制度加以约束。”

    “三权分立?”薛良辅不由喃喃念叨了一句,这个提法比较新颖,他还是首次听闻。

    “不错,就是三权分立。”胡万里点头道:“文官的行政权,勋臣的兵权,宦官的监督权,三权分立,互为牵制,如此,才能避免一家独大,才能平衡权利,监督回馈机制也得以完善。”

    这个三权分立的提法甚是新颖,不过其实质内容却无甚出奇之处,无非是文官管民,武勋管军,太监负责监督,大明这些年来一直就是这么干的,只不过如今被破坏了,薛良辅微微点了点头,正待开口,却是猛然想到,这背后会不会还有文章?自家这位东翁可不是拾人牙慧的主,他提出的这个三权分立,应该不会只是承袭旧制。

    想到这里,他便试探着道:“这三权如何分立,如何制衡,东翁可有细则?”

    “当然会有细则。”胡万里含笑道:“不过眼下情形不明,这细则可不能抛出去,看看风头再说,如今咱们无非是表明态度,消除皇上的疑心而已。”

    这细则可能才是篇大文章,薛良辅不觉微微有些兴奋,也有几分期待,呷了口茶,他才冷静下来,略微想了想,才道:“自全面清撤边镇以及各省的镇守中官以来,朝野上下叫好之声不绝于耳,即便是不可避免的要提及宦官的监督之权,能否少着些笔墨?”

    “自然可以。”胡万里微微颌首道:“将三权分立的意思表达完整就行,武勋才是此番上疏的侧重之点。。。。。。。”

    因为事关重大,两人对奏疏的所有细节皆是仔细推敲,一直到丑正十分,隐隐听到鸡鸣,胡万里才从薛良辅的书房里出来,出的院子,便见小厮李风烈和管家老张头提着灯笼在站在外面候着,更深lù重,二人衣服都有些cháo,看了二人一眼,他便道:“李风烈正是长身子的时候,不要熬夜,以后遇上这种情形,另外安排人。”

    听的这话,李风烈心里登时热烘烘的,忙躬身道:“谢老爷体谅,老爷熬夜的rì子不多,偶尔几次不碍事的。”

    “以后的rì子还长,不必急于这一时。”胡万里说着才看向老张头,道:“老张头也是,安排个下人候着就成,何必亲自候着。”

    老张头伸过灯笼为他照路,顺势觑了他脸上的神sè一眼,这才微微笑道:“老爷没歇下,小的们岂敢自去tǐng尸,天下没这个理,老爷体恤小的,那是老爷的恩德,小的们岂能没了规矩,诺大一个院子,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听他唠唠叨叨的,胡万里不由一笑,边缓步而行边道:“没几个近身长随也不方便,还是挑几个身家清白,忠厚老实,知根知底的跟着,免的你们跟着受罪,白rì还有的忙呢。”

    听的这话,老张头心里不由一喜,他来长青园不足一月,胡万里就让他挑选近身长随,这是对他极大的信任,他忙躬身道:“谢老爷体恤。”

    进的后院,门口亦有两个丫鬟掌灯候着,见正房的灯还亮着,胡万里便知秋蝶也还未睡,他不由暗笑,自从管家老张头来了之后,院子里的规矩不知不觉中便多了起来,连他都觉着有些不惯,不过,现在这院子里上上下下百多号人,也确实不能没个规矩。

    叮嘱丫鬟不用声张之后,他便快步进了正房,就见秋蝶正坐在桌边打盹,chuáng上两个暖chuáng丫头不敢睡着,正窃窃sī语,见他进来,忙钻出被窝,起身上前shì候,秋蝶随即惊醒过来,道:“老爷回来了。”

    胡万里看了她一眼,微笑着道:“下次不用守这些规矩,先睡便是。”

    秋蝶迎上前笑道:“老爷如今是四品大员,没有规矩岂不招人笑话,一众姐妹就妾身跟随在老爷身边,可不敢带坏了头,再说了,rì后也不想让正房笑话。”

    正房?胡万里轻笑道:“怎么说到正房来了,这还是没影的事。”说着,他有些疑huò的道:“是不是有人在你面前说什么了?”

    秋蝶一边为他除掉外袍,又吩咐丫鬟送热水洗漱,而后才道:“听老爷这话,难道有可意的了?”

    胡万里脑子里登时闪过徐清曼的身影,不过,这是不可能的,微微摇了摇头,他才道:”一到南京就忙碌不堪,哪有闲情考虑这事。”

    “这可不是小事。”秋蝶道:“老爷官至四品,尚无正房,不仅容易招惹闲言,也影响仕途。”

    “这话有理。”胡万里含笑点了点头,转念他便觉的有些奇怪,他虽说是续弦,可年纪才二十多,既是二甲进士出身,又深获嘉靖赏识,官运亨通,怎的来南京几个月了没人上门说亲?这事有些蹊跷。RS!。

    。。。

第241章 勋臣入阁() 
次rì一早,胡万里便揣了写好的折子乘轿子赶往中军都督府去见魏国公徐鹏举,要请南京守备太监将折子直呈御前,必须的经魏国公之手,他可不认识那两个南京守备太监,径直找上门去,人家还未必会见他,太监如今虽然不得势,但南京守备太监仍是位高权重,不是他一个四品官员想见就能够见的。

    在中军都督府大门前落了轿,胡万里哈腰出来,瞟了一眼门前战的跟木桩子似的几个士卒一眼,这才缓步上前,登上台阶,巡值的军校便迎上前拱手道:“敢问大人有何事?”

    “劳烦禀报国公爷一声,就说应天府府丞胡万里求见。”胡万里说着便递上名贴。

    因为慈善彩票的关系,胡万里在南京可是大名鼎鼎,那军校显然是听闻过,当即微微一笑,道:“原来是胡大人。”说着,他略微犹豫了下才接着道:“国公爷素来不轻易见人,不知胡大人可否有约?”

    “无妨。”胡万里含笑道:“尽管禀报便是,总不会被责骂。”

    “那请胡大人在厢房稍候,小的这就进去为大人禀报。”那军校说着便伸手礼让道:“胡大人请。”

    签押房里,徐鹏举正细细的查阅着周边府县以及附近卫所急递而来的急报,他如今最担心的是逃逸的那部分哗变乱军祸乱周边府县,这节骨眼上,可不能让那些个乱军坏事,若是乱军攻打周边府县,一众文官必然蜂拥弹劾,那局势又会为之一变。

    细细看完所有的急报,见并无大股乱军的踪迹,他才稍稍松懈下来,看样子,那些个乱军已经借此机会逃籍,做鸟兽散了,并未抱成团,这无疑是他最细微看到的结果,呷了。茶,他才将这些急报略做整理,随后吩咐道:“来人,备马。”

    话声一落,一名亲卫便躬身而入,道:“禀国公爷,应天府府丞胡万里在外求见。”

    胡万里?徐鹏举不由微微一怔,他竟公然到中军都督府来求见,搞的什么名堂?难道不知道避嫌?有心不见,却又觉不妥,如今被哗变乱军祸乱的两城赈济事宜都是胡万里包揽的,见的话,也不妥当,如今文武之争已然爆发,容易招惹非议。

    转念又想到,这胡万里应该不是不知道分寸的人,说不定有急事,或许是另有更好的主意也说不定,沉吟片刻,他才沉声道:“让他进来。”

    胡万里来的很快,进了签押房,见徐鹏举起身离座相迎,他不由一笑,道:“何敢劳国公爷起身相迎。”说着便一liáo前袍,准备按正规的官场礼仪拜见,见状徐鹏举微微一笑,紧趋两步,轻轻一架,道:“没有外人,长青无须如此多礼,连着两策,本。。。。。魏国公府上下皆是受益匪浅,尚不知如何报答长青呢。”

    两人这是第二次见面,胡万里也不客气,顺势起身,含笑道:“国公爷如此客气,可是折杀下官了。”

    “坐,无须拘谨。”徐鹏举说着便径直在主位上落座,俟其落座,又亲手为其斟了一杯茶,这才道:“长青公然前来拜见,可是有何变故?”

    “正是。”胡万里收敛了笑容,微微点了点头,道:“下官昨rì在大报恩寺见小公爷,消息当晚便传了出去。”

    听的这话,徐鹏举脸sè亦是一沉,大报恩寺商议的详细情形,他是很清楚的,知道胡万里是孤身前往,消息泄lù,那唯有他魏国公府的人了,这事传扬出去,不仅是对胡万里不利,对他同样不利,他立时就想到问题可能出在徐清曼、王承明两人身上,微微沉吟,他才道:“本公驭下无方,连累长青了,此事可有补救之法?长青但说无妨。”

    “下官如今也是处于风口浪尖。“胡万里缓声说道:“此事一传扬出去,难免不会被人加以利用,与其掩饰辩解,皆只会越描越黑,唯一的补救法子,便是下官公开支持国公爷所代表的武勋阶层重返朝堂。”

    公开支持武勋?徐鹏举不由微微有些动容,这法子对他是大有好处,可对胡万里而言,这风险就不是一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