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海孤狼》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血海孤狼- 第2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航绝对会削减航母对敌打击力量,更会消耗舰队为数不多的航空燃油,所以李孔荣要求预警机雷达务必能判明敌机速度和方向。

    要求是简单的,但在这个时代却是很难实现的。孟昭英、任之恭两位无法完成这一任务,只能找计算机研究室的帮忙,西南联大的机电系教授都或多或少的参与了进来,于是李郁荣找来了维纳,维纳又找来了诺伊曼,诺伊曼又找来一干教授和数学家

    “sir,我想这是一个信号处理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想只能把研究室的计算机搬上那架飞机。”诺伊曼似乎有点秃顶,显然是太过聪明了。对于这个后来被人称为‘计算机之父’的犹太人,李孔荣印象深刻。“只是,我们要缩小他的体积和重量,要不然不上了飞机。”

    诺伊曼长话短说,说话时眼睛一眨一眨,仿佛是在审视李孔荣是个什么样的人。

    “研究室的那台计算机?”计算机研究室那台计算机虽然不是1945年的埃尼阿克,可在这个时代也算是庞然大物了。中国科学家不是没有电子,而是没有资金,海军有钱后,研究所的经费直线上升,加上李孔荣认为计算机有助于破译日军秘密,便拨款给华罗庚等人制造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诺伊曼博士能来瑞士,和这台计算机不无关系。

    “是的,sir。它现在的问题是太大太重,我们将优化计算公式,主要是使用傅立叶变换以减少运算,让它成为一台专门计算多普勒频率的计算机。”诺伊曼很认真的道。“这就需要一点时间,也需要一些资金。目前飞机师告诉我们飞机可以大概搭载十二吨左右的货物,如果需要,还可以减少一部分燃油。我认为新的计算机重量不会超过五吨,所以处理一千根延时线上的信号并不是不可能。”

    选择波音314水上飞机做预警机就是因为它载重量大,续航时间长(大约二十个小时),但李孔荣从来没有想过要把一台五吨重的计算机和雷达一起搬上飞机。真这样做,加上四五吨重的天线以及其他设备、人员,飞机载重肯定要超过十吨。十吨也不是装不了,可电子管计算机庞大无比,飞机上气流震动频繁,由无数电子管构成的计算机能正常运作吗?

    “可以试试。”李孔荣想了一会才道。“但我很担心计算机在飞机上的稳定性,因为气流的原因,飞机是非常颠簸的。除非飞机在万米高空,可这,”李孔荣想到后世的客机,想起了平流层。“这又涉及到几个问题,一是发动机增压装置要能保证飞机升至一万米高空,二是各种电器之间的无线电干扰,三是一万米高空很冷,天线罩、机翼很可能结冰,计算机设备如果要保暖的话”

    所有人都看着李孔荣,就担心他会否决诺伊曼把计算机搬上飞机的提议。他答应可以试试,一群数学家脸上都泛起了笑容。

    “计算机运行的时候会发热,结冰最好不过了。”华罗庚第一个开口,他有些词不达意。

    “计算机运行散热是大问题,冷是不怕的,就是怕热。”维纳帮腔道:“而且飞机飞的越高,越高,地面的回波就越弱,这是有好处的。现在机载无线电探测器不但分辨不出目标的速度和方向,只能发现在哪里有飞机,对高度的判断也存在着很大误差,两百公里以外的飞机根本测不出准头,误差有上千米。”

    “高度就不要在意了,这是可以接受的问题。”李孔荣心里暗自松了口气,预警机因为天线重量、风阻等原因不可能用塔状雷达,只能是圆盘雷达。圆盘雷达肯定没办法和那种天线高达十米的地面雷达比测高精度的,两百公里的测高误差当然会超过一千米。

    “那就只剩下信号处理了。”孟昭英终于开口。“再就是设备在天上的稳定性。”他见李孔荣一直看着湖面上的哪架314预警机,再道:“我们还是上飞机看看吧。”

    “好。先上去看看。”李孔荣表示同意,一大早来普费菲克湖,就是来看预警机的。很快,孟昭英和任之恭两人带着他登上这架波音314。进去的侧门就在机翼之下,机翼上有两台硕大的螺旋桨发动机,单根螺旋桨的长度超过两米,只是机身很高,螺旋桨离水面还有一米多的距离。李孔荣看到侧门就知道这不是波音应海军要求而定制的那十二架314,因为那些飞机都是尾部开门的。

    “这是从泛美航空公司租赁的。”孟昭英对飞机的情况较为清楚。“飞行员也是航空公司的人。我们当时去美国接飞机的时候说我们的飞机还没有造好,刚好航空公司飞机闲置,请示过林司长后,就先租用了。”

    “我知道这些事。”机舱内还保留着客人的座椅甚至是床位,各处的装饰也颇为奢华,走廊上还挂着一些油画。李孔荣好奇道:“你们在飞机上装了一个天线航空公司也不反对?”

    “开始是反对的,后来波音的工程师保证拆除后恢复原样,航空公司就没意见了。主要是航空公司一下子定购了十二架飞机,乘客虽说有增加,但飞机依旧存在闲置。”任之恭解释道。

    他走在孟昭英前面,此时走廊似乎已经到头,一个二十多平米的房间(从墙上的布置看,这显然是个餐厅)里摆满了仪器。他走到两台半人高的储物柜式的仪器跟前道,“这就是无线电探测器了。这是发射装置,”说罢又指着更小、带圆形显示器那台道:“这是接受装置。”

    一屋子仪器只有两台是雷达的,其他都是测试设备,李孔荣看了看接收装置的显示器,显然,和潜艇声呐上那种只显示两点的显示器不同,这是新式的平面显示器。“已经开机了?”李孔荣这时才发现雷达是开着的。

    “是开着的。”孟昭英道,他指着显示屏西北的位置道:“这里不是海上,但也能看到苏黎世机场起降的飞机。”

    “能看到苏黎世的飞机?”李孔荣来了兴趣,只是他什么都没看到。

    “”显示器上一片平静,孟昭英有些尴尬,他赶忙看了看表,最后松一口气道:“现在太早还没有飞机,最早一班是在八点一刻左右,还有些时候天气不好也没有。”

    “没关系。”李孔荣不以为意。他看到雷达是平面显示而非潜艇上那样单线显示就满意了。“你就先介绍介绍这部探测器吧。”

    “这个,”孟昭英微微沉吟。这部试验用的雷达虽然简陋,可其中包含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说上三天三夜,他最终还是略去太多的技术内容,只道:“按照设计,对海面搜索时,它能探测到一百五十公里内、飞行在一百五十米以上的飞机;对海面则能探测到三百公里以内的大型船只。这个和海况有关,如果海况不好、杂波增多,探测距离就要缩小。”。

    ,

第八十六章 包马3() 
“一百五十米以上、一百五十公里?”李孔荣并不知足,他觉得一百五十米太高、一百五十公里太近,便道:“它有多大的功率?如果增加功率的话,是不是可以测的更远?”

    “确实可以测的更远。”孟昭英同意李孔荣的观点。“但是这并不理想,发射机的功率要经受电磁波来回双程的衰减。单程传输的损耗,功率随距离随距离的平方成反比的衰减,双程就是随距离的两个平方,也就是四次方衰减了。这就是说,发射机功率要增大十六倍,作用距离才能增加一倍。现在的功率是二十五千瓦,如果探测距离要增加一倍,那功率就要达到四百千瓦,这个。汉盛,功率这么大,是不是会被敌人发现啊?”

    李孔荣没想到功率增加十六倍探测距离才增加一倍,好在对飞机三百公里、对大型舰船六百公里也够了。预警机巡逻的时候整个舰队分为两圈,内圈是以航母雷达、或直升机雷达为核心,探测航母周围三百公里的空域就够了,外圈才是预警机。如果对飞机的探测距离是三百公里,那么预警机将以六百公里为半径绕着航母做圆周运动。

    这样布置预警机能发现距离航母九百公里、一百五十米以上的飞机,还能发现距离航母一千五百公里的舰船。这已经够远了,并且预警机自身的安全也能得到足够保障。三百公里的探测距离足够预警机做出正确的规避措施,至于预警机被日军测出

    “只要天上的雷达不断放出信号,哪怕功率再小,久而久之敌人总是能发现的。”李孔荣道,“既然会被发现,那为何不信号更强一点,这样探测的距离远,预警的时间也长。”

    “我懂了。”孟昭英负责的是技术,对海军作战并不清楚,李孔荣这么一说他就清楚了。

    “以现在的技术,计算机真的能处理一千个信号吗?”预警机使用的不是厘米波雷达,而是米波雷达,等于说在发射机上没有任何技术问题,难的是接收和处理。刚才在岸边一帮数学家、计算机专家说要新计算机才能解决问题,现在预警机上只有他和孟昭英、任之恭三人,他想听听他们的意见。

    “在地面是可以的。搬到天上就是不知道计算机会不会水土不服。”任之恭道。天上是没有水土的,但任之恭的意思李孔荣明白,他也担心设备稳定性问题,复杂的东西总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如果只是普通的脉冲波雷达呢?”李孔荣问。他希望两种雷达做一个对比。

    “普通的脉冲波雷达那就简单了。”孟昭英道。“这就是把地面雷达搬上飞机而已。难的是天线,现在天线的问题也解决了,飞机做过风洞试验,也实际飞过几次,飞行员说不存在什么问题。和多普勒比起来,脉冲雷达不能探测目标的速度和飞行方向,距离和高度是知道的。我刚才也说过,高度很不准确,但近一点会更好。”

    “嗯。”孟昭英这等于给了他两个选择,一个是能测速度和方向的多普勒雷达、一个是只能测距和测高的脉冲雷达。他犹豫了好半响才道:“四架飞机,保险起见,我看就各半吧。”

    “各半?”孟昭英和任之恭对视了一下,点头道:“也好,这样保险点。如果计算机性能稳定,我们到时候再改。”

    四架远程预警机,但航母舰队不光只有远程预警机,李孔荣接着问道:“小型是厘米波雷达进行如何了?能装在直升机上吗?”

    “试验设备已经造好了,只是没有美国那边还没有把直升机运过来。”任之恭道。“一来我们就可以装机测试。还有舰载雷达也是,都造好了,就等装船测试了。”

    “那也要等航母下水啊。”李孔荣见雷达都造好了,心中颇为满意,可想到成本他又问道。“雷达的成本如何?像这种远程的,一台要多少钱?”

    “舰载雷达的成本要一万英镑。”任之恭对成本似乎熟悉一些。“小型的便宜,不但五千英镑,但磁控管要量产,不量产也不便宜。远程的价钱在天线上,特别是罩子很麻烦,它是玻璃钢造的,各个面都要厚薄一样,因为罩子不转天线转,厚薄不一回波就会不一样,这个罩子做了好几遍都没做好,到底花了多少钱我不记得,只能问魏先生。加上计算机,我估计远程雷达肯定要超过六万英镑。”

    “研究室的这几年花的钱还没算呢。”说到成本,孟昭英也提醒了一句无线电研究室有五百多人,占整个研究所一半还多,花钱也最凶。

    “是,研究室花的没算。”任之恭点头道,“汉盛兄,这样算下来是天价啊。”

    “天价就天价。”李孔荣毫不在乎在研究所花的钱。“战争打完,性能差一点的雷达就可以对外出售了。钱总算能赚回来的。,这是光点吗?”正说着话,雷达平面上忽然闪出亮点,李孔荣指着屏幕问。

    “是。是亮点。”孟昭英和任之恭都凑了过来。“是苏黎世机场起飞的飞机。”

    “距离怎么看?”李孔荣不明白这个时代的雷达。

    “距离用尺子量。”任之恭的答案差点让李孔荣大笑,可距离确实是用尺子量的。屏幕玻璃上画有一大一小两个同心圆圈,任之恭拿着一把尺子量过后道(他显然是做给李孔荣看的,向他表示是这个办法):“对空探测的距离更远一些,大概要超过两百五十公里。目标的距离先是用尺子量,然后按比例估算第一个圆是一百公里,第二个圆圈是两百公里,光点在这里,还不到第一个圆圈一半,也就是四十公里左右。”

    “方位又怎么判断?”李孔荣忍住笑意再问。

    “这里有。”任之恭指着显示器平面周围的刻度,以及一个不惹人注意的电罗经。“方位角只是相对于这架飞机的。如果在天上,那就要结合电罗盘一起判断了。”

    “明白了。”李孔荣想笑又笑不出来,东西虽然简陋,可在这个时代却是非常领先的。“看来还是要有速度和方向比较好。”

    “是。多普勒更为先进,但信号处理是一个大问题。”孟昭英道。“就希望计算机那边那边能做出可以上天的计算机。”

    在预警机里呆了半个小时,之后三个人又爬上机背看那个直径八米的大圆盘。圆盘是用钢支在机背上的,与机背相交的部分已用铆钉铆死,而按照风洞设计,飞机起飞后圆盘像机翼一样是有一定升力的,稳定性并不是问题。李孔荣担心的是尾翼,尾翼如果太大会影响雷达回波,好在314本就是三个尾翼,高度也不高,预警机的改装型号是四尾翼,干扰不是太大。

    “就这样吧。”站在飞机机背是,此时太阳已经钻出云层,湖面波光粼粼。李孔荣背着风点上一支香烟,看着太阳的方向说道。“多普勒装两架、脉冲的也装两架,不过预留出装计算机的空间,用的好全部改成多普勒。”

    “嗯。”任之恭点头,孟昭英却道:“那国内那边呢?重庆明年五月雾又要散了,到时候日机仍要轰炸,今年半年就被炸死两千多人,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国内的问题其实是保密的问题。”李孔荣道,“国民dang筛子一样真的很难保密。唯一的办法是海军回国组织一个防空网,但重庆方面对海军是非常忌讳的,因为海军不效忠党国。现在海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