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海孤狼》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血海孤狼- 第2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就像日本不可能征服中国一样,德国最终会失败。”李孔荣道。“现在唯一要担心的就是苏德一起联手征服世界。据我所知,苏德条约签订后,乌克兰的粮食、巴库的石油正在源源不断的运往德国,苏德条约不但让德国人没了后顾之忧,苏联还在帮助德国人备战。如果苏德日三国最终结盟,那我们——不列颠、中国就要输了。”

    李孔荣说的是英语,可星洲日报的王君实和华侨商报的张楚琨能听懂英语,两人几乎异口同声道:“苏联怎么可能和德日结盟呢?”说罢张楚琨又道:“德意日三国全是法西斯国家,他们曾经签订过**产国际协定,苏联怎么可能和纳粹国家结盟?”

    张楚琨有些高昂的质问让李孔荣对他多看了他几眼,且仅仅通过这种问题,他有七成把握确定此人是**,即便不是**,也是亲**的粉红分子。看来南洋亲华势力中,除了亲重庆那一派,剩下的人里头粉红知识分子真不少。

    “上一次世界大战中,”李孔荣不动声色的笑了笑,开始回答问题。“对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封锁是包夹性质的,一面是英国海军在北海上封锁,不但封锁德国,连荷兰、丹麦这些北海、波罗的海国家一起封锁,另一面是沙俄在6上的封锁。

    而现在,德国西面依然被皇家海军封锁,但东面却是放开的,很多德国急需的战略物资借道从东面运入德国,苏联这么做显然是违背中立法。当然,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无产阶级国家可以不遵循,但苏联和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向德国输入石油、有色金属这些军事性物资显然能够证明苏联和德国的关系非常非常密切”

    “上校,先我要纠正您一个错误:苏联和德国并没有签订条约,这是某些国家没有任何证据的指责。”张楚琨彻底坐实了自己的粉红立场,他说的都是大路货——李孔荣很早就提醒军情六处要注意苏德结盟,并特意指出苏联代表莫洛托夫用的拉丁字母而不是俄语的西里尔字母签字,至于密约内容,他准备在这个月底到了伦敦再行透露。

    “你高兴就好。”李孔荣笑看着他,“我相信密约的内容会逐步公诸于世,不是被间谍,而是被苏联人自己的行动。比如,苏联将在某个时候将对芬兰动战争;又比如:苏联会先强迫波罗的海三国签订驻军条约,而后吞并这个三个国家。”

    “这是污蔑。”张楚琨很不高兴,脸彻底拉了下来。

    “是不是污蔑到时候就知道了,这些都是一年之内会生的事情。不过,”李孔荣还是笑,“到时候我就担心有人会说一定是芬兰、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先侵略了苏联,所以苏联不得不出兵进攻芬兰什么的。我的看法是没有什么污蔑不污蔑,我们说的只是事实,但每个人对事实的认知是不一样的,有些人是因为得到的消息不同,有些则是因为立场。”

    李孔荣一提到‘立场’张楚琨便觉得脸皮火热,他看了在座的人一眼,担心大家看出自己的立场,好在英国记者又把话题接了过去,每个人都在关注李孔荣的回答,没有人主意他。

    “,是,我觉得对不列颠而言,最坏的结果不是法国战败,而是苏德结盟。德国有先进的军工技术,苏联则有丰富的矿产和粮食,如果两国真的结盟,哪怕是战略性同盟,对欧洲也会是悲剧性的。希特勒的军队肯定会从加莱海峡登6不列颠,只要德军踏上了英伦三岛的土地,我想皇室和白厅就只能迁都加拿大了。”李孔荣回答着皮特的问题,他现自己又在编造德军渡海攻英论,英国人也要恐慌了。

    “哦!上帝。”可怜的皮特相信李孔荣的判断,紧张中他不断的喊着上帝。“上校,我们难道没有办法挽回吗?这真是太可怕了。”

    “这需要足够的政治智慧,还必须依靠英国空军和皇家海军的共同努力。”李孔荣答道,“大家都认为张伯伦相1938年在慕尼黑和希特勒签订条约是错误的,但我有不同的看法:1938年其实是希特勒想动战争的一个借口,法国当时保证着捷克斯洛伐克的安全。希特勒希望张伯伦相不要来,但事实和他希望的相反,张伯伦相去了慕尼黑,并且在极为艰难的情况下和希特勒达成了和平条约。

    那些对此严厉批评的人士选择性遗忘了1938年时英法两国的战备情况。如果战争在1938年就爆,以之前英法两国的战备和财政对军事的拨款看,德国人会很轻易的就占领巴黎。现在德国要一直扩军备战到明年才能在某个时候击败法国,正是因为在慕尼黑签订的和平条约使英法获得了无比宝贵的一年战备时间。法国如果战败,不列颠其实也没有做好准备,我们知道英吉利海峡很窄,抗登6作战需要强大的空军,但在1938年,英国空军并没有做好准备。基本可以这么说,张伯伦相1938年选择和平的决定非常非常英明。”

    丘吉尔死后,张伯伦的任期不知何时才会终结,李孔荣不得不看人说话,新加坡只是预演,这种表扬张伯伦相英明神武的话他要拿到伦敦去说。

    “你们有什么问题?也可以问啊。”英国人在采访本上快记,关楚璞和傅无闷等人只好干坐,他们不像海峡时报只有一个人,刚才没有介绍的那几个人就报馆的记文书。

    “请问,”郁达夫抢先说话,“李上校您在香港说过国民政府没有反攻的可能,但又说我们一定会胜利,我想请教您我们将怎样获得胜利?什么时候能够胜利?”

    “我们的胜利当然是海军直接登6日本攻占东京、迫使日本天皇无条件投降了。”李孔荣道。看在他是郁达夫的份上,他又说得详细了一些:“

    现代战争的实质就是工业、特别是重工业规模与技术的比拼,当然也是国民经济的比拼。我们的重工业几乎为零,比如:我们不能生产身管火炮只能生产迫击炮,也不能造汽车、飞机以及坦克。另外,如果滇越铁路和滇缅公路切断后油料不能进口,那么国内现有的汽车、坦克、飞机都不能使用,这等于说国。军野战军除了携带迫击炮外,其他重武器都带不了,就是迫击炮炮弹也带不够,国内的马政不行。这等于说这是一支纯步兵师,这样的步兵师对阵日本一个甲种师团,不要说三个,就是十个也打不过。

    有人会说精神必胜之类,可惜武器和人的较量在上一次大战就分出了胜负:索姆河战役一天时间英军就阵亡了一万九千余人,还有数万人受伤,这是英勇的英国6军最悲惨的一天,因为有史以来都没有这样惨重的伤亡。德军使用的仅仅是马克沁重机枪,还不是15m榴弹炮射的榴霰弹,所以我说,国。军在没有大规模外援的情况下没办法反攻。

    真要想反攻,就必须投入两千架以上战斗机以及相应数量的飞行员,还要有两千门以上75mm的身管火炮,每门火炮最少有一百个基数的炮弹,以及拖曳运载这些火炮和炮弹所需的卡车或者拖拉机,它们的数量大概在十万辆左右,最后就是供这些车辆使用的海量油料。这样的话,国。军或许能收复南京。

    这是一笔大钱!飞机和飞行员需要三亿美元,炮弹最少需要五亿美元,还有卡车,也许两亿或者是三亿。这十一亿美元只是购置装备的费用,还不包括后续作战的费用,更不包括油料。我们有十一亿美元吗?抗战三年,三年军费加起来都不到十亿美元。最重要的,假如收复南京上海乃至于东北,日本人会对我们赔款吗?绝无可能!你所投入的一切军费都必须自己承担,以生意的角度看,这不是亏本买卖什么是亏本买卖?

    但海军就不一样了,现在海军改装航母的费用每艘大概在一千万美元,自己造的那两艘航母每艘五千万美元;战列舰肯定是要的,两艘四万吨级的战列舰预计要花一亿八千万美元,舰队配套的舰只简单一点算一亿美元。再就是航母舰载机,五艘航母三百架足矣,如果还要建造第六艘航母,那就每艘航母五十架飞机往上加。

    这样要花多少钱?五艘航母也就一亿三千万,两艘战列舰一亿八千万,再加配套舰只的一亿和舰载机的四千五百万,这仅是四点四五亿美元,这比6军便宜一半还多。筹集十一亿美元是绝不可能的,筹集四亿美元可能的。极端一点先打再说,战列舰和辅助舰只慢慢造,五艘航母一亿七千万美元就可以先开打了,这几乎是6军所需款项的十分之一。

    决战歼灭日本联合舰队之后,接下来便是对日本实施封锁了。日本有多少6军有多少大炮都不用管,海军只要封死日本列岛即可。日本进出口每年过五十亿日元,岛内粮食产量不足,一旦封锁肯定饿死。这时候海军会借不到钱打仗?我想从歼灭日本联合舰队那天开始海军行的债券就会被国际资本追捧——因为我们赢定了。中国情况如何如何没人会管,也不必要管,只要日本被封锁成为案板上的肉,大家就会蜂拥投资。

    这可是稳赚不赔的生意,今年日本的军费接近二十亿美元,战后即使日本遭到破坏,平均每年最少也能支付十亿美元的战争赔款。如果赔上四十九年,也就是四百九十亿美元。而投入又是多少?最开始的启动资金不过一亿多美元。

    说到这我不由想到了吕不韦,他在邯郸见到秦质子异人回去问他的父亲,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主赢几倍?”曰:“无数。

    其实立国和灭国是一个概念,两者的回报都是无数的,我不相信国际投资人会错过这桩回报无数的买卖。”

第七十八章 战略1() 
李孔荣忽然间就把沉重无比、艰苦卓绝的抗战变成一桩回报无数的买卖,顿时让在座的总编和记者哭笑不得。天籁小说。2但这在逻辑上却又是无懈可击,6军和海军最最重大的一个差别就是6军只能把日本人赶下海,而海军可以打到日本去。前者不可能向日本索取赔款,肯定是亏本的,后者因为可以围困登6日本,日本投降后就会支付赔款。

    郁达夫错愕之后正想说话,一直没开口的两个总编开始提问。星洲日报的关楚璞问道:“李上校能细说一下国。军反攻的具体战略吗?我们为何一定要两千门大炮两千架飞机才能反攻?十一亿美元是怎么算的?两千架飞机要三亿美元吗?”关楚璞声音响亮,傅无闷只是开了一个头,而后他就让关楚璞先问了。

    “**的反攻战略?”李孔荣想着自己刚才吐出的那一串数字,忽然感觉自己忘了一个前提:日美开战。日本6军如果没有抽调到太平洋方向作战,国。军反攻仅凭两千门大炮是不够的,两千战斗机也不够。可话既然出了口他不好立即认错,略略想过才道:“国。军的反攻战略很简单,就是在各个战区开战牵制日军兵力的同时选择长江作为进攻主轴线。任何时候,战役决战先要考虑的都是后勤问题,长江运输能力过二十条铁路,所以国。军反攻必定是沿着长江轴线打,第一场会战就是武汉,打下武汉后山西方向也可以进攻,山西是反攻华北的跳板,但那边是沿着铁路。

    为什么需要两千门大炮两千架飞机?这个问题不能理解。没有两千架战斗机——我说的是两千架战斗机,不是两千架飞机,飞机还包括轰炸机、教练机、运输机、轰炸机。轰炸机很贵,战斗机便宜,这两千架战斗机要做的事情不是对地攻击,我们没有这个钱用飞机去打日本人,这样飞机的损耗很大,两千架战斗机是为了保证国。军部队和后勤不受日军飞机的袭扰和轰炸,让国。军部队还有后勤物资可以在白天不受损失的通畅运输,这仅仅是一支战术空军,目的是使日本飞机在战争中挥不了作用。

    两千架战斗机我想我都说少了,日本是可以造飞机的,以他现在的产能,最高时一年生产一万架飞机是可能的,只是他不可能只生产一万架战斗机,还必须生产教练机、轰炸机、运输机,不然抢夺了制空权也无法对地攻击,这没有意义。两千架战斗机如果性能先进、战术正确,是能抢到部分战场制空权的,但每年都必须保证有两千架飞机可用,以战损算,每年大概要补充一千架左右的飞机和飞行员,不然撑不下去。

    两千门大炮不是我们只有两千门大炮,而是说必须另外购买两千门大炮,加上原有的大概也在两千门左右吧,一共是四千门火炮。以五十四门炮为一个炮团,这就是七十四个炮兵团。这还差了点,最好有一百个炮兵团五千四百门大炮,这样可以配属一百个6军师。

    中日两国6军真正的差别在炮兵身上,或者说我们最强的6军师、也就是德械88、87、36这三个师和日本师团的主要差距在炮兵,是炮兵决定了双方军队的战斗力。这实质是我们两国对上一次世界大战的不同学习结果所导致的问题。

    日本虽然没有参加上一次大战,可他们事后认真总结了经验教训,而我们没有。上一次大战最大的教训就是炮兵已从直瞄全面改成了间瞄,明了德军在战争后期广泛使用的突击群战术——先用15m榴弹炮摧毁敌人的铁丝网和火力点并且压制敌炮阵地,而后由炮弹形成两层弹幕,一层落在敌人阵地后方,隔绝敌人预备队上前支援;另一层落在敌人阵地前方,己方突击步兵紧跟着这层弹幕徐徐前进,尖兵和弹幕的距离非常非常近,也就只有两三百米。靠着这层弹幕的掩护,突击步兵在敌人被炸的晕头转向时突然冲入阵地,消灭敌人。

    国。军最强的德械师只有一个营的75mm山野炮,说是一个营,其实是四门一连而非六门一连,也就十二门炮。37mm战防炮有24门,但37mm战防炮对两军炮战根本无所助益,所以这些火炮还是不能改变部队的性质,这还是一支轻步兵师而不是以炮兵为核心的重步兵师。这十二门75mm山野炮,不要说日本飞机,仅仅日军一个师团就可以很快在大炮对轰中将他们消灭或者压制使其不敢开炮。这可是日俄战争日本炮兵拿命换来的经验,当时他们只有性能落后的三一式山炮,还是架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