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蜀汉复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三国之蜀汉复兴- 第16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随后,有人提出了对于防止徇私舞弊的方法,有人提出了给考中学子的具体待遇,有人说出了考中学子分配官位的最初标准等等。刘寻和众位大臣一一讨论,去掉不好的,留下有益的,完善不足的。

    直到天色快黑,众位大臣连中午饭都在皇宫里吃的,才把这些讨论好。包括第二次科举所用的更加详细的规则。

    决定完之后,尚书台就把朝廷将进行第二次全面科举的消息,以及各种相关的规定发下去,让各郡县知道。

    整个大汉,在得知朝廷要开第二次科举之后,全都激动起来!

    这其中有第一次科举没有考上或者刚刚进学的,进过三年的学习,觉得自己的学问和能力获得了很大的进步,自然是要备战应考,一举鱼跃龙门。

    还有原先吴国和司州、雍州的寒门、小吏,之前早就羡慕大汉,能够通过自身的学识、能力和努力获得官位,光宗耀祖。现在,都在大汉的统治之下,终于也能够拥有这个机会了!

    于是,大汉的地盘上,到处能看到喜气洋洋的学子。只有一类人不高兴,那就是被打下神坛的士族子弟。以前他们所凭借的家族,现在没有了。

    不过,其中的饱学之士也不会放过这个机会,毕竟,刘寻并没有禁止听话的、散尽家财、分裂家族的原士族子弟科举。他们要是真有这个本事,还是可以通过科举上升的。只是,想要再建立世家,就不可能了。

    因为他们已经不可能垄断知识和财富了。

    一处处茶馆内,学子们兴奋地开着文会。其中,当然也十分级别的。

    大汉之前,开了两次县试,一次郡试。那些已经考中的人,稳坐钓鱼台,丝毫都不急。这一次的大科举,能够在进步一就更好了。就算不能,已经取得的成绩,在如今朝廷地盘扩大,很需要人才的时候,也能有位置坐。

    还没有考上,或者没有考过的,就比较焦急了,只好拿来之前的试题,仔细琢磨。

    吴地和司州、豫州的小吏和寒门学子,倒没有分级别,所有的人都非常兴奋,迎接第一次科举。

    大汉开运六年十月二十日,是朝廷定下的这次大科举的县试日子。

    在开始前的几天,甚至十几天前,众学子纷纷来到县城做准备。有县城本地的,也外面村子里来的,客栈都住满了。还有官府临时搭建的窝棚,专门为住不起客栈的贫民百姓提供住所。免费住,但是环境很不好,就是一个窝棚。

    这是刘寻故意要求的。不能把免费的屋子建造的太好,一定要勉强住人才行。这倒不是刘寻歧视贫民子弟。恰恰相反,这是刘寻在保护他们。试想,如果把免费的房屋建造的太好,家庭有钱的学子也愿意住,觉得跟住客栈没啥区别。那么,他们这些人更加有钱有势,自然能占据这些免费房屋。那些真正需要的人,因为没钱没势,反倒无法住下。

    在现代社会,有经济适用房就是这样。因为建造的太好,跟商品房没啥区别。那些有钱的人也愿意住。就纷纷动用钱财关系,大肆占有经济适用房,搞得真正贫困的人,依然没有房子住。

    在全国人民期盼的目光中时间一天天临近。学子们在客栈或者窝棚中温习了几日,终于到了正式考试的时候了。

    (本章完)

第370章 作弊的惩罚() 
    县试开始之后,各地学子纷纷入堂考试。

    整个国家,因为科举才开始,人才还不多,所以差不多所有有名望的人都来监考了。

    各地的风气,大不相同。

    益州那边,是开学堂、兴科举最早的地方,学子们有的已经经历过了,有的也听别人说过,进入考场井然有序,各种考试进行的行云流水,基本上没有出现意外。

    雍州这边,也不错。尤其是在国都旁边的,天子脚下,更是多了几分森严气度。

    司州和豫州那边就不行了,出现了各种鸡飞狗跳的事儿。

    最为严重的就是徇私舞弊。那个地方以前世家很多,相互之间关系盘根错节,现在就算再大汉治下,还依然搞出来各种小动作。

    比如有人偷偷拿出埋在隐秘之地的财宝,这些之前没有被大汉军完全搜罗出来的财宝,送给郡守、县令等,请他们提前告知试题。或者没有财宝的,有的就把自己的妹妹送了过去,给人当小妾,然后换取题目。

    现在,男尊女卑,哥哥决定了的事情,哪怕是把妹妹买了,妹妹也无法反抗。

    还别说,这些郡守、县令等人,无论是以前的世家遗留,还是后来提拔上来的寒门或者小吏,眼下手里面都没有银钱,都被大汉国搜罗走了。当然,这种搜罗,不是说连吃饭的东西都给拿走,只是把奢侈的东西拿走。现在,大汉朝廷还好好的发着他们的俸禄呢。他们比起一般的百姓,也算是比较富裕的了。

    但是,跟以前士族的奢侈生活就天差地别了。所以,其中有一些意志不坚定,而且比较想享乐的人,还就真接受了!

    当然,这样的人还是少数。毕竟即将一统天下的刘寻大帝还在,威慑力还是很高的。

    胆敢接受贿赂、徇私枉法的,都是一些自认为不会被查出来的,很胆大的人。

    但是很不幸,或者说很幸运,他们都被查了出来!

    谁查他们出来的?乃是刘寻大帝最近新捣鼓出来的势力,名字叫做锦衣卫的。

    以前,还是只有益州的时候,大汉就有火蛟营以及火麟卫。他们主要干打探敌国信息以及保护自家高官不被暗杀。

    刘寻在华夏王城秘境修炼过巫祖图典之后,就再也不怕这些了。因为无论有多少信息没有被收集到,只要用绝对的实力一路碾压过去就行了。而且根本不怕别人刺杀。

    在取得雍州和陇西之后,这两个机构的用处更小了。刘寻就把他们集合起来,进行特殊训练,把他们训练成锦衣卫那样的监察机构。

    两年来的休养生息,刘寻就抽空做了这件事。只是一直没有暴露。以刘寻大帝在大汉国的威势,他不想暴露,谁也无法查出来。

    这一次,第二次大规模的科举,刘寻就让锦衣卫趁机暴露,专门捉拿朝廷官员系统里的败类。

    就目前来看,益州是最少的。毕竟是大汉的大本营,深受刘寻影响。没有一个郡守这么做,只有两个太守府里的属官,受不了诱惑,做出了徇私枉法的事儿。下面的县令,也只有两个人这么做。这种比率,在古代是非常令人吃惊的。不知道几十上百年之后,还能不能保住这种好的作风。

    雍州差一点。在边缘的郡县,竟然出现了一个郡守、三个属官和四个县令这么做!

    陇西更差,只是那里只有五个郡,所以抓的人也不多。

    最差的还不是司州和豫州。这里有一些世家跟随晋国朝廷跑到邺城去了,目前的关系网已经遭到了一些破坏。

    兖州和徐州更好一点,因为那里的士族门阀基本上都去了黄河北岸。

    最差的,吴地!那里原本就是世家大族极为繁盛的地方,关系网很是完善。再加上,哪里基本上是和平投降的,没有遭到什么破坏。所以,竟然有许多徇私枉法的事情发生!

    基本上,只有寥寥几个郡可以独善其身,县城因为基本数目多一些,所以能过独善其身的也多一些。

    结果就是,锦衣卫一抓就抓了好多人,甚至于顺藤摸瓜,抓住一个,带出来一串子。

    这些家伙可能是没有遭受到战火的祸害,还有不少底气,有的甚至威胁锦衣卫,让他们把自己放了。要不然,有他们好看。

    结果,刘寻对锦衣卫的指示是:凡是有反抗的,通通杀光!如果他们联合起来反抗,那就太好了。刚好因为之前他们都投降了,没有借口杀掉他们,现在有了借口,正好杀了他们!

    结果,果然爆发了一些动乱。刘寻调集中央禁军,过去镇压,凡是反抗者,通通杀掉。甚至于对他们有所帮助的,也一并杀掉!

    杀的人头滚滚,尸骸遍地。很多人把刘寻比作像秦始皇一样的暴君。但是刘寻毫不在意,秦始皇的骂名那么大,可是在他死去之前,有谁敢造反了?

    而刘寻和秦始皇还不同。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时候,七国纷乱的后遗症还大得很,而且,他那个时候年龄也老了,没有时间很好的治理天下。如今,刘寻不过才三十岁,还有很长的时间,把整个天下治理成开元盛世的局面。甚至于比所有的盛世都要繁华!

    那个时候,新长成的下一代人和下下一代人,因为刘寻才能过上好日子,自然会感恩戴德,把刘寻当做盛世明君,千百年来歌颂。

    杀了这些人,刘寻认为,惩罚的力度还不够。大汉的俸禄,还是不少的,完全够官员们生活养家的了,这时候还要贪婪,那就不是为了生活,纯属是为了奢侈了。

    于是,刘寻把其中的典型,进行了一项极为残酷的惩罚。那就是朱元璋发明的“剥皮塞草!”

    就是把主犯的皮剥下来,里面塞上稻草,放在官府里,惊醒后人!

    无数的人,无论是官员,还是后备人才,看到这样的稻草人,全都被惊得浑身冒出冷汗,不敢再想徇私枉法的事儿。

    就这样,在无数人的哀嚎中,第一次县试进行着。

    (本章完)

第371章 琼林宴() 
    县试的学子们,心惊胆战,一面怀着激动的心情考试,一面怀着恐惧的心情,看到监考的大人有时候会被抓走。

    等他们考完了,回去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等待。有的自信,有的消沉,恰如第一次科举那样。

    十天之后,县试科举的结果出来了,有人欢喜有人愁。益州和雍州还好,很能接受最终的评判结果,毕竟这是第二次了。

    吴地和司州、豫州等一如之前,很多人都不服这次的考核结果。因为考核标准和之前的吴国、晋国差距太大。

    当然,这些地方的人也和第一次的益州人一样,被刘寻血腥镇压了下去。

    鉴于天气已经很冷了,即将进入十一月了,朝廷决定,更高一级的郡级考试放在明年开春。

    学子们对这种决定基本上满意。天气冷了,而且考上的人也需要一些时间来消化这个成果。只有极少数对自身才学非常自信的人,才觉得自己可以快速取得三级考试的好成绩。觉得放在明年开春,有些耽搁自己的晋升了。

    考上的学子,作为对他们辛勤学习、才能卓著的表彰,会给他们举行琼林宴。

    刘寻将在两场最大的琼林宴上发表讲话,主要是告诉学子们,你们一定要遵纪守法,好好为百姓谋福祉,要不然,人皮稻草人就是你们的榜样。

    第一场,就在长安城。

    整个长安城以及附近的县城里的秀才们,全都来到长安城,在皇家广场里面吃宴席。

    这宴席场地规模很大,大红色的告示,非常干净的地面,规矩整齐的桌椅,淡红色的桌布和金银器皿,还有皇家禁军的护卫,让人看起来觉得逼格很高的样子。

    逼格当然高,最中间的高台,那可是给皇上准备的!三层台阶、雕龙画凤、金瓜银斧、御林侍立。

    众考中的学子陆续入场,正襟危坐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随后,几个相关的官员也到场了。刘寻没有去,身份最高的当然要最后到场。更何况,刘寻现在去,就没有那些官员的事儿了。

    琼林宴开始,先是本地的长官出来说话,大致是首先恭祝各位秀才此次能够高中,今后必然能够做官吏。然后又预祝他们能在来年通过郡级考试,做更大的官,为百姓造福等。

    然后说为了嘉奖他们,朝廷这次摆下琼林宴请他们。琼林宴每个县都有,但是长安城的,可是有皇上会现身的!

    最后叮嘱他们,等皇上现身的时候,要及时跪拜,不要失了礼数等。

    然后就开始吃饭。

    会交际的人,把这个宴会当做是扩大交际圈的平台,跟这些一同考中秀才的人拉近关系,希望能够在之后相互帮助。

    不懂这些的人,埋头吃菜。尤其是那些贫民子弟,平时伙食很差,现在宴席上啥都有,自然是埋头猛吃。

    由此也可以看出,平民出身和士族出身,哪怕是刘寻已经给了他们相同的际遇,哪怕他们都很努力,才学相近,自小得到的不同的教育,也会让他们表现不同。

    不过世界上哪有绝对的公平。现在这样的局面,可以说已经是很公平了。两种人不同的表现,也未必是某一方占据优势,因为,大汉在刘寻的治理下,会干实事的人,比会耍嘴皮子的人,更得重用。

    吃了大半,忽然前方一声玉罄响,有太监高声叫道:“圣上驾临!”

    众学子连忙放下筷子或者酒杯,在官员的带领下跪在地上。

    随着刘寻坐的三十二人抬的大轿子落下,刘寻走出来,众人一起高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刘寻看着这许多的学子,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

    别以为刘寻搞出来的科举就很公平了。所有的秩序,都是站在食物链最高层的人弄出来用来维护统治的。刘寻在维护自己统治的同时,能够考虑社会的进步、人民的幸福和汉族的繁荣,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那为什么说科举也不公平呢?因为刘寻在暗中有明确指示: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人,都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录取!寒门占有多少比例,普通百姓子弟占有多少比例,都是定好的。只有这样,社会各阶层都占有一定的权力,相互之间形成平衡,刘寻的江山才稳固啊!

    所以,就算某一个阶层,比如士族遗留子弟,因为以前的教育,才子人数比其他阶层多不少,那也不会多给名额!

    刘寻道:“平身。”

    他的声音很轻,但是却传达到了每一个人的耳朵中。

    众人平身之后,刘寻笑道:“诸位可以继续吃。朕也尝尝琼林宴的菜品如何。”

    说完,他走上高台,开始吃起饭来。

    众人也只好继续吃。那些很会交际的,也不敢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