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塞之贼主天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要塞之贼主天下- 第1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种事情比比皆是,你说我们该如何核实?而且有核实的必要吗?”

    江川起身,从桌案后面转出来走到旁边的茶几上端起茶壶给自己倒了一杯茶呷了一口后看着一脸茫然的牧毅接着道:“我理解他们的做法,都是为了活着。如果换做是我,我就算年龄不符合,我也会隐瞒年龄去当兵的。人只有活下去,才能谈到其他的。对于这些百姓来说,活着,才是最重要的。”

    “当然,你说的也没错。我们是军队,我们是要和敌人浴血厮杀的军队。我们招兵当然要去核实他们的条件。但是这种核实却不是靠着严厉询问或者说拿着官府的黄册一个一个去核实。我们有最好的办法也是最简单的办法来核实。”

    牧毅看着有点明白了,下意识的追问道:“什么办法?”

    “很简单,那就是训练。我们所谓的年龄范围那其实是一条假的合格线。真正的合格线就是训练,严格的训练。只要能够经受住我们三个月新兵营训练的人,不管他真正的年龄是多少,那都是合格的。如果不能经受训练的人,那自然就是不合格的。就这么简单。”

    牧毅恍然大悟:“还是主公睿智,牧毅鲁钝了。训练的确是一块最好的试金石,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一遛就清楚了。”

    “不错,看来是真明白了。征兵的事情先告一段落,下来就是要进入训练阶段了。新兵营的训练我就交给你总负责,你和关虎,苏定方你们三人协作,一起搞好这件事。另外,我把关豹豹伢子也交给你使唤,接下来的三个月,新兵训练就是你的主要任务了。”

    “可是侯爷,属下要是负责新兵训练,您身边都没有一个得用的人手了啊。”牧毅着急道。

    “你放心。我自有安排。你安心训练好这些新兵就好了,当然,你主要负责协调,具体的训练还是由关虎和苏定方两个人把握。”江川交代道。

    “诺!属下定然不负使命,一定为侯爷训练出一支精兵来。”牧毅抱拳大声道。

    “别吹牛,三个月可不能把一群百姓训练成精兵。精兵都是战场上磨砺出来的。我对你们的要求不高,就是三个月后这些人有基本的队列意识和纪律意识就行。我可没打算让他们直接上战场。”江川笑道。

    牧毅有点摸不着头了,不过也没再多问,只好领命执行。

第一百八十章 灭国之战即将开始() 
广宁和辽阳两地展开轰轰烈烈的留发易服和征兵的时候,苏秦在大同的说服工作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其实这种成功也是在必然之中。毕竟苏秦可是华夏历史上最著名的两位纵横家之一。除了他的师弟张仪,在辩才之上,无人能出其由。

    昔日苏秦从洛阳出发,孤身一人开始走遍关东六国,成功说服六国君主合纵抗秦,腰悬六国相印,靠的就是他的三寸不烂之舌。

    积怨深厚,矛盾重重的六国君主尚且都能被苏秦说服,组成统一战线共同抗秦,更何况一个其实已经没有多少选择的地方镇将了,那更是手到擒来。

    苏秦到了大同之后,先是在大同待了两天,除了跟白锦绣见面之外,就再也没有跟任何人见面。

    第三天,他只带着一个随从就进了李永年的府中。

    一个时辰之后,等到再出来的时候后面相送竟然是恭敬无比的李永年。

    第二天的时候,李永年的投诚书信就到了苏秦手中,一同送来的还有五万两的银票和大同驻军兵力的花名册以及钱粮的总账目。

    苏秦的使命完成之后并没有立刻的返程,而是在大同待了好几日,四处微服走访,跟市井百姓交谈,甚至还曾经带着几名亲卫策马跑到了距离山海关十里之外的一座山丘上观察了半日才回城。

    白锦绣对于苏秦这位突然出现的大才虽然也是满心疑惑,但是却也没有多问,只是派人在暗中保护好他的安全。

    其实,苏秦这种大才并不是后来那些读书人一样文弱的手无缚鸡之力,而是一个文武双修的全才。

    他和张仪的老师鬼谷子本就是一个真正的天才,而且好像还是那种生来知之的全才。

    没有人知道鬼谷子的真名,没有人知道他从何处而来,更没有人知道他的学问都是从哪里学来的。

    他好像就是凭空从天上掉下来的一个全知全能的智者一般,走遍天下为自己选择学生。

    他最著名的学生有五个人,那就是庞涓、孙膑、商鞅,苏秦和张仪五人。

    据说鬼谷子自己精通天下各门各派的学问,授徒的时候根据徒弟的意向和资质来选择一项教授。

    譬如说庞涓和孙膑学习的就是兵家,商鞅选择的就是法家,而苏秦和张仪选择的就是纵横术。

    但是无论是修习哪一家的学问,搏杀剑术都是必修的一项技能。

    据说昔日苏秦出山之后先是去的秦国,在路上曾经遇到了一群强盗,苏秦一人一剑击退强盗全身而退。

    张仪也有曾经在战场上斩首的传说。

    商鞅更是剑术高手,曾经在秦国刚开始变法的时候被墨家当成了施行暴政之人而进行刺杀,商鞅凭借高明身手躲过刺杀。

    庞涓和孙膑就不用说了,庞涓出山之后当上了魏国的上将军,一身武力也是不俗。

    孙膑在后世的印象中都是以智谋著名的,那是因为他遭到庞涓嫉妒,导致惨遭膑刑而双腿残疾,所以只能坐在轮椅上为齐国上将军田忌当军师了。

    所以,苏秦其实本身的武力值并不低,虽然不能跟骑士这种高阶兵种相提并论,但是却也不是一般人能够对付的。

    一直在大同盘桓了七八日之久,苏秦这才派人带着李永年的表忠心的信和相关账目回广宁复命,而自己却带着几个亲卫去了二龙谷。

    没错,二龙谷之中还有两个人等待着苏秦去搞定。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这边苏秦说服李永年彻底归顺江川,又去二龙谷说服曹变蛟和洪承畴两人的时候,由胡宗宪为帅进攻盛京的六万大军也已经抵达了盛京城下。

    盖州城有山甲带人防守,成为了北征大军物资钱粮的中转站。

    狄青带着两万先锋先行五十里。胡宗宪和冉武带着四万中军则逶迤后行。

    期间,满清也曾派出多支小股军队进行骚扰拦截,都被狄青的前锋大军给击溃赶跑。

    此时的满清内部在皇太极病死之后,多尔衮又重伤昏迷,内部的矛盾变逐渐的明朗化了。

    最重要的矛盾就是被满清用武力征服的蒙古各部,汉八旗各部,以及朝鲜三国在失去了强力压制之后都开始了反弹。

    尤其是察哈尔部率先投降了江家军之后,蒙古其他各部落也都是蠢蠢欲动,甚至有人已经开始私底下联系格尔丹,希望他能为自己牵线搭桥。

    更有甚至更是直接起兵反叛,比如说蒙古杜尔伯特部的可汗就起兵反清自立,打出了要恢复祖先成吉思汗的荣光的旗帜,自称天都汗,对其他部落和满清村寨开始烧杀抢掠,并且引诱翁牛特部和土默特部也相继反叛。

    朝鲜半岛上也不太平。

    满清留在朝鲜用来震慑的数万大军也被调回来了一大半用来防守盛京。剩下的人马根本不足以震慑朝鲜三国,因此三国也开始用各种方式来恶心试探这些留守清军,不断的有各种小冲突发生,清军士兵失踪的消息时而发生。

    一开始,满清另一个辅政王郑亲王济尔哈朗还派兵弹压,但是如今满清就像是一个到处漏水的破船,往往都是按下葫芦浮起瓢,这边刚安定,那边又开始闹腾了。

    而且满清真正的敌人江家军正在汹汹而来,他们只能把大部分兵力用来留守盛京,能够派出去平叛的兵力根本没有多少。

    如今人心惶惶,眼睛不瞎的人都能看得出来满清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了。所以济尔哈朗也不敢再派蒙古八旗和汉八旗的人出去平叛了,生怕他们去了不仅没有平叛,反而成为了叛军的帮凶。

    他唯一可信任的只有满洲兵。

    可是满洲人口本就不多,所有人口加起来也就十万左右。要不是靠着战力强悍压服了一盘散沙的蒙古各部,收编了很多明军俘虏,这才能够有足够的兵力纵横辽东。

    如今既然蒙古人和汉人都不值得再信任了,他们只能信任满洲兵。

    可是满洲兵本就只有五六万之多,而且这还算的是所有能够上战场的男丁,不是指的常备的各旗的护军。

    这五六万人在和江家军的历次作战之中已经损失了超过一大半,剩下的有一部分还分布在老城赫图阿拉,那里是努尔哈赤起兵的老巢。

    剩下的能够在盛京防守的也就不到两万人了,这两万人既要防备蒙古八旗和汉八旗,还要防守盛京,准备跟江家军死磕,可行而知他们的兵力有多么的捉襟见肘。

    就在这种情况下,江家军一路高歌猛进,势如破竹,终于陈兵盛京城下。

    一场决定满清国生死存亡的大阵马上就要开始了。

第一百八十一章 诡异的战局() 
说是灭国之战,其实对于胡宗宪来说,也就是一个破城之战。只不过眼前的这座城池有点大,地位有点特殊而已。

    江家军六万大军开到盛京城下之后,并未将军马散开团团围住盛京,而是将六万人马全部集中在盛京南门之外安营扎寨。

    六万大军分为三部分扎寨,狄青和冉武各率左右两万大军,将胡宗宪的两万中军拱卫其中,三座营寨形成掎角之势,互相呼应。

    若是从天空俯瞰而去,三座军寨之中全是整齐分布的无数顶的军帐,看起来遮天蔽日,无穷无尽,煞是壮观。

    六万大军在盛京城下汇合之后,安下营寨之后胡宗宪第一时间召集狄青和冉武,三人在胡宗宪的中军大帐之中商议了一个时辰这才散去。

    第二日,盛京城头上的清兵守军密密麻麻,都在紧张的等待着城下的江家军发动进攻。

    所有人都觉得,挟着一路胜利而来的江家军一定会趁着士气正高时很快发起攻击,所以盛京城中的清军几乎一夜没有睡踏实,生怕江家军发动夜袭。

    只可惜从太阳升起一直到了日上三竿,最后到如日中天,江家军依然没有一点动静。

    从城墙上看下去,城外的三座江家军军寨一片平静,只有营寨外巡逻警戒的一队队游骑策马而过,丝毫看不出一点要攻城的迹象。

    严阵以待的清军终于憋不住了,本来因为敌军兵临京城之下而鼓起的士气和紧绷的神经又开始一点点的松懈下来。

    亲自登上南面城墙观战的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礼亲王代善面对这种诡异的情况,也是面面相觑。

    不过他们也算是久经战阵,商议之后一致认为这是敌人的怠兵之计,就是想用这种办法来让守军疲惫懈怠,从而在出其不意的时候突然开始攻城,打守军一个措手不及。

    两位亲王的看法很快得到了很多将领的赞同,这让已经做了好几年冷板凳的代善得到了久违的成就感,捋着花白的胡须矜持的笑个不停。

    代善这个人虽然没有太大野心,但是却并不代表他真的对权力和地位不热衷。很多事情都只是相对而言的。

    以前有皇太极压着,后来皇太极死了又换成了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辅政,手握大权。所有人的人都围着这两人在转,自己这个当年跟着先帝努尔哈赤身经百战的大贝勒礼亲王却如墙角的蜘蛛网一样被人遗忘了,这让代善的心中很是失落,也有不甘。

    之前多尔衮没有受伤的时候,他也就把心中的那点念想给掐断了,想着就这么平平淡淡的当个太平王爷安度晚年算了,什么名利都随风而去吧。

    只是没想到广宁城外一场大会战,六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阿济格身死,多尔衮重伤,跟随多尔衮出征的文武官员和贵族一大半都成了江家军的俘虏。

    这场仗断送了满清的前程,也让多尔衮的威望遭到了沉重的打击。再加上多尔衮重伤昏迷,一向懦弱无决断的济尔哈朗自己一个人有点扛不动这担子,就把代善给又拉了出来跟他一起主持残局。

    这让代善心中那颗权力的种子又开始重新发芽了。

    他虽然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一个烂到不能再烂的烂摊子,但是重新掌握到权力的快感还是让他心中大块,感觉自己好像都年轻了几岁似得。

    而且论资历,活着的人里没有任何一个人比得上代善的。济尔哈朗其实是努尔哈赤的侄子,而代善却是努尔哈赤的大儿子,这资历绝对是最老的。

    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代善重新出山之后,雷厉风行的发布着一道道的命令,甚至很多命令根本就不与济尔哈朗商量,自己就单独做决定了。

    济尔哈朗虽然心中不爽,但是却也没有办法,只能配合。

    毕竟这个时候了再争来争去也没多少意思,二来他也没有皇太极和多尔衮的心智和魄力去和代善争。

    因此,代善一下子成了满清国的核心人物。

    “都听好了,心里明白着。这是敌人跟咱们玩心眼子,就是想让咱们放松警惕,好趁机打咱们一个措手不及。所以,心中那股劲不能松,都给我继续绷着,好好领着你们手下的人,不能给敌人任何机会。”

    被一群将领簇拥着的代善一边在城头上巡视一边大声的训话,一张满是褶子的老脸上带着矜持而自得的神色。

    “都听着呢。礼亲王说的没错。”

    “王爷说的是正理,这些贼人实在太可恶,跟咱们玩心眼子,还是被王爷给看穿了,奴才一定看好下面的兵。”

    “我们都听礼亲王的,不会让那些南蛮子得逞的。”

    后面一堆将领乱哄哄的表着态,其中有几分真心几分敷衍就不知道了,总之代善那张千沟万壑的老脸却如盛开的菊花一样绽放开来。

    代善旁边的济尔哈朗也随口敷衍着,脸色却不太好看。

    只是这些人里竟然没有任何一个人提出派兵出城去主动袭击敌人的建议,好像从广宁城外大会战之后满清国的将领们一下子都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