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唐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世唐人- 第1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癫呔址治笥伊骄魃璐蠼蝗耍桓呷ㄖ兀R源烁缮娉晌髟椎酃肿呦虻墓丶

    所以李破军听到他得了一个神策大将军封号才会有此吃惊。

    不过……嘿嘿,这封号倒是挺合我意的。

    李破军虽是心中差异,脑中乱想,但是手脚上却没差着,听得加封之后,又是转头出班几步拜受道:“臣谢主隆恩”。

    话音刚落,便是听着一个严肃刚正,却是让李破军听得很是讨厌的声音响起,“陛下,臣以为不妥”。

    李世民面不改色的说道:“噢?王卿有何异议?”

    “殿下既为一国储君,不当在担他职,应卸掉所有官职,归兵权于兵部或十二卫,一心用学,习得治国之道才是,神策大将军一职前所未有,着实于礼不合”。

    只见得文臣班列出来一个胡子抖擞的老头出来拱手义正言辞的说道。

    李破军一看,这人正是李破军最不待见的一个人……时任谏仪大夫的太原王家的老臣王珪。

    李破军还没有说话,便是听得程知节嚷嚷道:“王大夫所言简直一派胡言”。

    王珪听得气的胡子一阵哆嗦,直指着程知节。

    程知节见状一昂脖子出班道:“什么叫卸掉所有官职?什么叫交归兵权?

    东宫总有十率,殿下已经自请裁撤了东宫六率,剩下四率皆为卫队,难不成你想让我大唐太子出入一人独行否?若有歹徒不轨,置太子殿下安危于何顾?

    还有,你说于礼不合?前所未有?呵呵,陛下未曾御极之前曾任天策上将,天策上将之职以及天策府也是前所未有,难不成王大夫有何意见?”

    王珪闻言直瞪大眼睛,伸出手指点指着这程知节,可是程胖子背着手,头一昂,傲娇的不得了。

    王珪忽的跪地拜道:“陛下,此职于礼不合,不当有之,请陛下三思”。

    这下子,众臣都是看向了李世民,李破军也是看着,毕竟这可是当堂跪谏了。

    只见得身着冕服的李世民见了这一幕,脸色一黑,一拍龙案,“朕之嫡长子,当不得将军乎?”

    王珪听了,又是瞪大眼睛,一脸愕然,仿佛不信一向和蔼纳谏的李世民居然发怒了,还想说什么,杜如晦忙是将他拉下去了,心里也是暗自摇头,也不知道你这老伙计是哪儿看殿下不顺眼,就是喜欢找殿下的茬,没见人家父子俩都好的穿一条裤子了吗。

    李世民又很是明显的深深的看了王珪一眼,目光很是阴沉,众臣看的心里一抖,看见陛下真是的疼爱殿下啊。

    只有端坐眯着眼的白胖子长孙无忌和房杜几人心里跟明镜一般,长孙无忌抚着下巴几缕胡须,看着李破军心里嘀咕道:“虎奴啊,陛下为你如此铺路,如此加固你之地位,莫要辜负才好”。

    李破军这茬过去了,这回才是封赏群臣的时候。

    李世民说道:“前番说过,封赏之日,殿门唱名,嗯,子聪言语明畅,声洪亮,便由子聪唱名吧”。

    李破军看过去,一个风姿英伟,一髯长须的帅气老头出班行礼道:“臣遵旨”。

    呵,别看这老头胡子头发都有些白了,但是这声音当真是洪亮明畅,一出声虽是声不大,但是整个太极殿都是听得见,其实听得见,但是并不刺耳震耳,相反,这声音还有一股朗朗正音,君子之音的感觉。

    这帅气老头的正是当朝江国公陈叔达,这老头的身份可是不见得,他曾经是个王者,可是后来国家亡了。他是南朝陈宣帝陈顼第十七子,陈后主陈叔宝异母弟弟,封号义阳王,你说这背景厉不厉害。

    只见得陈叔达阔步走向王敬忠,在王大太监略有哀怨的目光中取走了圣旨,废话,这封功唱名的活儿可是非常光荣有面儿的,干嘛这时候把咱家给踢了啊,估计这王太监真想嚎一句,陛下,老奴声音也不小啊,只是……有点尖细刺耳而已。

    陈叔达取了圣旨,双手捧着,一步一步的走向太极殿门口,那姿态风度,当真是不凡,李破军看着也很少欣赏,不愧是出身皇室贵胄的。

第三百七十二章:封赏功臣() 
372。

    封赏功臣

    那些观礼的番人见了也是不由得一阵阵失神,唐国果然是中原上国,多有俊杰啊,老幼皆有啊。

    你看的小的,前头那位,身着太子冕服的,傲然孑立,特别是头上那狞人的金龙,可是是纹的吧……你再看中年成年的,不管是最上头那位皇帝陛下,还是在朝的各位,特别是门卫值守的那位白袍将军,真是不亚于常山赵子龙啊,再看老的,这位拿圣旨的,还有那些准备受封领赏的,啧啧,人中俊杰啊。

    陈叔达走到太极殿门口,打开圣旨,一看,微微一愣神,可是便是反应过来,深深的看了几眼长孙无忌这个地方。

    微一运气便是开口念道:“

    太子左庶子,左武侯大将军长孙无忌,进封齐国公,加封吏部尚书,食实封一千三百户。

    进封尉迟恭吴国公,加封右武侯大将军,食实封一千三百户。

    进封房玄龄邢国公,加封尚书左仆射,食实封一千三百户。

    进封杜如晦蔡国公,加封尚书右仆射,食实封一千三百户。

    进封侯君集潞国公,加封左卫大将军,食实封一千千三百户。”

    念到这儿,陈叔达面色一古怪,停顿了,众臣早已经没去观察他面色咋的了,都是吃惊不已。

    不提加封的官职国公爵位,食实封一千三百户?没搞错吧?要知道这可是实封啊,不是哪些弱鸡虚头巴脑不实在的封邑啊,实封一千三百户,真猛。

    长孙无忌房杜几人毕竟文人风范,矜持的住,倒是尉迟恭侯君集两个人就是忍不住,当场咧嘴大笑。

    众臣见得不由得一阵羡慕,不过转头一想,这五个人虽是一向和陛下亲厚,但是我等各立的功劳也是不差啊,看样子,这回陛下封赏的力度很大啊,说不得我等也有如此封赏的,顿时,一众大臣心里暗自期待着。

    只是这时陈叔达接下来的一句话打碎了他们的期待,只听得陈叔达顿顿又是说道:“以上五人,为功第一”。

    简简单单的八个字,以上五人,为功第一。什么意思?也就是说这五个人的功劳并列第一。

    很快他们就想到了,既然是并列第一,那就是说以下就没有食实封一千三百户啦,我勒个去。

    顿时,朝廷之上一片纷纷扰扰,有些人就不满了,本来,论功行赏是排排坐、吃果果,事涉到利益再分配的大问题,最好的结局无过于皆大欢喜。如果分配不均,轻则关系领导班子之间的团结,稍有不慎会影响到朝堂政局的稳定,严重的还会危及政权的稳定。能在朝堂上据有一席之地的官员,无不是为王朝开创立下殊勋的功臣宿将,这些人都是眼高于顶,目中无人的家伙,习惯了多拿多占,一旦认为自己吃了些许的亏,立即就会象被踩了尾巴的猫一样跳起来表示强烈不满。

    这不。李渊的堂侄,李世民的叔叔,左武卫大将军,淮安郡王李神通就第一个跳出来了。

    只见得身材高大的李神通出班朗声道:“暴隋无道,太上皇义旗初起,臣便于关中率兵先至,东征西讨,受创不知凡几。今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不过刀笔之人,仅居于帐中伏案持笔,却功居第一,哼,臣窃以为不服”。

    嘴上说“窃不服”,但是李神通身材高大,声音洪亮,声音却是响遏行云,殿上不服的众人听在耳中无不窃喜,继而屏息静气不约而同向高高在上的李世民望过来,看他如何处置。

    李破军也是知道这位淮安郡王与老爹的关系算是好的,李世民经常有事没事就去找他就彻夜长谈,兴起了喝醉了便是留宿在淮安王府中,可见关系非同一般了,李破军也是看着李世民。

    李世民不置可否的看了这位叔父一眼,见他不同于往常的豪迈洒脱的神态,此时却是一脸桀骜不驯的神色。

    当下面不改色,云淡风轻的看着李神通认真的说道:“义旗初起,叔父虽首唱举兵,盖亦自营脱祸也。

    窦建德吞噬山东之时,叔父领军讨伐,却是全军覆没;

    刘黑闼再起烟尘,叔父逢之更是望风北逃……

    叔父,尔乃国之至亲,朕诚无所爱,但却是不可以私恩滥与勋臣同赏耳!”

    众人听得李世民这段言辞,皆是大骇,登基第一天,就是这么不给面子的吗?连你自己家的叔父都不给面子,给这么当着众人的面儿揭开伤疤啊。

    被这新晋的侄儿皇帝当众打脸,李神通羞得面红耳赤,当下一言不发,灰溜溜地闷坑回去不再言声。

    见着新君一丝情面也没有给叔父,令李神通这位宗室大佬都是当众吃瘪,其余纵然有不服的人也是面面相觑,都将满腹牢骚憋回了肚子中,再胡乱开口,就是自寻没趣了。

    李世民又是一挥手示意陈叔达,陈叔达见了点点头,微微运气又是接着念道:

    “秦琼拜左武卫大将军,实封七百户。

    程知节拜右武卫大将军,实封七百户。

    张公谨拜左武候将军,进封定远郡公,实封一千户。

    段志玄拜左骁卫大将军,封樊国公,实封九百户。

    刘弘基拜卫尉卿,进封夔国公。

    柴绍,拜左卫大将军。

    温大雅拜礼部侍郎,封黎国公。

    王君廓拜右武卫将军。进爵彭国公。

    李靖拜刑部尚书,赐实封四百户,兼检校中书令。

    李绩拜并州都督,赐实封九百户。

    张亮拜右卫将军,进封长平郡公。

    高俭拜吏部尚书,进封许国公。

    王珪拜黄门侍郎,进封永宁县男。

    虞世南拜员外散骑侍郎、弘文馆学士。

    ………………

    宇文士及拜中书令,检校凉州都督。

    封德彝拜尚书右仆射,实封六百户。

    李大亮,授太府卿,封武阳县男。

    李纲拜礼部尚书兼太子詹事。

    魏征拜谏议大夫,进封钜鹿县男。

    ……”。

    足足念了小半个时辰,李破军都听得头晕脑胀的,但是朝堂上众人却是非常仔细的竖着耳朵听着,开玩笑,关乎身家富贵的,能不仔细听着吗。

    封赏高的,自是喜笑颜开,嫌自己的封赏低了的,便是一副谁欠他钱一般的。

第三百七十四章:免死两次的太上皇基友() 
374。

    免死两次的太上皇基友

    李破军看着这众生百态也是感慨万千,能入太极殿受封的诸位大臣绕他都是万中无一的人杰,也是逃不过这名利功禄四个字啊。

    这篇圣旨似乎挺长,只见得陈叔达念完了这一段,稍歇了一口气。又是继续念道:“司空,尚书员外郎裴寂,特恕二死,加实邑九百户。

    左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右骁卫大将军刘弘基、右屯卫大将军窦琮、左翊卫大将军柴绍、内史侍郎唐俭、吏部侍郎殷开山、鸿胪卿刘世龙、卫尉少卿刘政会、都水监赵文恪、库部郎中武士彟、骠骑将军张平高、李思行、李高迁,左屯卫府长史许世绪等十四人,皆免一死”。

    陈叔达念完这最后一段,终于算是停了,只见他阔步回到陛前,将圣旨交还给了王敬忠。

    众人听完了这一段,纷纷是露出羡慕之色,纷纷看向这些有免死的老臣,而一向不温不火如同老狐狸一般的裴寂听闻这等恩赐,也是睁开了微眯的眼睛,略显兴奋的看着李世民。

    要知道这可是免死两次啊,只要他裴寂不作死,不作出造反夺位这等必死之事,即便他是奸/杀了后宫里李世民某个心爱的女人,也是能免死的,当然猪脚他老妈除外,这可是皇后。

    李破军看着这一幕,心里也是跟明镜似的。

    李世民这是安抚旧臣呢,而太上皇的旧臣代表可就只有两个人,一个就是眼前免死两次的裴寂,另一个当年的刘文静了,但是刘文静早在武德二年就被处死了。说起刘文静,那也是个悲剧式人物。

    武德二年,李渊的心腹旧臣刘文静随李世民镇守长春宫(在今陕西大荔)。他自认为才能在裴寂之上,且又屡建军功,但地位却远不如裴寂,因而心中不平,常在议论朝政时与裴寂对立,凡是裴寂赞同的都要加以反对。二人之间从此矛盾颇深。

    后来,刘文静与兄弟刘文起饮宴,醉后口出怨言,拔佩刀劈砍厅柱,称定要斩杀裴寂。

    恰巧家中几次发生妖祟之事,刘文起便召来巫师,在夜间披发衔刀,作法驱除妖孽。

    这时,刘文静有个失宠的小妾将此事告诉其兄,让他向皇帝告变,诬称刘文静谋反。唐高祖将刘文静交付属吏,命裴寂与萧瑀审讯。

    刘文静面对审讯,直言道:“太原起兵时,我是司马,与长史裴寂地位相当。而今裴寂官居仆射,而我的官衔与赏赐却远不如他。我东征西讨,家属却无所庇护,确有不满之心。”

    老臣李纲、萧瑀都认为刘文静并非谋反。李世民也极力保全刘文静,对李渊进言道:“刘文静在起兵之初,先定非常之策,事成才告知裴寂,京师平定时,二人地位和待遇却有了悬殊。他只是有不满情绪,并无谋反之心。”

    但裴寂却趁机进言道:“刘文静的才能、谋略确实在众人之上,但生性猜忌阴险,忿不顾难,其丑言怪节已经显露。如今天下未定,外有劲敌,若赦免刘文静,必贻后患。”

    刚登皇位,执掌大权上瘾的李渊对刘文静本就有猜忌之心,又听信裴寂谗言,这下子帝王一向心狠,直接下令将刘文静、刘文起处斩,抄没其家产。

    刘文静临刑之时,抚膺长叹道:“高鸟尽,良弓藏”。此言不虚啊!”这一年,他五十二岁。

    对于刘文静,李破军也是深感惋惜的,李破军估计李渊是当上了皇帝,身居至尊位,志得意满了,忘却了当年的故友情了,连这等流言也信。

    但是另一方面,更令李破军深思,那就是李渊的好基友裴寂。

    这家伙一进言就将李渊的另一个心腹全家给直接送到阴曹地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