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海明- 第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弓箭这种东西,是抛物线的性质,不经过数年的训练,很难成为一个合格的弓箭手。

    而老军,基本上都射了很多年的箭,这准头绝对比那帮新兵强不少。

    而且,这帮家伙就算是老油子,不赶上前肉搏,怕死的很,可这无所谓,因为那也不需要他们往前冲,他们只需要在后面放箭射准点就行。

    所以,出去招兵弓手呢,能来的全来,肉搏兵种呢,就找那种愣愣的,不怕死的。

第一百一十章 朝鲜弓手() 
弓箭这种东西,是抛物线的性质,不经过数年的训练,很难成为一个合格的弓箭手。

    而老军,基本上都射了很多年的箭,这准头绝对比那帮新兵强不少。

    而且,这帮家伙就算是老油子,不赶上前肉搏,怕死的很,可这无所谓,因为那也不需要他们往前冲,他们只需要在后面放箭射准点就行。

    所以,出去招兵弓手呢,能来的全来,肉搏兵种呢,就找那种愣愣的,不怕死的。

    那种老油子,一看就是在很多军伍里边儿混过的人,尽量不要。

    虽然这个时代的海贼在战斗时都会一窝蜂往前上冲,跳帮也是这样跳。

    但是,吴凤不一样,吴凤自出海之时,就很注意己方队伍的训练,很注重纪律性。

    武士的特点,第一就是身手好,第二就是他们很律己,军纪抓得很严,吴凤一开始在建立自己的势力的时候,就不想训练出一批只能打顺风仗的那种乌合之众。

    他要的是一支军队。

    可能那些老油子里边有的人骁勇善战,水平确实不低,而且这血气上来,打起仗来绝对一顶好几个,但是,没啥太大用,因为在跳帮的时候,他们如果起的那种心思,不往前冲,能怎么办,要不然你就得杀掉一两个,杀鸡儆猴,可是,只要杀掉了一两个,这帮家伙心里边就变着法儿的想阴你。

    所以,还是要找那些老实巴交的,好训练的人,比较安全,就好像戚继光挑人似的,也不都招那种老实没花花肠子,好训练、守本分的家伙吗?

    不过这些雇佣兵都有个特点,很多都是同乡出来的,而同乡在外肯定可以抱团儿。

    毕竟在异国他乡,同乡、同国、同族,抱团是肯定的。

    比如这次招募进来的朝鲜人里边,有一部分是弓手,剩下的却是长矛手或者刀盾手。

    而他们很是团结,直接就跟猿飞雄说,如果想招募他们的弓手,连剩下的刀盾手、长矛手也都要招募,要不然,他们不会单独的离开。

    这次猿飞雄出来招人,主要招的就是海上跳帮作战的兵士,之后的那晚吴凤已经跟猿飞雄商量过之后的发展计划,船队在外四处劫掠,劫掠人口和各种物资、钱粮,而后方基地开始大发展。

    船队在外征战,吴凤手底下的武士人数不多,颇有些吃力。

    而吴凤已经决定将武士一半留在基隆,剩下一半,随吴凤出征,这样的话,海上的作战兵力就少了很多,尤其跳帮之时,伤亡在所难免,这个时候,就需要兵力的补充。

    或者说的坦然一点,缺炮灰。

    但是在吴凤这里,普通的炮灰却又看不上,因为说是炮灰,其实如果有战斗力、能打仗,这最好。

    之所以说他们是炮灰,是因为冲在最前,伤亡肯定会有,这些人起炮灰的作用,也可以起到兵士的作用。

    冲在最前,直面对方的铳弹、箭镞,伤亡一定在所难免,自己手下的武士人数不多,伤亡一个,吴凤就很是心痛。

    在伢市北角,按照吴凤的条件去掉那些老油子,能招募的雇佣兵,就不剩多少了,而如果还在朝鲜人这边挑挑拣拣,按他们的意思一个都招不着,所以猿飞雄直接答应他们,将那批朝鲜人全部带走。

    到了最后,将兵士全带回吴凤所住旅社的时候,将人数报给吴凤,一共招募了朝鲜人46人,汉人13人,倭人28人,琉球人67人。

    这批朝鲜人中,共有弓手20人。

    剩下,10人为长矛手,16人为刀盾手。

    这些朝鲜人的装束,大多相似,都是穿着白色的,明显破旧发脏发黄的衣服,在白衣之外,上身还穿着一件黑色短褂,黑布裹腰。

    无人穿甲。

    脚上穿着那种厚厚的,很是宽松的白袜子,然后,穿着一双草鞋,草鞋上数道草编带子,将草鞋紧紧的系在脚上。

    没人戴帽子,但每个人额前都有一条细长白布系着。

    这些朝鲜人身高都不高,而且,都不壮,很瘦。

    他们很多人腰微弓着,脖子前伸,唯唯诺诺的。

    聚在一块儿,对周围的人很是警惕。

    长的,大多是细长脸,或鞋拔子脸。

    长得歪瓜劣枣,眼睛很小,颧骨很高,很是磕碜。

    这长相呢,第一就感觉很普通,还有点丑,根本记不住这张脸。

    这些朝鲜人之所以都是身穿白衣,是因为朝鲜这个民族,自古以来就很就喜穿白,喜白色,而且还有一个比较实际的原因,这白色未染色的布,比那种染上色的布要便宜的多,所以,自古以来,乃至到二十世纪中叶,朝鲜民族的服装也大都为白色。

    这些朝鲜人,虽然衣服破破烂烂,满是泥垢,但是,总算能看的出来是一帮的。

    而且,看他们的兵器,发现他们好像并不是民间自备的兵器,更像是营伍士兵。

    那20个弓手,腰间配有弓箭,左边的弓袋却并非是皮质,而是布制,是用两层麻布缝制的,已经磨得发油发黑发亮,而个别尖角处,都已破损。

    弓袋内,一把朝鲜弓插在其中,弦已经上上去了。

    这弓身朝下,弦朝上。

    弓体上黑漆。

    右侧的箭袋也非皮质,同样是双层麻布缝制,只不过,在这箭袋的底下,有五块很小的木片,缝制在袋内,成了一个上方开有口子的木质小方盒,这是因为箭镞插入箭袋内,箭头磨的锋利,如果不垫上木条,很容易穿破那两层麻布。

    而且这箭袋说是佩戴在腰部右侧,其实并不是在腰部偏右,而是横成个一字形,挂在腰后偏右,从正面看,只能看到腰部右后方露出箭羽。

    大约看了看,这群弓手,这腰后的箭袋里面的箭镞数量都不等,有的十几支,有的有二十几支。

    见箭袋里的箭镞样子,不像是自制的,更像是军中所制,统一粗细程度的箭杆,尖锐的铁制箭头,箭羽统一为白色鹅毛。

    这种统一制式的弓箭,应该是朝鲜军伍中流出来的。

    这是弓手的副武器佩带在腰间左侧,直压在弓袋之下。

    每人都配着一把短刀,这短刀像是自制,但又制式十分统一,之所以说是自制,是因为做得十分粗糙,但是,这么二十把刀做的一个样子,那就更像制式刀具了。

    这刀刀刃长约30厘米,为直刀,刀身细长,刀身为黝黑色,刃口磨得白亮,这刀没有刀锷,刀柄就是一截木头,刀条后部直接插入木柄。

    刀鞘就是用两片木条用胶合在一起,外又用两条麻布系紧。

    说是佩在腰间,其实,是插在腰间黑色裹布之内,因为这刀鞘儿根本就没有绑上细绳,没有佩戴的功能。

第一百一十一章 贱民?百姓?() 
这刀刀刃长约30厘米,为直刀,刀身细长,刀身为黝黑色,刃口磨得白亮,这刀没有刀锷,刀柄就是一截木头,刀条后部直接插入木柄。

    刀鞘就是用两片木条用胶合在一起,外又用两条麻布系紧。

    说是佩在腰间,其实,是插在腰间黑色裹布之内,因为这刀鞘儿根本就没有绑上细绳,没有佩戴的功能。

    看这些弓手的装备,制式相同,这些兵器应该是朝鲜军中出来的,不是朝鲜民间自制的弓。

    民间自制的弓,样式大大小小,各有不同,也不会上漆,弓身就为木头原色。

    可是再看那些长矛手和刀盾手的武器装备,又感觉这些人不像是军伍中出来。

    怎么说呢?

    那十名刀盾手手里的刀,并不是朝鲜刀。

    这刀,是长刀,刀身微微弯曲,刀身后窄前宽,刀头并非尖锐,而是平头。

    这刀是用净铁打成的刀条。

    刀条为青黑色,刃口处也就算是磨的锋利,也并未发白,说明刀身之内杂质还是不少,这刀很快,更近似于生铁片子,割肉很快,但是砍在甲胄上,根本破不了防。

    甚至,衣服要是多穿几层,穿厚点,都有可能砍不进去。

    都没有刀锷,刀柄跟那些弓手的短刀一样,也就是一根长木棍,刀条尾部直接插进了这木头里面,然后又在这木柄外系上麻布,使手握上去,不至于出汗打滑。

    刀鞘也就是两块长木片,拼成一个长方形,中间中空,刀插进去,很是宽松,方便拔刀,用胶合上,又用布条系紧。

    这长刀,在刀鞘上下部,绑上一根长布,背在身后。

    身上只有这一把刀,并未配短刀。

    每人还有,一面圆盾,这些圆盾,制式就不是一样的了,应该是个人家中自制,大小各不相一,或大或小,最大的也不过直径60厘米,小的直径大约四五十厘米。

    这些圆盾基本上都是用厚约四五毫米的木板拼成的,他们在木盾之后用木条钉上固定,然后,削成圆形,内里钉上长皮条,作为手握之处,外面上有桐油,阴干,就成了。

    并未如军中的盾牌,统一制式,也并未在盾牌面儿上蒙上牛皮,成为皮盾。

    这些圆盾的防御力,其实很弱。

    而长矛手的长矛,也都是自制,长约三米,硬木削成木棍,自家打制的矛头,固定在其上,这矛杆也没上漆,也没见涂油,估计捅出去,捅不了几次,遇大力就会折断。

    而这矛头,也是净铁打的,矛头或是三角形,或是柳叶形。

    猿飞雄将这些朝鲜人的情况告诉给了吴凤,原来,这些朝鲜人的身份在朝鲜,并不是平民,而是朝鲜一个特殊的阶层,“贱民”。

    朝鲜的贱民包括奴婢、娼妓、专职工匠和某些地区的所有人民,以及他们的后代。朝鲜王朝时期的“从母法”规定子女需继承“母亲”的社会阶层,因此贱民女子嫁给“两班”、“士大夫”、“中人”、“平民”、“白丁”为妾,被称为“贱妾”。所生子女仍是贱民。人们称贱民的子女为“孽子”、“孽女”。

    贱民男子若考“杂科”(技术官员,不能参与政治)及第,得到官职可升为“中人”,贱民女子如为“士大夫”、两班“庶女”,有机会入宫为“宫女”,如被国王宠幸则有机会成为“承恩尚宫”甚至“嫔御”;“朝鲜英祖”大王的生母“淑嫔崔氏”就是贱民出身,不过这类宫女在宫中地位也是非常低,一般称为“水赐依”,甚至不能算是正式的宫女,如嫁给贱民男子为“妻”,丈夫考上杂科得到官职,自己也可以成为中人。

    此外,一些罪犯和他们的家属也会被贬为“贱民”。

    这些朝鲜人,他们并不是娼妓所生,他们的父辈也并非是专职的工匠,或者母亲之辈就是贱民。

    他们这些人,其实是朝鲜北方六镇的百姓。

    在中国古代元末明初之时,而那时的朝鲜半岛也正值高丽王朝末期至朝鲜王朝前期的过渡期。

    在此期间,以高丽恭愍王执政时期为开端,高丽王朝借助国际形势的变化,开始在朝鲜半岛东北部地区大力推行“北进政策”;此后,新生的朝鲜王朝继承并发扬了这种“北进政策”,从而一度将其疆域拓展到了图们江沿岸,并由此开始了图们江成为边界界河的序幕。

    之后,朝鲜王朝不断的执行着北进的政策,逐步将图们江南岸全部收于囊中,并在朝鲜北部设立六镇,来巩固当地的统治。

    而这些土地上的人民,多为朝鲜人以及女真人和东北亚各少数民族,这里偏向于多民族混居,民风彪悍,其中朝鲜人只是占据一半偏多的人口。

    朝鲜王朝占据了这里,便将这里的人全部暗地里划到了贱民的地位,不准他们参军,不准他们经商,不准他们出仕,不准他们学文读书,只能世世代代成为贱民阶级。

    六镇的军士也都有朝鲜南方军士调任。

    自己被当成了贱民,这六镇地区的百姓自然心中不满,再加上,多受到这六镇驻军以及派遣过来的官员、士大夫的欺压,所以,起义反抗,时有发生。

    而这,其实也正是朝鲜朝廷所期望的。

    他们希望激起这些土生土长的贱民的反抗,从而派遣军队将他们镇压,并逐渐减少这些人的数量,再从南方调来人口,填充这里的人口空缺,将这里的统治逐渐的划归朝廷所有。

    这里的贱民死了,调来百姓,两班贵族就能在其中找到机会,大量占据土地,扩充家族势力。

    而这朝鲜北方六镇也靠着这些被逼反了百姓的人头充作军功,作为自己的晋升之阶,并且,在不断的对阵这些被逼反的百姓的同时,进行练兵。

    朝鲜六镇多为骑兵,尤其是骑射手很多。

    他们在对以上这些地区的叛军的时候,是处于辗压对方的情况,他们有战马,有甲胄,有制式的兵器,他们所面对的叛军,基本没有甲胄,手里的兵器弓箭也多为自制,就算是那些百姓里面有很多的女真人,凭借着自己的一番血勇,还是不成气候,一步一步的被镇压。

    这朝鲜六镇的土地,洒遍了叛军的鲜血,而六镇的百姓也逐渐将自己的不满隐藏起来,暗中看着这些恶敌,准备等待时机到来的那一天,血债血偿。

第一百一十二章 代立军() 
朝鲜六镇多为骑兵,尤其是骑射手很多。

    他们在对以上这些地区的叛军的时候,是处于辗压对方的情况,他们有战马,有甲胄,有制式的兵器,他们所面对的叛军,基本没有甲胄,手里的兵器弓箭也多为自制,就算是那些百姓里面有很多的女真人,凭借着自己的一番血勇,还是不成气候,一步一步的被镇压。

    这朝鲜六镇的土地,洒遍了叛军的鲜血,而六镇的百姓也逐渐将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