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工程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南明工程师- 第2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矶耍 

    县令大喜,拱手道:“既如此,还劳烦诸位了。”

    头领义气干云,豪迈的道:“都是为了大清,不分彼此,城上守备,就麻烦县尊了,等下我们回来,还请县尊为我等开门。”

    县令连忙应承:“是、是、是,一定一定。”

    言罢,蒙古头领带着几十个骑兵,迈步下了城来,快步向城内拴马的地方走去,刚才跑得及,没有把备用的马一起带过来。

    刚下城头,就有蒙古兵靠过来,低声向他问道:“大哥,我们真要出城去与明军厮杀?那些明军看上去很不简单,我们人少,怕是风险很大啊!”

    头领脚下不停,一双罗圈腿几乎是跑着前进,一边跑,一边压低声音答道:“厮杀?哪里话!你没瞧见那些炮吗?何时乱贼有这么大的炮了?再说阵势,堪比女真八旗战兵了,哪里是乱贼的做派?这批明军有问题!要我看,此城必亡,我们此刻从后山出城,溜之大吉!”

    问话的人措手不及,差点一跟头栽倒在地,原来大哥刚刚说得慷慨激昂,原来是要借机逃走啊。

    不过转念一想,对啊,这里又不是自己的城,理他作甚?大家风紧扯呼吧。

    数十个蒙古骑兵连官驿里的东西都不拿了,直接牵马就跑,从山后小门出去,顺着山道,一溜烟的跑得无影无踪。

    他们走后不久,山下就响起了轰天雷震耳欲聋的炮声,炮入雷鸣,夹杂着城墙倒塌的巨响,在群山间久久回荡。

    (本章完)

第387章 奉旨统领尔等() 
翼城城破的消息,只用了两天的功夫,就传到了上百里之外的解州,报信的人是一个骑着跛脚马的义军,他是被王欢从翼城县衙土牢是救出来的,上次义军从翼城脚下撤军时,这厮动作慢了,落在后面,被蒙古游骑尾随抓了,当作日后请功的人头寄放在翼城土牢里。

    这人怀里揣了王欢给的几个馒头和几两散碎银子,一路不停歇的直奔解州,求见韩昭宣,传递了王欢的口信。

    “什么?平凉候真的这么说的?”韩昭宣从椅子上猛地站了起来,满脸不可置信的问道,好似听到了什么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千真万确,大人,小的怎么敢骗您?”那义军赌咒发誓,拍着胸口道:“平凉候说,请大人即刻起兵,赶赴平阳,慢了,就赶不上攻克太原的大功了!”

    “还有,平凉候还说了。”他舔舔嘴唇,满是疲态,毕竟两天一夜疾奔很费力气,光靠几个馒头并不够:“翼城现在由原来大明的几个小吏看着,无人做主,得赶紧的派一个能镇得住的人过去接手,以防鞑子卷土重来。”

    韩昭宣和手下一干人等面面相觑,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那贼眉鼠眼的文吏砸着舌头,孤疑的道:“从解州到翼城,道路一百多里,大军行动,起码要走两天,而从平凉候领着陕西兵不辞而别到今天,也不过刚过了四天,恰好够一来一回的时间,合着陕西兵攻克翼城,只用了一天不到?匪夷所思啊!”

    韩昭宣皱着眉头一思量,觉得说得不错,于是瞪眼看向了那义军,口中喝道:“说!你小子是不是背叛大义,充作鞑子的细作,要赚我等出城,暗中布下埋伏,要将我等一举歼灭?”

    此言一出,堂上众人人人嗔目,“当啷当啷”响声一片,武将们抽刀在手,就要斩了这义军小卒。

    那人骇得面无人色,双手乱摇,一屁股跌坐在地上失声叫道:“没有、没有!大人,我怎么会背叛大人!刚才我把翼城县令的人头都拿出来给大人过了目的,怎么会有诈?大人明鉴啊!”

    听他这般一说,韩昭宣这才想起,这小卒子刚一进门,就从一个布包里拿出了翼城县令的人头来作信物,那鞑子翼城县令他是见过的,认得长相,确认无疑。

    韩昭宣拍拍脑门,最近奇怪的事太多,闹得自己智商都有些下降了,哪有设计用自己的脑袋充作诱饵的,翼城县令人头在这里,怎么会有诈?

    他缓一口气,示意拿刀的人都把刀收了,然后换了副平缓的表情,温言道:“你且不要惊慌,如此说来,陕西平凉候攻克翼城,真的只用了一天时间?”

    那小卒跌坐在地上,惊吓过度,爬不起来,就坐在地上恭声答道:“是,小的被关在土牢里,当天一早听外面牢卒议论,说有明军围城,然后再过了一顿饭功夫,就听到外面地动山摇,声若惊雷,那些牢卒就一哄而散,无人管我,然后又过了个把时辰,就有白甲兵进来,放我出来了。”

    “个把时辰?”韩昭宣等人更加吃惊了,讶然道:“平凉候只用了个把时辰就攻下了翼城县?”

    “应该是的,那些牢卒早上议论的时候,听口气还很淡定自如,那是城还没破,等到外面动静一大,他们就跑了,然后白甲兵就进来了。”小卒边回忆边说。

    韩昭宣一屁股跌坐在椅子上,满面都是震惊,一种无力感彻底的击溃了他的自尊心,他那几个幕僚,同样彼此对视,这简直骇人听闻,几万义军攻打半个月都没有打下来的翼城县城,陕西兵只用了个把时辰就攻克了,这种效率,这种速度,前所未闻。

    “原来他们不告而别,是去打翼城了。”韩昭宣喃喃着自语道,目光呆滞,脸上写满了苦涩,这一记耳光,抽在他脸上实在响亮:“亏我们还想着算计平凉候,其实他根本就没有把我们当回事,在他眼里,也许我们连铺兵、民夫都不如啊。”

    幕僚们谁也不敢说话,自惭形愧的畏缩在一边,那个尖嘴猴腮的猴子模样的家伙更是躲在人后,捂着脸不敢露头。

    “这个,大人,我们还去平阳吗?”沉默了半响,一个沉稳点的幕僚终于想起了正事,小心翼翼的问道。

    韩昭宣猛然惊醒,两眼里精光一闪,一拍桌子,赫然站起,咬着牙叫道:“去!一定要去!我要亲眼看看,平凉候带的陕西兵究竟如何神勇,平阳坚城,兵多将广,虞胤将军围城许久,都无法寸进,他们又有何种手段,夸下兵进太原的海口!”

    他在堂中走了两步,一看几个幕僚还站在原地傻呆呆的看着他,不禁怒从心头起,一脚踢了过去:“愣着干什么?快去点兵聚将啊!两个时辰后出不了门,老子就把你们全撤了!”

    众幕僚被他一吓,一哄而散,鸡飞狗跳的自去忙碌了。

    不过说是两个时辰,杂牌军的动作没有那么快,一直拖到了下午,解州城门才打开来,一群衣甲混乱的义军,拥着韩昭宣,蜂拥出城,望着平阳方向,疾奔而去。

    由解州到平阳府城,官道宽敞,约有近两百里路,韩昭宣的义军大部分都是农夫平民出身,虽然能吃苦,却不擅长行军,初初一段跑得飞快,距离稍远,就开始耐力不够了,加上建制混乱,官兵不熟,一路上混乱无比,一万多人的队伍拖了老长,前锋已经出城十里,后卫还在城门处磨蹭。

    韩昭宣领着千余人的骑兵,不管不顾的跑在前头,内心强烈想要亲眼见识夔州军战斗情景的愿望刺激他像打了鸡血般迫切。后面的步卒则自生自灭般的慢慢跟随,人越跑越少,队伍越跑越稀,等到三天之后到了平阳府城外,一万五千多人的义军,还剩下五千人不到,其余的,都散在解州至平阳间的路途中,零零散散的仿若游魂。

    韩昭宣想先去虞胤的大营,却在半道上遇见了虞胤派来接他的亲兵,亲兵告诉他,虞胤现在在城里。

    韩昭宣差点从马上掉了下去,紧抓住缰绳才挺住身子,然后白着一张脸,抖抖索索的问道:“在城里?平凉候什么时候破的城?”

    他都懒得问是谁破的城了,虞胤在城下耗了近一个月碌碌无为,难道这两天突然开了窍,就能攻克平阳城了?短时间内攻破平阳,一定是王欢的功绩。

    果不其然,那亲兵面露崇拜的表情,两眼放光用极为叹服的口气兴奋的说道:“三天前就破城了,平凉候来的全是白甲兵,那军容,那阵势,赞赞,也是没谁了!陕西兵当天来,连营都没立,就和虞将军见了一面,立刻就摆开阵势攻城,他们的炮好多,一字排开架在城下,隔得远远的射出火药包,硬是生生的炸塌了好长一段城墙,然后又把架在大车上的铜炮推近,低着断面一阵猛轰,基本上那一片就没活着的人了,然后鸟统兵上前,站住断面,后面的长枪兵、刀盾手一排排的上去,就一两个时辰的功夫,平阳就拿下了,那快如雷霆的动作,大人您没瞧见,真是可惜!”

    他巴拉巴拉的说了这么多,用的是评书一般的语言,就差末了说欲听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了。

    韩昭宣虽然早就有了心理准备,但依然起伏难定,他一把揪住亲兵的衣领子,火急火燎的道:“平凉候现在何处?”

    亲兵愣了一下,道:“昨天拔营,向汾州方向去了,说是要在汾州召集山西南边的义军聚会,共商大计。”

    “汾州?那里不是姜建勋的地盘吗?”韩昭宣倒抽了一口冷气,脑子立刻反应过来:“平凉候这是要一统山西义军、当山西共主吗?”

    (本章完)

第388章 拳头为大() 
汾州府,山西中部紧靠太原的重镇,府辖一州六县,与冀南道同设府治于汾州城,辖地与大同、太原和平阳等大府比起来不算宽广,却因为地处晋中腹心而极为紧要。

    姜瓖反正伊始,汾州府就跟山西其他地方一样,掀起反清浪潮,各处县城乡镇聚民为兵,在各自推举出来的头领指挥下,占领县城,追杀官吏,在大街上、要道边设立关卡,一边盘查清廷余孽,一边给来往行人剪去辫子,更有一队队的义军义民,自发上街,挨家挨户的给人剪辫子,一时间遍地草头王,到处是“总兵”、“参将”、乃至“巡抚”、“总督”、“镇帅”等等头衔,仿佛大家见了面,没有个三品以上的官衔,都不好意思打招呼。

    汾州城内,原清廷知州衙门里。

    这处衙门,本来在几个月前的反正厮杀中,被毁坏得很严重,暴乱的义民几乎抢走了所有能拿走的东西,就连大堂上那张梨花木的长案都没有放过,除了六根粗有一人环抱的大柱子以外,堂上空无一物。

    如今这里成为了姜瓖族人姜建勋的节堂,不知道从哪里搬来了一些规制不一、大小不等的桌椅,摆放在大堂里,又在屋檐下挂上牌匾,在屋子四周立上兵器架子,最后在面朝大门的墙上贴上一副斗大的猛虎下山图,一个简陋的节堂就成了。

    眼下这大堂里,高高矮矮肥肥瘦瘦的坐了十余个人,看装束,有文有武。有人穿一身明显在箱子底下压了不短时间的明朝官服,衣服上褶皱满身,穿的人却洋洋得意,顾盼自如;有人又穿着一身草莽匪气十足的麻衣,外面却罩着一件不知从哪儿抢来的锦绣长袍,不伦不类,穿的人却倨傲高坐,悠然自得;更有甚者,内里穿着文士锦袍,外面却罩着清军制式的罩甲,奇装异服,赫然混坐。

    唯一比较统一的是,这些人头上都戴着或是头盔,或者帽子,盖住了脑袋,遮挡住因为剪去辫子而显得丑陋无比的阴阳头。

    这些人坐在一处,吵吵嚷嚷,闹个不休,仔细听听,却是在彼此争论相互间的兵力强弱,比较谁的功劳大、谁的功劳小,吵吵着日后打下山西全省,驱逐鞑子于境外之后,应该得个什么犒赏、封什么样的官位。

    大堂不小,却被这群吵闹的人旁若无人的喧嚣充斥得局促起来,满堂乌烟瘴气,一屋牛鬼蛇神,把个庄重节堂弄得宛如菜市场般俗气,守在屋外的兵丁,都好奇的朝里面探头探脑,仿佛在看一场有趣的大戏。

    猛虎图下,一位身材壮实、一脸寒霜的年轻汉子巍然正坐,他身披一身铁甲,片片铁叶在从屋顶透过琉璃瓦洒下的阳光照耀下璀璨生辉,让他整个人显得比底下坐着的那些人要有型得多,颇有大将气派。

    此人就是姜建勋,大同镇将姜瓖的亲侄子,年不过三十,却已经在大同镇当了十六年兵的宿将,与那些混进军队就为了图个出身、仗着身份做些边墙上的买卖的二世祖不同,姜建勋是脚踏实地的在当兵。

    从十四岁时跟在姜瓖身边当个小厮开始,姜建勋就没有离开过大同镇,历经小旗、总旗、百户、守备,一直做到了游击的位置上,凭的是真本事,靠的是拿命去拼的军功。

    跟蒙古人打,跟流贼打,跟土匪打,变成清兵后掉过头来又跟明军打,到了如今又跟清兵打,战斗就像一种生活,跗骨之蛆般停留在姜瓖的生命里,除了吃饭睡觉,好像就剩下厮杀了。

    正因为这身本事,姜瓖才将他外放,到各地联络串联,统筹兵马,力争在大同之外建立第二股反清力量,即可以减轻大同的压力,也能够尽可能的掀起一些波澜,打乱清廷的节奏。

    于是姜建勋坐在了这里。

    他的麾下,有兵四万多人,跟坐在下面这些咋咋呼呼外强中干的义军首领不同,这四万人中,有精兵五千,是从各地收拢的反正官军,这些官军本是大明边军,降清后随姜瓖征战过西北,经验丰富战力强悍,后来被清廷以分驻各地为名肢解割裂,派往各处州县,表面上冠冕堂皇,其实不过是为了削弱姜瓖兵力,但这些兵对姜家很有归属感,姜建勋登高一呼,纷纷蚁附而来,成为了姜建勋最为核心的力量。

    正因为有这股核心军力,姜建勋转战晋中,连克太原周边二十余县,声势滔天,才有资格坐上了这白虎节堂上最尊贵的一把椅子。

    不过此时,姜建勋面无表情的面孔下,藏着深深的无奈和厌恶,满座义军首领,个个都是“总兵”、“参将”之流,屁股后面跟着千把人也敢自称镇帅,据有一县之地也敢自称巡抚,这些人原来在大明朝,除开个别山贼匪首之外,个个都有点官身,在当地有些势力,如今一见姜家起事,山西震动,纷纷站出来想分一杯羹,却又不愿听从指挥,自行其是,弄得姜建勋想要团结所有反清力量的计划举步维艰,很是无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